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英魂(四)

第二天,王洵在議事廳聚將,當着信使的面兒,正式作出奉召回援京師的決定。然後宣佈自己不在大宛期間,由黃萬山以大都督府長史的身份,總轄各地軍務。麥爾祖德以都督府參軍身份,兼任大宛國宰相,負責一干民政事宜。至於大宛國主俱車鼻施,則應都督府之邀,“帶領”傾國之兵東進,與其他藥剎水諸侯兵馬一道戮力王室。

話音剛落,底下已是一片喧譁。衆將或者歡呼,或者搖頭,紛紛欲上前提出自己的諫言。王洵將手向下按了按,示意大夥稍安勿躁,然後笑着道:“大唐乃你我之根。王某從沒聽說過,根子死了,枝葉還能繼續存活的道理?此地距長安有幾千里路,我等現在領兵回援都未必來得及,哪有時間再議論來議論去?無關的話今天就不多說了,查缺補漏,也等本都督把事情都安排完了不遲!”

聞聽此言,衆將知道大都督回師的主意已定,無論同意不同意,都只好抱拳領命。 王洵點點頭,將黃萬山叫到近前,鄭重吩咐,“本來王某想帶着你一起走,但這塊膏腴之地是弟兄們費盡千辛萬苦打下來的,隨隨便便丟了,王某實在是不甘心。所以只好辛苦你老兄一下,替我等看好這個家。待中原的叛亂平息,咱們再以此爲落腳點,進而圖謀整個西域!”

“大都督儘管放心。只要黃某人在,這裡就肯定飄着咱們的旗號!”黃萬山素來沉穩,知道王洵是把整個後路都交給了自己,拱了拱手,大聲迴應。

“即便咱們的旗號不得不向東移動,我也希望你還在。”王洵搖了搖頭,笑着矯正黃萬山話裡的“疏漏”,“凡事多與老麥商量,以最大程度保住弟兄們和這裡的唐人爲主。人比地重要,只要有人在,其他什麼都有機會再奪回來!”

“諾!末將記住了!”黃萬山愕然看了王洵一眼,再度深深俯首。

王洵上前拉起他,用力拍了下他的肩膀。然後轉過頭,點手招過沙千里和宇文至,鄭重吩咐,“這裡交給黃將軍,出征前的相關準備,則要由你們兩個擔負。我想此刻潼關城下,缺的是敢於衝陣的猛士,而不是隻會搖旗吶喊的雜兵。所以,此番回援的弟兄不在數量多,而在身手矯健,膽子大,敢上陣跟敵軍拼命。你們兩個去把弟兄們召集起來,從中挑選身強力壯,弓馬精熟者出陣。凡年齡超過三十五歲,且在本地有家有業者,無論胡漢,一律留下來守家。年齡未超三十五歲,家中有妻兒老小確實需要看顧者,只要本人提出留守,也可以不隨大軍出征。所有挑選出來的士卒,皆一人給他們準備兩匹坐騎,每夥士卒,再配備兩匹駱駝,幫忙運送隨身行李。”

“諾!”沙千里和宇文至大步出列,躬身領命。

王洵點點頭,抓起第三支令箭,交給了宋武,“宋將軍,你帶着阿里依,馬寶玉兩個負責籌劃大軍沿途開銷。不但要把咱們自己的弟兄計算在內,藥剎水沿岸一衆諸侯,我也已經命令他們各自出兵五百。人家大老遠跑來了,咱們不能讓人家連乾糧都自己準備!”

宋武和阿里依二人也躬身領命,然後快步下去執行任務。王洵又抓起第四、第五、第六支令箭,分別交給方子陵、魏風、朱五一等人,讓他們負責做與回援相關的輔助準備。待把任務都交代的差不多了,才側過頭,笑着向信使請教,“欽差大人,您看這樣安排是否合適?”

“合,合適!再合適不過了!大都督真是運,運籌帷幄,決,決勝。千,千里。”怕王洵殺人滅口,信使昨夜嚇得一宿都沒敢入睡。此刻見塵埃落定,強睜着通紅的眼睛,大拍馬屁。

“王某這身本事,都是封帥所教。弟兄們之所以勇於在陣前拼命,也跟封帥平素的諄諄教誨脫不開干係。希望大人回京師覆命之時,還是把在這裡看到的事情,原原本本彙報給上頭知曉!”王洵客氣地拱了拱手,笑着提出一個要求。

“那,那是自然,自然!”在人家的地盤上,信使哪敢說半個不字。一邊拱手還禮,一邊信誓旦旦地保證,“大,大都督儘管,儘管放心。下官,下官回到京師之後,即便拼着這身袍服不要,也會替大都督把話帶到。其實,朝廷上下,誰都知道封帥是被冤枉的。可無奈有那麼幾個小人作祟......”

“浮雲蔽日,還能堅持得了幾時?”王洵撇了撇嘴,笑容看起來有些陰冷。信使被嚇了一跳,本能地退開半步,連聲附和,“那是,那是。先前周將軍,周將軍也曾經說過,回到京師之後,會和弟兄們聯名上書,替封,封帥辯冤。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總,總不能因爲小人的幾句讒言,便,便寒了猛,猛將之心!”

“朝廷能清楚此點最好。否則,王某可不願做第二個封帥。”王洵點點頭,咬着牙補充。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此番回援的主力,將有一半兒是他招降的馬賊,另外一半兒則是安西軍老兵。前者眼裡只有他這個大都督,士氣不會受到朝廷對封常清處置的影響。而後者,心中卻把封常清看得如自家長輩一般。倘若封帥真的有個三長兩短,即便他王洵願意繼續替朝廷賣命,恐怕這支隊伍,也要不戰自潰了!

本着未雨綢繆之計,王洵刻意把話說得聲色俱厲。那欽差哪敢反駁,只是一味地點頭唯唯而已。知道此人頂多也就能起到個學舌鸚鵡的作用,王洵也不再跟他弄什麼繁文縟節。轉回頭來,繼續給麾下的將佐佈置任務。該去張貼榜文安民的去張貼榜文,該負責巡視各地的去巡視各地,一切都如計劃了多時般,佈置得井井有條。

告示乍一貼出,柘折、俱戰提兩座城市中的百姓們立刻亂成了一鍋粥。有的立刻收拾行李,變賣家產,準備逃回中原或者到城外的牧場躲災。有的則本着持重的態度,四處探聽消息,聯絡親朋,以便做出最佳選擇。鬧哄哄折騰了兩天,卻發現城中官府市集在照常運轉,負責民政的官員繼續升堂問案,負責治安的兵卒也照舊扛着兵器列隊上街。就連跟大都督府恨不得穿一條褲子的程記分號,也是照舊開門營業,沒有半點準備捲起鋪蓋走人跡象。

着什麼急,天塌下還有大個子頂着呢!抱着一絲僥倖之心,百姓們繼續猶豫觀望。旋即驚詫地發現,準備追隨大都督出征的兵馬只有區區數千,還及不上去年跟大食人開仗的規模。而那些在城中娶了老婆買了宅子的兵卒,好像也沒接到出征命令。種種情況,都表明大都督府只准備象徵性地回中原去應付一下差事,真正的主力,還是留在了大宛這邊!

“原來唐人那邊沒亂到哪裡去,否則,鐵錘王還會只帶兒這點兒人手?”有人心思轉得快,旋即從大都督府的應對措施上,得出了“正確”結論。

“估計是爲了給上頭一個交代吧。這麼老遠,等他們趕回去,仗早打完了!”有人則通過大宛跟長安之間的距離,推斷出王洵的“真實”意圖。

還有聰明者,則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着急跟大食人那邊重新建立聯絡。“鐵錘王既然敢把中原發生叛亂的消息公之於衆,肯定是爲了給艾凱拉木設個套子鑽。待艾凱拉木那蠢貨像去年般一頭扎進陷阱裡去,說不定鐵錘王就帶着人馬從他背後冒出來了!”

林林總總,在希望猶存的時候,人們在潛意識裡,總會把事情往對自己有利一面想。大都督府控制藥剎水這幾年來,行的是唐律,對治下百姓不像大食人那麼嚴苛。鐵錘王本人也是個見過世面的,不像俱車鼻施當年那樣刮地三尺。再加上唐人宗教方面的包容,無論你信的是哪路神明,拜火教也好,天方教也罷,只要不干擾政務,不違背律法,不試圖謀反,就儘管放心念你的經,差役們絕不會找藉口上門.......。種種措施,使得當地百姓在沒有其他選擇情況下,也更願意做一個享受現實的唐人,而不是尋求什麼死後的信仰天國。

昔日無意間執行的惠民政策,在危急關頭悄悄地顯示出了其威力。當民間的騷動漸漸平息下來,藥剎水沿岸的各路諸侯,幾經權衡之後,也按王洵在信上的要求,各自帶着五百精銳前來匯合了。對於這些兵馬,王洵只是想拿來“鞏固”對諸侯們的控制,並沒指望真的用他們打仗。約略檢點了一番,便將他們交給了宋武統一調派。

東西兩個曹國的國主跟王洵關係密切,審時度勢,帶頭主動要求回中原勤王。一些去年從王洵手裡得到大筆好處的國主、城主們,也紛紛上前請纓。衆目睽睽之下,阿悉蘭達等跟大都督府關係一般的諸侯,也只好隨着大流,要求爲大唐效力。王洵先是笑着聽他們把話說完,然後擺擺手,朗聲道:“諸位的盛情,王某一定會上奏給陛下知曉。但這番回援京師,充其量是走個過場。讓陛下知道我等的忠心而已。切莫說未必能趕上與敵軍的決戰,即便僥倖趕上了,幾十萬人的戰鬥,咱們這點人,還能起到什麼作用?充其量是幫忙敲敲戰鼓,收容一下俘虜而已!所以各位還是不要去了,把出頭見世面的機會,留給自家子侄。畢竟,待諸位老去之後,國事還要他們來支撐!”

“那倒也是!”聽王洵說得輕鬆,諸侯們紛紛出言附和。其中某些心思轉的飛快的,便更確信此番回援,不過是爲了向大唐皇帝表達忠心,撈好處。其實只到中原去轉一圈便會折返,根本不可能打什麼仗!

也不怪諸侯們把事情想得簡單。兩年來,王洵等人威震西域,令諸侯們對安西軍的戰鬥力佩服得五體投地。捎帶着對整個大唐國的軍力,也錯誤地高估了幾倍!而安祿山的轄地距離藥剎水又過於遙遠,諸侯們有一大半兒先前根本沒聽說過這個人,幾個約略有點印象的,對其瞭解也不過是大唐某鎮節度使而已。級別好似跟王洵這個大宛都督差不多,武藝和打仗的本事麼,想必也不可能再超過鐵錘王本人去!

聯想到王洵此番帶領十數國兵馬萬里勤王,定能討得大唐皇帝陛下的歡心。待其從中原迴轉,職別想必又要再升上數級。而他現在才二十出頭光景,已經身兼大宛都督和安西軍採訪使,照這個勢頭升下去,三五年內,徹底取代封常清,成爲安西大都督,整個西域的實際掌控者也不無可能。

對於這種前程遠大,爲人又甚是大方的好上司,諸侯們當然要抓緊一切機會巴結。當即,東西兩曹國主便響應號召,命令各自的嫡長子,曹康和曹厚兄弟,代父到大都督帳下效力。請求王洵一定對他們哥倆嚴加要求,多多教誨,以便二人日後能更好地爲大唐盡忠。

其他諸侯也不甘落後,紛紛把自家王位第一繼承人推出來,追隨王洵去中原鍍金。個別沒將王位繼承人帶在身邊的,則紛紛以來時過於匆忙爲藉口,請求王大都督晚幾日帶大軍開拔,給自家子侄一個到中原增長閱歷的機會。

此舉正中王洵的下懷,他臉上卻故意裝出一副爲難的模樣,猶豫了片刻,皺着眉頭回應,“大軍出征,哪有隨便改期的道理?!本都督找高人算過,三日後便是黃道吉日,倘若錯過,就要再等兩個月才能出發。不行,不行,既然錯過了,就等下一次機會吧。此次,請恕王某不能爲他們幾人開方便之門!”

“大都督通融通融!” “大都督再幫忙想想辦法,我等着輩子都念您的情!”

“天可憐見。我等一輩子都沒去中原轉轉,好不容易晚輩們有了機會,卻要生生錯過。天可憐見,大都督可憐見!”

衆諸侯雖然在大食人的強迫下,表面上信過一段天方教。暗地裡的信仰卻是五花八門,各拜各的神仙。可無論信的是哪路神明,對於卜卦之辭,都是敬畏得很。不敢再求王洵改期,只求他念在往日大夥做事恭謹的份上,再給想想辦法。

盛情難卻,王洵只好做出妥協。想了又想,才低聲說道:“出發日期,無論如何是不能再改的。但念在你等一片赤誠的份上,本都督可以放慢行軍速度,給他們一個追趕隊伍的機會。但話說好了,後趕上來的的人,每個最多帶二十名親衛。再多了,本都督可沒那麼多糧草供應!”

“我們自帶乾糧,自帶乾糧!”諸侯們喜出望外,連聲答應。心中同時暗笑,你王大都督哪裡是沒有充足糧草,分明是怕我們的人去得太多了,顯得扎眼。不小心得到了中原皇帝的垂青,搶了你的風頭!放心,我會好好叮囑兒子,不讓他跟你爭頭功!但如果中原皇帝非要賞賜他個一官半職,也是他自己有福,可不是我等事先沒教導好他!

第6章 大唐(四)第3章 早寒(三)第5章 雙城(一)第5章 春曉(二)第5章 春曉(三)第3章 國殤(一)第1章 秋聲(六)第4章 社鼠(二)第5章 雙城(五)第1章 羽衣(一)第1章 笳鼓(八)第1章 笳鼓(七)第4章 霜降(三)第2章 天威(一)第3章 陽關(三)第1章 看劍(五)第2章 天河(六)第2章 初雪(六)第1章 長生殿(一)第1章 殘醉(一)第2章 初雪(四)第6章 驚蟄(八)第3章 霜刃(三)第4章 霜降(一)第1章 秋聲(六)第4章 樓蘭(四)第4章 光陰(五)第3章 早寒(三)第2章 初雪(四)第6章 驚蟄(六)第3章 陽關(二)第1章 羽衣(四)第6章 驚蟄(七)第5章 不周山(四)第3章 國殤(二)第2章 霓裳(七)第1章 笳鼓(五)第5章 不周山(七)第1章 白虹(四)第4章 樓蘭(三)第1章 秋聲(三)第1章 秋聲(一)第3章 陽關(六)第2章 天河(四)第1章 笳鼓(六)第6章 驚蟄(三)第1章 羽衣(四)第3章 壯士(二)第6章 雪夜(四)第2章 礪鋒(六)第2章 初雪(二)第2章 天河(五)第1章 笳鼓(八)第3章 霜刃(三)第5章 不周山(四)第5章 紫袍(七)第5章 紫袍(六)第4章 光陰(三)第2章 天河(一)第1章 羽衣(八)第5章 不周山(五)第5章 春曉(一)第2章 殘醉(二)第2章 霓裳(一)第6章 驚蟄(七)第5章 春曉(五)第5章 紫袍(九)第5章 異域(五)第3章 霜刃(二)第3章 國殤(七)第3章 國殤(六)第5章 雙城(一)第3章 壯士(二)第5章 雙城(六)第2章 初雪第2章 初雪(三)第2章 初雪(六)第4章 破軍(四)第3章 陽關(五)第1章 羽衣(四)第3章 霜刃(六)第3章 國殤(三)第5章 紫袍(八)第1章 白虹(三)第2章 初雪(八)第6章 驚蟄(十)第4章 霜降(六)第4章 樓蘭(二)第2章 天威(二)第4章 樓蘭(四)第5章 異域(三)第6章 驚蟄(六)第6章 大唐(五)第1章 殘醉(一)第3章 國殤(二)第3章 陽關(三)第2章 殘醉(四)第1章 白虹(一)第3章 正氣(二)第5章 異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