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上)

(一更)

上元之夜,金陵城有萬家燈火,輝煌如晝,街巷中有行人萬千,車水馬龍。

每歲正月十五前後三日,普天同慶,城中不僅沒有宵禁,朝廷更是鼓勵百姓走上街頭狂歡,每逢此時,全城便無一處不是景,無一處沒有花燈。

燈市最熱鬧的所在,還是秦淮河畔。此間之美,言不可述,但見輕舟緩行,有佳人弄水,星燈之上,有才子賦詩。康福坊內,有仙女下凡,歌舞不絕,連舟畫舫上,如天上人間,燈紅酒綠。

這時節,天寒地凍,卻百花盛開,街巷裡奼紫嫣紅,彼此鬥豔爭美。

秦淮河畔,又一輪花燈隨着紙船飄走,不知有多少兒郎小娘的幻想隨之去向未知遠方。這裡有無數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姿態各異,美得毫不雷同。在一衆花叢中,卻有人一枝獨秀,包攬了大片風光。

不可思議,卻無爭議。

論美,此人傾國傾城,已至極處。

她束手站在河畔的青石板階梯上,靜靜凝望載着花燈的紙船飄走。她有着亭亭玉立的身材,妝扮精緻的面容,眉心的花子,如三片火焰,她不說話,風韻都足以折煞盛開的百花。

她的眸子裡,卻有一點憂愁。

正是這點憂愁,讓無數風流倜讜的才子俊彥,望而卻步,只敢遠觀,不敢驚擾。那一點愁,輕若浮雲,淡若薄霧,卻彷彿千里蒼穹之藍,萬里大海之遠,能觀而不能碰。

不知何時,她幽幽一嘆,似有似無,帶着姿容出衆的侍婢,轉身離開河畔。

無數小娘爲之暗鬆一口氣,無數郎君爲之連道可惜。

“司首可是要回府去?”侍婢小聲問。

“不着急。”她說。

侍婢遲疑片刻,還是問道:“司首要去觀花燈否?聽聞福樂坊的花燈,今歲最好。”

“不要再叫我司首,我已不是青衣衙門的司首。”林安心的聲音仿若覆上了一層冰雪,有些寒意。

年前被李從璟放回來,換了葛三娘等人離開,以一人換數十人,徐知誥可謂待之厚矣。然則回到金陵後,徐知誥對她的態度卻很是曖昧,只說讓她休息,卻不曾讓她回青衣衙門主事,後來林安心坐不住數次問起,徐知誥也言辭含糊搪塞過去,只說如今青衣衙門由周宗管着,並無差錯。

爲吳國征戰奔波數年的青衣衙門林司首,就在金陵閒下來。

路過康福坊的時候,林安心等人聽到了內裡的喧囂聲,她擡頭望去,就見錦繡閣上,有幾名士子正爭得面紅耳赤,側耳聆聽,卻是在抨擊時事,辯論江淮和楚地戰事,有人說朝廷當傾盡全力反攻江淮,守住江淮漁鹽之利,也有人說吳國此時不應與中原死戰,當尋求聯合諸侯共拒中原,先圖攻佔楚地,與中原劃江而治,再從長計議,還有人酒後狂言,言說朝廷權臣當道,只顧爭權奪利而不思家國社稷,話未說完跌跌撞撞醉倒。

林安心看了幾眼,便沒了興致,收回目光,冷笑道:“還真是憂國憂民得很!”

街道上的燈市繁華熱鬧,絲毫不弱於往年,好似完全沒有受到戰事失利的影響,吳國雖然在江淮吃了虧,但在楚地卻取得極大戰果,朝廷爲了維護自身尊嚴,徐知誥爲了捍衛自身聲名地位,對百姓自然是報喜不報憂,極力渲染楚地的勝利,而隱瞞淡化江淮的敗局。

金陵城,歌舞昇平。

平靜和諧的湖面下,有人受賞有人下獄,幾家歡喜幾家愁。

侍婢望着錦繡閣不滿道:“這些士子言談無忌,周宗也不說管管,那論戰兩地戰事的倒也罷了,還有人抨擊徐相不顧國難只顧攬權,此等言論若是蔓延,朝野只怕難安。”

她是林安心的心腹,所以說話有些肆無忌憚。這錦繡閣,才因軍情處之事,被查封了沒多久,如今都已再度開張了。

林安心本不欲說甚麼,她雖然與周宗不對路,但也不屑背後議論,臨了還是道:“士

子憂國憂民,滿腔熱血,怎能傷害?徐相還不至於連這點胸襟都沒有。讀書人不因言獲罪,古來如此。”

侍婢總覺得不舒服,有哪裡不對,想要反駁,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

“回去。”林安心突然失去了再逛的興致,侍婢聞言連忙招來遠遠跟着的馬車,伺候林安心上車。

車廂裡清香嫋嫋,侍婢見林安心眸子裡的憂愁始終不曾散去,猶豫半響,還是壯着膽子說道:“司首自打這回南歸,徐相一直不讓司首再度執掌青衣衙門,是對司首不再如先前那般信任......但司首數次請求重回青衣衙門,徐相都沒有明着拒絕,可見徐相也並非完全不信任司首。”

林安心見侍婢目光閃爍,微微蹙眉,“你想說甚麼?”

侍婢大着膽子道:“司首北去洛陽,被執數月,歸來後卻完好無損,徐相擔心的,無非是司首被那李從璟霸佔......司首美貌冠絕金陵,當知自個兒對男人的誘惑,是沒幾個人能抵擋的......”

男女之間,尤其是上位男人與美女之間,說穿了無非就是那麼點事。

侍婢見林安心只是蹙着眉頭,並沒有發怒的意思,遂繼續道:“徐相平日裡不言,但對司首的心思豈非很明顯?青衣衙門司首此等重位,徐相不託付給旁人,卻交給司首,可見徐相待司首之重......此番出了這樣的事,人言可畏,但徐相不曾明着拒絕司首,就是給司首留了後路,司首難道果真不知徐相的心思?只要司首將......將身子交給徐相,一來可以證明自身清白,讓徐相相信司首與那李從璟並無糾纏,二來也全了徐相的心意,不就可以重獲徐相信任?”

林安心的臉色很是精彩。

侍婢低下頭去,不敢再看林安心的眼神,因爲那眼神中已經蘊含了殺人的意味。

“你讓我賣身求榮?”林安心咬牙銀牙,字字從牙縫裡蹦出來。

感受到林安心的殺意,侍婢慌忙下拜,“司首恕罪,奴婢胡言亂語......”

林安心眼神清冷,一言不發。徐知誥的心思,她身爲女人豈能沒有察覺,但此事想起來也太噁心了些,她憑實力吃飯,爲何要忍受這等屈辱?

想起那齷齪事,林安心恨得牙癢,但腦海中卻忽然浮現出那位早先是秦王,而今已是中原太子的年輕男人,論年輕論雄健論陽剛甚至論英俊論風度,那位在清流關上一言決定數萬吳軍生死的傢伙,豈非更符合女子眼光?

只是這個念頭剛一冒出來,林安心的嬌軀就不禁打了個冷顫,將之迅速拋諸腦後。

林安心的馬車馳過大丞相府,她原本打算趁着時辰尚早去恭祝一番佳節,此時也沒了心思,讓車伕直接回府。

此時,大丞相府中,徐知誥正在會客。

同堂而坐者,除卻史虛白、韓熙載、周宗、馬仁裕之外,還有兩個之前從未出現過的陌生年輕面孔,都是讀書人模樣,前者眉有不羈之色,眼露進取之芒,名叫盧絳,後者雖然正襟危坐,卻不顯得古板,反而有一種任俠之氣。

徐知誥看着面前兩位俊才,面容親和,“國家征伐正緊,此誠用人之際,兩位有名於白鹿洞書院,時值北賊陷廬,書院學生多被擄去,兩位獨不願事賊,慨然渡江,乃大丈夫氣節也,某深爲敬佩。日前兩位上書所言之事,某已覽之,振聾發聵,今日請兩位來,便是細說此事。”

話至此處,徐知誥忽然面色有些怪異,“昔曾聽聞,白鹿洞有三傑,如今卻只見其二,不知諸葛濤身在何處?”

蒯鰲繃着臉不說話,盧絳卻是笑道:“白鹿洞三傑,丞相今得其二,足以用於國事,何必再念那多餘之人呢?”

史虛白、韓熙載、周宗、馬仁裕等聞言,臉色皆變,但含義各不相同,有人訝異,有人不屑,唯獨史虛白,露出玩味之色。

盧絳卻好似全然都沒瞧見一般,笑容不減,只是看着徐知誥。

白鹿洞書院,當世最有名的非官辦書院,也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原本歷史上,南唐立國之後曾於此設立廬山國學,這些都不假。

但所謂白鹿洞三傑,卻真正是假的。白鹿洞書院沒有三傑,只有三害。

盧絳“與諸葛濤、蒯鰲,號廬山三害”,每日裡不好生讀書,賭博鬥毆偷盜無一不爲,販狗賣雞飲酒無一不做,間或敲詐同窗的錢財,乃是十足的流氓脾性,“人皆患苦之”。

但這樣的人,偏偏有真才實學,否則徐知誥也不會與他們坐在一處。

徐知誥胸襟不小,但也不想浪費光陰,拿出之前盧絳兩人的上書,徑直問道:“如今正值江淮亂起,北賊來攻,頗陷州縣,公之言,卻欲使我先取吳越,此何意也?”

盧絳收斂神色,鄭重其事道:“吳越與大吳世代交惡,彼此征伐已有數十年,彼雖偏居一隅,然攻我之心未死,自狼山一敗,吳越無一日不欲西來雪恨,我大吳雄踞淮南,欲要一統江南與中原相爭,必不能不滅吳越,吳越在側,猶如肉中之釘眼中之刺,不可不拔,此乃腹心之疾也!”

“今北賊攻略江北,連陷州縣,其勢已成,吳越見之,必與北賊相交,趁機發兵西來——便縱吳越之兵不發,亦有爲北賊嚮導之可能。如今大吳與北賊鏖戰於江北,金陵兵馬不多,若是此時吳越大舉西來,如之奈何?此誠不可不防也。防之,不如攻之!”

“且吳越自狼山一敗後,水師亡之七八,兵馬不復當日之盛,某曾遊歷錢塘,知吳越兵馬不精,此誠可以圖之!”

盧絳話說完,雙眼盯着徐知誥,等着他答覆。

徐知誥作沉思狀,半響沉吟道:“江淮戰事正緊,此時發兵吳越,若是吳越死守,恐怕短期內大軍難以建功。屆時,若吳越與北賊勾結,局勢於我不利。”

盧絳慨然道:“某有一計,可速破吳越。”

徐知誥稍感意外,“哦?請公言之!”

盧絳道:“丞相可讓宣州詐叛,而後丞相聲言討叛,並且賄賂吳越以錢財,請其發兵共討,則吳越勢必西來。待吳越兵至,宣州在前阻擊,另遣偏師繞行其後,則敗之易也。屆時我大吳精銳乘勝而進,吳越地狹,旬日可定!”

徐知誥沉吟不語。

盧絳又進言道:“待我滅了吳越,國威大振,則北賊勢必驚駭,屆時王師攜勢北上,再要擊敗北賊,何其易也!”

此時,史虛白、韓熙載、周宗、馬仁裕等人,神色又有了變化,不復先前看盧絳的輕視,尤其是馬仁裕,纔在楚州吃了大虧,日夜都想着北伐,好將功補過,此時連忙附和,“盧公之言,誠良策矣,請丞相納之,某願爲先鋒,先攻吳越,再戰江北!”

徐知誥尋思半響,不置可否,見蒯鰲一直不曾說話,便微笑問他:“公不發一言,安坐久矣,是無策乎?”

蒯鰲拱手,聲音渾厚,“某非無策,只是某之策,與盧公不同。”

徐知誥笑容更甚了幾分,“公請言之。”

蒯鰲不急不緩道:“臣之策,外交諸侯,內練精兵。”

徐知誥道:“願聞其詳。”

蒯鰲道:“吳越,誠與我爭鬥數十年,然今日之勢,與往日不同,北賊來攻,連陷江北州縣,其勢洶洶,若我大吳不保,吳越豈能獨存?此脣亡齒寒也。當此之際,若丞相遣使吳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吳越未必不肯與我聯手,共拒北賊。”

“得吳越相助,則退可保揚州,進可救援壽州,我大吳必將立於不敗之地。得吳越相助,則可南連劉漢。劉龑於番禹稱帝,至今已十餘年矣,彼既爲帝,斷不會坐視中原強盛,又且大吳與劉漢向來交好,若能引其爲援,則江南大安。”

“大吳先得吳越之兵,再得劉漢之財,則能內練精兵,充實軍力,他日可與中原爭雄!”

徐知誥聽罷,撫須點頭。

......

(本章完)

章七十四 誰惹秦王怒【第二更】章五 神仙山(4)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十二 有人西樓殺宰相(1)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三十六 西樓之真相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四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2)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九十六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4)章五十一 軍失將當亡【第二更】章六 一路北行入西樓 細細路遇杜千書章三 千里之遠有梟雄(下)章六十五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3)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三十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4)章八十四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3)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十 淇門之變(2)章二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2)章兩百二十 烽煙席捲鴨淥府 百騎漫行過沖鹿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五 謀國數載彈指間(中)章十八 攻克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2)章四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章一百二十六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9)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四 謀國數載彈指間(上)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十五 誰是刀,誰握刀?章二十九 欲徵邊疆先存甲 從璟酒棚識民心章五十八 折勢斷其角【第三更】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1)章十五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上)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九十六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5)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五十一 澤州判官章三十二 軍神章十四 陷陣之士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三 千里之遠有梟雄(下)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九十一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7)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二十 亂世是滋生野心的溫牀章六十五 李繼韜之死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九十一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上)章三十九 女豪鎮契丹章兩百零五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下)章六十八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2)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章兩百零二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5)章五九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6)章七十 北面有朋遠方來 三問三答見生死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2)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五十二 何不來跪迎【第三更】章十九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6)章一百九十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8)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四九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3)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兩百十八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下)章二五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3)章一百零一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6)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十六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3)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