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恆安

頡利南征,幾乎是將半個汗庭遷到了陰山。

頡利到了陰山後半點沒有閒着,先是將牙帳立下,而後便命人南下侵擾唐軍,欲借突厥人善馬戰之長牽扯唐軍,尋隙而破之。

但無奈李靖兵法老道,用兵穩重,雲中、馬邑一線被他經營地如鐵桶般滴水不漏,突厥輕騎多次襲擾均無成效,反而死傷不少。

頡利既然親自南下,自然就不是爲了單純地固守定襄而來,他還要重奪馬邑、雲中二郡,穩固突厥的東南邊線。

於是頡利一番權衡之後,決定留牙帳於陰山,自己親率十萬精銳南下,欲強取雲中郡重鎮恆安。

疆至河套,雲中城生。

恆安鎮古名雲中城,起自戰國七雄之一的趙,本爲趙武靈王爲防備胡人所築,而後經秦漢兩朝又數次加築,雖是數經興衰,但經營至今,已是北地雄城。

以李靖之才,又背倚堅城,李靖手中的人馬雖比頡利少了許多,但頡利幾番攻城,卻時間難登城牆半步。

“想不到唐軍竟如此膽怯,龜縮城中不出!”看着又一波攻城的士卒退下,頡利跨於馬背之上,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手。

頡利此次南下,所率領的雖是突厥精銳,但卻已輕騎爲主,少有攻城器械。

而且突厥人本就生於馬背,不善步戰,更別說是強攻城池了。

攻城之戰本就是唐人所長,而突厥人擅長的卻是野外馬戰,不過這一次頡利無奈之下竟是已己之短,攻敵之長了。

“可汗,這樣下去終歸不是辦法,我等當另尋良策。”就在頡利一籌莫展的時候,頡利的心腹智囊趙德言來到了頡利的身前,對頡利道。

頡利聞言,只當趙德言已有良策,忙問道:“先生可有應對之策?”

趙德言道:“我突厥手中尚有一技殺招未出,可汗何不將他用上?”

殺招?頡利對於唐軍何時有的殺招,頡利聽了趙德言的話起初也是一頭霧水,但隨即頡利又細細想了想,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問道:“先生說的可是質子?”

趙德言點了點頭,對頡利道:“兩軍陣前,若以李恪爲餌,着其勸降,以動恆安鎮唐軍人心,到時縱然不能取了恆安鎮,也能大傷唐軍士氣,助我突厥大軍攻城。”

“已李恪爲餌?”頡利聽了趙德言的話,眉頭先是微微一皺。

頡利昔年橫行天下,稱雄草原,靠的乃是無往不利的突厥精騎,他何時用過這等低劣的手段。

突厥與大唐,兩軍十餘萬人之前,頡利攻城不下竟以一少年爲餌,逼迫唐軍就範,頡利自己想想都覺得臊得慌。

難不成他堂堂頡利可汗竟真的到了這個份上?

頡利問道:“如此做法,恐怕有損本汗威名啊。”

趙德言見頡利爲難,於是道:“李恪本就是質子,唐軍攻我突厥之地,本就是唐軍罪責在先,我突厥不過是順勢反擊罷了,只要能收回馬邑、雲中二郡,可汗就算行事稍稍狠厲一些,又有何不可呢?”

馬邑與雲中兩地事關重大,干係到陰山的安穩和得失。可以眼下的局勢來看,若只是突厥人一味強攻,想要拿下恆安無異於癡人說夢。

與馬邑、雲中二地,與整個陰山相比,頡利個人顏面上的得失確實算不得什麼。

頡利聽了趙德言的建議,終於點頭同意了下來。

頡利倒是不擔心李恪會不就範,因爲在頡利的印象中,去歲大唐攻略朔方,頡利就險些要了李恪的性命,最後雖然李恪活了下來,但也被頡利下旨流放,在陰山苦寒之地牧羊一載有餘。

李世民爲了對付突厥,不顧李恪的生死,李恪想來也該是對李世民頗有怨懟的,此番頡利再以性命相挾,不愁李恪不按他說的做。

李恪貴爲大唐皇子,堂堂蜀王,若是他在陣前勸降,對唐軍士氣的打擊必然是極大的,那個時候便是他奪取恆安的時候。

“把質子給本汗帶上來。”頡利聽取了趙德言的建議,當即對身後的親衛道。

“三皇子,可汗十萬大軍臨城,城上的唐軍竟還欲負隅頑抗,可汗相請三皇子出面,勸降恆安,三皇子以爲如何?”

李恪聽了趙德言的話,心中也是一詫,他沒想到兩軍陣前,頡利竟有如此行徑。

頡利向來以草原雄鷹自詡,行事雖然狠辣,但也還是坦蕩。

但逼迫李恪勸降的做法卻頗有些陰毒,不擇手段,不像是頡利一貫的作風,反倒像是趙德言的所作所爲,所以當李恪剛被自後軍帶到了城下,便猜到了此事背後的始作俑者。

事情來得突然,李恪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對策,但他卻很清楚地知道,若是他真的按照趙德言說的去做了,那他便將爲天下人所恥笑。

大唐皇子,代表了大唐皇室的尊嚴,在外人面前,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係大唐,儘管他還年少,但這一切本就與年紀無關,這是從李恪一出生便開始,便是流淌在他血液之中的。

可以想象,堂堂皇子,竟站在城下勸降自己的臣子,要他們向胡人屈膝,這畫面該會是何等的諷刺,李恪若是做了,恐怕千百年之後,史冊之上的污點也難以滌淨吧。

“太宗三子蜀王恪,少爲質,居突厥。後衛公北伐,戰突厥於恆安,蜀王受突厥命,勸降於城下...”

有着這種可能性,李恪簡直不敢再往下面多想了。

李恪自請爲質,北上突厥數年,爲的是什麼?難道就是爲了在這個時候叫天下人所不屑嗎?還是爲了給枯燥的唐史添上一筆笑料?

可他若是拒絕呢?那他即將面臨的又是什麼?

頡利的怒火,突厥人刀斧加身,甚至還會丟掉性命。

短暫的思慮,李恪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苦色,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沒想到他竟還需面對這般處境。

“怎麼?三皇子覺得困難嗎?”頡利握着手中的刀柄,對李恪問道。

“形勢如此,我還有的選擇嗎?”李恪嘴上無奈地說着,但心裡卻已經有了決斷。

“我乃大唐皇子蜀王恪,唐軍主帥李靖何在!”李恪來到了恆安城下,對城上的唐軍高聲喝道。

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章 結好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