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密謀

其實不必武媚娘說,李恪本也沒有收下這兩個美人的想法,因爲自打李恪在陳國公府向侯君集開口要人的時候,李恪的心裡就已經有了數。

若是李恪收下了這兩個美人,那便是收下了侯君集的好意,興許侯君集就會多些揣度,未必就肯鋌而走險,但李恪並未收下侯君集送來的美人,反倒轉手送了別人,侯君集便知道了李恪對他的疏遠,侯君集也不敢再對李恪的善意抱有哪怕一絲的幻想。

當夜,侯君集便再入東宮,商磋細節。

“大將軍所言之事本宮思慮許久,當下這確也是你我唯一的一條路了,只是不知大將軍欲何時起事?”李承乾開口,對侯君集問道。

侯君集道:“此事宜早不宜遲,就在後日。”

侯君集之言入耳,李承乾被一下子驚住了,他沒想到侯君集竟這般着急,李承乾道:“這是不是太早了,如此倉促,恐怕不妥吧。”

侯君集道:“此事不可再拖,最遲便是後日了。”

李承乾不解地道:“這是爲何?”

侯君集道:“再過幾日便是朝會之日,屆時太子東宮之位便會被廢,那時在起事,縱然你我成了,太子也不再是太子,又何談繼位。”

只要李世民還未下旨廢黜李承乾太子之位,他就還是太子,是儲君,只要他是太子,一旦李世民不在了,那他就是名正言順的繼位皇帝,成爲大唐開國以來的第三位君王,可他一旦不是太子了,這些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侯君集所言確有道理,但李承乾卻對他的心魔李恪有着莫名的忌憚,李承乾道:“再過十餘日,三弟便會奉旨北上巡邊,入冬纔回,我欲在三弟走後起事,把握不是更大些嗎?”

李恪雖奉李世民之命在京,但他畢竟掛職幷州大都督,每歲入秋還是要去幷州坐鎮的,冬後纔回,李承乾所言,自然是想等李恪離京後再動手。

李承乾的話有他的擔憂,但侯君集聽了李承乾的話,卻頓時急了,侯君集道:“再過十日,再過十日太子被廢,楚王立儲,那個時候李恪就是太子了,你見過有太子出鎮地方的嗎?”

侯君集之言一出,李承乾頓時默然了,正如侯君集所言,李承乾被廢在即,而繼爲太子的衆人中李恪的呼聲最高,一旦李恪成功登位,成爲太子,那他自然就會坐鎮長安,不再外鎮。

李承乾道:“既如此,便那邊依大將軍所言,我明日就命趙節召集宮中衛率,早作安排。”

侯君集聞言,想了想,搖頭道:“不可,你我所謀之事重大,太子的東宮六率不可盡信,用不得。”

李承乾的東宮六率中不乏功臣子弟,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必不會反,而且他的衛率中必有旁人眼線,若是用了,走漏了消息,此事必敗。

李承乾道:“父皇無論在在哪兒,身邊的護衛必不會少,右衛屬禁軍,必不能大肆調動,但若是隻用大將軍的右衛親信,恐怕不成吧。”

侯君集道:“只用右衛人馬自然不成,我在陳州還有五百私衛,這些人隨我出生入死多年,絕對信得過,我已下令着他們進京,最遲今夜便到。”

侯君集爵封陳國公,他的食邑便在陳州,侯君集統兵多年手中自也有不少的親信以備不時之需,他們便被侯君集藏在陳州。

陳州位處河南,相距長安不遠,快馬加鞭也不過兩日的功夫,侯君集已經下了調令,這些人今夜便該到了。

李承乾聽着侯君集的話,拱手道:“如此便有勞大將軍了。”

侯君集道:“此乃末將分內之事,何需太子言謝,只要事成之後太子莫要望了末將便好。”

李承乾一口應道:“那是自然,你我共謀事,亦當共富貴,待大業得成,本宮登上帝位之後,大將軍便是我大唐第一個身兼相位的外姓王。”

大唐封異姓王並非沒有先例,但那也都是在開國之初所封,高祖李淵曾封幽州羅藝爲燕郡王,江淮杜伏威爲吳王,但這兩人都是武職,不曾拜相,故而李承乾說侯君集將會成爲大唐第一個身兼相位的外姓王,也算是許下重諾了。

其實對於李承乾,侯君集是瞧不上的,侯君集有野心,身爲燕趙男兒也更是尚武,皇帝諸子中他最瞧得上的其實就是行伍出身的李恪,但偏偏李恪瞧不上他,反倒將他逼到了絕境,他也只能與李承乾同謀。

對於李承乾的話,侯君集最多也就信個三四分罷了,李承乾是薄寡之人,將來他若當真稱帝了,未必還未記得他的功勞,君不見,大唐的異姓王羅藝和杜伏威,哪個是能善終的。

不過侯君集倒也不懼李承乾,李承乾性情優柔,缺乏主見,到時就算他登基後信不過侯君集,但他爲了制衡朝中衆將,還有李恪的河東和漠北,他也只能依仗於侯君集,若是處置得當,說不得侯君集還能掌控得住李承乾,自己也嘗一嘗做霍光的滋味。

但大事還未成,當着李承乾的面,侯君集還是一副受寵若驚之狀,驚喜地俯身拜道:“末將謝太子恩賞。”

李承乾笑着扶起了侯君集道:“大將軍快快請起,後日之後,還需多多依仗大將軍了。”

侯君集一口應道:“兵馬的事情,太子只管包在末將的身上便是,只是眼下還有一事頗爲棘手。”

李承乾問道:“不知是何事?”

侯君集道:“宮中屯有重兵,若欲逼宮,自不能以卵擊石,強攻宮門,但若要將陛下誆騙出宮卻又不易,實在叫末將爲難。”

當年李世民手握兵權,在軍中威望極高,一時無兩,但縱是如此,李世民逼宮,尚且不敢輕攻宮城,而是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先斬李建成後纔敢逼宮。

李承乾無論人望武功都遠遠不及當年的李世民,他自然不能走李世民這條路,而且如今的玄武門守將乃是武連縣公、左監門衛將軍李君羨。

李君羨曾爲秦叔寶舊部,昔年隨秦叔寶一同投唐,跟隨李世民征戰多年,忠心耿耿,李君羨也是他們收買不了的人,逼宮自然是不成了。

不過李承乾卻道:“自然不能逼宮,此事本宮另有法子,大將軍放心便是。”

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章 自請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九章 奪河第十二章 楊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