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

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京都洛陽,有東風、暖日。

李嗣源讓敬新磨打開窗戶,放屋外的陽光灑進殿來,院外的桂樹新芽已頗見茂意,間或有衣着簡單的年輕宮女,自樹前低眉碎步走過。

春風撫首,已是沒了寒意,反倒讓人覺得清爽,悶在殿中半日的昏沉因之一掃而空。李嗣源放下手中的摺子,揉了揉眉心,任圜、馮道、李琪、安重誨等幾位宰相坐在殿中,略有疲態,卻也聚精會神,這裡如此陣仗,自然是在商議要事。

“春耕涉及新政之本,亦是新政能長久推行之基礎,如今已至二月末,因朝廷督促有方,各地春耕進展頗爲順利,逾月來未聞有差池,當此之際,陛下該當高興纔是,緣何憂心忡忡?”任圜與李嗣源畢竟是“親家”,自李嗣源君臨天下後,君臣共事一直很是和諧,這君臣之誼自然也就愈發深厚了。

“春耕能順利推行,朕自然欣喜,不瞞任卿,爲此事朕沒少多吃幾碗飯。”李嗣源雖說登了帝位,言語還是那般可親,並不端架子。

“既非爲春耕,想必是因爲荊南了。”安重誨接過話,寬慰李嗣源道:“秦王殿下行事素來周全,荊南有秦王殿下在,陛下不必過分牽掛。再者朝廷已派遣西方鄴領軍南下,以爲秦王殿下臂助,荊南之事,不就便會安定。”

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親亦然,李嗣源並非生在帝王家,沒那帝王家刻薄寡情的傳統,他聽了安重誨的話,雖然受用,未減多少憂色,“從璟出行後,朕方得知楊吳舉動可疑,有出兵荊南之象,此事雖也告知從璟,然則荊南附近,他能調遣之兵力,並無多少精銳,加之高季興經營荊州日久,防備嚴密,從璟又孤身犯險,朕着實不能不憂。”

“秦王深知以大唐目下境遇,無法大舉用兵,這才希望以上兵伐交之策,兵不血刃拿下江陵。其深入虎穴之舉,乃是爲國不惜身,其火中取栗之行,乃非古之聖賢不能爲,秦王殿下此番舉動,令我等臣民敬佩萬分,滿朝上下誰不交口稱讚?忠勇之士,舍秦王者誰!”安重誨稱讚李從璟道,此時此刻,他早已忘了曾與李從璟的嫌隙與爭鬥。

見安重誨如此態度,與天成初的飛揚跋扈判若兩人,李嗣源甚爲欣慰。欣慰之餘,轉念又思及這其中李從璟功不可沒,而如今李從璟再度爲李家江山奮不顧身,身陷險境,不由得嘆息起來。

若非爲積蓄實力,希望在兩三年之內,將有可能起兵的孟知祥一舉撲滅,進一步圖謀江南以安天下,堂堂帝國,豈會讓唯一的親王、最有作爲的皇長子深入險境?

每每念及於此,李嗣源悲憤莫名。

這個臭小子,自小可從沒讓他煩過心,一直以來都是他以引爲傲的資本。從晉陽十年寒窗,到淇門建軍開疆擴土,再到濮州之夜暢談大志,再及遠赴幽州苦寒之地,以一己之力以一地戰一國,消除大唐邊患,又及在他李嗣源最危急彷徨之事,率百戰軍助他底定大局......生子當如李亞子?李亞子算得了什麼!

而身爲人父,李嗣源自忖他爲這臭小子做的實在太少。

就在李嗣源糾結、哀嘆、激憤之際

,一陣微風襲進殿門,送進一份十萬火急之軍報。

“武昌節度使柴再用,率武昌軍並楊吳精銳共計萬餘將士,離開鄂州直撲江陵!”

李嗣源聞報先是怔了怔,隨即眉目陰沉下來。宰相當中馮道最爲驚訝,道:“楊吳當真敢興兵助賊?亂我大唐軍政?!”

荊南乃是大唐藩鎮,馮道故有此言。

任圜同樣吃驚,“楊吳何其乖戾,竟然不顧邦交之道,對我藩鎮突然發難!”

李琪面顯憤然之色,咬牙道:“楊吳攪局,荊南危矣!”

安重誨則是心中咯噔一聲,意識到不好,他早先爲李嗣源中門使多年,論知李嗣源之深,非是如今纔跟李嗣源關係親密的任圜可比,他轉身剛想開口,李嗣源卻已拍案而起。

李嗣源直立高堂,氣憤高聲:“高季興不知死,意欲謀反,徐溫難道也不知死嗎?舉兵入我國境,興師與我大唐開戰,他當真以爲朕會怕了他們不成?李卿,即修戰書,發之金陵,他徐溫既然有興致,我李嗣源不介意陪他一戰!”

安重誨急聲苦勸:“陛下,大唐新政方始,斷無國戰之理,秦王殿下不避艱險,深入虎穴,一片苦心,望陛下莫要辜負啊!”

“從璟捨身爲國,甘願與虎謀皮,朕難道就不能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李嗣源冷哼一聲,眼中殺氣溢出,沙場殺伐果斷之色盡顯,“昔日從璟爲國北擊蠻賊,歷經險難,大唐賴此而絕邊患,今日朕貴爲天子,難道就不能聚舉國之力,庇佑我大唐功臣?!”

......

天成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酉時,江陵,天陰。

謝玉幹、朱厹曾言,若使他們前往長林,一日、半日便能叫長林城破,此等豪言壯志,李從璟自然不會當真,一笑而過,並未將此二人派往長林助戰。這並非是看不起謝玉幹、朱厹的才能,而是長林之役,他已另有打算。

長林乃是襄州軍南入荊州的門戶,而襄州軍兵圍江陵,對李從璟平定荊州起着一錘定音之效,故此,李從璟對長林不僅知之甚深,對付長林的辦法也準備了不止一種。

而今,李從璟駐軍江陵城外,每日裡並無要事,然而既然身在此地,卻無日日睡大覺的道理,江陵城就在眼前,這城池總得謀一謀纔是。這也是大軍攻伐之外,底定荊南的另一種努力。

“用間之道,紛繁複雜,以伐交之策奪下江陵,在殿下看來,不過是衆多手段中的一種,可以一試而已,不會孤擲一注,然對我等奉命行此之策的謀士而言,這便是唯一之法,是必須要做成之事,只有成功一途,絕無失敗之理。”

“前些時日我等駐於驛館時,奉殿下之令,我等以軍情處多日佈局、牽線爲基礎,拜訪城中將領、官吏、大戶,誠意與之相交,頗有成效,其中不乏有人,已明確表示,願爲朝廷效力,配合我等行動。”桑維翰主持的這些事,此時他向李從璟彙報進展。

“江陵城中有一大戶胡姓,世居江陵已有五代,祖上曾任朝中吏部、戶部侍郎等職,故而顯赫,在江陵甚有影響,族人多飽讀詩書之輩,素有見識,如今雖無人於朝爲

官,而頗有心向朝廷之念。其家主與樑震素來友好,乃是莫逆之交。”桑維翰繼續說道,“先前高季興圍攻驛館前,僕與胡家家主已然有過商議,若是形勢需要,其當勸降樑震此人,不求讓樑震對江陵反戈一擊,但求讓他自此退隱,不再主持江陵諸事。如今我等陳兵城外,而荊南各地皆有王師攻伐,形勢甚好,胡家家主若果真有勸過樑震,並行之有效,當不久便會有音訊傳出。而一旦樑震退隱,以高從誨爲人,要兵不血刃定江陵,爲之易耳!”

此事李從璟是知曉的,讓樑震撂挑子,本就是以伐交之策定江陵的題中之意。

正在李從璟與桑維翰商議此事時,孟松柏來報,有位僧人求見。

這位僧人,正是齊己。他當日醫治了第五姑娘後,轉身就走,留下話說待時機成熟,自會來見李從璟,如今卻是來了。

昨日第五姑娘已經醒來,身體雖說仍是虛弱,已無大礙,故此李從璟對齊己頗有善意,當即讓孟松柏領齊己進帳。

老和尚這回倒是沒有風塵僕僕之色,反倒是好整以暇的模樣,他進了帳來,合十行禮,開口便語出驚人,“貧僧願往城中勸降。”

李從璟對這位青史留名的大師實在缺乏瞭解與敬畏,聞言只是挑挑眉,“勸降何人?”

“南平王世子高從誨,南平王府司空樑震。”齊己眉目平和,緩緩道來。

李從璟感到啼笑皆非,“如何勸降?”

“先勸樑震,再勸高從誨。”齊己言道。

李從璟微微皺眉,收起了輕視之心,沉吟片刻,這才悠悠問道:“大師乃城中胡家族人?”齊己俗名胡得生,李從璟故有此問。

齊己誦一聲阿彌陀佛,“貧僧佛門弟子。”

半個時辰後,夜幕降臨,李從璟停馬江陵城北門外,凝望燈火輝煌的城頭。彼處,守城將士伸下一個吊籃來,將齊己與桑維翰拉了上去。不多時,兩人就消失在城頭。

如今高季興被俘,江陵羣龍無首,加之朝廷大軍壓境,難免人心浮動,人人自危。這幾日來,君子都在城外也沒閒着,不僅日日往城中發射勸降書,還成羣結隊往城頭喊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打起了攻心戰。且不說桑維翰等人事先結交了江陵城中的將領、官吏、大戶,便是沒有,此時怕是也有人傾向朝廷了——朝廷畢竟還佔據大義名分。桑維翰、齊己兩人能入城,也是因爲守衛這段城牆的江陵軍將領,差不多是“自己人”。

齊己與樑震乃是舊友,相交甚篤,這是李從璟怎麼都不曾預料到的。原本桑維翰並沒打算進城,畢竟危險,得知此事後,卻執意陪同齊己一道去,約莫是他認爲把握大了許多,又急於立功——富貴險中求,不外如是。

莫離在李從璟旁邊,望着城頭輕搖摺扇,微笑道:“我入彼城,如履平地,江陵已至如此田地,若仍不能將其收入囊中,倒是我輩無能了。”

————

注:齊己、樑震。“樑震......末年尤好篇詠,與僧齊已友善,貽之詩曰:陳琳筆硯甘前席,角里煙霞憶共眠。蓋以寫其高尚之趣也。”

(本章完)

章一百零七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8)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十一 投靠章九十 小麻雀與小妖精 少女心與英雄夢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當從相助章三九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1)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六十四 相救章三十 降者不殺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五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1)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十二 襲營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2)章六十一 如何不相爭【第三更】章七十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4)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九十七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5)章八 首殤閬州破 初捷劍門裂(1)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九十五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2)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一百零四 繁華落幕心可安 人生得意往何處章二十六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0)章兩百二九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6)章一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1)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下)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十八 蒹葭蒼蒼,血染一方章七十九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上)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一百二十二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5)章一百零二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7)章六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6)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五十七 其勢不可擋【第二更】章二十二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9)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四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0)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六十四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7)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四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4)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七十一 我比你強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七十七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4)章四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2)章九十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1)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兩百零七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2)章兩百零二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5)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1)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二十七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5)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5)章十三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4)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兩百三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3)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