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

在李從璟的構想中,軍隊的核心價值是忠君愛國,軍隊的行爲標準是服從命令,軍隊的基本精神是追求戰功與榮耀,一支真正的王者之師,一定要有上下皆認準的是非標準,而綜合這一切,最終形成的就是戰力。

對,即便是在李從璟的認知中,塑造一支軍隊最重要的標準,追根揭底,還是戰力。只不過這種戰力,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悍勇,能在戰場上擊潰對手,而是真正的如臂指使,是一柄不會傷及自身的利刃,是始終能成爲帝國依仗的暴力手段。

一言以蔽之,軍隊成爲帝國守護神,而帝國給予軍隊榮耀,這就是李從璟的建軍思想要達成的目標。

百戰軍正是這種思想的初次踐行版本,演武院正是保障這種思想的基本手段。識文斷字而知禮法、明是非,這就是教育的最基本含義,也是李從璟在百戰軍中普及教育的基本初衷。

軍隊不是流氓羣體,將士不能只知道廝殺搏命,稍有地位就恃強凌弱、欺辱百姓,上至統帥下到士卒,都要明白他們爲何而戰,都得知曉他們自己的歸宿,都要明白他們存在的意義。否則,亂世的軍隊始終都只能是亂世的軍隊,而不能成爲開創盛世,進而成爲帝國征服四海的利器。

趙弘殷曾與安重榮言,他不知作爲軍人的意義,也不忿于軍人沙場流血而不能被世人知曉的不公,故而他的夢想是成爲一代名將,揚名天下,爲世人所銘記。

而現在,李從璟要賦予大唐每一個將士,他們成爲軍人的意義,爲他們樹立畢生追求——這些東西,士子曾有,士大夫曾有,他們也的確曾一度成爲民族的脊樑——在這個層面上,李從璟要讓每名大唐軍官都是士子、士大夫,也要讓大唐每名將士,都知禮法、明是非,他要經過他的雙手建立起來的大唐軍隊,成爲這個民族這個帝國的脊樑!

當然,李從璟也要帝國子民都尊敬、愛戴他們的戰士。

石首立碑,建陵園、祭英靈,正是源於這個思想。

當然,要實現這個構想,非是單純建設軍隊能達到的,它包含了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李從璟並不急於求成,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堅信一定能做成這件事,這是他穿越而來,一路成爲百戰軍統帥,成爲大唐秦王,往後成爲大唐帝王,要獻給這個時代、獻給這個民族的答禮!

李嗣源方纔說,五萬王師,二三載不能得,其因也正在於此。以目前新政勢頭看,二三年後,大唐並非不能養活五萬中央軍,而是來不及塑造數量高達五萬而又符合王師標準的禁軍。

李從璟貢獻百戰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此。眼下的百戰軍,是最貼近帝國需要的那種王師的軍隊,有百戰軍作爲底子,再以演武院學員爲骨幹,二三年內,帝國就能拉起這樣一支精銳禁軍。

——當然,以上所言是禁軍軟實力,硬實力禁軍自然也不會落下,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各項配置,禁軍不僅不會落下,也應當而且必須冠絕帝國。

用此種禁軍攻伐蜀地,李從璟纔有絕對把握勝得乾淨利落。

“如今,天下諸國皆有兵馬大元帥,唯我大唐無此職,如今既要揀選禁軍、重塑侍衛親軍與天子六軍,又得改良軍備,不可無人統領此事,朕意,加封你爲天下兵馬大元帥,知天下兵事,總理此務,你可願承此重擔?”李嗣源最後拍板此事,原本李從璟荊南之行有成,該加以封賞,此職可謂正當其用。

李從璟當仁不讓,自無不應之理。

李嗣源笑道:“對了,如今從榮、從厚皆已到了任事之齡,尤其是從榮,再過兩年就要加冠,朕有意外放他兄弟倆領軍,又憂其未經磨礪,恐不能勝任,此番你整肅天下兵事,正好帶上他倆,讓他倆有所鍛鍊,以利日後也能成爲國之賢良。”

李從榮、李從厚,一個年

方十七八,一個年屆十四,的確到了用事之齡,尤其前者。去歲李從璟與安重誨相鬥時,孔循嫁女於李從榮,說起來在這件事上,李從璟一直頗覺有愧。

長兄培養弟弟,自然沒話說,李從璟一一應承下來。

至於其他,李從璟還真不擔心什麼,李從厚姑且不言,太小,即便是李從榮,往後也沒有跟他相爭的資本。

李從璟回到洛陽沒幾日,吳國的使臣也到了洛陽。

對方動作之所以這般快,卻是因爲先前李從璟尚未入主江陵時,李嗣源氣憤於吳國興兵攻荊州,而遣使吳國相斥、並下戰書。如今荊南事了,國戰之事不必再提,吳使到洛陽來,更多的是爲贖回徐知誥等人。

大唐自然無意扣着徐知誥不放,按照李嗣源父子事先商量好的,李嗣源一面斥責吳國不仁不義,擅動刀兵進入大唐國境,干擾大唐國政,一面又對吳國贖回徐知誥之事漫天要價,準備狠狠宰上吳國一刀,讓徐溫那老匹夫知曉他李嗣源的厲害。

至於兩國修好、不興兵革之盟,雖說是大唐眼下最想要得到的東西,但吳國原本就無意與大唐國戰,只是想偷偷摸摸盜取荊南,不曾想荊南之事不僅沒撈到便宜,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現在只能夾着尾巴灰溜溜認栽。

大唐要伐蜀,吳國也有國事要忙,聽說徐溫近來身體不太好,估計是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正三步並作兩步,加緊拾掇吳王楊溥稱帝,好再逼迫楊溥禪位,他自個兒順理成章做皇帝,暫且顧不上跟大唐死磕。

李從璟認爲自己穿越到這個時代,很多事都是在佔便宜,先是攤上一個很大意義上也是撿便宜當上皇帝的老爹,往後在自個兒的幾個大對頭中,一代梟雄耶律阿保機、徐溫,都在自己要跟他們掰腕子的時候,時日無多,也不知是該慶幸自己好運氣,還是該遺憾自己沒能趕上對方風華正茂的時候,與他們正面一決雌雄。

吳國派來的使臣是嚴可求,李從璟奉命接待。

嚴可求以多謀善斷、通曉兵事而聞名吳國,這跟莫離倒是頗爲相似,兩人脾性相投,頗有一見如故之感,彼此熱絡、親近的不亦樂乎,嚴可求除卻與李從璟商討正事外,幾乎都是在跟莫離切磋學問見識。

當然,兩人的親近,事實上充滿看不見的刀光劍影。原因無它,兩個身份不同尋常的人傑都知道,以大唐、吳國的發展形勢來看,彼此日後極有可能成爲生死敵手,說不得就要千方百計算計對方,給對方下套,取對方性命,此時碰上,自然要拼了命的多瞭解對方,同時避免被對方瞭解。

兩人一面示之對方以謬誤信息,一方面又要從對方的謬誤信息中,找尋、分析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言談舉止間機鋒無數,殺機四伏,而此時兩人各自代表一國,但凡爭論一個話題又不肯認輸,故而鬥智鬥勇,精彩至極。

起初,是嚴可求與莫離兩人的戰爭,隨着時間推移、接觸深入,宋齊丘率先按捺不住,加入戰團,隨即,桑維翰當仁不讓,給莫離充當幫手,到了最後,兩邊人物,無論是接待人的官吏,還是被接待的官吏,無一不加入塵槍舌戰中。

又因,彼此既然是檯面上與他國接觸的官吏,一個個都非常人,才思敏捷不說,各自知道的國家信息也多,你願出招我願迎戰,每回碰面都鬥得難解難分。

在這種情況下,但凡宴飲或者是出遊,兩幫人幾乎都不動筷子,也不欣賞風景,盡顧着噴對方一臉唾沫星子了,言談到激動處,不乏挽起袖子忍不住要肉搏的時候,一個個斯文掃地。

然而無論身旁的人是爭得面紅耳赤怒目而視,還是互相打着哈哈彼此讚揚,李從璟與徐知誥這兩位正主,都雲淡風輕的站在一起,或者指點江山品論風物,或者舉杯對飲暢談時局,怡然自得的不得了。

隨時間推移,雙方文士幕僚的爭鬥,也逐漸由意氣之爭、

試探之舉,轉移到正題上來,這意味着徐知誥也將要離開洛陽了。

這日王府宴飲,不知怎麼,兩幫人就說到了吳國贖回徐知誥,要付出多少價碼的問題上,爭論得只差大打出手。

“我聞徐相才高八斗、腹有韜略,乃是楊吳當世不可多得的英傑,不知是否如此?”說這話的是桑維翰。

“徐相之才,我吳國境內熟人不知、熟人不曉......”嚴可求拍徐知誥馬屁。

“大爭之世,以軍爭爲先。不知徐相之才,可當一萬雄師?”

“一派胡言!休說一萬雄師,便是十萬雄師,也難與徐相分量相當!”

“好!某姑且相信徐相能當十萬雄師,既然如此,貴國要贖回徐相,付出十萬雄師十載軍資的代價,當毫不爲過吧?”

“......參軍這是強詞奪理,世間哪有如此這般算法,某聞所未聞!”

“噢?貴使之意,是說以十萬雄師十年軍資換回徐相,對吳國而言不划算了?”

“某並無此意,參軍休得血口噴人!國之棟樑,豈能與銀白之物同論!閣下此言,本就無理,難不成我吳國予你十萬軍資,便能買到秦王殿下嗎?”

“哼,百萬雄師,難當秦王殿下分毫,貴國要買秦王殿下,恐怕得舉國來換!”

“你......”

兩幫人又開始唾沫橫飛,李從璟與徐知誥哪怕隔得遠些,也不可避免被波及,實在無法繼續與這些斯文掃地的傢伙同居一室,索性一道出了廳堂,到院中透氣。

月明星稀,夏日將至未至,夜裡卻已幾無冷意,兩人緩行綠草羣芳間,神態從容,言談隨心,舉止翩翩,與屋中那些人相比,簡直是國士風範。

出幽徑,過假山,見一湖,湖中有一亭,順橋而行,俯可觀腳下湖波搖曳,靜可湖邊聞荷花清香,遠可望湖心圓月高懸,動則腳步聲驚魚蝦飛掠。

兩人至涼亭,憑欄觀湖,如臨天地,如見宇宙。

李從璟遂令人於亭中置酒。

兩人月下對坐,品美酒,論天下。

徐知誥道:“入洛許久,得見古都風采,令人心懷暢快,稍聞唐之國是,叫某心嚮往之。貴國新政之事,乃歷代強國之策,行之不出數載,唐必讓天下刮目相看。昔年李亞子三月滅蜀,羣雄震顫,惜乎彼不能得其政,否則定已叫天地變色。今殿下所作所爲,上繼舊業,下開新天,青史留名,不在話下,每每念及於此,不能不爲殿下賀。”

李從璟喟然嘆道:“徐相心胸,讓從璟敬佩萬分,徐相之才,讓從璟心顫不已。進能善謀爭天下,退能倚亭聽雨潮,上可爲國定大策,下可叫人失性命,此之謂徐相乎?此之謂徐相也!吳王得徐相,如國之有管仲、范蠡,何其可幸。”

徐知誥忽而笑道:“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李從璟笑意更濃,“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徐知誥先是怔了怔,隨即搖頭啞然,道:“論及心胸,某何能與殿下相比?”

兩人這一番言談,一個說你大唐很強很有前途啊,我往後會時時刻刻提防你的,一個說你的確很有才的確很厲害,但你再能蹦躂我也能收拾你。

三日後,徐知誥南歸。

作爲交換,吳國付出了十萬雄師一年軍資的代價,當然,這以大唐的標準來說,只夠五萬王師一年之費,但饒是如此,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徐知誥回了吳國,往後還得與徐知詢好一陣相爭,大唐正好趁此機會對蜀用兵。

至於徐知誥買回林安心的價碼,對李從璟而言不過算添頭罷了。

徐知誥臨行時,李從璟去相送。

兩人抱拳作別時,彼此都知曉,在有生之年,還有的是交手和會面的時候。

所謂宿命之敵,不外乎如是。

(本章完)

章一百九十五 鋤強扶弱問本意 天下志士入幽州章五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上)章兩百五十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中)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兩百十五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章八十九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中)章四十四 忠誠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三 耶律德光正班師 半路巧遇李從璟章四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二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章五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1)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八十七 誰爲讀書人立心 誰向宣武軍告密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十三 首陳大軍往邊境 天涯裡無限風情章六十四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下)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四十二 董璋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三十四 虎子與犬子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六十一 如何不相爭【第三更】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兩百五十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中)章九十七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6)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四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4)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十五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上)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五 謀國數載彈指間(中)章一百零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1)章十八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8)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封推感言章二 鬼斧十手章四 神仙山(3)章一百六十八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2)章四十二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3)章七 神仙山(6)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一百九十八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1)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十三 有人西樓殺宰相(2)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三 水寨(1)章五十八 折勢斷其角【第三更】章七十五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2)章三十三 從天而降章八十一 良禽擇木離暗主 堅心赴死慨而慷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三十三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2)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上)章十 淇門之變(2)章七十九 將士百戰方爲雄 皇帝疾行援兵城章一百八十三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1)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下)章三十一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5)章一百零二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9)章五十二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章兩百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3)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六十五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3)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一百八十七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5)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三十三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7)章三十 降者不殺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六十五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3)章七十三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1)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五十二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8)章五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1)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二五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3)章八十八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4)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