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

唐末以降,天下大亂,五代由此始。且不說王朝更迭頻繁,如走馬觀花,便是人臣及君,犯上作亂,篡位自立的情況,亦是多不勝數。安重榮一句話道盡其中秘辛: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爲之。

天下喪亂,始於人心喪亂;人心喪亂,始於道統淪喪;而道統淪喪,始於主昏臣亂,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則生亂世沃土。在一個人人爲了活着而活着的時代,任何頭頂的神明、心中的道德都不再是枷鎖,而失去約束行爲的精神枷鎖,人性中最根本的貪慾、獸性、功利、自私便如出籠猛獸,肆意妄爲,禍亂世間。

人心沒有敬畏,人人只敬畏自己。這,就是亂世,就是五代十國。

五代是野心家和冒險家的樂園,因爲他們可以爲了自己的慾望,爲所欲爲,無所不用其極。只要你夠智慧,有實力,敢拼命,再加上命運眷顧,你就能成就宏圖霸業。五代永遠跟安穩扯不上半分關係,在這裡,只有戰爭,無休止的戰爭。無論是伶官媚上邀寵,還是奸臣黨同伐異,亦或是武將培植羽翼,即便是忠臣固守臣節,在這裡,都是一場戰爭。

在這裡,永遠不要相信人心,只能相信人性。

幾乎沒有人是在給主子賣命,他們只爲自己賣命。他們爲自己打工,然後自己奪取老闆的資源創業。

這裡,是厚黑學的沃土,這裡,是演員的天堂,只有心夠黑臉夠厚,只有演得好,你才能活得好。這裡,是五代。

拋開這些宏大而抽象的論述,着眼於具體的帝位更替、王朝更迭,以後唐爲例,我們來看看這其中的緣由。

後唐莊宗李存勖,晉王李克用之子,送他一句生子當如李存勖並不爲過。在滅樑立唐之前,他無疑是天子驕子,一生征戰四方,幾乎沒有敗績,滅燕國敗契丹亡大梁建立後唐,豐功偉業,可論漢光武;其麾下親衛騎兵從馬直,更是能以百餘人直面萬餘人,殺敵兩百而只陣亡七人,堪比霸王。

只可惜,李存勖最終還是輸在人性上。建立後唐之後的李存勖,躺在舊有的功勞簿上發黴,掉在榮華富貴的殿堂裡呻吟,在他以爲他已經蕩平中原,舉世無敵的時候,無限放大的自大和目空一切的自負,讓他認爲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誰也不能再擊敗他、威脅他,所以他對江山社稷漫不經心,只是隨手一揮隨性而爲,他縱情享樂,對劉氏寵溺到言聽計從,夜夜笙歌,都是因爲他認爲自己已經做得夠好,而且認爲無人能夠威脅他的地位。萬里江山,都是我手中魚肉,任意揉捏,我是真命天子,爾等能奈我何?當李存勖對世界失去了最起碼的敬畏,當他失去對手並且再也找不到人生的目標去爲之奮鬥,當他沉浸在享樂和美色的歡悅中無法自拔,他忘了,他現在像極了當年的先祖李隆基。他不再敬畏自己的人性,而失去了對人性的束縛,於是他開始墮落。

皇帝的墮落,必然導致朝廷昏暗,政治無序,天下大亂。奸佞小人竊據高位,掌握權柄後肆意破壞國家機器和秩序,良臣功將開始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願意爲國盡心盡力之才心灰意冷,整個官場混亂不堪。人們忘了應該怎樣治理國家,而只記得如何在昏暗中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勳貴們怒氣漸重,並且對美好未來、更大的權利失去希望,所以他們的心思開始有非分之想,底層百姓被層層剝削無法生存,軍隊享受不到應有的待遇並且被腐蝕然後墮落。於是,帝王導致國家機器崩潰,而國家機器的崩潰,必然導致帝王這個機器使用者的滅亡。

所以,到最後都沒人幫他了,他只能接受失敗的結局。

主昏臣亂。任何時代都不乏奸佞小人,只不過當奸佞當道時,世道也變得奸佞,那是亂臣賊子渴望的世道。帝位更迭,一個人從帝位上下去了,自然要有另外一個人頂上,那麼這個人是誰,從哪裡來,如何登上帝位?

他是武將,擁有馬壯兵強的實力,能擊敗明面上的對手,實力是根本,也是班底;他是宿將,所以他有威望,能讓人信服,可以擊敗潛在的對手;他有野心,野心讓他不甘屈居人下,讓他有坐上第一把交椅的

源動力;他有契機,契機讓他能夠趁機借勢而起,名正言順走上反叛之路;他有才能,唯有才能方能脫穎而出,走到人前,也才能成事;他臉厚心黑演得好,唯如此才能讓人願意投向他、跟着他;他有德行,德行能讓人看到希望看到未來。

www● Tтkǎ n● c o

所以,他來了。比如說李嗣源。

無數人開始望風歸附,壯大了反叛者的勢力。是誰在望風歸附?他們爲什麼要歸附?

必須歸附的,和自願歸附的。

必須歸附的,比如說那些享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比如說那些被朝廷中某些人打壓排擠的人,那些混不下去的人,那些心中有怨氣或者對朝廷失去信心的人;願意歸附的,比如說那些想要尋求更大利益的人——擁立新君的利益,自然比平叛的利益來得大,比如說那些投機倒把想要趁機做大的人,比如說那些覺得跟着李嗣源比跟着李存勖要好的人,比如說那些生性奸詐的小人。

總之,當利益絕對大於風險時,他們行動了。所以,李嗣源一路打到洛陽,也一直壯大到洛陽,最後,他贏了。因爲就當下而言,他做得比李存勖要好。他利用了機會,借勢而上。

主弱臣強。人性被無限放大,一旦有機可趁,叛臣來了,在實力差距面前,沒人爲了弱主挺身而出,所以,弱主只能敗於強臣之手。誰有實力,誰就做皇帝。這不是治世,康熙沒有機會成長,也沒有人幫他,這是亂世,康熙只能被鰲拜趕下帝位,鰲拜會有無數擁護者。亂世世界是狼的世界,沒有忠義廉恥,亂世臣子都是狼羣,大家都爲了自己的肚子。

每個人都求自保,每個人都是精明至極的商人,在事情面前評估收益與風險,有利益就做,無利可圖就不做,絕無其它道德觀念。恆量利益,這是他們行事的唯一準則,也是叛將稍有勢力,便沒人願意跟他敵對的道理,沒人願意拿命玩,更沒人願意拿命給老闆。而沒有多少利益的人,則是千方百計尋找機會,一旦有機會,便立即投機,爲了榮華富貴,不惜賤命一條,就更不用說什麼禮義廉恥了。正是前面有這種爲了富貴權力不惜捨命投機的人,後面有爲了榮華富貴不願損害已有利益的人,叛將一路殺到都城才能如入無人之境,一路上朝廷軍隊望風歸附的景象。

說完人性,來說一般的思維邏輯。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民心什麼的。

從一般意義上而言,李存勖確實是一個只懂得打天下,而不懂得治理天下的馬上皇帝,結果擺在歷史上,說他不懂政治,這個評價倒也不錯。但我依舊以爲,他是沒想過去治理天下。或許在他看來,天下有什麼好治理的,你們還能反了朕的天不成?正是這種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讓李存勖的皇帝生涯走到了盡頭,相比較而言,明宗李嗣源就要好得多,至少是死在帝位上的。政治上的不成熟,導致朝綱敗壞,吏治昏暗,國家敗亡。治國先治吏,治理先用賢,李存勖卻是親小人而遠賢能。蜀地被他兒子李繼岌和郭崇韜攻克之後,不說沒有系統去治理,連穩固統治李存勖都顯得漫不經心,這隻能說此時的李存勖,確實是沒有志向了。這是國內,而對於國外,李存勖雖說無建樹,卻也無太大過失,他對南平雖然不好,但也無礙大局。

如果要評論李存勖稱帝中原之後最大的過失,那便在於他在改革上的不作爲。五代之君,但凡有些作爲的,遠的不說郭威,便是明宗,上位後也有一些輕徭薄賦的變革,但是李存勖沒有,更別提老趙了,老趙這種近乎直接對國家制度肢解重組的功績,拿來說李存勖,只會是對他的諷刺。

那麼在當時,朝廷制度是什麼模樣?

沿用唐朝舊制。

唐朝既亡,制度自然存在問題。唐末制度最大的問題在哪裡?權利不集中。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地方藩鎮在很大程度上自成一國,經濟和軍事上的獨立,就使得他們有能力和中央抗衡,一旦出現悍將,就能攻破國都,改朝換代。

權利不集中,一國之力不能集中到朝廷不能集中到皇帝手中,而是分散在各地,導致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很弱、皇帝

對權臣控制力很小,這是五代動亂的很大一個原因。

在我看來,制度問題,永遠都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老趙立宋之後,幹得最核心的事,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只有中央強了,纔有傾舉國之力做一件事的說法,否則一國上下一盤散沙,別說爭霸天下,內部首先都要不穩。因爲大家手裡都握着力量,在這樣的亂世,誰手裡拿着槍會沒有一點想法?這個問題不解決,五代還是五代,這個問題解決了,五代才能終結。所以說老趙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不是沒有根由的。

不是說李存勖一定要做到老趙這種程度,但至少,他能做一些,很可惜,他什麼都沒做。所以當洛陽動亂,李繼岌想要從蜀地回援時,路上多得是人使絆子,致使他寸步難行,手下軍士更是跑了大半,最終落得個死於宦官之手的下場,絕了李存勖最後一個助力。

所謂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政務、財務、軍務收攏到一起,這是核心;之後才能政令暢通,纔有農業、經濟、軍事上的具體變革,纔會有富國強軍,進而又一統天下的資本和可能。

讓虎人李存勖來做反面教材,着實有些不敬,那麼正面教材,就只能找更虎的人來了。

五代有被亂臣賊子反叛奪位的,自然也有皇帝成功鎮壓亂臣暴民,從而保住自己皇位的,有弱主被弒,自然也有幼主成就霸業。那麼,他們又是如何成事、爲何成功?

先說郭威。歷史上第一個被部下黃袍加身“不得已”做皇帝的,不是老趙,而是他的老主子郭威。說起來,老趙陳橋兵變不過是學了一把郭威而已。郭威篡位自立,談不上多麼名正言順,後周初立,先是有北漢劉崇和契丹聯手南下,後有慕容彥超聯合南唐意圖割據自立,但是他的江山卻很牢靠,皇位坐得穩穩當當,這裡面的信息就耐人尋味了,難道是郭威真就比李從厚李從珂要強?事實還真就如此。包括後來老趙篡位之後,前期也是平定了幾場叛亂,帝位才穩固的,這中間的緣由,說穿了也就不值錢了,追根揭底還是手裡面兵強馬壯。因爲戰亂髮生之後,手下兵馬拉出去一打,輕鬆就把反叛者給滅了,自己的地位自然就穩固了。郭威死後柴榮繼位,主少國疑,北漢來犯,不是沒有危機,柴榮就很猛,兩場北伐打得北漢哭爹喊娘,威信有了,手下的驕兵悍將也就服了,況且柴榮手低下也有擁護者,比如說我們年輕的老趙。

說到底,叛與不叛,還是在於潛在亂臣對未來的評估,是風險大於收益還是收益大於風險,當主子很強勢,他們看到跟着主子能有榮華富貴時,而叛亂的成本又很高時,自然沒必要鋌而走險,亂臣也能成爲忠臣;而當主子平庸甚至昏聵,預期收益遠遠大於風險,多得是會滋生非分之想,忠臣也能成爲亂臣,沒有多少人是天生就有反骨的,那都是契機和刺激。而叛臣一旦出現,主子是什麼反應,又能否以雷霆之勢剿滅,又關係到大家的信念和選擇了。

一言以蔽之,主強則臣不作亂。這個強,有才能,有性格,自然也有手裡的刀槍。主強,才能壓得住臣;主強,才能讓臣看得到跟着你的希望。

亂世求存的規則就是,你必須強。並且,你還不能說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更不能在面對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時,你還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說什麼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在這裡,他強,你就要比他更強,打得他哭爹喊娘,他橫,你就要比他更橫,掃他出門;他謗你、欺你、辱你、笑你,你就要掄起耳光扇他、扇他、扇他、扇他,你再問他。

在這個世道,要生存下去,要手握兵馬,這還不夠,你還得讓手裡的兵馬不斷壯大,最重要的,你得讓他們永遠都聽你的。立國與不立國,都躲不開一個人性,只有在征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之後,你纔有可能強大,並且一如既往強大,不斷強大;在這個世道,一統天下,就要加強中央集權,收攏財權、政權、軍權,力行富國強兵之策。

這就是整部五代史。

(本章完)

章兩百三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3)章三十九 我手握千軍萬馬 要護你一生平安章五十七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7)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2)章十六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7)章十九 何衝章四十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1)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七十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4)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四十 勢運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有關李嗣源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八十九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中)章五七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4)章四六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3)章三十七 唐軍之北來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七十三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1)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四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4)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九十一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2)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三 水寨(1)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十一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2)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4)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五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1)章十 三軍之事莫密於間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五十二 軍入潞州(第一更)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一百七十九 南撤又待追兵來 及戰日落慘遭敗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四十 百面君莫辨章三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十二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3)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五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7)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四二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4)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東西章二十六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0)章九十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3)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當從相助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四九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3)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三 千里之遠有梟雄(下)章六十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7)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兩百十四 君問歸期未有期 風雪漫過中州城(中)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3)章一百一十七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下)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二十七 百戰安義(6)章四十六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2)章四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4)章三十七 囂張李從璟章九 淇門之變(1)章四十五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1)章二七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5)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上)章六 神仙山(5)章兩百二十 烽煙席捲鴨淥府 百騎漫行過沖鹿章五十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6)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