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

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亥時,石首浮橋,月黑如墨。浮橋燈火如龍,橫亙江面,吳軍艦船上燈火成片,如寨如城。

柴再用回到樓船上,沒有卸去滿是血污的盔甲,令左右展開輿圖,手持燭火細細觀之。

方纔,他以自身爲先鋒,以近衛爲鋒刃,親率吳軍精銳的登橋作戰,被複州軍生生打退。

攻上浮橋並不難,要破壞鎖鏈實非易事,復州軍並未給他們這樣的時機。

周宗聞訊而來,進門後,沒有再如先前那般冷言冷語,事到如今,連柴再用親自上陣,都不能速奪浮橋,這意味着什麼,周宗心知肚明,所以他只是站在柴再用身旁,不發一言。

良久,燭火下的柴再用顯露出些許老態,嘆息道:“浮橋不可毀,我軍要越過石首,需得另尋它途。”

“柴帥之意,是轉向地面作戰?”

“不錯。我軍要越過石首,毀橋逆流而上,的確是最爲便利之選,然則以眼下形勢......既然浮橋不可毀,便只能轉向地面,攻克石首縣城,而後由地面馳援江陵。”

周宗愕然。

此舉意味着柴再用放棄了對浮橋的爭奪,在承認浮橋無法攻取的前提下,不得不轉而登陸,進行陸地作戰,希望通過攻克石首縣城,來使吳軍能從陸地進軍江陵。

但凡鐵鏈鎖江之處,進攻一方必得徹底破壞鐵鏈,而後艦船方能通行,而不僅僅是攻上浮橋那般簡單,此舉難度自然極大,而在面對鐵鏈鎖江之險時,進攻一方若不能斬斷鐵鏈,便只能轉向陸地作戰。

宋初乾德二年,趙匡胤以曹彬領軍伐蜀,在討論萬州鎖江工事時,趙匡胤言:“我軍至此,逆流而上,慎勿以舟師爭勝,當先以步騎陸行,出其不意擊之......”

但這並非是說鐵鏈鎖江便無法戰勝。天佑十五年,樑將賀環進攻德勝南城,在黃河上用竹索“聯艨艟十餘艘,蒙以牛革,設睥睨、戰格如城狀,橫於河流,以斷晉之救兵,使不得渡。”

李存勖率救兵至河,派李建及率陷陣士手持巨斧乘舟冒死進攻,“操斧者入艨艟間,斧其竹索,又以木筏載薪,燃火於上流縱之......艨艟即斷,隨流而下,樑兵焚溺者殆半。”

柴再用被迫轉向進攻石首縣城,說到底,還是復州軍作戰得力。換言之,浮橋此役歷經四五日,最終的結果卻是柴再用敗了,而且是敗得無可辯駁。

周宗沉吟道:“此時轉攻石首縣城,的確是良機。我軍與唐軍鏖戰浮橋數日,戰事激烈,唐軍兵馬本就不多,又被我軍將注意皆盡吸引在此,而今,我軍突然轉攻石首縣城,定能出其不意,趁虛而入,加之有黑夜掩護兵馬行蹤,要避過唐軍耳目不難,此戰極有可能一戰功成!”

“正是如此!轉攻石首縣城,本帥仍親率先鋒!”柴再用重重擊案,轉過身來,就開始傳下軍令,佈置行動。

兩個時辰後,當柴再用率領三千兵馬,在夜色掩護下抵達石首縣城外時,他看到石首縣城上燈火通明,人影幢幢。

稍作佈置,柴再用即刻下達了全軍突擊的軍令。

當吳軍擡着簡易雲梯,潮水般涌向石首縣城時,這一方寧靜的夜就被撕得粉碎,小小的石首縣城,如同洶涌巨濤中的小小礁石,在地動山搖中岌岌可危。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石首城頭,驟然多出無數道身影,在吳軍接近城牆後,他們搬起擂石滾木就往下城前砸下,燒得通紅的鐵水,甚是是冒着白汽的糞水,無不傾瀉而下。

貿然攻城的吳軍,頓時遭受當頭一棒。

柴再用花白的鬍鬚不停顫抖,他豈能看不出,石首縣城早就有了防備!讓他驚疑的是,城頭的人影太多了些,唐軍不該有這麼多兵力纔對!

沒多久,柴再用便看了清楚,那城頭的守備力量,唐軍只不過半數而已,剩下的全是唐軍強徵、驅趕的青壯民夫!

石首縣城這邊的動靜鬧起來沒多久,柴再用就聽見浮橋那邊驟然喧鬧起來,聽那聲響,竟是浮橋上的唐軍,主動向吳軍樓船發起了進攻!

柴再用又氣又惱,雙手都禁不住顫抖起來。

唐軍不可能有未卜先知之能,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唐軍主將事先佈置嚴密,將柴再用此舉早就預料到,並且做好準備了!

生平第一次,柴再用感到了恰逢敵手的嚴峻。

......

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八日,石首。

復州軍駐守石首一線,防備數倍吳軍進攻,已堅持到了第七日。

吳軍突襲石首縣城不成,遂改奇襲爲正面強攻,將主戰場放在了石首縣城,集結重兵日夜猛攻。在這種情況下,馬懷遠也率

主力回守縣城。

兩日過去,石首縣城將下未下。

這日正午,豔陽高照,東風送暖,兩軍暫停交戰。

周宗摺扇綸巾,出軍陣,隻身來到石首城下,勸降馬懷遠。

連日廝殺,馬懷遠也有傷在身,他立於城頭,俯觀城下,身如磐石紋絲不動,語氣也平淡得很:“閣下因何事而來?”

周宗在城下向馬懷遠拱手爲禮,微笑道:“在下爲將軍、爲復州軍而來。將軍以不過三千將士,抵擋我萬餘精銳七日不敗,指揮若定,調度有方,世之名將也不過如此。復州軍將士死傷近半,仍奮勇拼殺,戰陣未亂,疲態不顯,可謂勇武,世之精銳,莫過於此。你我雖各爲其主,在下仍舊甚是敬佩。”

開門先誇讚對方一番,以此消減對方戒心,拉近些許關係。

馬懷遠不爲所動,淡漠道:“楊吳之地,本我大唐疆土,爾等割據自立,不遵朝廷法令,是爲不忠;而今未通戰書,突起刀兵,攻我轄地,殺我軍民,是爲不義。不忠不義之輩,本將羞與爲伍,爾之敬佩,吾之恥也!”

一席話,不僅對方打回原形,更是抹黑了不少。

周宗微微怔然,先前只見馬懷遠作戰得力,不曾想竟也這般口齒伶俐,着實出人意料,當下笑容不減,繼續道:“將軍何須如此大義凜然?唐室亡於朱全忠,乃世人親見,李嗣源本爲晉臣,承位於李亞子,緣何能以朝廷正統自居!當今大爭之世,天下逐鹿,勝則爲王,將軍如抱此迂腐之念,豈不讓天下笑?”

“今我楊吳精銳大軍萬餘,攻伐爾城,旦夕可下,不過憐惜將軍之才,衆將士英勇,不忍加害,故願共圖大計,同享尊榮!倘若將軍執迷不悟,不顧將士性命,在下不妨告之將軍,我吳國後續大軍十萬,已過鄂州,不日即抵石首,屆時休說將軍英明不保,只怕這百戰餘生的數千將士,也將成爲孤魂野鬼。若果真如此,世人不會稱頌將軍賢能,只會嗤笑將軍冥頑不靈,害人害己啊!”

周宗此言一罷,吳軍在將校帶領下一陣高呼,士氣大漲,而城頭復州軍將士,神色爲之一暗。

馬懷遠冷笑不迭,睥睨周宗道:“閣下之言,貽笑大方!且不說陛下乃太宗之子蜀王之後,繼承大唐正統順理成章,就說當今之世,天下誰人不知,我大唐國盛軍強,雄踞中原而俯觀天下,廓清宇內只是早晚之事。反觀你楊吳,以區區一隅之地,夜郎自大,竟妄想與我大唐交戰,此舉與蚍蜉撼大樹何異?今日爾等竊據高位,沾沾自喜,豈不知,明日便會身死道消,青史上爾等也不過亂臣賊子!”

“如今我大唐秦王殿下,俘高季興,陳兵江陵,而荊州畏之不敢有分毫異動,房州、襄州並及百萬王師,須臾及至,屆時休說爾等萬餘敗卒,便是傾楊吳之地,民不過五百萬,我王師席捲爾境,如秋風掃落葉也!閣下倘若不信,只管放手再戰,我復州軍雖不敢自稱大唐精銳,卻個個都是頂天立地的兒郎,皆有爲大唐脊樑之心,我等能敗你七日,便能敗你十日、百日!”

馬小刀適時抽刀高呼:“大唐威武,復州軍威武!”

城頭復州軍將士齊聲大呼,一掃黯然之色,鬥志不停攀升。

兩人你來我往,好一陣口舌之爭,最終周宗未能討到半分便宜,收了摺扇,掩面敗下陣來。

馬懷遠看着周宗退下,嗤笑一聲,“鼠輩連城池都不敢入,也妄想勸降本將,動搖我軍心?真是不知所謂!”

復州軍皆奮然高呼,士氣昂揚。

少頃,吳軍再戰,因周宗偷雞不成蝕把米,柴再用爲激勵士氣,不得不拖着老邁之軀,親自奮戰前線。

這一陣,戰至夕陽西下。

......

吳軍收兵時,金燦燦的陽光灑落城頭,像是憐惜這座在天崩地裂中頑強屹立不倒的小城一樣,給滿城血火覆上一層暖色。

快要脫力的馬懷遠駐刀城頭,雖甲冑不全,滿身傷痕,鮮血蓋面,面對蟻羣一般退卻的吳軍,猶自放聲暢懷大笑。

笑聲豪邁而悲壯,在夕陽下又帶有一絲蒼涼之色。

正是:血戰殘軀傲城頭,金光加身笑敵酋。

又謂之:守得片歐問誰在,不折黃旗懷遠志。

笑罷,馬懷遠轉顧城頭,歪歪斜斜的將士握着兵刃,相互攙扶,倒在血泊中的將士咬牙呻-吟,復州軍將士成羣結隊,在各自將校呼喝下,抓緊了每時每刻時間處理戰場。他收了刀,不及包紮自身傷口,趕去幫助傷卒。

看到馬小刀還活得很完整,馬懷遠心頭不自覺一鬆,“周小全可醒了?”

馬小刀正取下頭盔往外清理血水,聞言咧嘴開心的笑道:“醒了,放心,死不了,嚷着要上城頭,自然沒讓——他一時半會兒也動不

了,在那乾嚎呢!”

在馬小刀身旁停住腳,馬懷遠環顧四周,面容肅然道:“傷亡太大,至多能再抵擋吳軍一兩次進攻......秦王定下的十日之期,怕是完不成了。”

馬小刀沒個正行,“無妨,你若戰死,還有我在,這城池丟不了......來,我給你處理一下傷口......薊州之戰,那般艱難,都沒垮,這回也垮不了!”

馬懷遠坐下來,任由周小全拾掇他全身的傷口,他自然知曉周小全那些話,於是說是在寬慰他自己,不如說是在騙他自己。

是得騙啊,不騙得自己都相信,這仗打不下去。

馬懷遠看了看左右的復州軍將士,默然片刻,示意衆人聚攏過來,以莊重到近乎神聖的眼神凝視衆人,緩緩開口:“我,馬懷遠,澶州人,景福二年生,職司復州刺史,現爲大唐荊南東面招討使,奉命攻佔石首並守之,不令吳軍一兵一卒過境。此志,至死不渝,此戰,至死方休!”

衆人怔了怔,馬小刀最先反應過來,沉聲開口道:“我,馬小刀,澶州人,天覆二年生,職司復州軍指揮使,現爲全軍執法軍使,此役奉命堅守石首,與諸位同生共死,至死不退!”

馬小刀話說完,衆人瞭解了兩人之意,隨即是馬懷遠的親衛都頭肅然道:“我,高裴南,復州人,天佑元年生,復州軍將士,此戰奉命堅守石首縣城,抗拒來犯之敵,願與諸位同袍並肩血戰,至死不退!”

“我,馬大郎,復州人,天佑三年生,復州軍伍長,此戰奉命駐守石首縣城,抗擊吳國賊軍,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我,嶽錦立,滑州人,天佑七年生,復州軍將士,此戰奉命駐守石首縣城,抗擊吳國賊軍,敵軍不退,死戰不休!”

“我,吳萬里,復州人......”

“我,向垣......”

“......”

夕陽落於山後,日暮降臨,衆人站起身來,城外,鼓聲轟鳴,吳軍再度涌上來。馬懷遠提起橫刀,驟然發出一聲嘶吼:“敵軍不退,死戰不休!”

衆人以拳擊胸、以刀擊盾,皆大吼:“敵軍不退,死戰不休!”

“大唐威武!”

“復州軍威武!”

吳軍接城,廝殺再起。

......

黑夜侵蝕大地,柴再用仰望城頭,彼處燈火裡,兩軍將士嘶吼着激戰不休。

“奇也怪哉,鏖戰多日,唐軍死傷慘重,士氣卻一直不見低落,猶在向前拼殺,實在是匪夷所思!”周宗神色複雜。

“馬懷遠,誠名將也!”柴再用不得不承認,隨即他又冷哼一聲,“然則,彼等此時之奮不顧身,不過迴光返照罷了,復州軍氣勢已盡,天明之前,石首必克!”

周宗點點頭,也認同柴再用這個論斷,實話說,復州軍能堅持戰鬥到今日,已讓他震驚非常。然則,彼方畢竟非是真正的精銳,戰力非是光憑敢拼敢殺就有的,所謂精銳,有戰陣、甲兵、技藝等多方面的要求,是各個細節近乎完美的苛求,不是能夠速成的東西。加之復州軍人數有限,傷亡慘重至廝,在他看來,也到了該潰敗的時候了。

——然而周宗卻沒認識到,軍隊要成精銳,戰陣可習、甲兵可修、技藝可練,唯獨在血火中鍛造而來的悍勇之氣,最爲不易得。而一支歷經血火、慘烈戰事而越戰越勇的軍隊,假以時日,則必爲精銳之軍!

就在柴再用、周宗凝望城頭,滿心以爲石首即將告破之時,一支騎兵自城西而至。

當先者,高舉君子都旗幟。

爲首將領,躍馬挺槊,驍勇無比,呼喝間帶領君子都,殺向城外吳軍!

正是李從璟所遣之援軍。

發現這支騎兵,饒是以柴再用的心性,也不禁大駭,“彼者何人?!”

不消柴再用疑惑太久,殺入吳軍陣中的林雄,即高聲大呼:“君子都奉秦王之令,前來襄助復州軍擊賊,降者免死!”

周宗驚得手足無措,連問柴再用:“柴帥,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柴再用咬牙切齒,幾欲流出血淚來,本以爲奪取石首在即,卻不曾想此時君子都帶大隊軍馬殺到,這讓他心作和念?

“鳴金收兵,固守營盤!”柴再用悲憤而呼。

然而晚了。君子都已殺入吳軍陣中,龍捲風一般,席掃各處。

當日夜,柴再用所領萬餘吳軍大潰,君子都、復州軍並及江陵軍追殺三十里,一夜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慌不擇路的吳軍奔向樓船,被前者攔在江邊數度衝殺,死傷與溺水而亡者,不計其數!

石首大捷後,吳軍敗退下游,倉皇逃回吳境,荊南由此徹底平定!

(本章完)

章六 謀國數載彈指間(下)章七十一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3)章九十一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7)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2)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下)章五十九 三軍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請攻李章八十五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1)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歲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一百五十五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1)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十三 首陳大軍往邊境 天涯裡無限風情章十八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5)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2)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五十三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下)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五十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6)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五十一 澤州判官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六 謀國數載彈指間(下)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一百九十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8)章七十五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3)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章六十 李從璟的志向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2)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上)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七十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8)章四十一 第五姑娘章八 兄弟章兩百一十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上)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五十二 軍入潞州(第一更)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七十一 我比你強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1)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上)章四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五十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5)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一 百戰軍都指揮使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1)章一百零六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3)章一百零二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9)章二十 當年明月仍皎潔(中)品書章一百二十二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5)章九十九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4)章六十三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8)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5)章九十九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6)章四十二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3)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五十二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八十八 郭崇韜一言定策 先鋒相遇一戰勝章兩百十八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下)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六十八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6)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九十一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7)章十一 一載相識十載別(5)章九十二 順勢破勢天下勢 一老一少分生死上架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