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

楊懷玉和蘇軾兩人對眼前的龍山城並沒有小覷,雖然並非中京道的州城,但龍山城卻佔據了相當優越的地理環境,作爲主帥的楊懷玉肯定不會用最適合平原作戰的騎兵去攻城。

蘇軾也不會同意他這麼做,眼下最要緊的便是環繞在龍山城的四周,清除一切能威脅上四軍的契丹散兵遊勇。

他對於背嵬軍的定義相當準確,在蘇軾看來,背嵬軍和大宋所有的兵種都不一樣,這是一支純粹的騎兵部隊,沒有一個步卒夾雜其中,即便是伙伕和戰場上救治傷員的大夫都是騎兵出身。

爲了保存馬力,背嵬軍不得已才用上了馬車,否則連這些馬車都是多餘的,沒辦法,大宋的甲冑實在太重了一些,即便是來自大食的強大戰馬也無法長久揹負。

何況這些戰馬的本身便附帶有全裝的馬甲,重量已經不輕了,所以,大宋的背嵬軍是一直完全在馬背上前進的軍隊,馬車中存放的都盔甲軍械。

即便是到了晚上,守營巡邏的士兵都以騎兵爲主,只有少量的弩手會在高高的哨塔上警戒。

天寒地凍之中,軍中的帳篷睡袋被從馬車中取出,這些睡袋的內裡都是縫製上毛料的,外面則是防水防潮的苫布覆蓋,保暖的同時隔絕了寒氣,即便是在地上就寢也不覺寒冷,當然若是地上有些乾草便更好了。

蘇軾細心的在地上鋪好一層乾草,順手把火盆挑的旺一些,帳篷裡很快就溫暖如春了,一腳踢開已經在乾草上“築窩”的楊懷玉,自顧自的把睡袋鋪好鑽進。

“莫要鳩佔鵲巢,自己收拾去,一軍之帥也好意思?”

“你我還那般生分作甚?就當是在青樓妓館之中與好友酒後酣睡罷了。”

蘇軾看着不要臉皮的楊懷玉無奈的搖了搖頭,這楊懷玉雖然有些潑皮無賴的架勢,但本性卻是不壞,用父親的話說是可以深交的人物。

蘇軾的性格灑脫也就沒當回事的躺下,溫暖的睡袋裡面是上好的毛料,一點也感覺不到地上的寒氣。

楊懷玉像個蠶蛹一樣撞了一下蘇軾道:“你是文臣,在朝堂之中的時間比我長,你且說說咱們大宋奪取中京道的好處,咱們不是要一直向北打下東京道連通遼東之地的嗎?怎麼現在有突然調轉馬頭往大定府去了?”

這便是傳統武將的侷限,他們極少瞭解政局的變化,更不會揣摩帝王的意圖,和狄青彭七不同,楊懷玉常年領兵,不是在殿前司就是在侍衛親軍司之類的兩司三衙中轉悠。

要麼便是領兵在外,極少觀察朝中動向,而他家的天波楊府更是在折太君去世後便把朝堂拋在腦後,一心想着安生的賺錢。

虧得楊家一世忠烈,最終也落得如此景象,唯有楊懷玉一人從軍,連他父親楊文廣都不再領兵,從原本定州路副都總管變成了官家身邊的親從官,每日於親衛司中點卯。

官家也因楊懷玉的功績而給折老夫人追封了郡太君之號,這些在朝堂之中算不得什麼秘密,大家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

蘇軾望着楊懷玉道:“你這是在問我,我告訴你也就罷了,不過你也要回答我的問題。”

楊懷玉點了點頭:“自是應該嘞!”

於是兩隻“蠶蛹”便聚在一起說着一些平日裡,光天化日之下不會說的話來。

“爲何轉兵攻伐中京道,這話有些長,但卻也不長,原本遼人以爲我大宋北伐乃是爲了大定府,便把大軍調來了,但後來遼朝有些人不傻,看出了其中的關竅,便調兵援助東京遼陽府,此刻遼陽府便是龍潭虎穴,只待我大軍北進。你說官家知曉了這消息後,還會用兵遼陽府嗎?即便遼東滿地都是黃金也去不得!”

楊懷玉好奇的問到:“官家是如何知曉的呢?”

蘇軾翻了個白眼:“你這話便是問道於盲,我若是知曉便也不會在你的軍中任職行軍司馬了不是?”

楊懷玉尷尬的笑道:“也是,你且說說中京道的好處,聽說這大定府乃是遼朝最大的陪都,怕是不好相與。”

蘇軾點了點頭:“此言不錯,要說這中京道可就話長了,此地乃是一處寶地,尤其是對關外之民來說更是如此,遼中京道原爲奚人世居地。奚,原稱庫莫奚,與契丹異種而同類。

北魏時,奚與契丹相分離。隋時,其主要活動在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唐時,其地東北接契丹,西接突厥,南白狼河北焐,其國西抵大洛泊,距回紇牙三千里,多依土河護真水。

奚與契丹同出於鮮卑宇文部,二者曾長期並肩而立。但一山其容二虎?唐中,二族還常遞爲表裡,號曰兩蕃;然自唐中起,契丹漸蠶食奚族。

唐末,契丹由蠶食之策轉爲侵入,無力反抗的奚族開始由陰涼川南遷琵琶川。天釣三年,阿保機又遣偏師討奚、焐諸部,並悉破降之。

鑑於此,奚族部分人口再次西南遷至嬀州以避契丹。經過如此征伐征討,契丹最終征服奚族,並盡有奚、焐之地也!”

楊懷玉開口道:“這麼說來上京道乃是遼朝起家之所,這中京道纔是遼朝壯大之地?!”

蘇軾微微點頭,沒想到楊懷玉的腦袋轉的也挺快,隨即道:“某看過官家崇文院中史料,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遼在草原上建城早自遼太祖阿保機之父族便始,契丹族對外爭戰不斷,越來越多的中原、渤海等民族的百姓被大量掠擄到中京道而後還有室韋、於厥、奚、吐渾、党項、阻卜等族,爲了安置這些人口,中京道就必須修建城。”

楊懷玉深以爲然接着恍然大悟道:“難怪中京道的州府城池和我大宋相似,原是如此,要想安置這些人,也只能學我大宋之法,以州劃分,以縣安民,以大定府管轄!”

蘇軾微微苦笑:“這纔是開始,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後,不但得到了幽雲十六州,還多次對中原攻伐,我大宋雖然抵禦北伐,但卻也終究是棋差一招,遼人掠奪大量我中原百姓入北方草原,這中京道便是其中之一了。”

楊懷玉隨即笑道:“現在可不同了,咱們大宋奪回了燕雲,已經兵出中京道,遼人江河日下矣!”

“也不可掉以輕心……”

“唉!酸儒忒沒勁了些!”

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四百九十八章蔡伯俙與塔利班第兩千二百八十二章空手套白狼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一百一十四章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兩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軸承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八章太子泡妞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邏些城舊事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兩千一百三十三章彌勒從未降世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七百五十四章萬國來朝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兩千兩百一十四章李代桃僵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另闢蹊徑第兩千兩百零八章祁國公府的“醜聞”第兩千一百二十二章賈昌朝的作用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約(上)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一千九百零八章蝴蝶的翅膀(下)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兩千一百六十九章今日海東州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無間道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六百四十八章民憤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一百三十六章獨夫與天道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宗教之爭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馬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兩千零二十六章大宋的謎題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契丹換新主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一百一十九章棋子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戰爭前的第一個犧牲品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二百四十三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四百七十四章劍指南海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工廠的秘密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大宋出了個蘇武第一千零七十六章女真人的心思第一千零六十八章外戚也不無不可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契丹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