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

在耶律敵刺得知其糧道被毀、糧草盡滅的消息後不久,營州城中的李從璟同樣也聞聽了這個訊息。之所以能如此,倒不是李從璟手段通天,而是李榮、趙象爻在成事之後,隨之趕回營州城外,在契丹大軍因糧草不濟的情況下,趁亂派遣軍情處銳士於深夜潛伏進城,向李從璟稟明瞭這件事。

耶律敵刺固然不願糧道受損的消息被大軍得知,然而他不願卻無用。黃宗、許伯先、陸君嚴麾下有壯士通曉契丹語,李榮用他們向契丹軍營散播了這個消息,使得契丹軍士一時人心惶惶。也正因此,耶律敵刺想要隱瞞此訊、安穩撤退的謀劃註定無法得逞。

李從璟在得知軍情處百餘銳士,並營州綠林八百壯士,襲毀了契丹糧道的消息時,吃驚不小。他隨即召集諸將軍議,將這個消息告之了衆將,並且感嘆道:“昔日曾聞,綠林多豪傑,草莽多壯士,起初不以爲然,以爲正邪分明,黑白兩清,斷無亦正亦邪,時清時白之人、事。然自淇門以來,屢見所謂軍鎮之兵魚肉鄉里,爲禍世間,而綠林豪傑多有義舉,今營州戰事正緊,而有八百壯士來助王師,襲毀契丹糧道,助我等打破膠着戰局,其行豈不爲忠義,其人也豈非豪傑?”

李彥超不同意李從璟說的話,他久在邊地,之前沒少與這些綠林打交道,對此有他自己的認識,言道:“今有人自山中出,爲王師擊契丹後路,固爲有功。然則軍帥因此高看綠林,末將卻認爲大可不必。綠林者,賊寇也,嘯聚山林,擁衆割據,以武犯禁,於百姓爲害,於邊軍爲患。觀其行,固爲殘虐,觀其心,固爲不古,其衆逢契丹蠻賊來,則遠遁山林,不敢以目視之,一旦契丹蠻賊退,則重複見於人間,爲禍不仁,耀武揚威,此輩中人,實小人也,不值得軍帥誇讚、高看!”

李彥超這番話並非沒有道理。

他是邊軍大將,這些年來跟契丹屢有交戰,但是今日之前,卻從未碰見過有綠林來助戰的情況。相反,每逢契丹大軍入境,這些“賊寇”就逃入深山老林中,不見蹤影,更別提抵抗契丹了,而在契丹退卻之後,他們又出來活動,實在是小人行徑,賊寇心態。

因此,李彥超補充道:“眼下,這些賊寇無故出山襲擊契丹糧道,雖然有相助王師的作用,然其賊性難改,軍帥還要當心這些人別有所圖。”

李彥饒贊同李彥超的觀念,他說:“天下攘攘即爲利往,有利則有行爲,無利則無行爲,此輩中人更是如此。賊寇,豎子耳,只要邊軍擊潰契丹,再騰出手來,定要毀滅此等小人,以保邊地安寧!”

他兩人說得都有理,然而李從璟卻難以苟同,他嘆道:“亂世中倖存下來的人,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們的生命或者卑微,他們的手段或者齷蹉,但在生命的擂臺上,他們是站到最後的強者。強者,無論是哪方面的強者,都應該被敬畏,而不是被藐視。”

“邊地但有大戰,大軍過處,生靈塗炭,農、商等各種勢力煙消雨散。而其中佼佼者如綠林,卻能在颶風過崗時如百草低伏,明哲保身,一旦風聲過則又尋機而起,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對他們而言,無論天色如何變幻,只要腳下大地還在,他們就是這裡永不改變的地頭蛇,是一時一地的王。

“對待這些人,不分青白,一概毀滅非是正道。此戰後,固然要滅其賊性難改者,但對因時勢所迫,被迫爲賊的,卻應該盡力招撫。”

頓了頓,李從璟又道:“凡事,因有多種,面有不同,正如矛盾錯綜複雜,當分別對待,不可嫌麻煩、圖省事,妄圖一巴掌拍下去了事。我等爲幽雲鎮軍,護邊擊賊,非純爲軍事,軍鎮有軍、政大權,需得顧及各方面,各位當謹記!”

聽了李從璟這話,便是李彥超、李彥饒有其他想法,此時也無從反駁,紛紛應是。

李從璟有他自己治理邊地的構想,其中就包括對綠林政策一環,眼下又恰逢黃宗等人助王師取得戰場優勢,眼看邊軍、“邊賊”就要碰頭,要聯合行事,李從璟自然希望二者能夠和諧相處。爲此,在李彥超這些邊軍中立下一種基調,就分外重要。

此事議定,李從璟遂道:“契丹糧道既然被毀,我料契丹大軍非戰即撤,諸將要做兩手準備,一爲守,二爲攻。李紹城,你多遣遊騎,往城外探查,防止契丹宵遁。一旦契丹有撤退跡象,即刻稟報我知!”

李紹城應諾。

李從璟站起身,“諸位各去準備,此戰勝負,就在這一兩日間見分曉!”

與耶律敵刺激戰逾月,從白狼水渡河戰役到營州城攻防,全軍將士莫不疲憊,眼看勝負即分、戰事就要落幕,諸將無不抖擻精神,全力應對。

當日夜,就有摸出城去的遊騎回報,契丹果然有夜遁跡象!

當此之時,自當追擊,一鼓作氣擊潰契丹大軍。李從璟沒有遲疑,下達了全軍追擊的命令。

營州城外,契丹大軍正陸續撤退,黑夜中,耶律敵刺的面龐在火把下時明時暗,他坐於馬背,默然觀看大軍撤退,一言不發。

爲隱蔽行蹤,大軍沒有打火把,動作也很輕。耶律敵刺沒有選擇就近渡河北上,而是令大軍悄悄往西面撤退,以求在擺脫唐軍追擊後,再安安穩穩渡過白狼水,退回契丹境內。

“伏擊大軍佈置得如何了?”耶律敵刺問身邊的親信將領。

那將領道:“大帥放心,各部皆已就位,只要唐軍敢出城來追,必給他們迎頭痛擊,讓他們有來無回!”

耶律敵刺點點頭,嘆息道:“來時意氣風發,不曾想,不過逾月,就要倉皇退卻,我心甚痛!”

親信將領勸慰道:“大帥何必憂心?今日我等佯裝退卻,而實際上埋下伏兵,只要唐軍出城追擊,必定入我等所設圈套。屆時,一旦擊潰追擊的唐軍,大軍就能殺入營州城內,奪下此城!”

“說的不錯,正是如此!”耶律敵刺點點頭,精神稍作振奮,眼中飽含期許,“扎圖,若你能將追擊唐軍圍而殲之,則大軍尚能反敗爲勝,你是本帥肱骨,隨我征戰多年,屢有戰功,是本帥麾下有數的勇士,本帥一直對你寄予厚望。此戰本帥是功成還是身敗,就看你此戰戰果了,你不要讓本帥失望,若你能勝,本帥必定上書皇上,以求倍加封賞!”

扎圖奮然道:“大帥放心,李從璟,黃牙小兒也,若無堅城供其龜縮,敗之何其易也,扎圖定不負大帥所望!”

耶律敵刺勉勵一番,扎圖行禮而退,自去指揮設伏之戰。

看着扎

圖的背影消失在黑暗中,耶律敵刺方纔一悲一喜的神色悄然不見,化爲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冷漠,他看扎圖背影的眼神,淡漠無情,不像是在看出證的勇士,而像是在看沉入河裡的陋石。

黑夜深不見底,便是蘊含無窮殺機也未可知,耶律敵刺看向燈火通明的營州城,彷彿看到了正佇立城頭,俯瞰城外的那個年輕身影。復望了一眼扎圖遠去的方向,他喃喃自語道:“扎圖,非是本帥要你去死,而是你不死,大軍難以安然撤離此地!李從璟固然是黃牙小兒,然其牙未利,而已能斷金,羽翼未豐,而已能振翅翱翔,他如草原上的雄鷹,而你不過是供他狩獵的獵物罷了。”嘆了口氣,自嘲一笑,“這樣的人,又怎能輕視?本帥與之鏖戰逾月,擁三萬大軍而不能勝,若還一味小覷他,豈非太過愚蠢了些?今日夜遁,洋裝敗退而設伏,固然爲妙計,應對尋常良將已然足夠,然而要瞞過李從璟,不被他料到、識破,又豈是那般容易的?”

耶律敵刺擡頭望天,但見明月高懸,月外有黑雲遮蔽羣星,整片夜空唯留一輪圓月獨領風騷,他神色微動,有感而發:“固知中原人傑地靈,英雄層出不窮,豪傑接踵而生,奈何之前征戰幽雲十數年,難逢一敗,便是如李存審這般名將,也只能龜縮幽州,無法踏足我契丹國境一步!經年累月的勝績啊,已經矇蔽了狼王清明銳利的雙眼!我等皆以爲中原時無豪傑,而我等可以飲馬黃河了!殊不知,中原大地,從未缺乏過熱血敢戰的勇士,亦未曾斷絕過驚才絕豔的將帥……中原有人啊,我大契丹要馬踏中原,何其難也!”

清風拂崗,耶律敵刺往下拉了拉帽檐,扭轉馬頭,隨着撤退的大軍,往遠處去了。

待他走出近十里地,忽聞身後營州城外隱約傳來喧譁聲,回頭一看,遠處燈火點點,火光跳躍不停,連成一片,照亮了營州城。燈火中,無數人影往來奔走,相合相離,相撞相鬥,狀若混亂,而又似井然有序。

不消說,扎圖與唐軍的戰鬥開始了!

耶律敵刺勒住馬繮繩,靜立原地,對着營州城的方向,等待良久。

終有一羣遊騎奔赴而來,馬上騎士倉皇下馬,急切向耶律敵刺稟報:“大帥,唐軍識破扎圖之設伏,其部爲唐軍所敗,已是脫身不能了!”

耶律敵刺微微動容,在馬上遙向遠處略微一禮,“扎圖,待歸至草原,本帥會爲你立冢的,你且安息!”

扎圖伏擊唐軍,耶律敵刺理智上雖知其不會勝,但心理上不免抱有僥倖,他也已做好佈置,一旦扎圖果真意外成功伏擊唐軍,他就率大軍回援,從而一舉擊敗李從璟。然而,當扎圖之敗的消息被清晰告知時,他的這種幻想隨之破滅,雖有心理準備,亦不免爲之感到痛心。作爲領軍出征的將帥,哪有人不想戰而勝之的?

耶律敵刺仰天長嘆,頗爲悲憤道:“長生天!你不再眷顧契丹子民了麼?!若非如此,唐朝爲何會出現李從璟這樣年輕、而卻纔華橫溢的妖才?若非如此,唐朝爲何會將李從璟派往幽雲,來踐踏我大契丹的國土、屠戮我大契丹的勇士?長生天,爲何,爲何?爲何會有李從璟?!”

“這天下,爲何會有李從璟?!”

“爲何,爲何,爲何!”

……

(本章完)

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四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4)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二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2)章八十四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3)章六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6)章七十三 經營章一百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7)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一百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9)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五十七 首戰懷州城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三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9)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爲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四八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2)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二十 當年明月仍皎潔(中)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四十二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3)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章二 神仙山(1)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九十七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5)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上)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九十三 江淮王師入楚地 江南士子今北奔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兩百四四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9)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二十 晉王令章三十九 我手握千軍萬馬 要護你一生平安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七十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8)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九 先帝功業吾功業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四十二 相親(上)【第一更】章四十一 第五姑娘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五十八 崔玲瓏抵死掙扎 第五動情用巧刑章九十七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6)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一百三十九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下)章五十一 澤州判官章六十四 誰在喊威武【第三更】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二十三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7)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四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2)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4)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三十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4)章十五 有人西樓殺宰相(4)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四十一 敬新磨章四十三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4)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六十九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4)章三二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1)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四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章九十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6)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三十七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5)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