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

春日的天氣也不總是晴好,從今日黎明開始,天空便是一片陰沉,到了午時的時候也沒見好轉,都說春困夏乏秋倦冬眠,這樣的天氣最是適合小睡。在洛陽皇宮崇文殿中,李嗣源眼皮正沉重的厲害,今兒早朝散了之後,他就一直在批閱奏章,到了這時候,正到了快頂不住的時候。

“到底是老了,有些不重用嘍!”李嗣源放下玉筆,揉了揉腦門,自嘲幾聲。

“陛下正是春秋鼎盛的時候,如今帝國又一片欣欣向榮之相,那千古盛世還等着陛下去開創,可萬莫說這樣的話。”敬新磨立即小跑過來,爲李嗣源捶背捏肩。

“就你會說話,看得出來,你就是個沒煩憂的。”李嗣源感慨,“沒煩憂好啊,延年益壽。”

“僕下哪裡敢跟陛下相提並論,若要說煩憂,只要陛下日日心情好,僕下就是就是做牛做馬也是高興的。”敬新磨笑道。

“好了,朕去躺一會兒。”李嗣源示意敬新磨停手。

就在這時,安重誨行色匆匆前來拜見,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秦王殿下已經攻破儀坤州,只用了一日時間!”

這的確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李嗣源頓感疲憊盡散,眼中精神奕奕,“快將戰報拿給朕看!”

安重誨呈上戰報,李嗣源細細閱覽。

“秦王殿下真是英明神武,不虧爲當世名將,這樣的戰役無論放在何時,都堪稱大家傑作。陛下,此乃帝國之幸事啊!”安重誨笑容可掬,“看來此番殿下北上,定能馬到功成......陛下?”

起初李嗣源的神色的確是高興欣喜,但隨着他閱覽戰報的加深,眉頭逐漸鎖了起來,到最後放下戰報,李嗣源已是面如青山,一片嚴肅鄭重之色。

李嗣源神思不安,他起身離開御案,在殿中來回踱步,負在背後的雙手,手指不停來回屈伸。

“陛下......”敬新磨不知李嗣源爲何突然變成這般模樣,滿心不解。

到底安重誨曾也是軍中“宿將”,更是李嗣源的中門使,位置曾與郭崇韜是一樣的,對戰事軍機知之頗深,眼見李嗣源這般神色,凝神細思之下,也逐漸能夠想到一些東西。

李嗣源最後在大殿門口停下腳步,擡頭望向屋外,彼處天色陰沉,如同大雨將至,洛陽青磚黑瓦,一片肅殺,彷彿隱藏着某種令人心悸的殺機。

對於北境戰事,李嗣源是局外人,眼界更加清楚。同時,他身爲先前的帝國番漢大總管,如今的帝國皇帝,在大勢上的見識也不是常人可比。

安重誨已經漸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跟在李嗣源身後,一時沉默不語,眼見李嗣源一言不發,他不安道:“陛下......”

李嗣源擡手製止了他接下來的話,眼中的閃爍之色已經被堅毅所替代,那意味着他的思考已經有了結果,“傳令下去,代州、新州、武州、儒州、順州、檀州、薊州、平州、營州、遼東並及各關隘、要塞駐軍,凡甲冑齊全者,全部出關,進擊契丹,接應秦王!”

“以遼東安北營上-將彭祖山爲東北面招討使,統帥遼東、營州、平州邊軍,發兵黃龍府!”

“以檀州刺史武思敬爲北面招討使,統帥檀州、薊州、順州邊軍,經儀坤州,發兵西樓!”

“以威塞節度使顧大全爲西北面招討使,統帥代州、新州、

武州、儒州邊軍,發兵西樓!”

李嗣源轉身走回御案,安重誨卻已心頭巨震,皇帝陛下的這個安排,分明是盡起大唐北境邊軍,傾巢而出向契丹發動前所未有規模的大戰!

大唐北境以幽州、雲州爲重鎮,駐紮藩鎮重兵,兵馬俱都過萬,盧龍軍更是多達兩萬之數,但這並不是說其它地方就沒有邊軍了,各州各要塞關隘駐軍,例如古北口、扁關,更是有數量不少的精兵。這就更不必說遼東安北營。現時主力駐紮於建安城的遼東安北營,成軍於同光三年,彼時是李從璟在幽州訓練多時的“新軍”,經過同光三年、四年之交那場大戰的磨練,戰力俱都不一般。

當年李從璟出援渤海、進擊西樓時,因身份權限和防衛問題,根本就不敢動用各州邊軍,即便是在戰事最激烈、形勢最艱難的時候,也不過是用其輔助罷了!

而現在,李嗣源一聲令下,就要北境邊軍盡數出動!

這已經不是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役,而是要與契丹國戰!

牽一髮而動全身,更何況是這等曠世大戰,可想而知,到時北境各州會是怎樣一番地動山搖的景象!

安重誨方纔也想到了盧龍軍北上戰局的艱難,也推斷出了一些各方隱藏的殺機,也能揣測李從璟要做的事與四年前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會有多大的震動,要想成功,也絕非看起來那麼容易,但他沒想到在李嗣源眼裡,情況要比他預想的要嚴重百倍!

安重誨正想勸勸李嗣源,他倒不是想勸說李嗣源收回成命,而是想問問李嗣源,是否有更穩妥的佈置,更周密的計劃,動靜能不能稍微小些。畢竟大軍一動,各項開支都是天文數字。

但還沒等他開口,李嗣源已在御案後說道:“傳令河東節度使夏魯奇,朕令他爲北面接應使,調集河東軍精銳,緊隨邊軍開赴草原!”

“再令幽州、大同、威塞諸鎮,糧草就地調配,別以爲朕不知道這些年他們靠着屯田,攢下了多少糧食,如今到了拿出來報國的時候了!”

安重誨驚訝的說不出話來,好半響,才艱難道:“陛下,這樣動靜是不是大了些?”

“動靜大?”李嗣源皺了皺眉,“安卿是在責備朕,說朕相助秦王不利,應該再發天子六軍趕往北境?”

安重誨心頭一跳,李嗣源神色認真,分明就不是開玩笑的架勢,從對方深邃的眼神中,安重誨看得出來,對方是的確在思考他方纔說出來的話。

“陛下......”

“安卿不用多言。”李嗣源一揮手,“我王師伐蜀時,契丹就不安生,千方百計毀我大業,給帝國與秦王造成多少麻煩?如今,朕不出手則已,出手就得讓他們知道,我大唐帝國,不是不敢盡起大軍馬踏草原,不是不能揮師千萬再破西樓!大唐是君,契丹是臣!這話不是靠嘴皮來說,而是要用我大唐鐵甲,讓他們都給朕記在心裡!”

安重誨心頭一驚,他這才意識到,李嗣源心中的格局比他料想的要大得多。

見安重誨再無言語,李嗣源擺擺手,“一應詔令,八百里加急送往前線!嚴令:北境各州,接詔三日內,大軍必須出動!邊關各鎮,接詔次日,鐵甲必須出關!”

“是。”安重誨俯首,草擬詔書的事,還得他的中書省來做。

安重誨忽然想到一件奇怪的事,“陛下,

北境邊軍盡數出動,爲何獨獨不令大同軍出關?”

“大同軍?”李嗣源笑容深邃,卻沒有明說什麼,但是安重誨從李嗣源的神色裡,已然讀懂了對方的意思。

身爲帝國宰相,安重誨職責很大,他平日裡要做的事當然不只是當應聲蟲,這會兒便問道:“陛下,北境突起這樣大的戰事,那南邊如何處理?楊吳正要攻打楚地......”

“讓他打好了!”李嗣源大手一揮,“回頭再收拾他!”

......

一夜間,大唐帝國突然在北境掀起驚天大浪。

邊鎬聽到消息,已是數日之後,當李從榮無比肯定的告訴他這件事時,向來喜怒不形於色的金陵才子,第一次無法掩蓋露出了震驚的神色。

李從榮一臉苦惱,“陛下定下此等大策的時候,身前就只有安重誨一人,旁人莫說率先與聞軍機,連風聲都沒有聽到過,就連任圜、李琪等人,也是事後跑到陛下面前求證的。陛下這個舉措來得的確突然,根本讓人無從預料,就更談不上應對了。”

“的確無從預料,的確無從應對。”邊鎬苦笑一聲,終於收拾好了神色,“事先誰能料到,陛下會在北邊掀起這樣大的動靜?根本不可能想到,不可能啊!”

的確不可能想到。

其一,行動突然,事先毫無預兆。

其二,僅僅出動邊境各州的有限邊軍,這樣的軍事行動在尋常看來,簡直弊病百出,且不說兵力不足,各軍藩屬不一,協同行動難如登天,便是拉上戰場怕也只是空有聲勢,而無實用,一旦戰事不利,那便是自掘墳墓;而各州邊軍盡出,更會使得邊境各地防禦空虛,就不說境外他國軍隊趁虛來襲,盡是各地賊寇都難以應對。

這樣的事,誰會去做?誰敢去做?

其三,調度困難。州軍三日出動,邊軍一日出關,行動太過倉促,且不說後勤糧草極難供應得上,邊地恐怕更是要亂成一團。而對藩鎮軍的調動,三日出營,更是形同兒戲。

其四,李從璟早早出現在邊境,擺足了以盧龍軍去契丹當攪屎棍的架勢,先前看來,無非是想出出西川的惡氣,再順道賺取一些便宜罷了,天下人哪裡會想到,最終大唐會向契丹發動這種規模的軍事行動?誰能想到大唐會有驚天謀劃,逆天圖謀?

這個時候,聽聞李嗣源的佈置,天下人不禁要問一句:你們到底要作甚?

正因這種種原因,各方莫說應對,連料想都不曾料想到。

楊吳自然也是。

邊鎬突然感到一陣無力,楊吳在金陵給他造了那樣大的勢,讓他成功潛入洛陽,還到了李從榮身邊,如今他來洛陽已有很多時日,本以爲深入大唐腹心,便能及時洞悉大唐國事的命脈,現在出了這麼大的事,他事先卻是一點察覺都沒有,這不僅表現了他的無能,怕是也不好向徐知誥交代。

“許多朝臣都說,陛下一怒興兵,突然鬧出這樣大的舉動,攪得北境天翻地覆,是魯莽之舉,最終要自食惡果的;更有人說陛下是護子心切,以至於拿國事當兒戲,分明是遊戲社稷......”李從榮擾擾頭,臉色也有些尷尬,這些議論如此詆譭李嗣源,他心裡也不好想。

“一怒興兵嗎?”邊鎬搖搖頭,他擡頭望向陰沉的天色,“那他們就太小瞧大唐的這位陛下了。”

(本章完)

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二十五 有人北上去做賊 有人出城去止殺章八十八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上)章六十四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下)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九十五 調兵遣將上賭桌 不成虎狼便爲食章八十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6)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上)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四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4)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十九 何衝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六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2)章十一 投靠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七十八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5)章一百二十二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5)章七十五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3)章七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7)章三三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2)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8)章八十八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上)章六十一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4)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5)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七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上)章五十七 首戰懷州城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五十二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2)章一百四十一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中)章三七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6)章一百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9)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九十三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下)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六十五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3)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兩百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3)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二十六 陣戰(下)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三一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9)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下)章五十一 人生得意防仇敵 清幽月光明大志章六十八 殺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時夜未央章三二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1)章十二 有人西樓殺宰相(1)章三十三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7)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八十一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8)章六 水寨(4)章七十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5)章兩百二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2)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章一百五十六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2)章六十六 人算盡不如天算 奔離新鄉向西戰章一百八十 小魚大魚齊咬鉤 預設奇兵向北行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六十一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中)章六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6)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五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9)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