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

待衆人走後,李恪回到了自己的內書房中,李恪一面命丹兒研墨鋪紙,寫信往京中說明淮南局勢,一面思索着該如何應對淮水決堤之險。

“殿下,袁承範雖在揚州刺史府任水曹從事多年,但畢竟官卑職微,其言究竟能成與否都在未知,殿下若是貿然從他之言,依其法治河恐怕未爲妥當。”王玄策看着正在疾書的李恪。對李恪道。

王玄策的擔憂,李恪自然知曉。

淮河之泛,不在李恪職權之內,而屬地方州郡,李恪縱不插手此事,也在情理之中。

李恪若是不過問此事,縱是此事地方州郡處理不當,也與他無干,礙不得李恪的事情,可若是李恪貿然插手,那以他的官身爵位,便是此事的主導,若是成了還好,若是不成,李恪便是首責,免不了被追究。

在王玄策看來,李恪之爲多半有些吃力不討好的意思。

王玄策學的是縱橫之道,但凡行事,首要考量的必是各方厲害關係,治水之事若是成了,這些功勞於李恪助益不大,可若是敗了,那他便免不了要被朝中的那些對頭彈劾。

李恪把手邊的書信寫完,擱下了筆,對王玄策道:“先生說的有些道理,但也並非盡是,本王如此作爲倒不是從袁承範之言,而是從岑師之言。”

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顯然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微微一愣,接着問道:“景仁(岑文本表字)遠在長安,此事與他何干?”

李恪道:“先生可還記得今歲正月間白虹貫日之說?”

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這才明白了過來,王玄策道:“白虹貫日,禍在東南,殿下說的可是此事?”

李恪點了點頭道:“是否此事我也不知,然衆口鑠金,積毀銷骨,此事萬不可大意。”

李恪貿然插手治水之事,固然是在他職責之外,有些不妥,但李恪也別無選擇。

治水之事,看似與李恪無關,但實際上,這淮南衆人,誰都能避地開,唯獨李恪避不開,或者說是李恪的野心不允許他避開。

這淮南不是旁人的淮南,而是他李家的淮南,這百姓也不是旁人的百姓,是他李家的百姓,旁人退得,他如何退得。

他若是退了,若是對此事置之不理,對百姓的死活置之不理,傳入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又該如何看他?

李恪自請爲質,在北地受四載苦寒方有今日之聲望,他豈敢怠慢。

積望如壘石,堆之不易,但若想毀了,只需輕輕一推便會如山傾倒。

李恪可以是一擲千金的風流年少,可以是流連青樓的登徒浪子,甚至可以是賣盡府中田產的敗業皇子,但他唯獨不能是置百姓死活於不顧的無爲親王,若是如此,李恪便算是與皇位徹底無緣了。

李恪之言一出,王玄策便明白了李恪的意思,王玄策道:“殿下是擔心陛下那邊的看法?”

“不錯。”李恪點了點頭,回道。

大唐未來的帝位歸屬,在極大的程度上取決了李世民的態度。

李世民未必想要誰登帝位,誰便能登上帝位,但李世民不想誰登帝位,那他便一定登不上帝位。

王玄策見狀,問道:“殿下可是已有打算?”

李恪道:“白虹貫日,淮河水災。此事於本王而言既是危機,也是際遇。太子黨那幫人借天降異象逼本王出京,遠鎮東南,本王何不就順勢平了這淮水水災,做了那應順天命之人,收東南人心。”

——————————

連日大雨,淮水暴漲,恐有決堤之險的消息傳到了李恪的手中,而與此同時,居於臨江宮後殿的蕭月仙也得到了消息。

“娘子,宮外傳來的消息,江淮大雨連綿,淮水暴漲,若再如此下去五日,淮水便有決堤之危。”李恪在正殿剛剛送走了揚州上下官屬,文清兒便帶着消息回了臨江宮,對蕭月仙稟告道。

淮水水患之急,蕭月仙從王玄策的舉動中便能看出端倪,如今文清兒又帶回宮外的消息,蕭月仙的心中便更有八分篤定了。

“淮水乃天下水路要道,居‘四瀆’之一,淮水如若決堤,必定禍延整個江淮,如此看來年初所顯的白虹貫日異象多半應的便是此事了。”蕭月仙聽得文清兒之言,自言自語道。

文清兒對蕭月仙道:“娘子,淮水如若決堤,咱們的機會便來了。”

蕭月仙聽了文清兒話,問道:“你的意思是?”

文清兒道:“淮水決堤,勢必民間大亂,若是我們此時能趁機殺了李恪,到時整個東南人心惶惶,豈不正是我們從中取利的時候。”

“殺了李恪?我何曾說過現在要殺了李恪?”蕭月聞言,仙皺眉問道。

文清兒看着蕭月仙的反應,當即問道:“已到了此時,娘子難道還不欲殺了李恪嗎?”

蕭月仙回道:“我不能殺李恪,至少現在還不能殺,我留着李恪尚有大用。”

文清兒的父兄便是死於唐軍之手,她對李唐宗室子弟可謂恨之入骨,她聽得蕭月仙不欲速取李恪的性命,既是不解,也有些不滿地問道:“李恪不死,如何使淮水決堤,淮水若不決堤,東南如何大亂,我等豈有良機可趁。”

蕭月仙搖頭道:“難道殺了李恪便能至東南大亂嗎?你需知東南雖承平已久,軍備不興,然江淮各軍府五萬大軍絕非擺設,李恪麾下馬周、王玄策等衆亦非酒囊飯袋。若是無法處置他們,縱是江淮水患,靠着我們的千餘人也難成大事。”

自打李孝恭平蕭銑、輔公祏之亂後,大唐東南半壁便少經戰事,士卒之驍勇早已不比當年,更無法與精銳邊軍相比,但縱是如此,大唐府軍的底子也還在,江淮之地近五萬府軍,也不是蕭月仙能夠輕試鋒芒的。

聽蕭月仙之言,竟是想要借李恪之手對付淮南府軍,在旁人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

文清兒看着蕭月仙似是胸有成竹的模樣,卻又不知她的底氣從何而來,於是問道:“地方府軍從來不從軍府統軍將軍調遣,除非是朝中聖旨降下,別無他法,娘子又有何良策?”

蕭月仙道:“要調動江淮府軍何必非要聖旨,李恪手中有一物便可有聖旨之力,若是能將它拿到手中,東南府軍豈不盡在我手?”

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章 夜襲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章 收局第七十章 騙鉞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章 武家女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