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

巨母城中並沒有契丹的皇宮,但這裡卻有着極大的建築,軍堡!

一座高高豎起還在不斷建設的城堡就在巨母城的最中央,四周的房舍,帳篷在它的面前顯得那麼的矮小,完全由石頭建成的軍堡氣勢宏偉,壯觀驚人。

蔡伯俙站在軍堡面前有些說不出話來,這樣的城堡即便是大宋都沒有一座,他是懂得兵事的,眼前這座城堡更加註重防禦,巨大而堅硬的石塊一看就是山石,這纔是最讓蔡伯俙驚歎的地方。

因爲巨母城附近並沒有高山,這些山石就必須要從遙遠的地方運過來,顯然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直到現在契丹人還沒有把這座軍堡建設完成。

站在巨石堆砌成的軍堡面前,是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渺小,風格與大宋或是契丹的完全不同。

高大的軍堡不是它的全部,這是一座建築羣,四周的石頭圍牆把大半個巨母城環繞其中,甚至還引來了海樂水環繞在軍堡之外成爲護城河一樣的存在。

可見契丹人是在這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過這依舊是草原上的一座孤城,最大的缺陷也暴露出來,四周無可援助之地,依無可退之處。

蔡伯俙在畢世傑的引領下,帶着使團隊伍緩緩向軍堡前進,市井之中到處是契丹百姓,他們恢復了草原上的裝束,厚厚的皮毛再次成爲他們的“鎧甲”。

在上京城中蔡伯俙見過契丹百姓的“漢化”,穿着的衣物也大多與漢家無異,髮型和佩飾也是相同,但現在完全恢復了胡服騎射的模樣。

契丹人獨有的發行顯露出來,只不過他們在頭頂並沒有再留下一片禿頂,而是以高高的束髮顯現出來。

這是一種全新的髮型,不同於原本的契丹,也不同於漢家的束髮,顯得更加的威武,給人的感覺彷彿是整個人的精氣神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最讓蔡伯俙驚訝的市井之中並不缺乏交易,商賈依舊有不少,這些商賈不再是契丹的貴族,而是一些平民百姓,他們帶着貨物在集市之中交易,或是乾脆開設了店鋪。

完全沒有從上京城中撤走的驚恐,過着依舊按部就班的生活,只不過戰馬充斥其中,所有人都是披堅執銳,即便是婦人和老人也不例外。

全民皆兵,這纔是全民皆兵,蔡伯俙甚至看到了一些剛剛十歲的孩子騎着戰馬,佩戴長刀和彎弓穿行於街市之上。

在心中蔡伯俙已經被契丹人的這種執着所震顫,他們享受過富足的生活,但現在卻能完全的拋棄,重新回到了草原民族特有的那份對武力的崇尚,這實在是太少見了。

在安定富足的狀態下生活那麼久,契丹人並沒有失去本心,反而是在爲難來臨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找回了,這對蔡伯俙來說纔是最震撼的地方。

從這些人的眼神中蔡伯俙就能感受到強大的戰意,每個人的眼睛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不是平和,安逸,而是充滿了戰意和堅強。

而相比之下,自己帶着一車車的禮物前來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彷彿是能讀懂蔡伯俙的心聲,畢世傑帶着和煦的笑容開口道:“蔡正使莫要驚訝,我大契丹遭遇劫難,自然不會再度消沉下去,此番大徹大悟,胡服騎射豈不快哉?”

蔡伯俙望着畢世傑,忽然笑了笑道:“說的是!我大宋官家曾有一語,蔡某本不理解,如今見了你契丹人算是明白了。”

這話讓畢世傑忽然感興趣了:“哦?不知大宋皇帝是如何說的?”

“陛下有云:“歷史不斷進步,人已經告別了茹毛飲血之時,只會越來越文明,越來越收斂,殺氣不在顯露於體,內斂而華,敵犯,怒而遙遙一指,灰飛煙滅,”畢相公覺得呢?”

這話看似隨便一說,但畢世傑心中卻聽出了狂霸之意,心中寒氣頓生。

蔡伯俙想要表達的東西很清楚,真正的大國當是內斂的,含蓄的,可一旦動怒,便是雷霆萬鈞之勢,強大到無可匹敵,靜如謙謙君子,動如無雙猛士。

一路上蔡伯俙在觀察契丹的同時,畢世傑也在觀察着蔡伯俙,從衣着到舉止,從神態到目光,雙方之間都希望做到知己知彼。

畢世傑看到的蔡伯俙就如同大宋一樣,雖然內斂,卻有着不一樣的“囂張”大國風度展露無疑。

果然如同張儉所說,這蔡伯俙就是大宋一等一的聰明人,並且膽魄驚人,能在眼下這種情況出使上京城,可見他的成竹在胸。

趙禎和蕭撻裡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張儉在留守上京城之前曾經把該說的話都說了,該交代的也都交代給了他,契丹朝堂上的規則和交易,皇宮中的秘聞和是是非非,他都瞭若指掌。

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的輔助蕭撻裡,成爲契丹的輔政之臣。

他知道蔡伯俙爲何而來,也知道大宋皇帝爲何在年關之前送來如此多的禮物,不光是按“老規矩”的朝賀,更是對契丹天家母子的關心。

最少能看出,他大宋皇帝對女皇陛下還是心中有情,對太子也是關心思念,如此便夠了。

在畢世傑看來,契丹能夠延續到現在,不光是蕭撻裡和張儉的高瞻遠矚,還有一部分的原因便是大宋皇帝心中的那份感情在作祟。

但畢世傑並不知道,趙禎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把草原納入大宋的統治之下,順便把自己的妻兒接回大宋,從始至終第一目標都不會有所改變。

在趙禎看來,契丹不是必須毀滅不可,但草原必須納入囊中,蕭撻裡和蕭仁也必須接回大宋。

蔡伯俙這次前來看似是給蕭撻裡和蕭仁送東西,但實際上也帶來了趙禎的最後通牒,事情遠沒有契丹人想象的那麼簡單。

大國之間的戰爭怎麼可能說結束就結束,一個年節算得了什麼?

趙禎爲了北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不惜調動國內的四百萬退役老兵參與到對臨橫府的圍剿之中,雖然蕭撻裡成功北撤,但卻並不影響大宋前進的腳步。

在沒有達成目標之前,趙禎絕不回朝,草原之患是籠罩在漢家頭頂的陰雲,若是不能徹底統治草原,後世還會有更多的,源源不斷的麻煩。

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員的權與責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首鼠兩端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兩千四百四十八章趙旭的改革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兩千六百三十五章曼西科特之戰第一千九百一十三章和談?沒有可能!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一千八百八十章戰爭是最賺錢的買賣第三百零七章保家衛國者,方是大宋好男兒!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三百一十三章惡客北方來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炮火之下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陽謀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奇恥大辱第兩千五百零三章後宮的穩定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兩千一百六十三章圍觀大理寺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門”的拆分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兩千六百零七章攤子算是鋪開了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圍第一千三百零二章乘勝追擊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五百八十四章風正烈,行軍急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兩千三百三十章琉球歸附第四百八十章君臣夜話第六百三十二章倒黴的劉從德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一千六百九十章蔡伯俙的外交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戰告捷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七百六十四章上京黑手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兩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雲動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兩千六百二十一章邏輯的重要性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王蒙正的後手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天家的守歲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石元孫的作用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九十六章被利用了第九十八章東宮第四百四十七章鐵騎鋒芒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見道門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六百九十四章戰場上的生意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