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

關於建學院的事,李從璟有這個打算已經很久,只不過學院不比演武院,個體太過龐大,內容也太過複雜,工程堪稱浩瀚,成立起來要難得多。再一個,學院的成立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不是從軍中拉出一批將領、士卒就能成立班底的,而李從璟又不想糟蹋了學院這個存在,故而一直都沒真正着手。

所謂學院,即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集教學與科研於一體,凡世界存在之物,皆是大學研究、教學的對象。放在當下來說,學院當然無法與後世大學相提並論,但儒學、百工,都應該是教學內容。學院的學生,政事上必要成爲新政得力干將,在百工上必須要能促進工、農、商、醫甚至是士、軍的發展。

李從璟在此時提出興建學院,從時間上來說仍是早了些。但新政、削藩推行太快,他怕朝廷、地方官吏不能滿足需求,而他即將入主東宮成爲太子,只要有李嗣源支持,也勉強算得上有能力來做這件事。

“學院與太學有何不同?”在聽李從璟初步闡述過學院的觀點後,李嗣源問,“興建學院,要招收甚麼樣的學生,教授甚麼樣的學識,學成後又去做甚麼?”

後三個問題,堪稱辦學經典三問。

李從璟道:“太學多教授儒學,學院無意取代太學的地位,故而着重教授其它‘雜學’。當今朝廷,取士多以儒學,雖也有時務、明經、算學、律法諸科,但力度仍是不夠,選拔出來的士子,也不夠用。以朝廷六部爲例,吏、戶、禮、兵、刑、工各司其事,但士子高中之後,無論進入哪一部,能堪重用的都不多,多半對六部事務之詳略不甚瞭解,更談不上精通一門,需得重頭來學過,再經數年十數年曆練,方能獨當一面。”

“朝廷六部如此,地方六曹亦如此。以戶部爲例,戶部官員不知如何合理增加國家賦稅,不知如何鍼砭時弊改善財政,更不知漕運、屯田、鹽鐵、錢幣等事之深淺,絕非危言聳聽。時有良臣名臣,若能歷經數部任職,花費數十年時間,而後方有可能改善國計民生。饒是如此,其所行之法,也不過因循舊制,能略加修改則已難得,就更不必說改善。是以天下但凡有弊政,朝廷往往要承害數十年,待得積弊深厚朝廷舉步維艱,而後方能有應對措施,且也不一定應對得當。”

“而所謂良臣名臣,又何其難得?品性、才學、機遇,缺一不可。而要令其任事,改善時弊,更需君主信任,更難的是,君主要長久信任。因是之故,天下但凡有蔽政,則必成積弊,不到中興之世,難以稍去疾患。而中興之世又何其難得?便是有,也難盡去時弊。到得這時,即使國有明主,朝有良臣,不過空有救世之心,而不得救世之法,社稷又如何能得到徹底醫治?縱觀史冊,朝廷弊政一出,則積弊日深,待到無藥可救之時,也是民不聊生之際,天下遂亂,便索性打破所有瓶瓶罐罐,掀翻江山社

稷,依照‘先賢’之法,略加修改,再重新豎立秩序。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如是而已。歷史不是總是相似,只不過是總在重演罷了。”

李嗣源一臉深思,李從榮、李從厚雲裡霧裡,李從璟飲下一口茶潤了潤嗓子。

他繼續道:“朝廷治理天下,千頭萬緒,而在這無數頭緒中,必須有無數官吏,精通每一個頭緒,而後方能在頭緒病患之際,及時發現而又及時研究對策。宰相、重臣上解君憂下安黎庶,便得對六部之事,對六部外之事,對天下之事,都瞭然於胸,而後方能協助君王總領全局,匡扶社稷,推行大政於天下。如此上下齊心,纔不會出現荒誕害民之國是。”

“今興學院,是爲使善醫者醫人,善吏者治吏,善禮者掌禮,善工者治工,善財者理財,善兵者治軍,善刑者掌法,善學者治學。天下百業,各安其位,天下俊才,各展其能。倘若有天資聰穎者,善數業,則爲官;再有天之驕子,能善百業,則爲公輔。如是,帝王君臨廟堂,胸有天下,而天下大治!若帝王賢能,又得名臣相佐,則天下大興!”

李從璟一席話說完,也回答了李嗣源先前有關學院的三個問題,並且是用另一種方式,更加透徹全面的回答。

等了許久,見李嗣源仍是在沉思,李從璟笑道:“當然,治理天下,也不是僅靠學院就行,天下有了疾患,也並不都是因爲弊政,兒這是從學院的角度去看。”

李嗣源從深思回緩過神來,長舒一口氣,“能得如此學院,大唐盛世,何愁不能再現?屆時盛世不現則已,現必光芒萬丈,比之貞觀、開元,更爲奪目!”

李從璟點點頭,“長遠觀之,可以如此期許。眼下來看,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也能使得新政更好推行。”

李嗣源奇怪的看向李從璟,“也不知你這腦袋到底是如何長的,竟然能想出這許多東西。”

李從璟訕笑道:“並非兒一人所想,莫離等人都有一起出謀劃策。”

李嗣源點點頭,這才覺得合理,遂又道:“興建學院,我看可行。不過照你方纔這般說來,也不是小手筆就能做得好的。且不去說造一座學院建築,學院中開設諸多學科,首先得考慮先生從何而來。要達到朝廷期許,這些先生必不能濫竽充數,需得學識淵博,亦或各精各業。天下大亂已久,無論是朝堂上還是朝堂外,這樣的先生都不好找;其次,學院招收的學生也必須是士子中的精英之輩,如何讓這些士子放下研讀多年的典籍,放棄貢舉出仕的所謂正途,投身到學院中來學習他們眼中的‘雜學’,不是一件簡單事。”

“再次,有了先生與學生,這課業得如何教授,也是大問題,典籍書冊從何而來?學業規模、深度如何安排?而且既然是務實之輩,必然不能死讀書,還得有機會供其不時歷練,這又如何佈置?第四,學院興建之後,必會對太學以及貢舉士子、貢舉制度產生衝擊,二者關係如何協調,二者界限如何劃分?若是處理不好,不是我危言聳聽,士子

亂則天下亂,這可不是小事。第五......”

李嗣源一連敘說了許多關鍵問題,都是與興建學院‘配套’的事務,對方論述之詳盡、深入,讓李從璟聽了不禁汗顏。

李從璟興建學院之心由來已久,這纔能有諸番謀劃,李嗣源不過剛剛聽得這個消息,略一考量就能將問題想得這樣全面,不是容易的事。

不過李從璟準備頗爲充分,他道:“朝中官員,倒也有不少名儒,例如李公、馮公,還有一些可能先前聲名不顯,也得挖掘出來,如今正是帝國中興之際,少不得要他們多出些力。再者,教書育人這等事,儒士多半樂意爲之。”

“除卻在朝中爲官的,還有一些致仕官員,也都可以請來,他們本就在朝爲過官,對六部之事都會有些底子,朝廷是這樣,州縣也是這樣。另外,但凡大爭之世,必有不少大才脫離紛爭,隱於山林。讓他們投身大爭洪流,或許不願,但讓他們來治學,大抵不會太拒絕。如此,朝廷、州縣,多方舉薦、探訪,甚至三顧茅廬也無不可,假以時日,先生也就有了。”

“有了先生,書冊也就好編撰,人多力量大,只要引領得當,第一批書籍不會太難。再者,百工典籍,民間也多有之,前人遺留下來的,可多方蒐集。”

“至於學生,也不難招收。只要朝廷對學生學成後的安置方案有吸引力,便不會缺學生入學。貢舉是爲爲官,既然進學院也能爲官,後者甚至更加容易,學子怎會不樂意?若是情形不好,頭幾批學生,可多收貧家子弟,亦可令官宦之家的青年才俊入學,做出表率。”

李從璟緩了口氣,接着道:“至於歷練機會,可令六部和洛陽各衙、附近州縣官衙,設置歷練部門與崗位,也可以‘學徒’待之。若是情況好,河中之地盡皆去得。依兒之意,所謂歷練,還是起點低些好,最好能去工地、田間、市肆、醫館、礦場、河倉等地......”

“與太學及貢舉的關係,還是劃分清楚得好,兩者互不統屬互不干涉。開始階段,可以讓學院學生學成後,起點低上一些,但晉升之路必要通暢。官吏官吏,當世官、吏涇渭分明,吏者,終其一生也不能爲官,兒看不如打破這等界限,恢復漢時官吏合流的制度......”

說完這些,李從璟不由得扭了扭發酸的脖子,最後道:“起步階段大概有三年左右,這是草創事業的時候,諸事皆是一片空白,需要白紙寫字,可能亂一些,但只要渡過了這三年,後面的路就好走得多。興建學院,本就無法一蹴而就,浩大工程自然要循序漸進,再者,學院乃是新事物,沒有舊事可以借鑑,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不過也不用擔心學院辦不好,只要章程確定下來,兒有把握不會讓它跑偏。”

李嗣源在聽的時候不停點頭,李從璟說完後,他撫須道:“這事我看可行,你回去後擬一個細綱上來,把你的謀劃寫得全面些,待我細細看過細細想過,你我再一同與宰相們商議。”

李從璟自然應諾。

(本章完)

章四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7)章十二 他的決心(第三更)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三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下)章十九 練兵之法章四 水寨(2)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6)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1)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二十 亂世是滋生野心的溫牀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十七 棋至中盤局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4)章四十四 忠誠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0)章十九 練兵之法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一百零二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7)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三十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9)章四十八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4)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1)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三十六 西樓之真相章四十九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5)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爲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八十三 颶風過崗百草伏 謀大事者必影孤章一百六十二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2)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二十六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4)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一百一十九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2)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六十一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中)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九十六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4)章一百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7)章一百八十二 各在苦戰各自忙 各自悲慼各自亡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三二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1)章十二 有人西樓殺宰相(1)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上)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兩百零六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1)章七十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4)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六二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9)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五十七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7)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十五 淇門之變(7)章六十三 所謂兒皇帝【第二更】章一百零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1)章四十七 算盤叮噹響章十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5)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4)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八十四 非忍者不能成事 妒恨之下無同生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章兩百十八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下)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上)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六十八 殺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時夜未央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十三 勝章三十一 君子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五十九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2)章一百二十六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9)章二十九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3)章九十三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下)章五十四 學院立志醫天下 繼往開來塑大唐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