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盡不平得民心

(六千字,不分章了。)

因爲不曾經歷大戰的關係,唐軍在佔據滁州州治也就是清流縣後,無論是城中的市井街坊還是城外的民舍莊園,都沒有引起大的恐慌與動亂,唐軍在接管城防之後,奉李從璟的命令,將士們軍紀井然,與民秋毫無犯,除卻有甲士巡邏街坊之外,一切與往日並無不同。

巡邏的甲士雖然煞氣凜然,但目不斜視,哪怕是有黃花大閨女出現在面前,也渾如沒看見一般,這是因爲他們的防範目標並非是尋常百姓,而是意圖趁亂犯事的作奸犯科之徒,從古至今地方每有動亂,遭殃的都是百姓,而那些地痞流氓等鼠輩,無不趁機去偷盜搶劫無惡不作,哪怕是平日裡看似溫和的良善之輩,一旦褪去臉上的虛僞面紗,也會面目猙獰的讓人害怕。

撫民之事在滁州顯得格外重要,李從璟事無鉅細親自過問,值此緊要關頭他沒有道理偷懶,因爲滁州中下層官吏沒有被撤換的緣故,在有他們出面宣慰百姓的情況下,滁州城僅是蕭索了三兩日,一切就都回到正常軌道上來,百姓該勞作的勞作該開店鋪的開店鋪,萬事都秩序井然,在尋常百姓眼中,似乎都察覺不到滁州已經易主。

馮道等一批官員日夜兼程到達滁州後,根據李從璟的授意,在接管滁州民事、軍事之餘,爲了迅速收服民心獲得百姓擁戴,同時在城中貼出佈告,讓百姓將往日裡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都提出來,冤假錯案更是大包大攬,一開始滁州百姓並不相信官府真的會爲他們出頭,但是在大唐官吏走訪四處解決民生疾苦,並且有膽壯者亦或曾受極大迫害者上告官府,而後果真被解決問題之後,州府與縣府面前的百姓日復一日多了起來。

旬日之間,衙門漸漸給圍得水泄不通,百姓們告狀上訪的激情簡直可以用熱情似火來形容,這其中當然不乏雞毛蒜皮一點小事也拿來大肆宣揚,亦或是純粹吃飽了撐着就是來看熱鬧的,當然,也不排除其中有些心懷不軌之輩想趁機攫取私利,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唐官吏全無半分不耐之色,分工有序井井有條登記百姓們的訴求,而後以堪稱雷霆而又嚴明的手腕來解決諸事。

大唐官吏在經過新政數年磨礪之後的才能,在這時候得到了極大體現,因爲他們總能透過百姓的訴說迅速分辨事情的真假大小,而後給予相應處置,這不僅使得身有冤屈者得到公正對待,同時也讓那些試圖攫利的小人被懲辦,如此大唐收穫的就不僅僅是仁義之名,還有有精明強幹的大國形象,這些都是足以讓淮南百姓歸心,讓淮南統治階層變色的強大軟實力。

李從璟到州府來視察事務的時候,見到衙門內外人頭攢動而又井井有條的景象,雖然嘴上不言但是眼中的笑意已經暴露了他心頭的愉悅,這些年來大唐勵精圖治,不僅使得軍隊驍勇善戰、軍備大幅度改進,同時也收穫了一大批可用的能吏,軟硬國力相輔相成才能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綜合國力,大唐這些年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跟在李從璟身旁的一些滁州地頭蛇官吏,此時面面相覷神色凜然,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收服一地百姓絕不比攻下一座城池輕鬆,他們看着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的百姓,怎能意識不到大唐雖然才得滁州旬日,但已經在百姓心中收穫了莫大的威望,假以時日這些事情傳出去,會歸順亦或是希望歸順大唐的百姓,可不就不侷限於滁州一地了。

這樣一來不僅滁州逃難的百姓會急劇減少,只怕那些熟悉本地而又希望大展拳腳的兒郎,也會投身到唐軍之中,成爲大唐繼續攻略淮南的先鋒,除卻尋常百姓,那些平日裡最喜歡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常常喜歡抨擊戰爭兵禍唾罵現實黑暗的士子,只怕也會有些其它的想法。

“秦王殿下博愛仁慈,麾下不僅有十萬驍勇能戰善戰,更有數不清兢兢業業才高八斗的文官,實在令我等敬佩不已,今日能隨殿下見證這必將載入史冊的一幕,實在是我等三生幸事。”有那心思靈活而又擅長阿諛奉承的滁州本地官吏,立即誇大言辭大拍李從璟的馬屁。

這樣的馬屁雖然很是露骨,但卻讓人很受用,李從璟面上的微笑讓人如沐春風,“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得丘民者方爲天子。朝廷要廓清宇內,怎能不體恤黎民疾苦?孤王雖然四處征伐,卻也未敢片刻掉以輕心,江山社稷說到底豈非就是生民百姓?利百姓者方是利家國。”

一番話引得衆人連連稱讚,紛紛表示敬佩不已,李從璟當然知道這些作態未必出自真心,這些滁州地頭蛇能在唐軍大舉襲來時果斷投誠,日後若是唐軍戰事不利他們也會立馬倒向吳軍,在大浪洪流中保全自身利益,纔是這些小魚小蝦的人生信條與處世之道,然則話雖如此,李從璟卻不能不彰顯大唐親王的風度,讓世人知曉大唐朝廷是一個怎樣的所在。

李從璟又對衆人道:“諸位都是滁州賢才,孤王要治理滁州多要依仗諸位之力,朝廷法度嚴明秉公無私,各級官吏只要能爲利國利民之事,履職無虧心繫社稷,朝廷絕不吝嗇給予高位厚祿,助各位賢才一展平生所學與胸中抱負。”

若說這些言辭不過是些場面話,但接下來李從璟的言語,則的確在有心人心中激起了波瀾,“說到底,這天下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使天下俊傑報國有路,各盡其才,不僅是造福蒼生之道,也是陛下與孤王夙夜興嘆之事。與天下人共治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天下何愁不能興旺繁盛,大唐何愁不能令四夷臣服,何愁不能令八方來朝?”

哪怕不是真心之言,但以秦王的身份說出這番話,也足夠令人動容,如此胸襟豈是常人能有的,不僅那些滁州官吏聽到李從璟此言有些發怔,便是在場的滁州百姓甚至是大唐官吏聽到這話後,都雙目發亮向李從璟看過來。

“拜見秦王殿下!”先是大唐官吏紛紛起身離座見禮,而後便是那些在做事的滁州官吏紛紛禮拜,最後在場的滁州百姓反應過來,得知面前這位站在廊下的年輕人,便是令大唐軍隊與民秋毫無犯,令大唐官吏幫助百姓做主的秦王,紛紛口呼殿下接二連三跪拜下來。

李從璟讓衆人免禮起身,那些官吏倒也罷了,起身的很是乾脆,倒是一些百姓,跪在地上久久不願起來,距離李從璟最近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衣衫破敗補丁密佈,被一位同樣布衣麻衫都洗得發白的小娘子攙着手臂,老者伏在地上死活不願起身,小娘子咬着嘴脣又急又恐,本就一片菜色的小臉也是煞白一片,這樣的組合讓李從璟於心不忍,連忙上前來攙扶老者。

直到老者的雙臂搭在自身雙手上,李從璟才愕然發現老者的左臂手腕以下已經沒了,方纔對方被小娘子攙扶着竟是沒有發覺,一頭白髮略顯凌亂的老者擡頭時滿面淚水,經過老者的訴說李從璟才明白,旁邊的小娘子是他孫女,他本有兩個兒子,小的早年戰死了,大的正是小娘子的父親,娶了個姿色很不錯的婦人,卻因爲那婦人被滁州軍的一個指揮使看上,強行從路邊拉回去給姦污,婦人不堪受辱回家之後便自盡而亡,他的丈夫隨即去軍營找那指揮使說理,卻是一去再也不曾回來,不日後那指揮使不知怎麼找到他家裡,卻又看上了眼前這位小娘子要強搶,老者在與那指揮使搏鬥時被砍下左手,這才讓小娘子倖免於難,但饒是如此那指揮使臨走時也放下狠話,旬日之後必定還會再來。而後唐軍進軍滁州,迫於李從璟嚴令,指揮使暫且按下了性子,這才讓小娘子至今還健全。

這個故事並不稀奇,足夠常見也足據代表性,要說平常時候那指揮使或許不至於如此膽大妄爲,但戰事驟起之後人性便變得可畏,指揮使依仗着要守城出戰,有如此做派也不足爲奇,這等時候誰會願意爲了一介民女,去問罪一個即將與敵軍力戰的指揮使?官府在號召百姓狀告不平事的時候,老者來的很早,他本來沒報甚麼期望,但官府在接下狀紙之後很快就將那名指揮使下獄,這才讓老者看到了希望,今日帶着孫女來便是詢問進展,當然也是爲了感謝官府。

聽老者淚流滿面說完這些話,李從璟臉色陰沉,他叫來分管此案的官吏,詢問事情進展,那官吏說正在收集證據,李從璟便道:“若是證據確鑿,指揮使當斬,事後報給孤王知曉。”

官吏趕緊應諾,李從璟這話說出口,便代表這事他管了,下面的官吏又如何敢不盡力?那指揮使在滁州頗有勢力,這隻需要看跟在李從璟身後的滁州官吏臉色就知道了,但是那指揮使再是滁州地頭蛇,如今這件事被秦王過問了,他哪裡還有僥倖逃脫的道理?

老者拉着小娘子下跪再拜,連道秦王仁德,泣不成聲,因爲父母祖父遭受的不公終於能被雪清,那小娘子也哭的稀里嘩啦的,爺孫的事蹟讓衆百姓心有戚然,他們本是同有不平遭遇的,堪稱同病相憐,此時見李從璟竟然親自管下此事,連平日裡高高在上猶如神明不可侵犯的指揮使都不能免責,他們的事自然也會得到合理處理,此時也莫不接連下拜,連呼秦王英名。

李從璟再度將老者扶起來,示意衆人也都起身,而後言辭分外認真道:“一場戰爭或許將士死傷不過數百,但給百姓帶來的疾苦往往十倍百倍於此,箇中幸酸悲苦實難道盡,將士死了常常還會有撫卹,但是戰爭中遭受災難的百姓,又有何人能來補償?亂世是家國不幸,戰爭更是平添地獄,朝廷興兵淮南,非有意製造禍端,天下一日不一統,戰爭就遲早要來,以戈止戈,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戰爭,天下太平也遲早會到來,往後在我大唐境內,或許不敢言絕對公平,但孤王向諸位承諾,朝廷絕不會坐視人間慘事發生!”

“秦王仁德!”“秦王英明!”“大唐萬年!”“陛下聖明!”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充斥着整個官寺,那聲音激盪開來,越過官寺的院牆,遠遠傳了出去。

......

新任滁州刺史是之前的潁州刺史朱長志,便是喜歡下地與百姓一同勞作,被人傳爲“河泥刺史”的那位,州府中的官吏十分忙碌,只有他看起來分外清閒,負着雙手四處晃盪,但只看州府運轉井井有條的模樣,就知道這位“和泥刺史”並不只是擅長跟百姓同甘共苦。

李從璟巡視官寺中各項事務時,便是由朱長志領着,聽罷後者對官寺事務的介紹與彙報,饒是凡事追求完美喜歡吹毛求疵的李從璟,也沒有發現可供指摘的地方,這位滿臉絡腮鬍的魁梧漢子雖然看起來悠閒,但從他那雙紅通通的雙眼就能看得出來,他平日裡會辦差到甚麼時辰。此人辦理事務的細緻與他那張粗狂的臉像是兩個極端,形成鮮明的對比。

李從璟確信他在滁州幫助百姓擺平不平事,會迅速獲得收服人心的效果,這其實跟後世某黨建立根據地的法子是相通的,只不過兩者相比較某黨的手段更加雷霆,而且是有目標的針對土豪地主,而李從璟只是針對那些魚肉鄉里欺壓百姓的惡人,相同的是兩者都能很快獲得目標百姓的擁戴,實事求是的說,在當前環境下,李從璟的目標羣體比某黨要大。

“幫助生民解決疾苦之事,只是滁州民政的第一

階段,後續要做甚麼你心裡可有譜?”李從璟視察完州府的事務後,就在州府吃午飯,他沒有理會食不言寢不語那一套,如今諸事繁忙他也不得不抓緊每一刻時間,就在吃飯的時候這樣問朱長志。

朱長志吃飯的姿態倒是很符合他的賣相,粗暴而又快速,哪怕是與李從璟同坐一室,他也沒有故作姿態細嚼慢嚥,如此性情倒是讓人很不懷疑他之前的確說過那番話:某家拉在地裡的,都進了爾等嘴裡,爾等吃飯之時,怎生不覺得有問題?當然這個話題李從璟不會提出來,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個合適的場合。

“下官知曉,處理百姓不平事,一來是藉此告訴滁州官民,如今的滁州是大唐的滁州,諸事皆由大唐官吏作主,二來是初步收服民心,不說讓百姓死心塌地只認大唐不認淮南,好歹不能牴觸大唐,當然能心懷感激是最好,其三,處理一部分魚肉鄉里的跋扈大戶,有肅清地方風氣重建地方秩序的用意,也豎立了大唐的威信,這三者都達成之後才輪到第四者,也是最終的目的:在滁州推行朝廷新政!”朱長志一口氣說完這些話,喝了一大口湯水。

李從璟眼中不禁流露出欣賞之色,他在滁州以雷厲風行的手段幫助百姓擺平不平事,這其中的良苦用心怕是一些幕僚都不能盡知,卻被朱長志說了個完全,李從璟不禁想到,推行新政而後擢拔新政得力官員,再將這些官員用於新政,的確是一個良性循環。

“等到新政在滁州推行,那纔是真正收服民心的時候,只有新政在滁州推行了,滁州纔算得上是真正成了大唐領土,淮南江北十四州,滁州是率先推行新政的地方,必須要做好表率,這其中的關係遠非一州一縣的分量可比,你任重道遠,要周全行事,相信你不會讓孤王失望。”李從璟道。

“殿下放心,下官絕不敢讓三軍將士的鮮血白流!”朱長志鄭重道。

李從璟雖然暫時會坐鎮滁州,多半不會到別的地方去,但他要關心和處理的事情太多,滁州民政讓朱長志來全權處理是必然的,他最多不時過問起個監督的作用罷了,馮道雖然帶着大批官吏來了淮南,但他本身也不會具體分管一州一縣之地,而是要與李從璟共商全局性大政性的東西。

離開州府之後,李從璟又去城中各處巡視,着重去到市場和寺院看了看,前者最能體現一座城池是否處在正常狀態,後者則能知道百姓心中都在想些甚麼——是期待大唐在滁州的統治穩固下去,還是祈求吳軍早日打過來再得滁州?民生百態之中學問很多,要統治並且治理一個地方,瞭解這些就能知道你頒行的政策是否得人心,效果是好還是不好,以及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李從璟在市場一家米糧店鋪裡查看糧食物價的時候,被人認了出來,雖然李從璟到滁州後不曾大肆張揚,但平日裡總有拋頭露面,被一些頗有身份和眼光的人認不出來並不稀奇,左右百姓得知秦王在此,少不得蜂擁而至過來拜見、圍觀,眼看店鋪內外的百姓越聚越多,近衛的神色都凝重起來,畢竟滁州是新克之地,誰知道有沒有心懷叵測之徒混跡在人羣中,若是秦王在這有甚麼閃失,那問題可就嚴重了。

李從璟對此倒是不以爲意,笑容和煦的與誠惶誠恐的店鋪老闆談論店鋪經營情況,也不忘和氣的與左右百姓拉些家常,全然沒有防範人心的意思,這般親民作派很快爲他贏得了百姓好感,漸漸的與他說話的人也就多了起來,其中甚至不乏歡聲笑語。

在被近衛提及安全狀況時,李從璟笑着說,這些都是我大唐子民,若是大唐的子民要對付他們的秦王,孤王便是有千軍萬馬來保護又如何,若是大唐的子民都敬重他們的秦王,便是牛鬼蛇神也要退避三舍,孤王何必擔心宵小之徒?

這番話讓人心折,不出意外百姓們看他的眼神充滿了敬佩。當然,這也是李從璟在滁州的諸番政策都是“撫民”“安民”“愛民”,頗得人心,若是哪個殺人不眨眼的傢伙來了,只怕這番話還沒說完就被諸位壯士羣起攻之五馬分屍了。

......

孟平在攻下濠州之後,略作休整,即刻向楚州進軍,不同於在濠州的猛攻猛打,孟平用兵楚州時分外靈活,因爲楚州有個傢伙叫作馬仁裕,以楚州刺史之職統帶楚州兵馬,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吳人在評價他的時候用的最多的就是六個字:有膽有謀愛民。馬仁裕與周宗齊名,併爲徐知誥最親信的兩人,深得徐知誥信任與重用,若非其人還比較年輕資歷頗淺,只怕領兵救援壽春的就不是劉信,而是他馬仁裕。

楚州重地,唯山陽與盱眙兩地,其中山陽便是楚州州治所在,盱眙則臨近濠州。面對馬仁裕這個難纏的對手,孟平只用了三日,就將盱眙收入囊中,威震楚州四地,而後迅速兵發山陽。但即便是這樣出彩的戰績,也沒能熄滅李從璟心中的怒火,在楚州戰事臨半之際,李從璟一封嚴令,將孟平從楚州叫到了滁州。

李從璟的怒火,源自於聽聞孟平在攻打鐘離時,在陣前斬殺百姓以脅吳軍。

孟平到達滁州城時,早有李從璟近衛在城門等候,帶他馬不停蹄趕往李從璟下榻的府邸,孟平在府前下馬,孟松柏已經在府門相候,見到風塵僕僕的孟平,孟松柏只是嘆息一聲,言說了一句數年未見殿下如此大怒過,就帶他進門。

來到門前,孟松柏先進去稟報,孟平就在門外等候,前者進門不久,孟平就聽到屋中傳來一聲物什被摔碎的脆響,一個不加掩飾飽含怒氣的聲音炸雷般傳出,“滾進來!”

(本章完)

章兩百十五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章三十三 從天而降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一百零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2)章十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1)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六十六 人算盡不如天算 奔離新鄉向西戰章八十六 過盡千帆皆不是 李從璟餓狼撲食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章五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7)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四 水寨(2)章一百二十三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6)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六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5)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爲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5)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3)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十六 決心章二十五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3)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九 他的屠刀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四十八 劫道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五十二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2)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下)章七 神仙山(6)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7)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四十八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4)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八十七 樓房上有轟隆聲 得手與殺氣騰騰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一百零五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6)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二 鬼斧十手章九十八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7)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六十三 我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1)章八十一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8)章十三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4)章五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7)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二十九 什麼是佛?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品書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章一百零六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1)章六十八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6)章一百九十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8)章四十二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3)章一百零二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7)章四十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1)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四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2)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一百四十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上)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四十四 相親(下)【第三更】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一百七十九 南撤又待追兵來 及戰日落慘遭敗章二十六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4)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一百零六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3)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9)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兩百一十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上)章八十三 雪中起舞的你呵 多少韶華在夢中章十三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4)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一百四十二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下)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9)章一百四十一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中)章一百一十七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