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1)

百戰軍發展至今,賴李從璟不惜血本培養軍中將領、提升各級將官素質,現已大有成效。在淇門建軍之初,李從璟便自掏腰包,爲軍營請來先生,教授隊正以上-將官識字,使其“識字明理”,以此進行文化啓蒙。

讀書識字,是啓迪智慧、培養思維的絕佳方式,拋開那些天縱奇才或有大勢運的人不談,尋常人要想成才,提升己身文化素質是必然道路。亂世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禮崩樂壞,人行事往往沒有顧忌,隨心所欲,李從璟讓百戰軍中將官皆讀儒家經典,不僅有正其心、謹其行、提高其忠誠度的想法,亦有挖掘其智慧,讓其更懂用兵之道的用意。

正是受益於此,百戰軍建軍至今,雖擴展極快,卻軍紀嚴明,軍風剛正,從無犯上作亂之舉。在攻佔平州時,大軍雖付出頗大代價,諸將皆恨平州百姓不助王師,但李從璟撫民三策既出,無一將違抗軍令。究其原因,固然是李從璟威信無兩,但也有百戰軍素來作風中正的原因。

若非如此,李從璟何以能讓平州百姓歸心,又何以能名震幽雲,讓黃宗等人甘願來投,甚至被傳爲“幽雲之福”?

不僅如此,將士素質提升,眼界開闊,深解義理,也使得他們更能理解用兵之道。軍情處、斥候都無一不是高技術含量的兵種。百戰軍在河上與王彥章陣戰時,孟平數出陷陣都、橫衝都,最後攻破敵陣;李從璟入草原後,郭威帶林英、林雄領君子都轉戰草原,連戰連捷,這都非尋常軍將能爲。百戰軍之所以能常勝不敗,不僅因爲李從璟能征善戰,更是因爲軍中各級將領能戰善戰!

李榮乃是最早跟隨李從璟的老將,又是斥候出身,本身心思就活泛,感知力非常,能見微知著,善於精益求精,後經過百戰軍培養,又在軍情處歷練多時,其或許不擅長領大軍陣戰,但其“特種作戰”的思維,恐怕軍中少有人能與其並肩。

因是,李榮說出方纔那些話,並且能想出破敵“妙計”,並非奇事。

當下,李榮將心中所想細細與黃宗三人說了。黃宗等人細聽之後,皆以爲可以一試,就連許伯先都沒有異議。

黃宗道:“李將軍此計甚妙,若能順利實施,要破契丹不難。只不過我等要神不知鬼不覺摸清契丹糧草,並襲擊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嘗聽聞,糧者,軍之命脈。契丹蠻賊勞師遠征,想必對糧草格外重視,防備必定極嚴!”

說來李榮的計策很簡單,如黃宗所言,就是四個字:襲敵糧道!

“此計要想出來並不難,難就難在能成功做到。”李榮點頭道,忽而笑了笑,對衆人說:“此事若是換做他人,或許不能爲,但諸位久在山林,本就擅長奇道,正面迎戰大軍可能力有不逮,但要說在荒郊野外,摸清契丹糧道並襲擊之,諸位之能遠在一般軍隊之上。再者,軍帥在營州被圍之前,已令第五姑娘在外佈置了大量軍情處銳士,有軍情處相助,我等行事足以事半功倍。”

“第五……姑娘?”

“軍情處?”

“那是何人?”

一位姑娘,一個從未聽聞過的存在,讓黃宗三人大感不解。

李榮露出神秘之色,“往後諸位慢慢就知曉了。”

接下來,李榮帶着黃宗等人,並八百壯士,繼續往北前行。因爲越來越靠近營州城,衆人的行蹤也越來越隱蔽,到最後已是接近於晝伏夜行。

這日,大隊人馬正行走在山道中,轉過一個彎,突然看見道中高高立着一匹高頭大馬,不偏不倚,正好擋在了路中間。那匹馬分外神駿,瞧見衆人出現,不跑也不跳,彎着低着的脖子打了個響鼻,竟然像是在對衆人打招呼。

路旁的石坎上,有一個坐姿不羈的男子,正在狼吞虎嚥對付手中的一張大餅。他出現在衆人視野中時,正好打了個飽嗝,不前不後正好和駿馬響鼻同時,兩種聲音一同響起,就顯得有些喜感。

黃宗等人不期路上竟會遇到陌生人,不免大驚。要知,他們在趕路時,本就格外注重隱蔽行蹤,何以會突然碰到外人?而且看對方的神態,明顯是在此處等着他們!

不等黃宗等人反應過來,那人已經扯開嗓子,對路中的駿馬罵道:“你給老子閉嘴!他孃的,逗你二爺玩兒呢?二爺不出聲你也不出聲,二爺打個嗝,你還放個屁跟老子唱和,你是匹馬,不是個人,你要記住你自己的身份!”

駿馬嗚咽一聲,像是聽懂了那人的話,又像是在表示抗議,邁開蹄子小跑兩步,終於不再擋在路中間。它跑到路邊,對着一株野花撒起了尿,還像人一般,咧着牙齒仰頭髮出一陣長笑。

這一幕讓黃宗等人哭笑不得,但那男子卻露出滿意之色——也不知他在滿意什麼。

訓斥完駿馬,吃餅男子似乎覺得還不盡興,在石坎上站起來,拿剩下的半張餅,指着李榮等人,大聲道:“你們走得太慢了,照你們這速度,走到營州城,戰事都結束了,那還有什麼搞頭?告訴你們,二爺很不滿意!”說完,用牙齒撕扯下一塊餅肉,捲進嘴裡,大口咀嚼起來。

黃宗等人不明所以,怔怔望着那位吃餅男子。許伯先問黃宗,“老黃,是這人腦子不正常,還是我們有病?”

黃宗瞥了他一眼,懶得說話。

李榮笑着上前,向吃餅男子抱拳,“趙統領,多日不見,別來無恙!”

“無恙,怎能無恙?二爺有恙得很!”趙象爻跳下石坎,走到李榮身前,打量了黃宗、許伯先、陸君嚴這幾位“同道”幾眼,撇撇嘴,“李兄,你這次帶回來的人不如何嘛,趕二爺當年差遠了!”

陸君嚴等人臉一黑,李榮清楚趙象爻脾性,不欲其與黃宗等人多言,直接進入正題,“趙統領在附近多時,可曾有什麼收穫?”

“那是當然!二爺出馬,何時差過?”趙象爻只差沒拍胸膛,“經多日偵探,契丹糧道所在,已被二爺我鎖定在三條路線上,只待你帶人到此,便可徹底查清契丹糧道具體所在!”說着,一揮手。

一位青袍男子,不知何時已出現在趙象爻之前坐着的石坎上,此時跳下來,掏出一卷錦帛,交到趙象爻手上。

趙象爻打開錦帛

,展於衆人眼前,立即讓衆人一驚。

這是一幅簡易地圖。

地圖上有三條紅線。

……

片刻之後,趙象爻收起地圖,悠然開口,對李榮道:“吳長劍那廝隨大當家去了渤海國,第五那小丫頭呆在軍帥身邊,現如今營州城外的主事就你我二人。臨行前,軍帥已向我言明,此番後續之事,但聽李兄安排。不過,現如今路有三條,你我卻只兩人,如何分工,在最短時間內探清這三條路線虛實,卻是需得仔細考量一番了!”

李榮不動聲色,反問道:“依趙統領的意思?”

趙象爻和李榮同爲軍情處三大統領之一,如今軍情處統率桃夭夭護衛莫離前往渤海國,唐境裡的軍情處事務,一向是第五在居中調理,算是暫時接替了桃夭夭的職務。然而身爲軍情處統領,李榮和趙象爻都知,第五尚且年幼,雖久爲桃夭夭副手,能處理軍情處日常文牘,卻無法調度、指揮整個軍情處,如今真正對軍情處事務提綱挈領的,實際上是李從璟本人。這也是第五近來一直在李從璟身邊的原因。

除開第五姑娘,和跟隨在桃夭夭身旁的吳長劍,如今軍情處中趙象爻和李榮地位最高。李榮資格老,能力出衆,早在軍情處創建時,就是三統領之一,趙象爻無法與之比肩,這也是李從璟讓趙象爻聽令於他的原因。

但李榮卻知曉,以李從璟和桃夭夭人盡皆知的曖昧關係,加之趙象爻和桃夭夭的淵源,他是無法將趙象爻當作尋常後進來看待的,所以此時他並未乾坤獨斷,而是詢問趙象爻的意思。

李榮既然問起,趙象爻當仁不讓,道:“依我之見,李兄與我各領一部人馬去探尋一條路,至於第三條……”他看向黃宗,“不如就請黃兄統帶如何?”

從大小來說,百戰軍強,“義軍”勢弱,從關係上來看,百戰軍是主,“義軍”是客,“義軍”前來助戰,只能依附百戰軍行動。趙象爻提議讓黃宗獨領一路,無疑是對他的“重用”和信任。

黃宗先是一愣,隨即喜而抱拳,“將軍有令,不敢不從,唯恐不能勝任!”

李榮瞭解趙象爻,知道他雖平日行事放-蕩不羈,就像方纔,見面就說黃宗等人不如他當年,但在正事面前,他亦嚴肅中正不輸任何人。聽了趙象爻的建議,李榮笑而稱善。

……

在距離營州城不到千里之地的西方,一支鐵甲精騎正在茫茫草原上急速行軍。這支大軍人數衆多,少說也有兩三萬人,尤爲可怖之處在於,其中盡皆騎兵,人各雙馬。

此時天色已近日暮,落日如金盤,在遙遠的地方和地平線親吻,天邊半紅半黑,如煙如霧。

大軍前部,一位契丹將領奔向一位年輕人身邊,對他道:“太子殿下,天色已晚,大軍是否紮營?”

在任何一個國度,能被稱之爲太子的都只有一人,契丹亦如是。年輕卻不稚嫩的太子看向東邊,馬不停蹄,淡漠道:“營州戰事吃緊,耶律敵刺元帥久攻不下,父皇已經震怒,我等當晝夜兼行,力求早日抵達營州!”

(本章完)

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八十六 數年新政養俊才 一樓宴評州縣官章七十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5)章八十七 樓房上有轟隆聲 得手與殺氣騰騰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爲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章二十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4)章兩百十八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下)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三三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2)章一百零五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下)章十六 瘋狂的小妖精(第二更)章三 水寨(1)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3)章三十 仇人相見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2)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五十四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4)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一百二十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3)章三十二 大爭之世章十五 有人西樓殺宰相(4)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九十六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3)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一百七十一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中)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十二 襲營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兩百三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1)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四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4)章兩百零九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4)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6)章一百四十二 遊演武院有三望 說耶律敏待一言(下)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十二 襲營章二 鬼斧十手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三十六 青袍與黑氅章二十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4)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們【第三更】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六十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3)章一百零五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6)章五十一 人生得意防仇敵 清幽月光明大志章兩百十六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上)章一百七十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上)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一百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7)章十二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3)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十五 淇門之變(7)章五十四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0)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一百六十七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1)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七十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5)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兩百十七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中)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章九 他的屠刀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四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一百七十 軍堡軍堡何安在 邊境邊境局若何(上)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六 餘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