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一十一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下)

“朕年十三鎮雁門,獻祖方失振武,爲吐渾所攻,部下離散,見朕善騎射,撫朕背曰:英氣如父,可侍吾左右。自是朕披甲執銳,南征北戰凡四十六年,方入主洛陽。”

“當其時也,王室多艱,州縣叛亂,諸軍不遵號令,朕在魏州爲亂兵所持,被迫入賊城,僥倖逃脫,欲歸朝拜謁莊宗,澄清其情,奈何道路爲李紹榮所阻,上書皆不能達天聽。待朕領兵歸入河南,而莊宗已爲奸人所害矣。得朱守殷報:京師大亂,賊人剽掠不息,請速至京師。朕方入洛陽。”

“其時魏王尚在歸途,百官勸進,朕謂朱守殷曰:諸公好生巡撫京師,以待魏王歸來,吾待莊宗梓宮入葬,即刻歸藩矣。奈何魏王沒於半途,百官請朕監國,朕方勉力行之......神器自至,非因朕謀,從璟你當知之。”

“從璟豈能不知。昔日莊宗猜忌父親,遣朱守殷來監視父親起居,而朱守殷對父親說道: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公可謂振主矣,今當自圖,不可坐等大禍降臨。而父親對曰:吾心不負天地,福禍自來,吾皆不避,悉由天命罷了,卿勿多言。”

“父親領兵歸河南,將領多來投奔,謂父親曰:主上爲李紹榮所惑,事勢已離,難與共事。而父親斥之:卿等不忠,何敢胡言!入洛後,百官數度勸進:今社稷無依,人神無主,公乃天命所屬......漢光武帝所謂‘使成帝再生,無以讓天下’.....軍國大事,望以令行......”

“朕由監國而即位,有人說唐之運數已衰,不如自創新號。此等言論,朕何能答應?吾年十三事獻祖,後事武皇三十年,披荊斬棘,排憂解難,沙場血戰,體無完膚,何種艱險不曾經歷過?武皇功業即吾功業,先帝天下即吾天下。兄亡弟繼,合乎道義,而同宗卻使國家另有國號,是何道理?”

“父親以身事獻祖、武皇、莊宗,立功三世,莊宗蒙難,國家無主,天下大亂,父親挺身安定社稷,得百官推舉、順應天命而即位,若是另立國號,則大唐歷代先君皆爲陌路,梓宮無所安葬、太廟不得安寧。而若父親果真不念舊義,只怕羣臣百姓也會不安,本朝睿宗、文宗、武宗皆以弟兄相繼,父親即位亦是順理成章。正因父親這般作爲,才使得我大唐國祚得以延續,天下子民雖是受盡磨難,而終究還是唐人。”

“朕即位以來,得良臣相佐,因你而行新政,歷經天成、長興八年,百姓終於有所耕有所食,天下作亂的賊寇,幸賴你與衆將士之力,到得而今也平定大半。天下凡三百餘州,至此只餘偏遠地方還未安定......但你要記住,天下一日不一統,大唐便一日不能稱之爲中興!”

“父親的話,從璟都記住了......”

“昔年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不能圖河南;一矢擊契丹,昔年吾與安巴堅結盟,約爲兄弟,發誓要復興大唐社稷,而今契丹背約,與朱溫共擊我河東,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吾與此賊征戰半生,未能滅之,若汝能替吾達成此志,吾雖死無憾矣!從璟,此事你可知曉?”

“從璟知之矣。莊宗受命,藏此三矢於武皇廟庭,及討劉仁

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爲前驅,凱旋之日,敵首、箭矢並還於太廟,伐契丹、滅朱氏,亦復如是。”

“從璟,你且如何評價之?”

“莊宗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何其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初定,一朝兩川有變,亂賊四起,莊宗倉惶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失色,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故莊宗之盛也,時來天地皆同力,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百十亂卒圍之,而死於伶人之手,何其悲也!”

“朕聞你此言,知你心明如鏡矣。莊宗文韜武略,繼承王位以敗軍之際,十年血戰而平汴、洛,當其時也,家仇得雪,國祚中興,雖夏之少康、漢之光武,比之亦不遑多讓。然一朝因勝而驕,安於享樂,罔顧社稷,寵溺嬪妃、伶人,致使奸人當道,而其索取無度,吝嗇財貨,賞罰無道,使得六師將士憤怒、天下萬民離心,豈能不亡?前車之鑑,你當日日以之爲戒,不可有片刻懈怠!”

“從璟不敢。”

“你本世之賢良,有太宗之風,朕無所憂慮,然當此之時,朕欲效武皇之舊事,予你三矢之言,你當切記!”

“父親請說。”

“一矢平天下。天下不平,征戰不止,天下不平,不可言中興!從璟,你可記住了?”

“從璟記住了。”

“一矢肅邊境。北賊契丹,西賊吐蕃,南賊南詔,犯我大唐邊境數百年,殺我子民、掠我財物,不可勝計,此三賊不除,朝廷無顏面見大唐百姓!從璟,你可記住了?”

“從璟記住了。”

“一矢安黎庶。安史之亂以來,天下百姓未嘗得享一世太平,這是我大唐欠天下的,你爲大唐之君,當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從璟記住了。”

“言盡於此,朕無須贅言矣。至於我兒志向,我兒自當完成。從璟......李從璟......你曾是‘幽雲之福’,來日,也望你是‘大唐之福’......朕,得子李從璟,無憾矣......”

“父親!”

......

從宮城高處往南邊望去,棋盤一般的洛陽城白雪皚皚,縱橫八方的街道、鱗次櫛比的屋檐,在大雪下寧靜安詳,又不失莊嚴肅穆。

西風拂面,宮城裡一片靜謐,李從璟負手站在閣樓上,想起種種往事。

李嗣源用事多久,武皇李克用坐鎮河東,就以其掌管親騎,當時李存信爲番漢大將,每每領兵征戰,出師多半不能取勝,李克用便用李嗣源爲李存信的副將,由是大軍攻無不取。

在軍中征戰多年,李嗣源雄武獨斷,謙和下士,雖然屢立戰功,卻從不自傲,更未嘗有過爭功的事。諸將聚在一起,常常各自誇耀軍功,而李嗣源獨不自誇,到最後也不過是徐徐說:“諸公以口擊賊,吾以手擊賊。”李克用見李嗣源如此,便將他召到府中,擺出財貨仍由李嗣源挑選,而李嗣源不過是拿了幾匹錦帛而已,而且出去就分給部下。

早年李嗣源百戰常勝,所領五

百騎兵號曰“橫衝都”,而河東都叫李嗣源作“李橫衝”。

待其伐契丹,行軍途中,得知山口被契丹重兵把守,諸軍失色,而李嗣源謂將士曰:“爲將者受命忘家,臨敵忘身,以身徇國,正在今日,諸君觀吾破陣!”身先士卒殺入契丹陣中,口中大呼:“爾輩非吾敵,吾當與天皇較力耳。”契丹軍遂大敗。

“飛矢入甲如毛焉”“四中流矢,血流被股”的情況不可勝數。

李嗣源即位後,雖然處理驕兵悍將的手段堪稱冷酷,但平日裡的各項敕令卻是極盡仁德。

間或到糧倉視察糧米儲存,因爲糧倉儲糧多因倉鼠、鳥雀偷食,日日損耗,實際存量並不能保有賬簿上的數量,糧倉主官害怕得罪,故而在稱量的時候計量甚輕,不料被李嗣源察覺,李嗣源便對這名官員道:“今日如此輕量,或許能瞞過朕,但來日大軍要糧,軍營裡的人總不會讓你當着他們的面,以小鬥充作大斗,到時該當如何?”

“竭盡家產,彌補損耗。”官員回答。

“若是家產不足,又當如何?”李嗣源問。

“家產不足,以命償耳。”官員絕決道。

李嗣源愴然而嘆:“自古只聞百姓養一家,不曾聞一家養百姓。今後每石糧加二斗耗,以備鼠雀偷食,謂之鼠雀耗。”

——倉糧加耗,自此始也。

史載:“明宗(李嗣源)出自邊地,老於戰陳,即位之歲,年已六旬,純厚仁慈,本乎天性。每夕於宮中焚香,仰天禱祝雲:“某武人也,遇世亂爲衆推戴,事不由已,願上天早生聖人,爲百姓之主。”故天成、長興間,比歲豐登......

後有史臣言說:“明宗戰伐之勳,雖居高位,由臣及君之事,本不經心。會王室之多艱,屬神器之自至,諒由天贊,匪出人謀。及應運爲君,奮力行王道教化,政皆中道,時亦小康,近代已來,亦可稱讚也。倘使重誨得房、杜之術,從榮有啓、誦之賢,則宗祧未至於危亡......”

李從璟仰天幽嘆,嘴裡呼出一股白氣,約莫是盯着厚積白雪看得久了,雙眼有些酸澀。

“官家......陛下,閣樓風大,還是回殿中去吧。”敬新磨躬身侍候在李從璟身後,這時候出聲勸道。

李從璟點點頭,轉身離開閣樓,行至半途,忽而對敬新磨道:“若是官家叫得順口了,也不必改,就這樣叫下去吧。”

敬新磨聞言,心緒複雜,躬身應諾,“是,官家。”

若非李嗣源仁德愛人、和藹可親,宮中的宦官也不會呼之爲“官家”這樣可親的稱呼。

次年春,李從璟祭圓丘,大赦天下,改元定鼎。

定鼎元年四月,太常卿盧文紀上諡號“聖智仁德欽孝皇帝”,經馮道建議,改“聖智仁德”爲“聖德和武”,廟號明宗。

......

第八卷,終。

————————

感謝1892ll的五千賞,感謝所有投票打賞的兄弟。

官家:(李嗣源)顧謂知漏宮女曰:「今夜漏幾何?」對曰:「四更。」因奏曰:「官家省事否?」帝曰:「省。」

(本章完)

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九 先帝功業吾功業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三十三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2)章七十五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2)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章二 奮我軀兮章六十六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2)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四十一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2)章九十九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6)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1)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十五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上)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五十二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8)章五五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2)章一百零二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9)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四十 勢運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一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1)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九十七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5)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4)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三十五 漢唐之文明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二十八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7)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九 破軍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三十三 從天而降章三十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8)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三九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1)章二十一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5)章四十 要殺了這個人哦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一百六十八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2)章八十六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2)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五十二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8)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東西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二十三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7)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三 神仙山(2)章四十八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4)章一百三十九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下)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章四十 勢運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一百三十九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下)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3)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九十八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7)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一百一十五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上)章一百零四 繁華落幕心可安 人生得意往何處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三十九 女豪鎮契丹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五十四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0)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三十 降者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