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一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2)

孟知祥計議發兵時,除卻主攻遂州,輔攻閬州,更遣有偏師,去往涪州。若說防禦劍門的擔子在李紹斌身上,只能待其打下閬州,再去往增援,孟知祥插不進去手的話,那麼對於涪州的防禦任務,孟知祥當仁不讓攬在了自己肩上。

孟知祥遣去駐守涪州的將領,名叫潘仁嗣,也是早先郭崇韜伐蜀時,留在蜀中的將領,孟知祥給他兵馬五千,日以繼夜奔赴合州、渝州、涪州一線,佈置防禦。

涪州,後世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區以東),渝州,便是後世重慶市,合州,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北)。其中,涪州位於涪陵江與大江交匯處;合州位於涪江、嘉陵江、巴水交匯處;三河交而爲一,仍稱嘉陵江,往南百五十里左右,與大江交匯之處,既是渝州——渝州距離涪州,兩百餘里。

可見,合、渝、涪三州,渝州爲中心,合州是北上樞紐,涪州則是東下據點。

從距離上而言,成都到渝州的路程,幾乎是成都到遂州的兩倍,是以雖說潘仁嗣行軍很快,但在遂州戰役打響之時,他尚未到達合州。

遂州戰事兀一開始,便極爲激烈,圍城的西川軍中,大部分都是郭崇韜伐蜀時留下的精銳,不僅悍勇敢戰一往無前,兼且戰力非常,李仁罕又抱定了猛攻的想法,所以聲勢極大。

遂州夏魯奇,本就是百戰宿將,武信軍雖困守孤城,不曾膽怯,敵既來攻,我自迎之,敵攻愈猛,我守愈堅。雙方經過半日試探,初戰之日的午後,便將戰事推入高-潮。

這一役,雙方投入兵力近四萬,即便在戰場上直接交鋒的沒有這個數目,卻也絕對不可小覷。一場激戰,聲振寰宇,交戰聲,遠傳數十里,甚至百里距離,都能聽聞。如是可以想象,戰事何等慘烈。

距離合州還有大半日路程時,潘仁嗣聽到了遂州的交戰聲。

“李將軍端得是兇狠,這攻城尚且不及一日,竟已鬧出這般大的動靜,其欲一戰破敵乎?”潘仁嗣身旁,他的副將禁不住微微色變,感嘆一聲。

與副將不同,潘仁嗣與李仁罕相熟,臨行前,對此番東征如何戰法,彼此交換過意見,故而,潘仁嗣知曉李仁罕打得什麼主意,他沉聲道:“早先密探觀察過遂州城防,堅固非常,不可輕視,加之夏魯奇此人,素有勇名,也非易與之輩,李將軍要破遂州,非旦夕之事。然則李將軍卻也說過,他至遂州,必定朝夕攻城,不予夏魯奇喘息之機,以免其愈戰愈勇,城池越守越堅也!”

愈戰愈勇好理解,面對數倍之敵,“城池越守越堅”之言,有些聳人聽聞,但潘仁嗣此言,並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如今西川軍攻遂州,優勢無非在於兩點,一是兵力優勢,二是夏魯奇出鎮遂州未久,未必深得遂州百姓擁護。

而一旦戰事持久,西川軍攻勢漸漸疲軟,讓夏魯奇得全城百姓效力,戰事就艱難了。李仁罕得孟知祥點撥,是絕不容許這等情況出現的,所以他一旦開戰,必定猛攻不停。

潘仁嗣往身後望了一眼,行軍隊伍步履沉穩快捷,他又扶額前望,對身旁的副將道:“遂州戰事,非一時可以了結的,正因如此,保證遂州側翼之周全,便分外重要。遂州東面不必擔憂,羣山綿連,唐軍進不來;北面你我使不上勁,不過閬州較弱,李紹斌克之不難;南面,便是合、渝、涪三州,乃我蜀中防禦三峽之敵的門戶,萬不容有失。”

他接着道:“唐廷在三峽的佈置,是以萬州防禦使對付兩川,這些年我西川密探往返萬州不知多少回,對萬州情況不說了如指掌,卻也深知底細。萬州防禦使郭威,早先是百戰軍君子都主將,屢有奇功,算是智勇雙全之輩。先前,其人任房州刺史時,曾率房州軍攻入夔、歸、峽三州腹地,速度極是快捷。此番我等要防備的,便是此人。”

副將道:“郭威麾下,有萬州軍萬人上下,人數雖是不少,但論精銳,何能與我西

川軍相比?三個都當不了西川兵一個!再者,合、渝、涪三州,雖不是天險,但只要我等奪而守之,料那萬州軍也過不來!”

合、渝、涪三州,位置重要,實際沒多少守軍,戰力更是沒人放在眼中,這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三州守軍的弱勢,是兩川與朝廷較力之下,達成的微妙平衡狀態,就如兩川事發前,東川在劍門的守軍不多一樣,此三州也是如此。

其中,合、渝兩州屬兩川勢力範圍,涪州屬朝廷勢力範圍。

潘仁嗣冷哼一聲,“此番兩川舉兵,乃是大帥趕在唐廷發軍之前,率先發難,即便是那郭威用兵迅疾,有意搶佔這合、渝兩州之地,然則朝廷之令未下,他如何發得大軍來?待他發軍前來時,你我早已佈置妥當,保準叫他吃一頓河鮮,讓他灰溜溜滾回萬州去!”

“將軍高見!”副將嘿然笑道,“也是大帥英明,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待得我等守住兩川南北險要,唐軍進無可進,哪怕是那遂州難打一些,也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我等宰割,撐得了一時,還能讓他翻了天去?”

潘仁嗣很認同副將的話,志得意滿,旋即正經道:“好了,休得多言,且先到合州再說!”

天高雲低,潘仁嗣等加緊行軍,合州城愈發近了。

正當此時,忽覺大地震顫,好似悶雷滾滾,又如大河決堤,更像地震突發。

潘仁嗣大驚,“怎麼回事?前方有何異常?斥候何在?!”連發三問,心裡陡然升起一絲不好的預感來。

俄而震顫更甚,斥候打馬急回,在潘仁嗣身前滾落馬鞍,張皇不已,“報!將軍,前方有大軍襲來!”

潘仁嗣眉頭大皺,“何方大軍?!”自然不可能是合州軍,那都是自己人。等等,難不成,合州兵敗了?合州被唐軍攻下了,守軍潰逃?卻也不可能,潰逃之軍,怎會有這般震天動地的氣勢?

大地震顫,非大隊騎兵不能引發這等動靜。

大隊騎兵?合州可沒有大隊騎兵!

潘仁嗣臉色劇變。

“觀其旗幟,上書‘萬州防禦使郭’,想來該是郭威所部萬州軍!”斥候滿頭大汗,“來者盡皆馬軍,人數不知,約莫三五千騎!”

“這不可能!”副將驚叫,“郭威怎會出現在這?合州連隻言片語都未傳回!若是合州有戰事,爲何我等沒有遇着信使?若是合州被攻破,爲何不見潰兵?不見逃難百姓?!還有,渝州呢?萬州軍自渝州過境,爲何不見渝州有消息傳回?!”

潘仁嗣也是性情堅韌之輩,初時的震驚過後,當即拔刀振臂,厲聲喝道:“事已至此,多說無益!諸將聽令,就地結陣,準備迎敵!”

軍令傳下,兵馬齊動。但凡大軍行軍,“行則爲陣,止則爲營”,行軍隊列便有陣型講究,防的便是路遇戰況,需要隨時應敵。潘仁嗣號令既下,西川軍不愧是精銳,絲毫不見慌亂。

西川軍固然不見慌亂,萬州軍盡皆馬軍,卻來得更快。黑雲之下,青山低首,寂靜的地面,毫無預兆也似,冒出萬州軍騎兵的身影來,轉瞬間,鐵甲軍陣奔馳而來,洪水猛獸般,大舉來攻。

看那一個個、一排排騎兵,前赴後繼,威猛異常,一眼望去,不見盡頭。駿馬如龍,面罩甲片,鐵蹄如雷,敲碎塵土;馬上騎士,殺氣凜然,鐵甲裹身,身軀前弓,左手長槊,右手圓盾,不握繮繩,腳跟後撐,穩着身軀。

當面殺來,唯見長槊如林,讓人忘了那是血肉之軀,渾然一個個渾身是刺的鐵人,讓人不寒而慄。

“騎兵迎敵!”潘仁嗣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的騎兵不多,數百騎而已,此時卻不得不派出去,跟對方硬碰硬,若不如此,步卒結陣不及——雖說行軍有陣型,卻總不是擺着方陣趕路,這個變化,還是需要時間。他感到一陣肉疼,但更多的卻是心慌,看到萬州軍他就知道,那不是善茬。

......

成都,帥府。

一份緊急軍報,躺在帥案上,孟知祥一襲黑袍,負着手,在堂中來回踱步,雙目皺成疙瘩,怎麼都舒展不開。

他擡頭向門外望去,陽光有些刺眼,恍惚間,他似乎看到了那日,潘仁嗣所部,在野外與郭威的萬州軍廝殺的場景。耳邊迴盪起金戈鐵馬之聲,戰馬嘶鳴,鐵甲相交,將士吶喊,兵器刺入身軀,熱血噴灑了出來,身周的士卒,不停倒下,更多的卻還在衝陣、拼殺......

“大帥......”

一聲輕喚,讓孟知祥回過神來,他側目去看,在午後讓人眼花的陽光中,看到了面帶憂色的蘇願。

“德懷來了?”孟知祥習慣性露出一個微笑。德懷,蘇願的字。

“大帥急招卑職來,可是前線戰事有了變故?”蘇願將孟知祥的神色納在眼底,出聲相詢。

孟知祥微微頷首,語調沉緩,“潘仁嗣,敗了。”

“敗了?”蘇願露出訝異之色,“緣何便敗了?”

“萬州防禦使郭威,以三千馬軍,奔襲於合州北,一擊而敗之。”

“三千馬軍,竟將潘江軍一擊而敗?!”蘇願吃驚不小,旋即察覺中其中關鍵,“郭威所部,緣何能奔襲於合州之北?彼時,渝州軍何在,合州軍何在?先前卻無預警啊!”

說到這關鍵之處,孟知祥不由嘆息,他回到主位坐下,示意蘇願也落座,這才道:“便在本帥發軍的前後,郭威率萬州軍萬餘,乘舟船、經大江,而至涪州。旋即遣使入渝州,勸降渝州刺史,兵不血刃拿下渝州,隨後,主力過渝州而不入,直奔合州。故此,直到萬州軍兵臨合州城下,合州才驚覺局勢不妙。當其時,潘仁嗣距離合州,已不過大半日路程。郭威遂以步卒圍合州,親率馬軍,奔襲潘仁嗣,與其激戰於野。未及半日,我軍陣大亂,潘仁嗣不忿郭威之勇,上前逆擊,爲其所重創,而今,昏迷不醒,性命堪憂。”

“郭威悍勇,率部一路追擊,不惜孤軍深入,殺至赤水方還。此一役,我五千精銳,死傷殆盡,生還者不足千人!”隨着對戰事的敘述,孟知祥臉上逐漸沒了憂色,反而情緒激盪起來,“隨後,郭威回師合州,一戰而下。”

腦海中演練出此戰實景,蘇願只覺得兩腋生風,寒意頓生,“那郭威,竟然如此驍勇?這般用兵,讓人無言!”的確無言,無言以對,只能佩服,但佩服的話,蘇願無法說出來。

“其疾如風,侵略如火。郭威用兵,的確深得此八字精要。”孟知祥不吝讚賞,眼中有忌憚,也有欣賞,更有更深層的難以言狀的東西。

“事已至此,大帥準備如何應對?”這是蘇願最關切的問題,他想,這大概也是孟知祥叫他來的原因,意欲與之相商。

蘇願想錯了,孟知祥叫他來,的確是有這層用意,不過在他來的路上,孟知祥心中已有了定論,此時不急不緩道:“郭威佔據合州後,只有三種選擇:一者,北上增援遂州,助夏魯奇拒敵,與武信軍合軍——此舉謂之正面推進;其二,揮師西進,或者上攻資州、普州、簡州一線,藉此直接威逼梓州與我成都——此舉謂之偏師急進。或者下掠昌州,進至瀘州、戎州一線,聯合此地守軍,順嘉州而上,壓迫我西川轉騰空間——此舉則是謀求大勢;第三,據守合州,此舉謂之穩紮穩打,以圖後舉。”

蘇願沉吟道:“正面推進,是堂堂正正用兵之法;偏師急進,可收震懾兩川之效,逼迫兩川收縮戰線,說不得,使我調回攻遂州之軍,卻也有自陷險地之虞;謀求大勢,局面上最爲有利,卻是輾轉作戰,戰線拉得過長,且與遂州、劍門相距過遠,不好與唐軍主力呼應;據守合州,既能聲援遂州,又能調動兩川,還能觀察局勢,尋求有利戰機,可謂後圖甚大。”

說完,問孟知祥,“大帥認爲,郭威會如何進軍?”

(本章完)

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十 淇門之變(2)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一百九十八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1)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三十九 白雪蓋黃土,紅血覆白雪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一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1)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四十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1)章九十四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1)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五十六 天下不復有門閥 我打你臉又如何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八十一 良禽擇木離暗主 堅心赴死慨而慷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0)章三十三 從天而降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七十八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4)章七十七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4)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八十一 良禽擇木離暗主 堅心赴死慨而慷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四十三 相親(中)【第二更】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9)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十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1)章一百零一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0)章六十一 如何不相爭【第三更】章十二 有人西樓殺宰相(1)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章三 千里之遠有梟雄(下)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風來 局勢變幻激鬥開章六 神仙山(5)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七 一載相識十載別(1)章八十八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上)章八十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7)章二十三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2)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六十六 人算盡不如天算 奔離新鄉向西戰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四十二 董璋章四十二 強軍出名將章四十一 敬新磨章一百三十九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下)章四十一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2)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五十四 學院立志醫天下 繼往開來塑大唐章八十一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8)章六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2)章五十二 何不來跪迎【第三更】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6)章二十八 百戰安義(7)章五十七 首戰懷州城章七十九 少女的煩惱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一百七十八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下)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十 家國天下無事平 算計謀劃誰人清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四十六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2)章四十七 序幕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八十四 非忍者不能成事 妒恨之下無同生章兩百零九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4)章十九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3)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八十一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7)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一百三十二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下)章九十三 江淮王師入楚地 江南士子今北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