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

李紹城攻克劍門關,繼而攻下劍門縣後,短暫停留一陣,待李從珂、石敬瑭等率領各自鎮軍趕上來會師,即向劍州州治普安行軍,意圖一舉奪得劍州城,爲朝廷大軍打造出一個穩固的伐蜀橋頭堡,徹底站穩腳跟。

是日,靜難軍、護國軍、保義軍抵達劍州城北,已是黃昏時分,大軍遂於北山下紮營,當日夜裡,李紹城、李從珂、石敬瑭聚首商議,預備次日天明,即行攻打劍州城,並議定,靜難軍稍作休整,以護國軍、保義軍爲攻城先鋒。

而在這前一日,在一座名爲來蘇村的地方,一支剛集結完畢的軍隊,約莫千餘人,偃旗息鼓,悄然出發,取了小道,直撲劍州。李紹城等抵達北山當日,天黑前,這支軍隊趕到劍州左近,瞧見了北山下的唐軍大營,這支軍隊並未着急進城,或許有其他動作,而是就地隱藏了下來。

這支軍隊,隸屬西川軍,領頭的兩名將領,一爲西川牙內指揮使龐福誠,一爲昭信指揮使謝鍠,軍隊原本屯駐來蘇村,並無要緊軍務,兩人聞聽了劍門關失守的消息後,震驚之餘,商量着,若是讓唐軍進一步攻下劍州,只怕兩川危急,因而不等請示軍令,便帶了部屬,來支援劍州城。

龐福誠、謝鍠兩人,帶了幾名親衛,抹黑靠近北山,觀察山下唐軍營地,但見營盤十來裡,燈火輝煌,如星海倒掛地面,其間甲士往來巡邏,人影幢幢,白色軍帳密集如林,簡直就是一座簡易城池。

龐福誠與謝鍠面面相覷,雖是黑夜,也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忌憚之色,前者率先開口道:“唐軍勢大,少說不下萬人,我軍不過千餘,便是你我將士勇悍精銳,以一當十,卻也是遠遠不夠。而今天黑,敵不見我,我不見敵,將士們還不知曉對方兵力如此雄厚,一旦到了白日,察覺到敵軍十倍於我,怕是你我部曲,皆要逃散而去,一個也剩不下!待到那時,休說救援劍州,你我更是難當罪責!形勢如此,進退皆難,如何區處,老兄有何打算?”

謝鍠沉着臉說道:“早先,你我聞聽劍門關失手,未及請示軍令,便率兵而來,所圖爲何?不過是救援劍州,以求保得兩川罷了!彼時,你我便沒料想到,敵軍必然勢大,而我等兵少,寡不敵衆麼?之所以來,便是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豈有臨陣脫逃之理?”

龐福誠心頭凜然,道:“老兄這話,正合我意。先前,郭公率我等伐蜀,未及三月而滅國,何等豐功偉業,結果如何?唐廷之上,君王昏聵,奸佞密佈,郭公一心爲國,立曠古爍今之功,朝廷不聞不問,竟然密令殺之,使得一代功臣,死於宦官之手!此等冤屈,更古未有!今,我等爲朝廷戍守兩川,不說有功勞,起碼有苦勞,朝廷非但不遣送我等家屬入蜀,反而興兵來伐,卻是何等道理!如此刻薄寡義、黑白不分的朝廷,不效忠也罷!今日,你我至此,有進無退,有死無生!”

謝鍠聞言,分外感動,言道:“好,今日你我同心同德,便是火坑也跳得,怕他個鳥!”豪言壯語一番,將話題回到實際問題上來,“眼下唐軍立足未穩,還不知我等已到,你我正好趁着今夜,先去劫營,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一者,讓對方損兵折將,二者,卻也叫這些唐軍,不敢輕視我等!”

龐福誠撫掌稱好,振奮道:“老兄此言,正合我意。然則敵衆我寡,卻是不好一味蠻幹。以某之見,當用疑兵計,劫營之時,應大造聲勢,前後夾擊,好叫對方以爲我有千軍萬馬,若是能將對方嚇退,正好保住劍州!”

謝鍠喜道:“賢弟此計甚妙,正該如此!如是,你攻敵前,我攻敵後,可好?”

“好,便就此決定!”

......

一場戰爭,誰也不知將有多少無名小卒,會立下怎樣的功勳,又會如何改變本就沒有定論的局勢,會如何揚名立萬成就功業,也不知會有多少成名已久的大將

,在撲所迷離的戰場上,痛失好局,飲恨千古,成爲他人向上攀爬的墊腳石。

在這片戰場上,沒有人是主宰,大爭之世,任何人都能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爭奪中去,然而,十萬衆對功業趨之若鶩,卻並非人人都有機會,也非人人都有運氣,兼得機會與運氣的人,必會趁勢而起。

當日夜,李紹城已經睡着,忽的被一陣喧囂驚醒,下得塌來,靜聽聲音很大,山呼海嘯一般,這讓他的驚得一身冷汗,拿了橫刀,到帳口呼喚親衛,“何事喧譁?!”

親衛急聲道:“賊軍襲營,前營後營皆有,聲勢浩大,看不清多少人!”

李紹城頓覺匪夷所思,那劍州軍竟然敢來襲擊大軍營地?又喝問道:“李將軍、石將軍何在?!”問這話卻是有原因的,靜難軍有劍門關鏖戰,又馬不停蹄克下劍門縣,此番來攻劍州,李紹城便未守夜,今夜當值,乃是李從珂與石敬瑭輪換。

親衛搖頭以示不知,兩番詢問間,李紹城冷靜下來,“傳我將令:敵軍人數不多,襲營乃自取滅亡也,倒省了我明日攻城之苦,命靜難軍集結待命,稍後隨本帥殺敵!但凡妄動、喧譁者,斬!”

那親衛應聲去了,李紹城轉身回帳,“來人,給本將着甲!”甲冑厚重,穿戴步驟紛雜,自己着甲太慢。

出帳的這片刻,李紹城已大致將營內外動靜看在眼底,此時他手心冒汗,絕非表現的那般雲淡風輕。

聽聲音,李紹城便知,來者分外兇猛,攻勢甚急,深得劫營之法。十里大營,亂象不小,再加之,月黑風高,不辨來敵多少,那北山上下,角響鼓鳴,響徹行營,好似有千軍萬馬,已將他們包圍,讓人膽寒,又且,先鋒大軍,現下可謂是孤軍深入,主力尚未到劍門,此情此景,焉能不慌?

待李紹城披掛整齊,牽馬出營,行營已是亂得不成模樣,敵軍尚且不見,己方將士已是開始四下奔逃,自相推搡、大呼小叫者多不勝數,奔跑間,撞翻了火盆,燃起軍帳來,火光處處,更是加劇了亂象,鬧哄哄一片,震得人頭暈目眩、耳膜欲裂。

“李紹城在此,靜難軍何在?!”李紹城大聲高呼,命親衛打出帥旗,又問親衛,去聯絡李從珂、石敬瑭的人,聯絡上對方沒有——卻是還沒有。

黑夜裡,營地炸開了鍋,李紹城拼命聚攏士卒,得了數百人,奔往前營,去攔截賊軍。半道上,被衝散了不少,急得他滿頭大汗,悠忽間,望見一員上-將,乃是己方甲冑衣袍,奔過去一看,不是石敬瑭是誰,抓住他,李紹城劈頭蓋臉喝問:“石將軍,緣何後撤?!”不等對方回答,高聲道:“快隨本將一道,率部迎敵!”

石敬瑭本也是滿頭大汗,見着李紹城,被對方攔住,聽了對方的話,驚道:“襲營賊軍,不知幾何,兼且聲勢浩大,已亂入營中,當此之際,貿然迎敵,勝負難料?”說完,勸李紹城:“李將軍,軍營已亂,士卒聚攏不得,還是先行撤走,勿要讓賊軍趁亂,殺傷太多人才好,待得天明,收攏將士,重整旗鼓再戰不遲!”

軍營亂糟糟的,到處都是橫衝直撞的將士,在身旁往來喊叫、奔走,讓人頭皮發麻,李紹城着急拒敵守營,扯開嗓門,痛陳利害:“今我方克劍門關,佔據劍門縣,局勢大好,劍州就在眼前,稍微努力,即能穩佔劍州,屆時,兩川反手可定!今夜一旦退卻,劍州難克不說,賊軍順勢追擊,劍門縣也得丟掉,大好局勢毀於一旦!”

見石敬瑭眼神閃爍,左顧右盼,仍無拒敵之意,李紹城等不及,嗓音都變了調:“石將軍!我靜難軍,半月奔馳千里之地,血染劍門七寨,死傷無數,好不容易打開局面,不敢言苦!可軍情處五十銳士,爲送地圖出關,半路爭相斷後赴死,何等悲壯,竟致出關者,十不餘一!十不餘一啊,石將軍!兒郎們鮮血,你便要這般無視麼,石將軍!此時退卻,千百人命,毀於一旦啊,石將軍!”

石敬瑭重重嘆

息,甩開李紹城抓他的手,“李將軍,你緣何如此執迷不悟,夜半營驚,大勢已去,敵軍數量不明,來勢洶洶,你可見過這樣還能再戰的......李將軍,李將軍......”

李紹城耽擱不下去,不再與石敬瑭浪費時間,驅馬前奔,舉槊大呼:“李紹城在此,爾等隨本將殺敵!”

大營大亂,士卒爭相往後奔逃,已成汪洋之勢,眼見李紹城逆流而上,帶着二三百人前奔,石敬瑭恨得直跺腳,卻無相助之意,埋頭繼續奔逃。

走出未及百步,碰着李從珂,對方急問:“石將軍,無恙乎?無恙便好!哎......可有看見李將軍?!”

石敬瑭老臉漲紅,往身後一指,“李紹城迎敵去了!”

“這......這......”李從珂說不出話來。

“三哥,還等甚,快走罷,早些逃出去,也能儘早聚攏將士!”石敬瑭拉着李從珂就走,“再晚就來不及了!”

李從珂躊躇片刻,惱火一嘆,跟着石敬瑭走了。

李紹城奔去前營拒敵,路上敵軍沒碰到多少,卻被己方亂軍撞得東倒西歪、寸步難行,他索性下了馬來,一面高呼李紹城在此,一面試圖召集將士,卻奈何,大勢已去,士卒爭相逃命,沒幾個聽他號令的。

又且,前營將士,爲明日攻城先鋒,非是靜難軍所部,而是護國軍、保義軍,沒什麼人認得李紹城,不願隨之逆戰,反倒是衝散了他們的隊列。

李紹城不管不顧,終於接觸到較多敵軍,提刀上前,與之奮戰。轉騰間,所部殺敵數十,己方卻傷亡數倍——之所以如此,乃被友軍士卒踐踏之故。

不知過了多久,殺盡眼前之敵,李紹城轉顧左右,跟在他身旁的,已只二三十人,而軍營亂如海嘯,他已迴天乏力。血染兜鍪,李紹城知事不可爲,大慟悲呼:“大好局勢,毀於一旦,毀於一旦!叫我如何面對秦王,如何面對秦王!”

高喊數聲,卻因心中鬱積過甚,胸口分外難受,他忽的一口鮮血噴出,眼前一黑,幾欲站立不穩。

“大帥!”

“大帥!”

部將丁茂,見狀大驚,忙上前扶住李紹城,急的虎目含淚,“大勢如此,非戰之罪,大帥萬勿自責過甚!”

李紹城身子晃了幾晃,好歹站穩,抓住丁茂,“紙筆?紙筆何在?可有紙筆?”

丁茂四下掃視,瞧見躺在地上一名書吏,上前搜了片刻,得了一副紙筆,交給李紹城。

李紹城嘴潤筆尖,就地奮筆疾書,寫完,又是一口鮮血,正噴在紙上,顧不得太多,將信塞給丁茂,“交給秦王!”

“大帥......”丁茂見李紹城臉色太過蒼白,心頭有如刀絞,低頭一看,見了信上內容,再也忍不住,淚涌如泉。信上寫着:屯軍北山,夜半遭襲,紹城守之不住,痛失好局,萬死難贖!

“交給秦王!”李紹城再度叮囑一句,推走丁茂,“走,快走!”

丁茂幾欲咬碎了牙,然則軍令難違,轉身就走。沒兩步,覺得不對,他轉過身,就見李紹城橫刀喉前,仰天嘶吼一聲“殿下莫怪,紹城去也!”揮刀自刎。

丁茂駭得魂飛天外,不及多想,縱身一撲。

——————

PS:感謝螃蟹留給我的堂主,海葉子、神冰Ah的月票與捧場。

注:原本歷史上,作爲先鋒攻克劍門,而後屯兵北山的,是王思同、馮暉、王宏贄等率領的萬餘人,結果是被龐福誠、謝鍠夜襲擊潰,敗走劍門關,十餘日不敢再進軍——王思同等三人,絕非庸才,都是一時之選,其中,馮暉軍功累累,歷任邊境節度使,威名遠播,封陳留郡王;王思同歷任節度使、同平章事,深得李嗣源信任,多次爲帥率軍討逆——而後石敬瑭率主力趕到劍門關(彼時石敬瑭是伐蜀統帥),兩進劍州,數戰無功,最後敗走,兩川遂成事。

(本章完)

章十三 勝章十三 勝章七十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5)章十四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1)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七十一 擡頭問蒼天【第一更】章一百零二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9)章十八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2)章九 一載相識十載別(3)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風高殺人夜章三十八 踏營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八十六 過盡千帆皆不是 李從璟餓狼撲食章三十八 踏營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六 神仙山(5)章十二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5)章四十七 序幕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三十九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8)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十八 蒹葭蒼蒼,血染一方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九 破軍章二十一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5)章三十五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3)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二十一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五十二 軍入潞州(第一更)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一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上)章二十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七十四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三十三 軍情處章兩百零七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2)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三十九 兩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九十四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3)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們【第三更】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三十七 唐軍之北來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1)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九十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下)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八十七 樓房上有轟隆聲 得手與殺氣騰騰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五十二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上)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二十四 國家大政須慎謀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二十七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十三 勝章十六 決心章兩百二二 渤海三月復三月 過三月再無三月章一百七十三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上)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三十四 都試章十四 雲波詭譎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三 神仙山(2)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五十一 人生得意防仇敵 清幽月光明大志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十五 接城章二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7)章九十九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6)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兩百零九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4)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八十六 數年新政養俊才 一樓宴評州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