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

平民醫館的接生婆都是經過醫館內的坐堂郎中培訓過的,還有王靜輝的教材作爲參考輔導,胡全漢送來的這兩個人都在四十歲左右,正是手腳利索的年齡,單看她們的舉動王靜輝便知道她們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護士了。

平民醫館護士的培養工作早在兩年前大災結束之後,王靜輝便開始張羅實行了,不過考慮到這個時代的風俗,所招收進來的護士大都在四十歲左右,再年輕的便是他受收養的女孤兒。這些護士的收入也不低,至少作爲一箇中年婦女的收入可以供三口之家買米之用,這樣的收入在貧民區來說就算是非常高的了。平民醫館憑藉着在平民區良好的聲望和薪酬待遇,居然奇蹟般的招收了很高質量的護士——她們都能夠識字,這在女性普遍沒有接受教育的時代是令人非常驚奇的。

開始的時候劉賬房和胡全漢不明白東家爲什麼要招收女人,而且還是最好識字的女人進醫館,沒有想到按照王靜輝編寫的護士守則培訓過後,先期培養的接生婆都成爲汴都各位權貴所追捧,而守家的護士則幫了醫館郎中的大忙,有她們在安撫病人和在住院部幫忙,郎中們的工作強度可降低了不少。識字的女護士培訓要遠比那些接生婆要省事多了,很快便可以進入狀態,這讓所有人對王靜輝的眼光很是欽佩。

而且平民醫館和樞密院的合作也在緊鑼密鼓的展開,年初地時候王靜輝和參謀總長郭逵就討論過建立戰場急救機構,以便讓大宋將士能夠在負傷後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軍隊連續作戰地戰鬥力。挽救那些有着豐富戰鬥經驗士兵的生命。

王靜輝這個脫胎後世的軍醫制度得到了郭逵的支持。在這個時代軍中地郎中數量極少,最多也就是負責主要領兵大將的救治。根本就顧忌不到普通的士兵,而戰場上士兵負傷後除了靠自己外,最多也就是粗略的包紮便生死由天了。在沒有抗生素的時代,幾乎是負傷便要命。一場戰鬥下來死亡率極高,王靜輝沒有辦法在這個時代製造青黴素,但依靠現在的水平也能夠大量減少士兵減員狀況,這得到了郭逵的讚賞。

平民醫館已經開始用王靜輝專門編寫的醫學教材開始培訓軍中醫護人員,而且更早些時候樞密院便開始大量採購濟民製藥的中成藥。大宋雖然財政緊張,但軍費還是非常寬裕的,因此軍隊成爲平民醫館和濟民製藥最大地客戶和夥伴,兩相加起來居然能夠保證平民醫館的正常運轉不用每個月都要上千貫的資金投入了,這倒是讓醫館上下都鬆了口氣。

在王靜輝的不斷擴充的計劃當中,以後平民醫館的項目還有很多。這裡都變成他的醫學人才培養基地了,等華英書院的醫科學生完成學業後,大部分進入平民醫館也是理所當然地事情,到時候醫學人才緊張的狀況將會大大緩解。至於人才的流向,王靜輝估計一旦和樞密院的合作全面展開,那醫學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根本就是不夠用——想想大宋一百五十萬的常備軍,這中間需要多少郎中護士才能夠填滿醫療保障機構?!還有剛剛開始建設的醫療應急保障機構。這又需要多少人?!

想到這裡,王靜輝地嘴角微微的上翹:科舉制度畢竟只是少部分人得意,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是終身貧困,這也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要是能夠通過一系列的醫學機構的革新,不僅可以使大宋的醫療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還可以順道給衆多沒有門路的貧寒士子找份飯碗。這些“轉行”的讀書人雖然是士林階層的最底層,但他們衆多的嘴彙集的聲音也是不可忽視的,自己給他們找了飯碗,在感情上說自然是偏向自己這一邊,到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王靜輝給廂軍找飯碗,從而妥善的裁減了大批廂軍,這使得朝中上下都爲之側目,深受老丈人的器重,甚至頂住了御史的層層加碼的彈章壓力來支持他;但王靜輝身爲駙馬宗室的身份終究是行事不便,而且以後官場上是沒有多大作爲了,僅僅依靠英宗趙曙和以後皇位的繼承者潁王趙頊,從旁施加影響還是不夠的。王安石的名氣大,王靜輝便謀求迅速發展自己在士林當中聲望的辦法,最實惠和最有效的辦法便是給大量的中低層士子謀求生存的飯碗,這纔是王道,而且也是自己最擅長的。

要想改變歷史不僅僅是需要在政治上的,科技水平同樣重要,尤其是在大宋發達的手工業基礎面前,只有不斷的依靠科技手段來開闢銷路發展交通,纔可以使商品在全國乃至整個東方文明圈內加速流轉……變成帝國的財政收入。讀書人固然深受那些儒家經典的薰陶,但無論如何也是抵不住肚子的誘惑,“以利誘之”一向是王靜輝手中百試不爽的利器。

讓讀書人有自己的經濟基礎,這樣也有助於幫助他們自己保持獨立的人格,不用依附於皇權和各種勢力,讓宋朝有名的“士大夫氣節”更好的發揚光大,雖然有時候這種看似有些迂腐的“氣節”會阻礙王靜輝策略的實施,但在限制皇權和官員濫用權力方面,這也是一把鋒利的劍!

幫助士子你獲得經濟基礎,便是保持他們自身人格。中國歷史上,每到一個皇朝的後期,最先衰落的便是士林階層,如果整個士人階層便的開始唯利是圖起來,那這個王朝離覆滅也就不遠了。就算是以“敢說真話”標榜的宋朝士人階層,在王朝覆滅的前期,也只是有幾個敢說話的真君子,大部分都淪爲追名逐利地無恥之徒。王靜輝希望自己能夠改變這一糟糕地狀況。給他們建立獨立的經濟基礎,然後在提供給他們鋒利地武器——報紙。王靜輝心目中的士林階層最理想的狀況便是其組成部分傾向於後世知識分子基層那樣。裡面不止是有大文豪,還要有醫生、數學家、工程師等等,不過這都需要時間,至少在他的心中有一個目標。剩下地便是默默的去做,等待改變。

依照王靜輝現在的身份,他現在想優哉的和蜀國公主安靜的享受這個假期那是不肯能的事情,各路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他都覺得這裡已經不是他的家而是菜市場。王靜輝無奈之下便高掛免戰牌,幾乎什麼人都不見,倒是潁王趙頊不吃他這一套,和王安石几次來到駙馬府,好在頻率不是很快,否則王靜輝就要考慮搬家了。

潁王趙頊和王安石來訪的次數比較多。但王靜輝和王安石見面談論事情的時候,相處地還算是比較融洽,不過王靜輝越來越領教到這位歷史上出名的“拗相公”的那股執著的味道,不過他多采用退避的方式來緩解兩個人之間的分歧,畢竟這只是私下的交流,沒有必要搞的刀光劍影,氣氛緊張。不過兩個人之間雖然王安石地名頭的大,但王靜輝也是不吃素的。雙方問答之中,王靜輝是編的天衣無縫、進退有度,兩個人的性格在相互的交談之中也是相映成趣,這讓旁邊地潁王趙頊也大開眼界。

王靜輝顯然要比王安石要圓滑多了,顯得氣定神閒,相對他臉上時隱時現淡然的笑容。王安石就顯得有些稍微急躁了點。潁王趙頊和王安石相識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知道他的老師脾氣不是很好,所以經常充當消防員的角色來和稀泥。王靜輝知道王安石在歷史記載當中是個真正的過目不忘,可比他這個“假貨”厲害多了,不過好在他來到這個時代後不斷的充電,要不然這段時間應付王安石可真還有點費勁,可以試想一下一個現代人跑到古代和王安石討論《孟子》,那樣的下場會怎樣?!不過他不知道王安石心中比他更加驚訝:駙馬這麼年輕,其才學就如此出色,要比他那個眼睛長在腦門上的兒子要強多了,以前都聽別人在他面前誇王靜輝,沒有想到他比自己想象中的駙馬更加出色!

每次王靜輝和王安石之間的火藥味漸濃的時候,潁王趙頊雖然心中非常期待後面的場面,但還是非常知趣的拉着王安石告辭,這也弄得王安石對他的老大不願意。不過王安石在這方面還是非常君子的,不因爲在學術上的問題而嫉恨,反倒是在別人面前大力誇獎王靜輝,說是“大宋年輕俊傑之首”。王安石在政治上識人的眼光奇差無比,但在學問上誇獎某個人更是難得,他可不知道因爲自己的嘴巴,王靜輝在士林中的風頭一時無二,人人都渴望一見,不過駙馬府高牆深院,駙馬伕婦難得在一起,任誰有天大的面子也很難過駙馬府看門人那道關口。

就在王安石和王靜輝爲了《孟子》上一句話不同的理解而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徐氏的力量有開始在王靜輝的授意下慢慢的活動:汴都各個城區都會按照所處的位置不同,每個城區都有兩個大宅子,裡面有幾棟三層高的藏書樓,還有一些房舍——這裡便是圖書館了!

中國人藏書歷史源遠流長,但讓王靜輝非常遺憾的便是古人藏書不僅是“藏書”並且還非常“獨”,有好書也不會和人分享,一想到後世那些大名鼎鼎的“天一閣”的藏書樓,王靜輝心中便有些惋惜:據說有個女子爲了一覽天一閣藏書,就嫁到主人家,不過終其一生也沒有邁進近在咫尺的天一閣一步,而鬱鬱而終。連自己家的媳婦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外人?!就連藏在校正醫書局的那些千年醫學典籍也是敝帚自珍,只有少數人可以接觸到,自己仗着駙馬的身份纔可以借出來看,換了孫氏兄弟二人,連書都不能拿出大門,一百多年的積累除了整理出少量的權威典籍出版外,都在宋金戰爭中化爲飛灰!

王靜輝非常鄙視這種小家子氣的做法,開啓民智。普及教育。圖書館可是必不可少地機構,有商務印書館這個大宋出版怪獸在做後盾。他建立圖書館無論是財力上還是物力上都佔了很大地優勢,還有以前他建立的試運行地圖書樓運營的經驗,現在在汴都城中一下子建立了八座圖書館就顯得從容多了。

爲了以狀行色,王靜輝還專門跑到英宗趙曙那裡去求字。希望老丈人能夠爲圖書館留下墨寶——這也是自保政策,那些書呆子讀書多了難免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門口掛着皇帝老子的親筆簽名,就是官府來抓人也不會毫無顧忌殃及池魚。

老丈人對文化事業自然是支持地,不知不覺便爲王靜輝提供了一道護身符,並且商務印書館的曾掌櫃出面宣佈今後將會按照城鎮的人口比例,在大宋先期建立三十家圖書館,以後還會陸續建設。商務印書館這一舉動引起了士林鋪天蓋地的讚揚,而在大宋只要是認字的人都知道商務印書館的後臺老闆便是當今駙馬王靜輝,這再一次讓他的聲望暴漲。

圖書館的面積很大。除了有藏書樓外,還有很多房舍,供前來的學子在裡面看書或是討論學問之用,秉承宋代的園林藝術,圖書館也有自己地園林,這讓圖書館到更像是個學校,就是沒有老師而已。圖書館內便利的條件也使得前來的學子賓至如歸,而精明的徐氏還拆掉了宅院的一截院牆。建了一座茶樓起上一個風雅的名字便開張了,生意自然是不錯的了,像這樣高格調的茶樓是那些骨子裡面發酸地讀書人最愛去的地方,正好可以填補圖書館運營的費用。

除了圖書館以外,在汴都郊外華英書院的周圍,王靜輝繼續大肆收購土地。並且在上面大興土木,遍植樹木花草,在他的心目中這便是後世大學城的雛形。除了繼續加大對貧困學子地資助外,對於從事醫科的學生也加大了獎學金的比重,以滿足今後王靜輝對醫科人才的需要。他還建立專門爲適齡兒童讀書的萌學私塾,老師就由華英書院的學生來擔任,而學生的來源不僅是周圍村民的孩子,還有所有在徐氏和他名下產業服務的員工的子女,這當然是免費的,以增強自己名下產業員工的忠誠度。

王靜輝名下產業的員工不僅在大災中深受他的恩惠和接濟,而且報酬也十分優厚,但他們也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女居然能夠讀書,加上王靜輝對待屬下一下優容寬厚,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是爲駙馬乾活的員工,也是非常自信。

東家這一系列的“撒錢”行動儘管已經和劉賬房說的很清楚了,但劉賬房還是非常心痛。王靜輝並不認爲自己是在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也許在那些腦袋發燒的讀書人眼中他有成爲聖人的傾向;但在韓琦等政壇老狐狸的眼中,王靜輝這是在平息那些多事御史的怒火,實在用錢買平安;而對於他自己來說,他做這麼多的事情不僅是爲了進一步培養報紙的潛在客戶和爲士林中低層的貧寒士子找個飯碗來維持他們的自尊,更是爲了今後商業發展的規劃佈局——那些遍佈大宋最戶要城市的圖書館可以轉身一變就會成爲報紙的發行點、書店,這在北方市場沒有什麼,但在江浙書商傳統勢力的南方,那絕對是把要命的刀。這也是他說服徐氏一起跟着他同乘一條船共度風險的商業承諾。

王靜輝的這段日子過的是十分愜意的,儘管外面對他的好評如潮,但那是他早就交代好的,徐氏他們只要按照事先的安排去做便可以了。他來到宋朝後就很少有這麼清閒的功夫了,每天和蜀國公主下棋、作詩寫詞、聊天。旁邊的丫鬟是曹太后賜下的,她們從來沒有見過蜀國公主這麼高興過,這幾天的笑容加起來比幾個月都多,傳聞中駙馬伕婦恩愛非常,駙馬爲了公主居然頂撞了曹太后之說並非空穴來風,當她們看到駙馬給蜀國公主按摩有些發酸的小腿的時候,她們都有些癡了。

快樂的日子終究是短暫的,短短的一個月怎麼夠王靜輝夫婦享受?雖然王靜輝這個本來時間觀念很強的人不願意提及,但蜀國公主細心如發,還是輕拂着丈夫那棱角分明的臉龐,給他準備南下回楚州的各項物事,夫妻兩人此時也只有相顧無言享受這最後的寧靜。

第69章 醫道第79章 新生第249章 陣地第55章 難治第119章 體檢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433章 出擊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326章 談判第359章 責問第325章 內應第4章 鑑寶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135章 互算第351章 佈局第325章 內應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227章 狀元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422章 根本第133章 莫測第72章 妙用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63章 路難第90章 前奏第420章 馬屁第302章 取捨第163章 雙刃劍第323章 倒計時第293章 質疑第187章 烽火第118章 不悔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431章 互鬥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380章 功成第82章 結婚第430章 相聚第9章 揚名第312章 反治第398章 脅迫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239章 沉醉第30章 經濟侵略第230章 施壓第167章 種子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33章 拜訪第354章 圖利第162章 首富第41章 點撥第133章 莫測第116章 伏筆第398章 脅迫第185章 教訓第419章 志向第92章 郵政第164章 推託第255章 發現第191章 風滿樓第17章 身份第5章 競拍第399章 接力第428章 安內第301章 設套第230章 施壓第63章 路難第133章 莫測第399章 接力第425章 正名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85章 外放第22章 想法第133章 莫測第65章 反覆第46章 收官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408章 逆襲第97章 捷報第318章 藉口第238章 宴請第25章 技驚四座第204章 激將第203章 決絕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130章 一人第49章 彌合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169章 頂缸第398章 脅迫第91章 廂兵第286章 契機第25章 技驚四座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48章 治療(下)第32章 求助第87章 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