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囚於陰山

“故三軍可以奪氣,將軍可以奪心。”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士氣之言,不關兵甲,不關人衆,不關險隘,聽着挺玄虛,但卻在極大的程度上干係到一戰的勝負。但凡兵法,兵家典籍,字裡行間便繞不開士氣之言。

突厥人一日攻城不下,士氣本就漸低,再加上陣前李恪之言,唐軍士氣猛然高漲,此起彼伏之下兩軍士氣已不可同日而語。

當唐軍自恆安城內殺出,突厥士卒一時間毫無準備,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頡利麾下十萬人馬,竟生生被唐軍衝散,死傷萬人,逼得頡利只能撤兵。

當頡利一路撤兵,驚魂未定地回到定襄城時,頡利的臉色已經難看至極。

“豎子竟敢戲耍本汗,莫非真當本汗不敢殺你!”頡利在汗庭之上,將刀橫架在李恪的脖子上,怒喝道。

這個時候,李恪知道,只要頡利想殺他,就算現在他跪地求饒,頡利也絕不會放過李恪,與其這樣,倒不如將腰桿挺直,坦然面對。

李恪看這頡利,昂首道:“可汗乃草原之主,自敢殺我,但可汗以死逼我,莫非真當李恪畏死嗎?”

恪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李恪若是跪地求饒,頡利自然輕視,甚至真的就要了他的命,但李恪這麼做,反倒叫頡利微微一愣。

趙德言見頡利將佩刀架在了李恪的頸上,竟來到了頡利的身旁,對頡利道:“質子無用,左右留着也是浪費我軍糧草,何不殺之祭旗,以立我突厥之威,震懾唐人。”

關於趙德言的立場,李恪也一直弄不清楚,有時他與李恪相和,甚至還會爲他說話,不經意間幫了他的忙,可有時他又偏生與自己作對,恆安城下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只不過這一次,頡利卻沒有如往常那般對趙德言言聽計從,這一次,頡利對趙德言已經失去了耐心和信任。

“砰!”

幾乎沒有任何的徵兆,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頡利竟重重一腳踹在了趙德言的身上,將趙德言踹到在地。

“今日就是聽你之言,才至現在的局面,現在還在此處聒噪!”頡利指着倒在地上的趙德言道。

頡利這一腳來的突然,趙德言萬萬沒有想到一向對他信任有加的頡利竟然這麼突然地一腳踹在了他的身上。

趙德言也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住了,劇烈的疼痛自趙德言的腹部傳來,趙德言抱着自己的肚子,如蝦子般伏在地上。

“可汗息怒,李恪所爲確是小人失策。”趙德言強撐着自己的身子,對頡利道。

頡利看着趙德言伏於地上的模樣,瞪了趙德言一眼,顯然,無論趙德言之言合理與否,大錯已然鑄成,趙德言怕是在頡利的心中已經大打折扣了。

與李恪一同被帶回此處的王玄策見了頡利的反應,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王玄策上前對頡利道:“我大唐與突厥今日之戰,不過是因河西兩國之間的糾紛,非是生死之仇,可汗又何必把事情做絕,可汗須知,我大唐的敵人遠不止一個突厥,而突厥的敵人,也不止我大唐,若是兩國因趙德言之言結下宿仇,在陰山南線徒耗兵力,得益的可是旁人。”

王玄策善縱橫之道,對眼下局勢的判斷自然精準。

其實仗打到了這個份上,頡利已經沒有繼續打下去的慾望了。

恆安一戰,頡利十萬大軍齊出,這已是汗庭和陰山一代他能夠調動幾乎全部的兵力,這一仗頡利沒能拿下恆安,那以後再想拿下已是極難。

突厥連年大雪,頡利軍中的糧草已經不足,最多還能再撐上兩個月,兩個月之後,頡利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坐等糧空,要麼就倉皇退兵。

而且正如王玄策所言,突厥的敵人不止一個大唐,就在突厥的西面和北面,薛延陀和西突厥正在密切關注着此次陰山大戰的結果,若是頡利將麾下精銳盡數折在了此處,就算他最後奪回了馬邑和雲中,那他的後方也就被掏空了。

退守定襄城的頡利已經有了求和的意思。

三年前,頡利趁着李世民皇位未穩,南侵大唐,立下渭水之盟,三年後,大唐趁着突厥內憂外患,北上陰山,在頡利的眼中唐軍所爲自然就是爲了報當年之仇。

畢竟自突厥稱雄草原以來,都未曾有過滅國之難,前隋國力何等強勢,數十年來也未能壓制突厥,在頡利的眼中,自然也不會想到,此次唐軍大舉北上竟是爲了斷他突厥之根。

其實,殺不殺李恪於眼下的局勢已經影響不大,甚至一個活着的李恪,他的價值要比一個死了的李恪的價值要高地多。

王玄策的話雖不多,只短短一句,但卻切中要害,把頡利說動了。

阿史那思摩見狀,對頡利道:“可汗,此時若再殺李恪恐怕於戰局已無益處,反倒會激奮唐軍士氣。”

恆安城下李恪的影響如何,頡利已經看在眼中,今日他若當真殺了李恪,那他無異於是在給自己挖坑。

而且縱然他殺了李恪又能如何,拿來祭旗立威嗎?拿一個少年人的人頭祭旗,怕是也起不到立威的作用吧,與其這樣,倒還不如留着他,這場仗再這麼打下去已經不利突厥,興許李恪還能成爲突厥和大唐和談的一個籌碼。

“你的意思是先留着李恪?”頡利對身旁的阿史那思摩問道。

阿史那思摩回道:“眼下已是仲秋,再過月餘便要入冬了,待入了冬,大軍征戰不便,可汗再行處置李恪也不遲。”

陰山以南的氣候雖比陰山以北要好上許多,但一旦入了冬,仍舊難免大雪封山,到了那時,這場仗便打不下去了,突厥便有喘息的機會。

頡利雖然自大,但近年來突厥內憂外患,他的性子也被磨平了不少,眼下突厥勢不如人,頡利也只能暫先嚥下這口悶氣。

殺又不能殺,放又不能放,頡利思慮了片刻,對身後的親衛吩咐道:“把李恪等人帶回陰山嚴加看守,沒有本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放出李恪。”

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章 結好第十九章 鹽行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章 拒辱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