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文安伯

一聲炮響,便有宮中傳旨太監步入中堂,徐昌領着徐謙前來接旨,這太監的臉色如一潭死水,展開聖旨,朗聲道:“親軍錦衣衛世襲百戶徐昌接旨吧。”

徐昌拜倒,忙道:“卑下接旨意。”

準確來說,現在宣讀的並非是聖旨,而是敕命,太監展開黃錦,朗聲道:“奉天承運皇帝,敕曰:茲有親軍錦衣衛百戶徐昌,忠良之後,聽任錢塘縣差遣,歷年滋久,勤慎可嘉宜。朕念其祖功績,於是擢官衛幕,加封百戶,徐昌更加忠於職事,以百戶之身,而大功於朝,國家成法,賞功罰罪,有功則賞,敕世翊衛推誠伯,曰文安,其妻周氏,克勤內助以相其夫,夫既顯榮,爾宜偕貴。茲時封爾爲孺人,服此榮恩,永光閨閫。朕念周氏早卒,特命錢塘軍民,修繕其墓,以彰殊榮。欽此!”

這一道聖旨,信息很是準確,先是說了徐昌的功績,不過徐昌新近做官不久,因此聖旨之中才添了一句‘聽任錢塘縣差遣,歷年茲久,勤慎可嘉宜’。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句話,這裡頭的意思等於是爲了給徐昌製造資歷,把他爲吏的資歷也算了進去。

要知道官是官,吏是吏,官有資歷,吏沒有資歷,官有資格,吏連朝廷都不承認,還談得上什麼資格?徐昌畢竟入親軍才半年,按理說,他的資歷很淺,在這個以資格爲重的年代,徐昌的資歷確實是他的軟肋。

可是現在,卻在聖旨之中專門提到他在錢塘縣聽差時勞苦功高,勤慎可嘉,這等於是說,朝廷認可了徐昌爲吏的資歷。如此說來,這位徐大百戶的資歷就不是半年,而是二十餘年。

聖旨的後一句特意提了一下徐聞道,無非是爲了給徐昌升爵做鋪墊,突出徐家忠良之後的身份,緊接着便是敕封了,所謂的奉天翊衛推誠伯,即是四等伯爵,大明朝的爵位。一等奉天開國,二等奉天靖難,三等奉天翊運,最次一等便是這聖旨中所敕的奉天翊衛,前兩等只有在太祖和成祖皇帝時期。參與了開國或靖難戰爭纔有資格獲得,至於第三等,必須得有實打實的戰功纔有機會,而大多人一般都只能得到四等,便是那些個皇親國戚,縱是與宮中如何親近,大多也只能位列四等。徐昌這所謂的‘大功’畢竟不是戰功,因此有個四等已是格外幸運。

後頭那句曰文安,即爲徐昌的封地,應當是在文安縣。伯爵的封地一般都在下縣,大多都是鳥不拉屎的地方,況且這封地不過是噱頭,並不像秦漢時真正割讓出一片土地讓你稱王稱霸。其實也就是說着好聽而已,實際意義並不大。就算給你封個杭州伯,你每年領的俸祿也是一樣,想去杭州收稅?除非你脖子癢了。

徐昌真正關心的,是在奉天翊運推誠前頭那一個世字,大明朝的爵位有兩種,一種是世襲,一種是不世襲,而聖旨前頭加了個世字,這就證明這個伯爵乃是鐵飯碗,而不只是一張單純的長期飯票,這伯爵不但是徐昌的,將來還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至於後頭敕封徐謙已過世的母親爲孺人,其實只是走個過場,給個追封罷了,卻也表示了宮裡以示恩榮的意思。

此刻的徐昌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爵位哪,對於他這種普通人家來說,這是真正實打實的好處,從此以後,徐家算是徹底擠入貴族圈了,雖然在這個圈子裡很不起眼,可也算和尋常的百姓正式有了分別,從此以後,只要大明朝還在,徐家就能富貴榮華下去。

徐昌激動得眼眶通紅,好不容易平復了心情,磕頭謝恩,隨即接了聖旨。

徐謙見老爺子激動得難以把持,只得前去扶他坐下,那太監總算笑嘻嘻地過來恭喜,衙裡的其他人也紛紛來道賀,徐昌一時說不出話,喉頭竟是有幾分哽咽,倒還是徐謙較爲平靜,一一代徐昌還禮,感謝大家美意。

這一日,父子二人也不知是怎麼過去的,只是暈乎乎的在無數人羨慕的目光在無數人道賀的聲音之中渾渾噩噩的過去。

到了次日清早,父子二人起了個大早,按規矩,今日應當入宮謝恩,本來徐昌一個人去也就成了,可是徐謙怕這老爺子過於激動,索性陪他一起去,好在宮裡頭已經去了幾趟,倒也熟門熟路,父子二人已經不再是未見過世面的鄉下人,二人一起坐着馬車,馬車裡誰也沒有說話,各懷着心事,等到了午門,通稟之後,一炷香的時間纔有太監領了他們進去,沿着熟悉的路到了東暖閣,不過太監並沒有領着徐家父子進去,而是讓他們暫時在偏殿裡等候。

此時,在東暖閣裡,嘉靖盤腿坐在軟塌上,一邊吃着茶,一邊聽着楊廷和、蔣冕和毛紀三人商討着廣西用兵的事。

廣西那邊,匪患難平,新近又鬧出了亂子,說是有大盜王邁,率三百衆襲擊了縣城,開放了糧倉,招徠了不少無知百姓與他一起做亂。

在這個問題上,楊廷和的意見倒也沒什麼出奇,無非就是進剿而已,正德時留下來的弊政後果已經顯現出來了不少,作亂的安平土州因爲生產玉石,這安平州的玉石早就納爲了貢品,結果地方官員爲了籌措貢玉,免不了攤派,使得許多勞力統統去採玉,耕種的勞力減少,可問題就在於,採玉是無償的,都必須交付官府手裡,最後民怨滋生,鬧得很不像話。

楊廷和眯着眼,慢悠悠地道:“今歲陛下減免了安平土州貢玉的數量,從二十石減爲了八石,這些刁民非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伺機作亂,朝廷這邊斷不能姑息,安平土州左近有龍州衛,又有土司蓄養的狼兵,眼下當務之急是立即頒發聖旨前往廣西,命廣西巡撫調度本鎮軍馬,數路進剿,盜匪畢竟是烏合之衆,眼下他們並未成勢,定可將他們一網打盡,多則半年,少則三月,定會有捷報傳至京師。”

毛紀這時附和道:“楊公所言甚是,不過微臣也有些愚見,安平土州靠近安南,只怕天兵一到,這些盜匪窮途末路之下,竄入安南境內,則天兵只可望邊相嘆,朝廷可委一使節,奔赴安南,命這安南王派一隊官兵,陳兵與邊界,協同進剿,如此,則大事可定。”

楊廷和頜首點頭道:“不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今年國庫本就空虛,所需進剿錢糧只能從宣府那邊挪用一些,微臣大致算了一下,廣西用兵,所需錢糧亦不在少數,而且若從京師撥付,未免鞭長莫及,不如直接從湖南、廣西二布政使司的錢糧先行撥付過去,以解燃眉之急,至於其他的帳,等盜賊平滅,再一併釐清。”

嘉靖吃了口茶,覺得甚是有理,不禁頜首點頭,那臉上的陰霾總算散了一些,振奮道:“二公珠玉之言,這纔是老成謀國之道。”

他正要擬旨,一直沉默的蔣冕卻道:“以微臣之見,其實並不用這麼麻煩,何不如委廣西巡撫與之盜匪招安,若是這王邁不肯,朝廷正好分化他們,可要是這王邁願洗心革面,卻也省了許多開支。況且廣西那邊的情況,微臣是知道一些的,那兒的官員仗着天高皇帝遠,假借朝廷名義肆意盤剝,再加上貢玉激起民憤,是以才鬧出這個亂子,他們並非扯旗,也未稱王,雖然襲擊了縣城,殺死了朝廷命官,可是是非曲直,命廣西巡撫查辦就可,何必勞師動衆?”

蔣冕這番話說得情真意切,其實他也不是非要和楊廷和和毛紀打擂臺,只是廣西是他的老家,本來那地方就窮,若是再招惹了兵禍,他這內閣大學士還怎麼和鄉人交代?楊廷和和毛紀主要的心思是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可是對蔣冕來說,殺一儆百是其次的,只要能把事情壓下去,不要鬧出大亂子就可以。

嘉靖年輕氣盛,自然不肯招安,他冷冷地看了蔣冕一眼,慢悠悠地道:“都已殺了官,稱不稱王都已和造反無異了,他們有冤屈,自可狀告,可是聚衆襲擊縣城,這是取死,朝廷若是姑息,那麼今日這個人蒙冤,那個人受害,就都去謀奪縣城,那麼這天下,豈不是要亂套不可。”

他嚴厲地訓斥了一下,又覺得語氣過份,手裡抱着茶盞,慢悠悠地道:“不過蔣卿所言也並非沒有道理,待賊寇蕩平,朕定要委任欽差一員,前去那裡清查吏治,若果有無狀官吏,官逼民反,反民朕要治罪,這些人,朕也絕不輕饒。”

第461章 軒然大波第341章 驚天動地第478章 徐學士成香餑餑第39章 下筆如有神第286章 給點甜頭第624章 帝相爭執第712章 君憂臣辱第630章 新政推廣第367章 三個男人一臺戲第594章 徐謙的功勞第405章 帝心第634章 插朋友幾刀第400章 慶生第610章 老虎歸山第656章 小內閣第362章 風蕭蕭兮,君子不立危牆第388章 人神共憤第341章 驚天動地第8章 誰是賤役第207章 好茶第401章 久別重逢第479章 千秋偉業第94章 不識擡舉第421章 代天論案第611章 這裡輪不到他說話第434章 徐兄請上船第733章 兩宮支持第630章 新政推廣第356章 送你一程第82章 提學點案首第574章 佛擋殺佛第158章 一腳踢開第241章 棄子第662章 陰謀得逞第94章 不識擡舉第472章 新官放火燒死你第629章 美好的前途第680章 開府建牙第37章 背水一戰第308章 人得而誅之第434章 徐兄請上船第696章 微臣救駕來遲第51章 連中小二元第307章 聖旨引發的血案第118章 公心還是私心第574章 佛擋殺佛第507章 明朝好太監第657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第178章 幸福的錦衣二代第596章 學爭擴大第39章 下筆如有神第139章 浙江七府巡查倭寇事大使第529章 空前絕後第18章 徐家善堂第726章 你發達了第651章 開足馬力第297章 天子出題第706章 該來的總是會來第288章 殿試第316章 平倭第750章 無路可走第44章 給你們開眼界第161章 欽差被坑第255章 栽培第590章 吾皇萬歲第643章 全瘋了第465章 徐侍讀巧識奸計第259章 助你一臂之力第445章 徐侍讀翻雲覆雨第634章 天價神木第169章 御賜第699章 攻守同盟第191章 娘娘威武第100章 殺機第251章 你死定了第354章 陽謀第563章 聞名不如見面第366章 天官來了第429章 陛下那啥第四百三十九 奸臣第278章 善戰者死於兵 善泳者溺於水第590章 吾皇萬歲第599章 王守仁第225章 君心難測乎第337章 皆大歡喜第146章 你要造反嗎第40章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第386章 你們死定了第571章 徐撫臺的幸福生活第170章 聖人第268章 謎底揭開第359章 得理不饒人第12章 讀書就有妹子第417章 非常時期行非常事第735章 誅了第142章 建功立業只在今日第696章 微臣救駕來遲第631章 化外之地第28章 張家服軟第724章 捷報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