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

原本孫芳傳案,李從璟認爲已經審訊的差不多,朝中已經揪出張春來、孫興這樣的重臣,只等太原相關案犯押解進京,就可以進入尾聲,但汴州異動,卻讓李從璟發現,只怕這件案子比想象中還要複雜,所以案件審理工作,又重新開始了挖掘過程。

牽扯出來的官員以張春來、孫興爲首是不假,如今張春來、孫興守口如瓶亦是事實,但這並不意味着其它官員分量就無足輕重,也不意味着在李從璟重新花大力氣後,不會有新的收穫。

當李從璟拿着最新案宗去找李嗣源的時候,卻發現一向凡事按部就班、不惹人不惹事的尚書左丞相劉謀,正在神情頗爲激動的向李嗣源訴說什麼。

李從璟進來之後,劉謀就熄了火,說了一番不痛不癢的話之後,就告退而去。

李從璟不免好奇詢問其故。

李嗣源揉着眉心道:“孫芳傳案,本已快要結案,如今又重新開始探查,且有比先前力度更大的架勢,朝中有許多大臣,都來朕面前告狀。”

“告狀?”李從璟一笑置之,告狀當然是告他的狀,“劉公如何說?”

“還能如何說?”李嗣源略顯煩躁,“無非是說你鬧的動靜太大,有大興誅連的意思,有些過火了。如今新政即將進入下一階段,正是用人的時候,更該匯聚衆臣之力,爲新政大局出力,而不是在這時候大興牢獄,鬧得人心惶惶人人自疑,徒惹朝政不穩。言語中更是指摘你行事風格過於激進,怕是被那些急於求成、立功心切的酷吏蠱惑了心思,不再如先前那般穩重了。”

說到最後,李嗣源隱約有了怒氣,“不只是劉公,還有不少重臣,例如宣徽使王紀實,邢國公朱守殷等,都是如此意見,照這個態勢看,‘人心惶惶人人自疑’的下一步是甚麼?當然是三省六部各司各寺官員無心政務,朝廷定下的事情辦不好,朝廷要解決的事情遲遲拿不出對策,朝廷的政令不再通暢,朝廷的辦事效率越來越差,最終朝堂亂成一團......他們這是想做甚麼,想造反不成?!”

李嗣源重重一拍御案,顯然怒氣已盛。

這雖然不是造反,卻是以臣挾君。天下本就不是君王一人的,權柄是由君王與官僚集團共掌,以臣挾君也不是甚麼新鮮事——連以臣弒君、以臣換君的事都有,何況以臣挾君,只爲讓君王改變某項國策?

官員羣起不配合,君王的命令自然只能是一紙空談。

李嗣源憤怒,正是因爲感受到了這種威脅與挑戰。

真論起來,君王與臣子爭權,中央與地方爭權,一直貫穿了中國歷史。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君王權力擴大,中央權力擴大。秦漢時期的君權,與明清時候的君權,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別的姑且不言,只說秦漢時君王朝堂對坐議政,到後來臣子要站着朝議,從刑不上大夫,到君王可以杖責臣子,都是體現。

李從璟沉吟片刻,“若是心中無愧,此時大可不必自疑。此番整頓吏治,本就是懲辦一批、中立一批、重用一批,大興誅連更是無從談起。如今此事還只是開頭,一些朝臣就有這樣大的反應,往後的路只怕會越來越難走。”

尚書左丞相、宣徽使、邢國公以及他們身後的勢力,包括戶部尚書、刑部侍郎,還有些

暫未出頭的官員,可想而知這股力量有多大。

“反應大,只能說明枉法官員多!”李嗣源擺擺手,“你不用顧慮這些,只管放手去做就是,古有孝公用商鞅,更何況你還是秦王、是太子!那些心懷叵測的臣子,想要羣起而挾君?朕可不是軟柿子,不會任由他們拿捏!”

他冷笑一聲,“有人說,整頓吏治,說到底,無非是一代新人換舊人,本就是新舊兩個勢力的角逐,我攆你走,我替你之位,你要反抗,我便鎮壓。這話有理,卻不都對。整頓吏治,固然是提拔一批人,替換一批人,但新的秩序,新的規則,新的律法,就是在以新換舊的過程中確立起來的!整頓吏治的目的,不在撤換一些人,而是在建立良好、清明的秩序與規則。朝中某些官員,無論是重臣還是小官,之前貪污受賄不說,怕的是視貪贓枉法爲常事,冠於‘暗規則’之名,將其看成是理所應當之舉。這些人,註定無法爲新政所容,必須撤換掉。他們要反抗,朕就鎮壓,就剝奪他們反抗的資格!”

李從璟笑了笑,李嗣源的決心,他自然是相信的,再大的壓力,他都頂得住,不會向某些力量妥協——而這,恰恰是推行新政、整頓吏治最根本的東西。

歷史上的改革,失敗的,大半是君王、主事者沒頂住壓力,半途而廢;成功的,多是排除萬難能堅守初心的。

其實,若不是李嗣源過於着急,要在三五年之內肅清天下氣象,推行新政、整頓吏治、給帝國換血,可循序而爲,本不必有這樣大的阻力。但既然李嗣源決心已定,李從璟也不能多說甚麼,畢竟這是爲良政,而不是爲弊政。

至於其間的艱難苦楚,自己這個做兒子的承受一些又何妨?

所謂大刀闊斧的改革,成功固然能收穫莫大益處,卻也勢必付出相應的代價。

眼下的孫芳傳案必須要辦好,該挖出來的人一個也不能姑息,蛀蟲這個存在就該及早切除,讓它們多存在一日都是莫大危害。

李從璟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張一樓。

準確的說,不是“碰到”,對方站在走廊中,明顯是在等李從璟。

見對方像是有很多話要說,李從璟便與他邊走邊談,向僻靜人少的地方行去。

言談半響,雖然不都是些不痛不癢的事,但相比張一樓的這個陣勢,李從璟仍是覺得未入主題,便問張一樓,“今日你廊中相候,必有要事,想必不會只是這些泛泛之談,有甚麼話直說就是,你我在幽州便已共事,不必這般遮遮掩掩。”

張一樓停住腳步,稍事猶豫,忽然拜倒在地,“下官有罪,今日特來坦白。”

李從璟笑了笑,“直說收了多少賄賂?你在吏部爲官,想必錢囊必定鼓得很,若是數額巨大,看在你主動坦白的份上,孤可不對你用刑。”

張一樓面朝黃土,“數年以來,共計五十有三緡。”

“五十三緡?”李從璟這回是真的在笑,“如今你也是吏部考功郎中,不大不小的五品官,天下州縣官吏課考,特別是有功或者希望有功的官員,哪個不來巴結你一二。數年間才得錢五十三緡,你也好意思說你有罪?你是想讓天下官員都不吃飯,兩袖清風?”

張一樓伏地不動,“身在官署,不想被當

作異類,就不能一個銅錢都不拿,一樓本心爲良官,如今卻中飽私囊,實在有愧於陛下有愧於殿下,更有愧於在邊境苦戰的將士,有愧於父老鄉親!”

“這話倒是不假。”李從璟點點頭,“不過水至清則無魚,孤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之輩,今日你既能坦白過錯,孤也不治你的罪,稍後將錢財交上來即可,只要以後好生爲官,比甚麼都強。”

“謝殿下!”張一樓再拜,卻是仍不起身,“一樓還有話說。”

“一次說完。”李從璟道。

張一樓俯首稱是,停頓了片刻,語調鏗鏘,“下官要揭發吏部左侍郎何中葵、郎中周觀清,在往年數次課考中,收受賄賂錢財鉅萬,隨意篡改十數名官員課考結果,並且幫助數名官員掩蓋推行新政不力之情況!”

說罷,掏出一本小冊,雙手舉着遞給李從璟。

李從璟沒有去接小冊,看向張一樓的目光也變得冰冷,片刻後才道:“告訴孤王,爲甚麼。”

整頓吏治,懲治不法貪官污吏,的確是李從璟手中要事,也是帝國大業,但就像很多人所說,也有一些人看準這個時機,投身到整頓吏治的事情中來,急功近利不擇手段,以求謀得功勞與晉身之機。李從璟對前者固然深惡痛絕,但對後者也絕無好感,因爲只要稍有機會,後者便會成爲前者。

而張一樓今日所作所爲,怎麼看都像是爲謀己身不惜以同僚爲進身之階的行爲,況且他還不無痛苦的先坦白自己的“罪責”,簡直演得一出好戲。

——比起張一樓揭發的官員,其本身的行爲更讓李從璟失望,甚至是憤怒。

張一樓雙手高舉小冊,頭卻還保持伏地而拜的姿勢,望着地面,“下官聽聞,天下積弊已深已久,整頓吏治,雖是利國利民之舉,但猶如逆水行舟,不免樹敵於天下官員,而今殿下查辦貪腐,已是備受諸公詰難,每一步都阻力重重,雖夙興夜寐,卻還不能盡知官員之好壞......”

李從璟無意聽他長篇大論,“說重點!”

“是!”張一樓應了一聲,他雙手高舉,雙臂已因發酸而顫抖,他忽而擡起頭來,卻已是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下官就想告訴殿下,整頓吏治,固然天下皆仇敵,但未嘗不是天下皆同袍!”

李從璟愣住。

......

剎那間,他好似聽見了金戈鐵馬之聲。

沙場步步啼血,屍橫遍野。敵賊來勢洶洶,鋪天蓋地無窮無盡。身旁的同袍挺身力戰,一個接一個倒在血泊中,又一個接一個從血泊中站起來。他們滿身創傷,卻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嘶吼着與他一同血戰不退......

李從璟望着跪在身前,淚流滿面的張一樓,好似回到那苦寒荒涼的邊地,正面對慷慨悲歌的幽燕勇士。

無數個熱血兒郎,數萬雙刺破黑暗的雙眼。

他們披甲執銳,奔赴沙場,用血肉之軀,重建大唐邊疆長城。

他們用行動告訴賊寇,我們是敵人;他們用生命告訴左右,我們是同袍。

爲家,爲國,我們曾並肩作戰,同生共死。

昔日如此,今亦如是。

男兒兩行淚,一行爲知己,一行爲蒼生。

(本章完)

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一百九十八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1)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五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3)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四十一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2)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四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5)章一百四十四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中)章六十三 所謂兒皇帝【第二更】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十四 雲波詭譎章一百一十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上)章四 大廈將傾何人扶 天下蒼生問誰顧章三十二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6)章九十二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中)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上)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一百零二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3)章十五 誰是刀,誰握刀?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四十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1)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二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3)章九十八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5)章六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中)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六十九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7)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十 三軍之事莫密於間章八十五 君能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章一百一十七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下)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七十二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1)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8)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三十九 我手握千軍萬馬 要護你一生平安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章七十五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3)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兩百五二 戰死邊疆裹屍還 天下再無契丹賊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章一百四十二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下)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章兩百二一 生逢亂世不由己 唯真英雄能本色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三十三 軍情處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品書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九十六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5)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八十三 雪中起舞的你呵 多少韶華在夢中章九十八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7)章三十九 白雪蓋黃土,紅血覆白雪章兩百三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1)章一百七十八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下)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一百零一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8)章一百七十三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上)章二十一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下)章九十七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6)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四十八 劫道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九 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