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太原郡王

當着徐良的面,趙謹知道這個事必須辦好,否則有負功臣之心,打定主意遂道:“罷!既是武威王請朕作主,朕也不推託,傳朕詔命,將高逆交有司按律,從嚴從重從速處理。”

徐良算是當事人,不方便表態,折彥質只得道:“遵旨,臣立即着大理寺依法辦理。”

“也難得武威王千里迢迢送來,東西就收下吧,該怎麼處理宰執們定了就是。徐卿此番又立大功,該如何獎勵,你們也要儘快拿出方案來,朕這兩日便親書一封,先送到陝西,撫慰忠臣。哈哈,有武威王在,川陝河東朕是丁點不操心。”趙謹看來心情大好,對徐衛推崇備至,早忘了就在方纔,他還一個勁地念叨徐衛草率。

兩位宰相都應下。

趙謹此時才把目光落在吳拱身上,問道:“哎,方纔折卿說,你是誰的兒子?”

“回陛下,先父吳玠,臣乃家中長子。”吳拱伏在地上答道。

因爲吳玠去世的時候,趙謹還沒作皇帝,情況不清楚,徐良在旁邊解釋道:“陛下,吳玠是武威王麾下大將,歷任多種要職,戰功赫赫,金軍聞風喪膽。此前,已追贈太尉。”

趙謹聽他這麼說,纔有了點印象:“哦,原來是忠良之後。卿現居何職,幾等品秩?”

“臣現任川陝宣撫處置司準備差使,爲宣正郎。”吳拱道。宣正郎是武階第二十四階,從七品,他因爲是受父蔭入仕,最初是從九品小官,徐衛作節度使時提拔他作節度掌書記,後來一路照顧,不幾年,便升至從七品。對於沒有戰功的幕僚來說,這已經算是快的了。這次專門派他來行在,看得出來,徐郡王對這個後輩既重視,又高看。因爲,但凡受邊帥派遣到京城面聖、獻俘、報捷者,按慣例,都是要由皇帝親自封賞的。

果然,趙謹思索片刻,便道:“卿爲忠良之後,又得武威王重用,此番一路辛苦,徐卿折卿,你們看是不是應該破格提拔?”

徐良答道:“陛下聖明。”

折彥質也沒有異議,畢竟這不算什麼大事,何況順水人情何樂不爲?也道:“確實應該。”

趙謹對職銜軍階這些還很陌生,又問道:“那你們看,應該怎麼除授?”

“可提爲武功大夫。”折彥質到底是帶兵的人,對這些東西門清。

“好,就依卿所奏,晉升吳拱爲武功大夫。”趙謹笑道。武功大夫,是正七品,別看只是“從七”升“正七”,武功大夫是武階第十五級,吳拱這是一下子從二十四階升到了十五階,若不是這趟來行在,他在川陝宣撫處置司可能還要磨上幾年纔能有這待遇。

吳拱謝過聖恩,又聽天子道:“吳卿回川陝之後,轉告武威王,朕自從上次一別之後,甚是想念他。”徐衛上回到行在面聖,還是被徐良緊急調回來,參與應該接受金國提出的議和,還是應該不予理會,立即北伐之爭論。

“臣遵旨。”吳拱道。

“好,無事,卿且退下。”趙謹和氣道。

吳拱卻跪在地上沒動,道:“陛下,此次臣入朝,除上交所得之外,還有一事,徐宣撫命臣當面奏達天聽。”

“何事?”趙謹問道。

“年初,我邊防部隊便發現遼國往西夏舊地增兵,因兩國不再是盟友,所以我方也不好過問。不久前,數度爲遼使的蕭朵魯不突訪興元府,告知其就任原西夏諸州總管,並向徐宣撫通報了遼軍將大規模進駐夏境的消息。”吳拱稟道。

趙謹心頭一跳,這是爲何?折彥質也微微皺眉,契丹人這是宣告重回東土麼?這件事,徐良事先並不知情,此時聽吳拱一說,不禁扼腕,壞了。

“這是什麼意思?”皇帝問道。

“蕭朵魯不聲稱,不論宋遼結盟與否,其復國之志都不會動搖。徐宣撫認爲,雖然遼人宣稱是爲復國,然集重兵於我邊境,不可不防。如今,遼軍佔據着原西夏腹地,又保持着河西之暢通,恐怕其戰略重心,將逐漸東移。”吳拱道。

此話讓皇帝面子上有些不好看,因爲宋金議和重要的一條,就是大宋摒棄與遼國的同盟關係。可現在,遼軍突然增兵夏境,等於是說大宋跟大金這還齷齪着,又多了一個潛在的敵人。更不用說,因爲宋主動摒棄與遼的同盟關係,原來借給契丹人的幾個州,估計也黃了。

原本是不喜歡打仗,再加上老丈人的關係才推動議和,沒想到,這回又樹敵了。哎,當初大臣們怎麼不提醒朕?

想到這裡,方纔的喜悅不免被沖淡了,又向吳拱道:“那當如何應付,武威王說過麼?”

“徐宣撫認爲,雖然我朝主動摒棄盟約,不免觸怒契丹人。但遼國首要之務,仍是攻金復國。只要情況不繼續惡化,當無問題。怕只怕……”吳拱說在這裡,停了下來。

“怕什麼?”趙謹追問道。

徐良已經聽明白了,接着道:“怕只怕,金遼聯起手來,那就不妙了。”

趙謹臉色一變,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就是跟金人議個和,卻有可能導致這種惡果!早知道這樣,打死我也不跟女真人議和!原本根本沒把遼國當回事,誰曾想……唉。

折彥質一直專心聽着,到此時漸漸聽出意思來,徐衛這是在嚇皇帝,嚇朝廷,好小子,跟你認識十幾二十年,這回我纔看清楚。一念至此,也奏道:“陛下,遼軍進駐夏境,確實是個潛在的威脅。但依臣看來,契丹人與我朝爲敵的可能性並不大。只要保持武力威懾,以及避免刺激遼軍,衝突的局面當能避免。”

“當真?那這就要靠武威王了。”趙謹喃喃道。

一聽這話,折彥質心裡跟明鏡似的,徐衛,你的目的達到了。你立功在前,遼軍移師在後,現在任誰聽到這消息,只怕都認爲,川陝若離了徐郡王就要大亂了。

吳拱此時也道:“徐宣撫也是這般說,西軍畢竟與遼軍並肩作過戰,互相都清楚對方的實力。只要在對金問題上,我朝保持分寸,不過分傾斜,衝突應該可以避免。”

“那是自然。”趙謹點頭道。

又說一陣,君臣方纔散了。折彥質與徐良並肩出得勤政堂,吳拱在後。一路上,誰也沒說話,快到中書時,吳拱告辭離開,徐良囑咐了他幾句,回頭往三省都堂去,卻見折彥質沒進中書,正跟大門那兒等着他。

當他走到跟前時,麟王笑道:“徐相,我與你們家老九也算是故交了,可今日我才發現,從前還是小看了他。”

徐良揣着明白裝糊塗:“麟王此話何意?”

“徐九是知道他樹大招風,又十分清楚遼軍一來,這簡直就是三國鼎立,以目前時局看,三方互相制衡,一時間是打不起來的。所以他先獻上捷報財貨,以悅上心,又聲稱遼軍東進,潛在威脅,恫嚇聖上。如此一來,他是穩如泰山吶。”折彥質笑道。

徐良輕笑一聲:“我家九弟不過是一介武夫,哪裡比得上麟王這出將入相?”

“你不必多心,對徐九,我是佩服和推崇的。我也認爲,他是坐鎮川陝不二人選,沒有人能替代他。只是……”折彥質欲言又止。

“只是什麼?”徐良問道。

“罷了,這回他立下大功,聖上着你我商議封賞。怎麼?有什麼想法?”折仲古道。

“沒什麼想法,他已然是郡王爵,位極人臣,不必封賞,請聖上賜些東西便是。”徐良道。

“那怎麼行?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賞罰若不分明,怎麼服衆?徐衛軍功不在我之下,我都作得王,他怎作不得?依我看,他坐鎮川陝多年,封秦王或是蜀王也未嘗不可。”折彥質建議道。

“多謝大王美意,徐衛多次得到超擢,實不宜再加封賞,分功部下即可。”徐良一口回絕。

“這我可不敢苟同,世人都謬讚我‘功蓋當代’,然朝中許多大臣認爲徐衛軍功不亞於我。此次聖上着你我爲徐衛敘功,倘若不封,傳將出去世人還以爲我妒賢忌能,氣量狹窄。我意已決,請官家敕封徐衛爲秦王或蜀王。”折彥質說罷,折身進了中書大門。

徐良立在原地,臉上一時陰晴不定,這封郡王已是莫大的榮耀,若封得一字並肩王,大宋立國以來除宗室外,還真沒幾位,自然榮寵。可折彥質堅持讓九弟封一字王,是真如他所說,害怕世人非議,還是有意爲之?不成,這事得攔下來,左右老九也不在乎這些虛名。

次日,折彥質就在面聖之時提出,徐衛功大,當封王,他讓有司議出“秦王”和“蜀王”兩個封號,秦是指陝西,蜀是指四川,徐衛坐鎮川陝,封哪一個都可以。

但徐良卻再三反對,而且他反對的理由是,徐衛是武臣,比不得進士出身的折麟王,郡王已是榮寵至極,實不宜再加封賞,應當將其戰功分給部下。若實在要表彰他此次之功,可換其封號。

這場爭論,最後還是以徐良的勝利而告終。朝中畢竟大多數都是文臣,徐良的話很對他們的胃口。最後議定,皇帝御筆親書,表彰徐衛,賞黃金二千兩,銀一萬兩,內府奇珍六件,無非就是玉璧古董什麼的。別看金銀兩樣好似都不多,但因爲時下市面上流通的都是銅錢,金銀着實是稀罕物,已經不少了。舍此之外,皇帝下詔,換其封號爲“太原郡王”,以彰顯他此次收復太原之功。敘功完畢,即着內侍負着詔書,押着金銀賞賜,趕赴興元府不提。至於其他西軍將領,還要等有司詳細議定再作獎勵。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改封徐衛爲“太原郡王”後幾天,皇帝又下詔,敕封徐良爲“少師”,宋代,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公”,少師、少傅、少保這“三孤,都是正一品。尤其是這“三孤”,道君在位時規定,專門是爲次相準備的。

怪的是,徐良在先帝時有勤王之功,在本朝又有擁立之功,可他一直沒有獲得這相應的加官,至眼下,判定他級別的是“國公”爵位,爲從一品,跟麟王折彥質的正一品比起來,差了半級。

現在皇帝把他這半級補了起來,又恰在徐衛立功之後,就不得不讓人玩味了。大臣們心裡都有數,皇帝這不但是獎勵徐良,更是給徐衛臉面,說得直白些,就是在給徐氏一門貼金。

除此之外,皇帝還單獨召見了他,倒沒說徐衛什麼。只是回憶徐良當初擁立之功,並表示說,有你在朝中運籌帷幄,有太原王在前沿坐鎮指揮,朕就高枕無憂了。應該說,這是相當大的肯定。

徐六顯然更明白這其中的微妙,在寫給徐四的信中說,此番聖眷日隆,實賴徐九之力。本來,他此前因爲母親去世,折仲古出任首相這些事,在朝中很是被動。這回擢升爲“少師”,境況就大不一樣了。

而更讓他高興的是,他這回看清,徐九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武臣而已,他雖遠在西陲,可牛刀小試,就能影響到朝廷。坦白說,徐六徐九這兩個堂兄弟,雖然曾在一起共過事,但徐六對徐九的瞭解遠遠不夠。一直以來,他只當這九弟是個能征慣戰的良將,卻沒想到,徐九還有這本事,自己以前倒是小看他了。

從今往後,有他在外,我在朝,互相呼應,還有什麼好怕的?這些日子,因爲丁憂、奪情、分權這些事,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朝政方針,這下得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今後怎麼走。

雖說河東幾乎全部光復,但河北還在女真人手裡,燕雲也在女真人手裡,我已經是知天命之年,倘若不在有生之年把這些事情辦了,這一輩子總有遺憾不是?他日九泉之下,也不好見先父之面。

……

第八百八十三章第43章 蔡大忽悠第582章 長期圍困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50章 率部歸來第792章 攤牌第42章 小螞蚱第八百五十四章第809章 驚動川陝第203章 徐衛前途第326章 亮招第439章 鎮江來人第160章 望眼欲穿第168章 斬盡殺絕第155章 設伏第704章 絕望的金軍第72章 開戰第47章 屠殺第584章 秦檜來拜第46章 死戰第八百一十九章第565章 鬥智鬥勇第300章 鐵管火器第556章 三鎮節度使第32章 天仙還是狐仙第782章 另一場戰爭第466章 鄜州潰退第八百六十章第517章 楊彥鎮鳳翔第234章 討價還價第487章 權臣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183章 粘罕北撤第40章 如花似玉的弟媳沒了第533章 有錢有錢要糧有糧第346章 打吧第210章 初戰告捷第305章 坐地起價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八百五十八章第279章 耀州告捷第766章 背水而戰第八百七十八章第135章 苦果第560章 氣吞萬里第105章 內憂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四百二十章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八百七十七章第235章 煤老闆第313章 犧牲小姚第752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181章 耗子鑽風箱第180章 擾敵軍心第153章 虛虛實實第425章 決勝之機第435章 整合西軍第365章 癡人說夢第331章 見風轉舵第406章 大變動第107章 怪事第691章 決戰在即第781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583章 同州投降第481章 八牛弩第131章 人氣第790章 翁婿和睦第525章 有敵無我第134章 徐家將第120章 爛招第592章 銳意進取第八百三十七章第309章 結下深仇第258章 暗戰第184章 壯志雄心第817章 太原郡王第八百四十章第422章 漫天箭雨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610章 馬擴歸來第598章 姐妹較勁第35章 瓦罐裡捉王八第629章 郡王跋扈第313章 犧牲小姚第46章 死戰第236章 議升官第152章 東京來客第122章 冠禮第483章 軍閥第98章 面君第608章 四個女人第21章 八品官都不要第156章 萬衆期待第243章 觀念問題第178章 德高望重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361章 交底第676章 遼軍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