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英魂(三)

盛唐煙雲sodu

送走了宇文至,王洵縮卷在帥案後的胡牀上,一動不動。泡*書*吧()胡牀其實就是當年俱車鼻施的王座,像這座宮殿中的其他陳設一樣,打造得華麗至極,也寬大至極。但王洵卻只佔據了其上面的一個邊角,平素壯碩的身軀,被襯托得無比單薄。

單薄、無助,疲憊不堪。與剛纔在衆人面前那個略帶跋扈,卻進退有序的王洵截然相反。與金碧輝煌、雄偉奢華的議事廳,也是格格不入!

万俟玉薤悄悄地向侍衛們使了個眼色,帶領大夥退下,順手合攏住議事廳的門,將此刻的王洵擋在沉重的木門之後。這種時刻,他幫不上什麼忙,也說不出任何寬慰人心的話語,唯一能做的,便是將王洵的衰弱形象藏起來,不給外人看見,以免影響軍心的安穩。

在成爲對方的侍衛長之前,万俟玉薤曾經不止一次羨慕過王洵的好運,不止一次幻想那個威震西域的鐵錘王就是自己。然而在近距離接觸王洵之後,他卻開始慶幸自己沒坐在那個帥案之後。那裡的榮耀不是一般人所能得到,那裡所承受的壓力,同樣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擔負得起。

此刻天色已經漸漸發暗,遲去的春寒,透過糊着厚綢的窗子,一點一點滲入議事廳內。讓人冰冷的手腳,凍得愈發冰冷。王洵的身體動了動,隨即用胳膊抱住了自己的肩膀。他本可以搖一搖手邊的銅鈴,吩咐門外的侍衛將帥案附近的白銅炭爐點起來,給屋子裡邊添一點溫暖。然而,他卻始終沒有這麼做。縮在胡牀角,任由寒氣一點點滲入自己的身體。

他是多麼希望寒風能把自己從噩夢中凍醒。就像初到疏勒,不適應那裡氣候時那樣。整個人被吹得通透,然後哆嗦着從牀上跳起來。用羊毛輩子裹成一團,靜聽安西軍士卒半夜巡視的更鼓之聲。

那時的他,不用承擔這麼多,也不用考慮這麼多。只管拎着鐵錘往前衝,惹出麻煩來有封帥幫忙收攤子。無論走到哪裡,背後都站着整個大唐。

他多麼希望今天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噩夢!信使沒有來,大唐也沒有內亂。封常清正帶着大唐上下舉國的期待與支持往疏勒趕,然後率領大軍昂首西進,跟自己一道攻入迦不羅,攻入多勒健,攻入波斯故都,將大食人徹底從西域驅逐。

他已經爲此準備了將近兩年,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上面。然而,越來越透骨的寒意卻清晰地告訴他。今天發生的事情不是夢。他所敬重的封帥已經被朝廷削職爲民了。他所依仗的大唐,那個強盛無比,也繁華無比的大唐,已經岌岌可危,正眼巴巴地等着他領兵回援!

雖然自打翻越蔥嶺那一刻起,他就已經脫離的封常清的攙扶!雖然自打翻越蔥嶺哪天起,背後的大唐,也沒給予過他一絲一毫的支持。可有封帥在,有大唐在,王洵心裡就覺得踏實無比。如今封帥不在安西了,大唐也馬上要不在了,他就好像成了無本之木,無根之萍,想象不到自己將漂到什麼方向,看不清未來的路到底在哪!

此刻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必須領軍回援,無論當初那個長安城,讓他感覺到如何壓抑。也無論千里之外的那個大唐朝廷,包藏着多掃令他無法忍受的醜惡!

他的家在那,根在那,所愛的人也在那!養虎爲患,導致叛亂爆發的責任該由皇帝陛下,該由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來負。可亂軍的屠刀,卻不會因爲雲姨、荇芷和紫蘿的無辜,而放過她們。

想當年,王洵自己帶着堂堂正正的大唐王師,攻破柘折,還難免讓整座城市陷入滅頂之災。更何況安祿山麾下那些從不受大唐軍紀約束的虎狼?!

可他又無法確定,自己帶領麾下這點兵馬回去,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兩年多來,他爲了實現早日掃平西域的目標,努力招兵買馬,也只是將麾下隊伍擴充到了一萬掛零。其中還有近半兒士卒是從擒獲的馬賊和戰俘中收編過來的,心中對大唐沒有任何歸屬感。而另外一半兒,由當地唐人和安西軍舊部組成的將士,卻多數又在柘折城中安了新家。自己讓他們拋棄家園和妻子,去救援千里之外的長安。命令可能無人敢公開違抗,士氣卻可想而知!

越想,王洵越覺得沮喪,越覺得疲憊無助,可窗外的風聲卻越刮越大,漸漸已經變成了呼嘯。正欲站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驅逐一下寒氣。大門卻忽然被推開,万俟玉薤端着一盆紅彤彤的白炭走入,一邊往帥案附近的炭爐裡填,一邊低聲詢問,“都督,宋武將軍求見!讓他進來麼?”

“又來一個!”王洵心裡老大不願,卻迅速換上一幅笑臉,“讓他進來吧,你順便幫我把蠟燭都點上!”

“諾!”万俟玉薤答應一聲,蓋好炭爐口上的小銅篦子,小跑着下去分派人手。片刻之後,議事廳內重新恢復了光明,宋武也裹着滿身的雪粒,快步走到了帥案前,深加一禮,急切地說道:“都督,請千萬不要聽子達的話。他性子太偏狹,遲早會…….”

“子達?關子達什麼事情?”王洵被宋武沒頭沒腦的勸諫弄得一愣,忍不住輕輕皺起了眉頭。

“屬下雖然不知道子達跟都督說了什麼?但屬下卻知道他曾經來過這裡!”宋武以爲王洵在刻意敷衍,後退半步,單膝跪倒,“大唐待宋某之厚,宋某縱使粉身碎骨,也無以回報。宋某不敢勸都督捨棄弟兄們辛辛苦苦打下的大宛。但宋某卻希望大都督撥出幾千兵馬,讓宋某帶着他們回援京師。如此,你我未曾辜負陛下的信任提拔,心中無愧。倘若他日叛亂平定,都督亦不會因爲今日按兵不動,而遭到朝廷的責罰!”

說着話,他將頭觸在冰冷的地面上,雙肩不斷聳動。

“起來,起來。你這是在幹什麼?”王洵趕緊走上前,雙手拉起淚流滿面的宋武。“我說過不回援了麼?原本以爲你沉穩,誰知你的性子竟然跟子達一樣急!我已經命令老麥,以大都督之名,請諸侯各帶五百兵卒,十日內到柘折城聚齊了。屆時,大隊兵馬就會向東開拔,你……”

“屬下,屬下誤會大都督了!”沒等王洵把話說完,宋武趕緊抽泣着道歉。“屬下還以爲,大都督跟子達的交情那麼深,他的話,你會言聽計從呢!”

“胡說!”王洵笑着拍了宋武一下,“他做事不着調,你也比他強不到哪去!讓我如何放心把統領中軍的任務交個你?”

“統領中軍?”宋武吃了一驚,用手抹了把臉,大聲拒絕,“不行,請大都督收回成命。宋某願意頭前爲大軍探路。這個季節,蔥嶺很難翻越。宋某既然向大都督建議回援,就理當走在最前頭!”

“你先別急,聽我把話說完!”王洵笑了笑,拒絕了宋武的主動請纓,“信使一道帶過來的,還有幾個月前,朝廷給咱們三人的獎賞。子達升了副都督,你升了兵馬使。所以你們二人,必須擔負起各自的責任來。爲軍心和士氣的穩定,咱們手中這萬把人,必須留下一半兒在這裡看家。剩下一半兒,和諸侯送來的援軍,則同時開拔,去救援大唐。”

心中只有個大致的思路,所以王洵說得很亂。宋武在旁邊聽着,也是暈頭漲腦。但唯一一點可以放心的是,大宛都督府,不會像宇文至先前所建議的那樣,按兵不動,坐視京師落入叛軍之手。可把大宛交給宇文至,好像也不太妥當。這傢伙心狠手辣,睚眥必報。懂得豎威卻不懂得施恩,萬一在王洵走後,把其他諸侯逼到大食人那邊……

“子達,子達不適合留守!”情急之下,宋武也顧不得選擇言語了,直接指出王洵安排的不妥。

“我哪裡說要子達留守了?!”王洵再度皺眉,笑着解釋,“留守的事情,我準備交給老黃。他爲人謹慎,也熟悉這邊的情況。”

“那都督剛纔說,要我和子達各自擔負起各自的責任?”宋武訕訕笑了笑,低聲指出王洵言語上的歧義之處。

“坐下來,咱們兩個慢慢談” 王洵也發現了自己言語中的問題,緩了口氣,將宋武慢慢按在帥案前的胡凳上。“子達鬼點子多,我要把他帶在身邊謀劃軍務。我剛纔跟子達商議,覺得此刻京師那邊,已經聚集了大批的河西軍和安西軍士卒,缺的不是兵,而是最近兩年見過血,敢於領軍衝陣的低級將領。所以,從柘折城出發之後,我準備帶着子達和子陵,魏風、老朱他們幾人先走一步,由你和老沙兩個,統率着弟兄們慢慢往上趕……”

“不行,路上太危險了。不能讓你走最前頭。否則,萬一發生什麼不測,宋某無法向弟兄們交代!”聽王洵只帶聊聊幾人便要上路,宋武又跳起來反對。

在白馬堡來的衆兄弟當中,以他的個人背景最深,卻又以他的性子最爲淳厚。若是不知根知底,大夥很難相信,就這樣一個從外到內都充滿陽光的人,居然是中書舍人宋昱那個奸賊的弟弟。王洵也正是看中了他的磊落和坦誠,纔敢放心大膽地將全軍託付,“你不要再爭,這是軍令。如今整個大宛都督府,以你,子達和我三人職位最高。而在咱們三個人中,我心智最笨,子達性子最急,只有你,既能準確判斷軍情,也不會被情緒左右自己的決定。所以統帥中軍的任務,我只能交託給你。況且封帥被削職後,疏勒那邊也是一片混亂。藉着朝廷給我的安西都護府採訪使頭銜,我提前到了,還能狐假虎威,給大軍弄點兒糧草輜重。如果你先到了,卻難免人微言輕,做不成任何事情!”

聽王洵如此分析,宋武便不再堅持要替大軍做開路先鋒。用力站直身體,拱手施禮,“屬下不敢抗命。請大都督放心,只要屬下還有一口氣在,就會把弟兄們,完完整整交還到你的手中。如違此誓,天誅地滅!”

“你不用發誓。”王洵笑着制止,“咱們幾個一起從白馬堡走到這裡,如果連你和子達都不能相信了,我還相信誰去?”

“嗯!”宋武感動地迴應了一聲,然後拱手告退。王洵微笑着送他離開,又微笑着目送他筆直的背影消失於傍晚突降的小雪當中。搖了搖頭,目光又慢慢變得黯淡。

背後沒有了封帥,沒有了朝廷。眼下,他能依仗的,也的確是這些曾經同生共死過的弟兄了。如果連弟兄們也不能依仗的話,他這個大都督,繼續做下去還剩什麼意義?!

第2章 天河(五)第1章 秋聲(七)第5章 春曉(二)第2章 霓裳(四)第5章 春曉(六)第5章 雙城(五)第1章 秋聲(七)第5章 異域(四)第1章 羽衣(七)第2章 殘醉(四)第2章 初雪(五)第4章 社鼠(四)第1章 羽衣(六)第2章 初雪(八)第4章 破軍(五)第4章 霜降(六)第5章 紫袍(七)第2章 天河(二)第2章 天河(三)第5章 不周山(七)第1章 秋聲(五)第6章 大唐(六)第4章 樓蘭(一)第5章 紫袍(九)第2章 天威(一)第1章 羽衣(五)第5章 不周山(六)第3章 早寒(三)第3章 霜刃(四)第2章 礪鋒(三)第3章 霜刃(五)第1章 笳鼓(八)第1章 笳鼓(八)第2章 殘醉(二)第6章 驚蟄(八)第3章 早寒(二)第2章 天威(一)第3章 正氣(四)第4章 霜降(三)第4章 樓蘭(二)第2章 天威(二)第1章 笳鼓(八)第3章 正氣(二)第2章 礪鋒(三)第5章 不周山(三)第1章 笳鼓(一)第5章 紫袍(十)第4章 社鼠(八)第3章 壯士(一)第5章 春曉(一)第6章 雪夜(一)第1章 羽衣(八)第4章 英魂(三)第4章 樓蘭(二)第6章 驚蟄(七)第6章 大唐(二)第3章 國殤(一)第1章 笳鼓(四)第4章 社鼠(四)第1章 秋聲(二)第1章 羽衣(七)第1章 長生殿(三)第5章 雙城(四)第2章 天威(五)第4章 英魂(二)第1章 看劍(三)第4章 霜降(六)第5章 不周山(七)第3章 霜刃(八)第4章 社鼠(六)第6章 大唐(九)第1章 長生殿(二)第3章 國殤(五)第1章 笳鼓(一)第4章 英魂(五)第5章 春曉(五)第3章 霜刃(六)第1章 笳鼓(五)第2章 初雪(三)第4章 光陰(二)第5章 異域(五)第2章 霓裳(七)第3章 陽關(七)第4章 光陰(五)第2章 礪鋒(三)第1章 看劍(四)第6章 驚蟄(八)第4章 破軍(二)第1章 笳鼓(七)第1章 白虹(一)第3章 壯士(六)第5章 異域(七)第5章 不周山(九)第1章 羽衣(三)第3章 正氣(一)第5章 春曉(四)第3章 陽關(六)第2章 天河(六)第1章 長生殿(三)第6章 雪夜(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