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6)

李從璟送別莫離後,細細和耶律敏齊至面前,未等她倆說話,李從璟已經猜到二人心思,笑道:“既入幽雲,便是分別之時,敏公主你的去處我已替你安排妥當,隨時可以啓程,我會着人護送。細細兒,你定是要回幽薊邊界,我亦會安排人手護送。算來你離家已經多日,想必你祖父也十分擔心,只是我有軍務在身,不能親自相送了,待你歸去之後,替我向劉老問安。”

細細兒抿脣和耶律敏相視一眼,隨即說出來的話讓李從璟頗爲意外,她堅定道:“公子,奴不回去了!”

李從璟驚訝道:“不回去?那你欲往何處?”

細細兒望着李從璟,雙眸發亮,其中閃爍的色彩叫李從璟一時竟然無法理解,她忽然下拜道:“奴求公子留奴于軍中,奴願隨公子征戰沙場,驅逐契丹蠻賊,護衛我大唐邊境安寧!”

她這話說得極爲認真而且莊重,甚至顯得神聖。然則李從璟卻不能答應,他扶起細細兒,正色道:“劉老年事已高,今又孤身處於鄉野,正需子孫照料,方能頤養天年,你是劉老唯一至親,此事舍你其誰?況且我百戰軍中皆男兒,未有女子從軍者,你至我軍中,也無處安置。”

說完望向不遠處的杜千書,卻見他低頭默然不言。

細細兒懇切道:“奴自知尋常軍中未有女子之位,之前雖心有此念,不敢言及半分。若是未見桃大人、第五姑娘等巾幗英雄,細細今日也不敢對公子說出這些話,公子軍中既有桃大人、第五姑娘爲之效力,細細雖然沒幾分本事,但報國之心尚望公子憐惜一二,只要公子願收留,細細定然不至於無處安頓!”

李從璟沉默不語。

細細兒眸子裡的神色楚楚可憐,她央求道:“祖父從軍數十載,與蠻賊拼殺百餘回,落得一生傷病,每逢陰雨天痛苦難忍,卻仍是常於半夜挑燈看劍,常恨有生之年不能殺盡蠻賊,奴非鐵石心腸之人,焉能不憐惜祖父?然人倫孝道,伴隨膝前是孝,繼承其願亦是孝,今大敵當前,兩者相比,後重於前!父親本欲承其志,卻不幸死於蠻賊之手,公子說得不差,奴是祖父唯一至親,正因此,唯奴能替祖父完成未竟心願。奴是女兒身,本無此機遇,幸遇公子,還望公子顧念奴一片真心,容奴隨公子殺賊!”

李從璟嘆息,竟然難得猶豫起來。

幽雲之地,因契丹侵擾,百姓苦難深重,尤其是檀、幽、薊三州,其慘尤甚,如細細這般境遇者不知幾何。亂世兒女本就生存艱難,一旦揹負血海深仇,是選擇把自己搭進去,還是苟延殘喘勉強過活?李從璟本以爲這是一個艱難抉擇,但細細的決心,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問題。

但念及劉文漢生活無依,李從璟實在不忍讓細細與其相離,一時不決。

杜千書過來向李從璟拱手一禮,看了細細一眼,幫着說道:“細細雖是女兒身,卻素有驅逐契丹蠻賊之念,幾許苦心,還望軍帥體諒。”

思量再三,李從璟終於答應了細細所請。

做出這個決定之後,李從璟非但沒有輕鬆一些,反覺肩上擔子愈發沉重。契丹侵擾幽雲數十年,永無休止的戰爭讓百姓受盡折磨,馮道一介書生,在眼見邊地情景後能決心相助李從璟討伐契丹,不也是爲諸番慘狀和其中的恥辱所動?今李從璟忝爲幽雲防禦使,擔負起抗敵衛民之責,如何能不深味這其中的分量?

念及此處,李從璟心中有熱流在翻涌,說不清是壯志奔騰還是其他。他忽然想起,在原本歷史上,耶律德光曾領數十萬大軍兩度侵入中原,第二次更是劫掠長達半年之久方纔退去,彼時華夏半壁江山皆淪爲邊地,其中又蘊含了多少血淚?而現在,作爲這個天下、這個時代最直面契丹的人,他也是最

有機會改變這一切的人。

細細得到李從璟首肯,激動落淚,又伏地而拜。李從璟將她孱弱的身子扶起,“劉老我會着人接往幽州安置,若是劉老不願離鄉,我也會安排人手照應,不使其再受風吹日曬之苦。你既入我麾下,我便許你進軍情處,不過軍情處雖看似威風,實則清苦兇險,你若受不了這份苦,屆時我再……”

細細兒抹掉小臉上的淚水,堅毅道:“公子放心,爲殺蠻賊,細細什麼苦都能吃!”

李從璟點點頭,不復多言。

讓第五將細細兒帶下去之後,李從璟對耶律敏道:“敏公主意欲何時啓程?”

耶律敏歪着脖子,古靈精怪的笑道:“我不啓程去別處,我也要跟着你!”

李從璟失笑,“你跟着我作甚?”他後面尚有半句話未說出口:難不成你要隨我殺契丹人?

耶律敏眼珠子轉了轉,“反正我在幽雲就識得你一人,你去何處我便去何處,要不然我就真成天涯孤獨浪子了!你可是答應過我哥,要好生照顧我的!”

“……”

最終李從璟也沒拗過耶律敏,他總不至於用暴力手段將其驅逐,便索性不再理會,任由她跟在身後充當尾巴。此行李從璟要去攻打平州,在他看來,嬌生慣養的耶律敏定然不能消瘦征戰之苦,到時不用他相勸,耶律敏自會乖乖離去。

因沒隨大軍行軍,衆人速度要快上許多,接下來數日間李從璟巡查了沿途多處邊軍屯駐之地,大到軍鎮,小至堡子,每每天未亮便動身,往往時至亥時還在舉着火把趕路。多日奔波下來,李從璟自然無恙,倒是苦了耶律敏,因爲要照顧趕路速度,她不能再坐馬車,據說大腿內側都磨破了皮,但縱使如此她也沒提出過要離開,咬牙堅持了下來,這倒是讓李從璟不由得高看了她幾眼。

平州位於薊州東、營州西南,東、南兩面臨海,面積不大,轄地近似菱形,盧水和漆河於其境內相匯,交匯處便是州治平州。李從璟攻打平州並非臨時起意之舉,而是北上之前就議定的謀劃。

幽雲十六州雖是大唐疆土,實則營州、平州已落入契丹之手,以薊州爲界,東、北邊的土地都在契丹軍隊控制之中。不同於營州地域遼闊、南北狹長,平州轄下不過五郡而已,攻打較易,且營州州治距離平州較遠,營州契丹軍若發援軍,非是兩三日可趕至的。另,平州守將盧文進本就是大唐叛將,其麾下軍士主要還是漢人,這是可以利用的條件。

這日,李從璟在薊州與平州交界處的漆河邊,與大軍匯合。

當日夜,李從璟召集諸將軍議。百戰軍將領李紹城、孟平、郭威、李正、林英、林雄,以及盧龍軍中以李彥超爲首的幾位將領,先後趕到帥帳。

此番攻打平州的軍隊由百戰軍一部和盧龍軍一部混合而成,共計萬人。起先陳兵邊境的三萬人,大部都已班師幽州。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是出於三方面考量,一則百戰軍和盧龍軍的協同作戰能力需要磨練,二則攻打平州的軍功不能給予其中任何單獨一方,三則平州守軍只數千人而已,且兵力分散,無需太多軍士參戰。

李彥超是幽雲宿將,軍議開始後李從璟讓他先發言,李彥超當仁不讓,在輿圖前指着平州道:“平州有堅城五座,依次是昌黎、襄平、樂浪、玄菟、帶方,我軍要進攻平州城,首先需得拔出阻塞在半道昌黎、襄平,以及距離平州城甚近的帶方,此三城兵力不多,數百人到千人不等,盧文進坐鎮的平州城,其城內有守軍約在三千左右,這便是平州概況。”

李彥超這番敵情分析,言簡意賅,雖稱不上對敵情瞭若指掌,但在戰事突發而大戰還未開始時,就能知道各城兵力分佈情況,已是難得。李

從璟點了點頭,“李將軍不妨說說征戰之策。”

李彥超收回手,甕聲甕氣道:“依末將看,征戰之策也簡單,兵分兩路分取昌黎、襄平,而後會師平州城,我軍萬人,而盧文進所部不過三千人耳,又皆叛國之賊,取之易如反掌!”

李紹城與李彥超較爲熟悉,聞言問道:“帶方位於平州城附近,如何處置?”

“防帶方之敵,是防其在我軍攻打平州城時救援,這也簡單,遣一部圍之即可,若軍帥嫌圍之麻煩,只需在平州城至帶方的道中埋伏一支偏師,在帶方救援平州城時伏擊之,定能叫帶方敵軍有來無回!”李彥超道。

李從璟仍是點頭表示認可,不曾多言,孟平機靈,卻已發現其中不妥,他出聲道:“李將軍方纔所言,我大軍只取昌黎、襄平、帶方三城之地,是因其或橫亙道側或位於平州附近,然則樂浪、玄菟之敵雖在平州南部,但若戰事拖延日久,此兩城之敵亦能救援,卻如何防備?另,營州契丹軍也不可不防!”

李彥超見反駁自己的孟平年紀輕輕,冷哼一聲,不滿道:“平州城旦夕可下,何來戰事拖延日久之慮?那樂浪、玄菟的敵軍本就不多,便是來援,亦能反手滅之,何須擔心?至於營州,相隔平州城數百里,更不必擔心!”

孟平聽出李彥超話中輕視之意,並不相讓,爭鋒相對道:“未慮勝,先慮敗,未慮易,先慮難,兵家之道。樂浪、玄菟之敵雖則不多,然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用兵之法變幻莫測,豈可因其人少便輕視之?再者,營州城雖距平州城數百里,但若營州契丹守軍盡發精騎救援,亦是不日即到,豈能無視?”

李彥超大惱,言辭變得激烈,“依你之言,是否還得提防阿保機提十萬大軍從西樓親至?畏首畏尾,如何打仗!”

孟平見李彥超開始講歪理,撇了撇嘴,偏過頭,不屑再與之爭論。他和李從璟、莫離相處日久,脾性相通,既有傲骨,亦不願做無謂的口舌之爭。

“小子,你……”李彥超見孟平如此神色,更加光火。

李從璟拍手打斷了李彥超未盡之言,對他道:“李將軍所獻之徵戰之法,本帥以爲可行。眼下大軍隱蔽行軍至此,料來盧文進尚不及防備,如此此戰取勝關鍵在速戰,速戰則能速勝。大軍兵分兩路,三日內攻下昌黎、襄平,而後會師平州城,再觀其戰果和情況作後續安排!”

李彥超的意見被採納,他自己卻並未太過高興,因在他看來此乃必然之舉,亦是此番征戰的不上之策,李從璟的決定在他意料之中。他抱拳請命道:“軍帥,末將願領盧龍軍,攻打昌黎!”

李從璟瞧了李彥超一眼,嘴角微微帶笑。李彥超如此請命,是要將百戰軍與盧龍軍分開攻城,無疑存了比拼的心思。百戰軍雖有善戰之名,君子都也踏入草原近月,但百戰軍真實戰力如何,盧龍軍並未眼見。如今百戰軍至幽雲,是猛龍過江,盧龍軍是幽雲地頭蛇,誰也未見得服誰,兩者之間分出高下,纔好處理日後諸多事務。

李彥超話說完,瞟了孟平一眼。

孟平知其意,出列抱拳,向李從璟請命:“軍帥,末將願率本部爲先鋒,爲大軍開道!”

李從璟心中早有盤算,此時慷慨應允,“諸將聽令:李彥超領三千盧龍軍攻昌黎,孟平領本部攻襄平,餘部隨中軍緩行,策應各方。明日寅時造飯,卯時進餐,辰時出發!”

“諾!”諸將領命。

臨行時,孟平遞給李從璟一個放心的眼神。

李從璟微微一笑。

孟平想要爲百戰軍正名,李彥超想要爲盧龍軍耀武,他李從璟日後坐鎮幽雲,要統率諸軍,豈能不趁此機會立威於邊地?

(本章完)

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二十七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三十五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3)章三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3)章五十八 崔玲瓏抵死掙扎 第五動情用巧刑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七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上)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六十五 李繼韜之死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四十一 敬新磨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兩百二十 烽煙席捲鴨淥府 百騎漫行過沖鹿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上)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五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3)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章八十六 過盡千帆皆不是 李從璟餓狼撲食章八十五 緣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爲必成章五十二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章三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3)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二十五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9)章四十九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4)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五十 臣面君當跪【第一更】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八十一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下)章一百零八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9)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六十七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2)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四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4)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五 謀國數載彈指間(中)章四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7)章三十七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8)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五十七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7)章十八 蒹葭蒼蒼,血染一方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兩百零二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5)章九 一載相識十載別(3)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七十一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9)章三十五 漢唐之文明章五十七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7)章三十四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3)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八十七 是非成敗由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下)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二十九 欲徵邊疆先存甲 從璟酒棚識民心章一百七十八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下)章七十三 死字怎麼寫【第一更】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七十七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3)章一百六十八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2)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二 千里之遠有梟雄(中)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9)章九十四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3)章十五 誰是刀,誰握刀?章七十二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0)章一 王於興師章二十 亂世是滋生野心的溫牀章一百零一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0)章十 家國天下無事平 算計謀劃誰人清章二九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7)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九 一載相識十載別(3)章十八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2)章五十二 婉如清揚小娘子 人生最恨離別時(上)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十七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7)章六十九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7)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