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

光陰流轉,轉眼到了春帷放榜的日子。

洛陽長寧坊,因坊內多格調高雅的茶樓酒肆,故而平日裡每多士子官員。

春風細雨,還有些未散盡的涼意,茶肆閣樓上,蘇逢吉、蘇禹珪、張一樓相對而坐,輕聲交談。旁邊跪坐的茶博士是個姿容清雅的女子,輕衣薄衫,氣質清新,如雨後的青青小草,不見塵埃,一舉一動都有清麗脫俗之氣。

“今歲貢舉榜單你們可曾看了?”蘇逢吉忽然問蘇禹珪與張一樓。

“豈能不看?”張一樓笑道,“說起來,今歲可有幾個了不得的人物,現今已是聲名大噪。”

蘇逢吉會心道:“想不到張兄也知道。”看了蘇禹珪一眼,見對方只是頷首品茗,仿若置身事外一般,遂沒好氣道:“老蘇,你可知曉?”

“江文蔚、張易、朱元,其他的卻是不知了。”蘇禹珪不急不緩的說道,方正的國字臉愈發顯得成熟穩重。因爲長久執掌刑法的關係,身上已經漸有一股不可侵犯的威嚴氣。

蘇逢吉哂笑道:“前三甲都讓你說完了,你還想知道多少,莫不是要把那幾百個人都記住才肯罷休?”

蘇禹珪不驕不躁道:“前三甲也好,有名聲也罷,都只是一時,當年洛陽‘二蘇’不也佔盡風頭,事後如何?張兄不顯山不露水,如今卻是最得朝廷看重之人。”

蘇逢吉先是微微怔了怔,隨即捧腹大笑,笑到最後竟是擊節不已,就像看到了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話。

“老蘇啊老蘇,我說你爲何板着一張臉,原來是在眼紅張兄,哈哈......”蘇逢吉笑得不能自己,“我們這位威名赫赫,在諸多官吏眼中,七尺之軀就跟大唐律法一樣婉若神明的蘇郎中,竟然也會妒忌同僚?你這可是自己打自己臉啊!”

蘇禹珪不鹹不淡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蘇逢吉當即不樂意了,“你說甚麼?”

張一樓見兩人又要開始掐架,連忙轉移話題,“聽說江文蔚、張易、朱元三人各有所長,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江文蔚,建安人,文采斐然,有韓昌黎之風,論述的經世之策,更如羚羊掛角,深得諸位宰相欣賞;張易少年曾讀書於長白山,後又到嵩山求學,‘食無監酪者無歲”的事蹟,早已傳遍洛陽,其文如其人,極有豪烈之氣,任相說他‘雄健無兩,將相之才’。”

聽到這裡,蘇逢吉又開始擠眼打趣,“這張易豈非就是第二個老蘇?”

蘇禹珪目不斜視道:“蘇兄此言,頗有自愧不如之意也。”

蘇逢吉眉頭一動,怒火中燒,正要挑事,張一樓又連忙道:“最後是這朱元,潁州人,此人先前聲名不顯,直到放榜後考卷策對流出,時人才知其才。此人論述時務,言辭簡潔,然無不切中要害,鍼砭時弊,寥寥數語,卻一針見血,最叫人拍案叫絕的是,此人在兵事上見解頗深,聽說太子殿下看了他對江淮戰事的見解,都點頭讚賞過。”

說完,見蘇逢吉、蘇禹珪片刻不發一言,張一樓自顧自嘆道:“今歲朝廷取士數百,洛陽城一時羣英薈萃,天下俊彥如過江之鯉,此乃國之大幸啊!”

蘇逢吉沒去看他,蘇禹珪依然目不斜視,兩人四目交鋒,如有刀光劍影,張一樓話剛落下,這兩人就又要擼袖子打口水仗。

張一樓頭皮一陣抽疼,眼前這兩位被皇帝、太子、諸位公輔盛讚的大才,若是讓人知曉他倆一碰面就如孩童過家家一般,不是把酒言歡親如兄弟,就是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真不知是何感想。

張一樓不得不使出殺手鐗,先是凝視着蘇禹珪,“蘇兄自修繕律法十二章一鳴驚人之後,已然成爲刑部柱石與大唐律法的標誌,經年以來整肅不法,莫不有章可循,無人不服。一身正氣,便是巡視州縣,短短旬月

也能讓地方肅然。假以時日,侍郎、尚書豈是蘇兄仕途頂峰?”

見蘇禹珪臉色微紅,張一樓又看向蘇逢吉,“蘇兄之才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數年來無論是任職朝廷還是兩川,無論是吏部還是工部,都能成績斐然令諸公讚不絕口,若說元錫之纔在於專精,蘇兄之才便當得廣博二字,日後朝堂公輔豈無蘇兄?”

蘇逢吉與蘇禹珪雙雙都不說話了,兩人間的火藥味也不見蹤影。

茶博士水亮的眸子好奇的打量着忽然靜默下來的三人,只覺得眼前景象實在是有趣無比。

張一樓忍不住道:“二位怎麼不說話了?”

蘇禹珪道:“話都讓你說了,我們還有甚麼可說的?”

蘇逢吉道:“你簡直比那位和泥刺史還要會和稀泥。”

蘇禹珪看着蘇逢吉,“現在你總算知道你我三人中,爲何是他最得諸公看重了?”

蘇逢吉大點其頭,長嘆道:“能爲公輔者,首要之才,豈非正是要會和稀泥?”

蘇禹珪道:“和稀泥不難,難的是臨了還能把事情都理順,讓衆人都服氣,然後戮力公事,這樣的人才是真厲害。”

蘇逢吉白了張一樓一眼,“張兄豈非正是這等人?”

然後兩人一起望着張一樓不說話,惹得張一樓慚愧不已。

旋即,三人相視哈哈大笑。

那姿態出塵的茶博士,也是以手掩脣,低眉莞爾。

茶香嫋嫋,氤氳成趣。

這幅景象,是天成二年的士子風流。

......

此時,東宮。

李從璟在練字。他練字不是爲了練字,而是爲了練心。

東書房裡不止他一人,有兩人坐在小案後,有三人束手立在屋中。

坐着的人,一個是人送諢號“閻王刺史”的趙鐘鳴,另一個是推行新政最講究一個“理”字的前沛縣縣令何晨光。

站着的三人,正是剛好前來拜見太子的新科進士江文蔚、張易、朱元三人。

李從璟正專注練字,一筆一劃莫不傾注全部心神,如同勾勒心中的如畫江山。

“你們三人也坐吧。”李從璟滿意的放下玉筆,隨手指了指房中的另幾張小案,“方纔我正在跟趙、何二公談論江淮、楚地戰事與民政,你們有甚麼見解,也都可以說說。君章、簡能不是第一回出入東宮了,致遠雖是頭一遭來,也犯不着拘束。”

君章,江文蔚的字;簡能,張易的字;致遠,朱元的字。

李從璟沒有字,因爲他算得上是“草莽”出身,就跟李存勖、李嗣源一樣,時人有字的大多是正經士子、讀書人。及冠後李從璟不是沒機會讓人給自己表個字,但因諸事繁忙給疏忽了,時間一長也就無暇“附庸風雅”。

剛坐下的江文蔚、張易、朱元三人聞言,又連忙欠身,謙虛謹慎的表示不敢,面對這位平素和氣,但威名在外的太子,三人都不敢有半分大意。

趙鐘鳴捻鬚笑道:“太子殿下不拘小節,諸位切莫自縛手腳,三位之名,某也早有聞之,今日有幸得見,正好瞻仰一番各位風采。”

何晨光沒敢隨意插話,他不像趙鐘鳴,早年就跟隨過李從璟,本身對李從璟也不是很熟,怎敢放肆?

李從璟坐下後,理順衣袍,沒有讓江文蔚等人多番謙遜的意思,直接點名道:“君章先說說看。”

江文蔚起身行禮,重新坐下後,才字句斟酌道:“江淮戰事看似大局已定,實則淮南仍有反擊之力。數月來淮南軍隊猶如水下游魚,在大將、沿海各處登岸,不停襲擾江淮各地,防不勝防,就是明證。”

頓了頓,江文蔚繼續道:“淮南如今只以小股精銳襲擾各處,看似無關痛癢,實則於大局不利。揚

州、壽春一日未克,淮南便有盤活江淮的餘地,尤其是精兵滲透襲擾大軍後方,不僅給王師造成諸多麻煩,也會讓江淮各州縣人心惶惶,時日一長,那些心繫淮南的賊子,便會蠢蠢欲動。”

李從璟點點頭,“依你之見,江淮戰事當如何處理?”

江文蔚顯然早有腹稿,當即答道:“其一,整治各州縣民政,加快收服人心;其二,招募驍勇訓練州縣守卒,化淮南之江淮大網爲我大唐之江淮大網;其三,速克揚州、壽春。”

李從璟露出讚賞之色,又看向張易,問道:“楚地戰事當如何?”

張易絲毫不用打理思路,當即答道:“王師與淮南鏖戰於益陽一帶,已經數月,但以易之見,當開闢第二處戰場。”

李從璟眉頭挑了挑,“哦?”

益陽是劃分、封鎖楚地東西的關口,是楚地之戰的關鍵之地,積蓄全力攻下益陽,也是朝廷的用兵之策,張易敢直言開闢第二戰場,便是否定朝廷計策,這份勇氣擔當可謂難得,張一樓說他極有豪烈之氣,任圜說他雄健無兩,都不是虛言。

張易繼續道:“淮南先敗楚兵,再敗王師,兩得益陽,後又苦心經營防線,即便不能稱之爲銅牆鐵壁,也是相差不遠,益陽地勢險要,王師一時難克,並非不能理解。”

“其次,淮南佔據楚地半載,治理州縣頗有成效,人心漸變,若不盡快收復,長久僵持,對大勢不利。當今之計,當往南征討,迂迴梅山用兵。平定楚南之敵,收復楚南州縣,而後能北上夾擊益陽,是爲取大勢也。”

“益陽難克,楚南必爭,故而易言當開闢第二處戰場。”

李從璟頷首,“說得不錯。”

最後他看向朱元,“致遠有何見解?”

方纔江文蔚、張易已經將江淮、楚地戰事都說的差不多了,此時朱元再說,實難有振聾發聵之言,不過朱元顯然沒有窘迫之色。

朱元慨然道:“皇朝要平定江南、一統天下,必要精練水師。如今大唐坐擁天下之險,江淮定,荊襄平,若不精練水師,是懷抱金玉而無爲也,實在暴殄天物。若能精練水師,他日順江東下,必能兵到城克,數載而有天下!”

話說完,朱元徑直起身,大步來到堂中,向李從璟拜下,“臣不才,向太子請命,爲王朝治水師!”

李從璟眼前明亮,哈哈大笑。

江文蔚、張易相視一眼,紛紛離座來到堂中,向李從璟拜下。

江文蔚道:“文蔚斗膽,敢請投身沙場,爲皇朝平賊之馬伕!”

張易道:“易雖愚鈍,亦有報國之心,倘若能入楚征戰,必舍七尺之軀,爲王師殺盡淮南之賊!”

這新科三甲,竟然全都請命投身疆場,一個比一個鬥志昂揚,一個比一個心性豪烈。

李從璟沒有立即答應,目光炯炯看着這三人,沉聲道:“爾等都是國之俊才,當知若是身在洛陽爲官,前途也是一片光明,而投身沙場上馬殺敵,雖有速立功勳之機,亦有旦夕身死之險!告訴本宮,何以如此?”

江文蔚等相視一眼,皆慷慨激昂,“諸侯不臣,皇朝該討之,臣等不才,願驅身以殺敵,助我大唐一統天下!”

此情此景,書生仗劍,凜然有正氣。

李從璟目光沉靜,心頭卻有金戈鐵馬之聲。

十年心血,終養國人雄健豪烈之氣。

大唐雄風,終於復見。

李從璟正聲道:“俊彥有報國之心,大唐豈忍負之?”

江文蔚、張易、朱元大喜,俯首再拜,“謝太子殿下,臣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趙鐘鳴、何晨光相視震驚。

書房之中,如有劍光。

這副場景,是長興二年的士子風流。

(本章完)

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九十五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3)章兩百二二 渤海三月復三月 過三月再無三月章四十八 劫道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六十一 火攻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9)章七十三 天下精銳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1)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四十五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1)章四十七 算盤叮噹響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十 淇門之變(2)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二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3)章七十五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五十九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2)章三十五 心思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十一 一載相識十載別(5)章六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2)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2)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1)章六十九 名將章三十九 兩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七十九 將士百戰方爲雄 皇帝疾行援兵城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十五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2)章五 謀國數載彈指間(中)章十八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2)章八十二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1)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八十五 君能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五十九 三軍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請攻李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二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2)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一百六十二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2)章二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2)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七十九 少女的煩惱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九 淇門之變(1)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三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下)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4)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十六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3)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十四 淇門之變(6)章十四 陷陣之士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四十五 宿命章九十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下)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二 鬼斧十手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一百六十七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1)章四九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3)章一百一十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