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

李從璟身上雖說掛着同平章事的職銜,平日裡卻不必到中書省或是六部坐班,身爲親王,開府建牙,自家府邸本就是他的辦差所在之地,如今李嗣源加封他爲天下兵馬大元帥,位比三司,自然要再拉起元帥府的班底,毫無疑問,辦公地點也是在秦王府。

李從榮、李從厚俱爲郡王,眼下被李嗣源丟到李從璟面前做跟班,卻也得在秦王府——元帥府辦差。

兩個小子沒什麼軍政經驗,李從璟先安排他們跟着府吏學習,至於官職倒是不重要,因爲兩人身上也都掛着檢校司徒、御史大夫之類的職銜,當然名義上,兩人的官職還是李從璟的“副使”。

元帥府的主要官吏,李從璟從朝臣中拉來一些,也從秦王府中補充了一些,詳盡的不必細說,在李從璟三兄弟之下,仍以莫離爲長史,而桑維翰輔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秦王府官吏與元帥府官吏,大體可算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然而不能不承認,元帥府的開立,標誌着李從璟麾下的官吏,自此開始了文武分流的過程。以莫離、桑維翰、章子云爲首的軍務派與王樸、衛道、杜千書爲首的政務派,正式各自有了隊伍。

文武分流,自然是趨勢,但說來有趣,爲首的莫離、王樸等人,卻是軍政機要都得參贊的,這就如同三省六部雖各有事務,但對宰相們而言,軍國大計莫不與聞。

章子云、衛道、杜千書等人,雖是李從璟麾下,如今卻在藩鎮辦差。只要節度使還有實權,皇子就必然兼任節度使,甚至是主任節度使,這是無法改變的實際情況。

自徐知誥離開洛陽,李從璟的主要精力就投入到了元帥府中,開始着手揀選、編練禁軍的準備工作——在秋收之前,主要也只能是做準備工作。

“首批禁軍,除百戰軍外,孤欲揀選各鎮精銳七千人,將士主要從忠誠度高、戰力不俗、本性較爲質樸的藩鎮抽調。幽州盧龍軍、雲州大同軍、晉陽河東軍、潞州昭義軍、青州平盧軍等,是這回揀選禁軍的主要藩鎮。”

議事中,李從璟如是說道。其中,盧龍、大同兩軍爲邊軍,有戍邊職責,但如今邊境安定,暫時倒是不用擔心會有戰事,而往後帝國的首場大戰必然是對蜀,故先顧及這個主要矛盾,“禁衛軍第一軍的一萬名將士中,另外三千人自百戰軍中選調。”

如此整編出來的禁軍第一軍,可以說匯聚了整個大唐軍隊中最精銳的將士,不難想象他們將會具有怎樣的戰力。

“有了第一批禁軍作爲骨幹,穩定底子,往後抽調禁軍時,則可主要自勢大、桀驁的藩鎮中揀選精銳。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來有利於削弱這些藩鎮的力量,二來也不用擔心不能改造這些藩鎮將士。”莫離進一步作出解釋,藩鎮的精銳被抽調後,除卻邊軍,基本是不會允許這些藩鎮再補充兵源的。

“殿下果真準備將百戰軍裁掉?”議事完後,諸位官吏散去,屋中只剩下李從璟、王樸等人,桑維翰這時發出疑問,見

李從璟看過來,連忙補充道:“百戰軍精銳無比,乃國之利器,若是撤軍去旗,不僅是一大損失,對百戰軍衆將士也是不小傷害啊!”

李從璟豈會不知桑維翰內心的小九九,對方這是爲他擔心,怕他失了“親軍”,對往後不利,遂對他說道:“父皇與孤對此也有腹稿,百戰軍保留萬名將士,整建制編爲禁軍,仍用百戰軍的旗號。另外萬名將士,抽調六千人,與藩鎮精銳另組兩軍,餘下的四千將士,留駐河陽。”

“原來如此。”桑維翰恍然。如此一來,整編過後的一萬百戰軍,雖說將士縮水了一半,但既然是保留下來沿用百戰軍旗號的將士,必是如今兩萬百戰軍中的絕對精銳,戰力豈能不精?

當然,這也意味着,現在的百戰軍中,將有一半將士無法繼續享有“百戰軍”的榮耀。

桑維翰內心忽然冒出一個巨大的問號:經此整編的秦王親軍,到底是縮編了,還是擴編了?

這個疑問桑維翰不會問出來,秦王自然也無從知曉,若是秦王洞悉他內心的想法,一定會笑話他小肚雞腸,若是莫離知道他的想法,也會嘲笑他鼠目寸光,若是王樸得知他的疑惑,定會搖頭感嘆一句,你還真是不瞭解大唐帝國皇帝陛下與秦王殿下的胸懷抱負啊!

整編禁軍,不僅關係到抽調藩鎮軍精銳,也意味着裁撤之前的一部分侍衛親軍與六軍,這是不可避免的,帝國只想編練禁軍,可不想大規模擴軍。

此間之事,對秦王府亦或是元帥府而言,雖是一項大工程,完成起來並無太多困難,唯一讓李從璟略微憂心的地方,在於禁軍第一軍兩名都指揮使的人選。

李嗣源提議了兩個人,都是他最信任的昔日左膀右臂——石敬瑭、李從珂。

這差些讓李從璟從座椅上摔下來,李從珂倒也罷了,石敬瑭萬萬不可。

李從珂現在蒲州,任河中節度使,石敬瑭現在陝州,任保義軍節度使。

讓節度使任都指揮使,可見禁軍在李嗣源心中的分量也的確不同,李從璟表示不妥,要換人。李嗣源則認爲可加封兩人爲左、右大將軍,解決兩人的身份問題。李從璟還是表示不妥,堅持要換人。

“李帥與石帥的確是國之棟樑,然正因其是國之棟樑,平日軍政之事繁雜,故不可爲禁軍都指揮使。禁軍者,入則拱衛京畿要地,出則爲國之利器,爲將者,當無藩鎮羈絆,只識征戰之事,但有君令,輒起衝鋒,以建功勳,爲帝國臂使。”李從璟口才不錯,一番口綻蓮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總算讓李嗣源也覺得,禁軍都指揮使的確應該由純粹的武將來擔任。

最終人選定下來,兩名都指揮使分別是皇甫麟、高行周。

皇甫麟不必多言,從百戰中調來即可,說起來此人五年前就是樑朝控鶴軍都指揮使,跟了李從璟後屢次功勳,如今再獨領一軍,好似是終於回到原點,實則今非昔比。

高行周,李嗣源昔日親軍左射軍中的一員驍將,屢

立戰功,可謂是石敬瑭之下左射軍第一人。

領軍將領定下來,然後是篩選將士,這件事也好辦,讓皇甫麟帶着高從周去各藩鎮挑選就是,以皇甫麟在百戰軍多年的資歷,挑選出來的軍士絕對不會讓李從璟失望。

最後是名稱。總不能就叫禁軍第一軍吧。李嗣源父子倆琢磨了半響,最後定了一個名稱:橫衝。

這名稱不上不下,但好聽些的名稱,例如龍武、羽林、神武、龍驤、天興等,都給那些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天子六軍、侍衛親軍佔用了。

這名稱另有一個好處,它有出處。

乾寧三年,李嗣源名聲未顯,隨大將李存信救援兗、鄆州。莘縣一戰,李存信爲魏博節度使羅弘信所擊敗,獨李嗣源所率領五百騎兵完軍而還。李克用即以此五百騎號爲“橫衝都”,以李嗣源爲軍使。那之後,河北河東之地,都稱呼李嗣源爲“李橫衝”。

李從璟這番孝悌之心,讓李嗣源欣慰大笑,自然樂得領情。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今秋禁軍第一軍——步騎參半的橫衝軍,就將面世。

白馬寺是洛陽著稱於世的名寺,齊己跟着李從璟到了洛陽後,就定居在這裡。

李從璟打算整肅佛門,一方面是爲釋放勞動力,一方面也是爲了還田於民,至於佛門資財,如同周世宗柴榮一樣,他同樣希望在這時不我待的大爭之世,能爲國所用。

李從璟對齊己的期望,是他能帶領佛門,配合朝廷的政策,減小朝廷施政過程中的阻力,減小這件事的不良影響,同時將佛門向於國於民真正有利的一面推動,而不是與民爭利、與國爭財。

若能發展得好,日後無論是攻伐蜀地,還是攻伐江南,在戰爭中與戰後,藉助佛門力量瓦解一些阻力,撫慰一些百姓,安定一些秩序,都是李從璟的期望。宗教這個東西,有其煽動性和影響力,用的好了的確是一柄利刃。

如今李從璟忙得團團轉,自然無暇顧及這些件事,當然,無論是作爲個人來說,而是作爲秦王而言,他也不能對國政大包大攬,將所有事情都摟到懷裡。佛門之事,李從璟與李嗣源商議後,決定交給朝廷接手,而朝廷定下來總理這件事的,是馮道與李琪這兩位宰相。

李從璟今日到白馬寺來,便是帶馮道、李琪與齊己相見,三人之所以到寺院來,而不是招齊己去衙門,也算是一片禮佛心意。

跟隨李從璟一道來的,還有第五姑娘,上回齊己救了她,她一直感恩在心,這些日子來,經常來看望齊己,給他帶些點心吃食,小姑娘其實心腸很不錯的。

李從璟不打算跟齊己談佛法、論機鋒,然而這卻是馮道、李琪這種士大夫樂意做的事,前者跟三人坐了一會兒,由着他們煮茶論道、談詩論景,自己就打算離開。

未出寺院,瞧見一人,薄羅衫子金泥縫、連枝花樣繡羅襦,在小道旁悄然而立,拿一雙幽怨的剪水眸子遠遠望着他,欲語還休。

(本章完)

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五十一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7)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東西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五九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6)章十二 有人西樓殺宰相(1)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二十七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十二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3)章八十八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4)章七十二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1)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八十八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4)章一百九十五 鋤強扶弱問本意 天下志士入幽州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一百三十五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中)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一 百戰軍都指揮使章六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2)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四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4)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六十五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3)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急性腸炎今天無更章三十三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2)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八十一 良禽擇木離暗主 堅心赴死慨而慷章十七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7)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七十五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2)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二十三 莫離獻計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1)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兩百零九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4)章八十八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4)章二十九 欲徵邊疆先存甲 從璟酒棚識民心章七十三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1)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四二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4)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一百零一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8)章三十五 心思章八 兄弟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七十九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上)章八十九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中)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2)章六十四 相救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章七十七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3)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章一百三十六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下)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章一百六十七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1)章三十二 軍神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六十一 如何不相爭【第三更】章兩百三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2)章二十八 百合髻小娘子章六 水寨(4)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六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3)章九十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下)章五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上)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九 首殤閬州破 初捷劍門克(2)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