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面聖求募兵

天寶十二載秋十月,李嗣業率麾下將領與回到涼州武威,十一月帶着大量從曲女城神廟王宮洗劫的財物進準備入長安,獻給皇帝。

唐軍這次在北印度都城可謂是收穫頗豐,婆羅門神廟積攢了近百年的黃金,珠寶香料等財物,各種珍玩全部洗劫一空,僅被他運送進長安的財物就達二十車。這些被進貢的戰利品之中還有幾個婆羅門的僧侶,不知是得罪了趙叢芳還是得罪了長老,也被當做戰利品送往長安。

全權負責押送禮物的是燕小四,領着車馬在前方趕路。李嗣業的馬隊超越獻寶車隊,在裡面看見幾個婆羅門僧侶,不禁奇怪地問道:“這幾個僧侶從哪裡來的?”

燕小四上前叉手道:“啓稟大夫,此乃趙從芳從婆羅門神廟中選送來的,均有一藝傍身。”

李嗣業上前一一問道:“你有何藝。”

“大夫,我精通顏料彩繪,可書畫花鳥魚蟲,美人駿馬。”

“你呢?”

“大夫,我精通醫理之術,可治病延壽。”

他問到最後一個身穿白衣紅光滿面的男子:“你呢?”

“我精通房中之術,能使人縱情歡樂,卻不傷身體,反而強健固本。大夫你看我自己就深受此道之益處。”

李嗣業抿嘴皺起了眉頭,心想這趙從芳也太能找事了,竟然給皇帝找這種人。他好像記得王玄策當初平定中天竺,就從曲女城帶回一個婆羅門僧人,給唐太宗獻了一顆丹丸,直接把皇帝給搞死了。

現在弄這麼一會房中術的僧人獻給李隆基,傳出去名聲不好聽,立刻給燕小四使了個眼色,讓他把這人給清理掉。

燕小四倒也乾脆,直接叫來兩個士兵,把這婆羅門僧人拉到了偏僻荒野中,直接把腦袋給剁掉了。

清晨時分,李嗣業帶着大隊進入金光門,直接前往興慶宮,幾十兩大車上的財物全部擡到花萼樓上,掀開箱子排列在地上。

李隆基見了愛不釋手,從殿堂這頭走到了那頭,抓起箱子中的財物細細把玩,然後扔入箱中笑着對叉手立在殿中的李嗣業說道:

“愛卿,你此番平定了大勃律,又討伐了北印度,使我大唐兵威震懾四夷,還給朕帶回來了這麼多的繳獲。朕當以重賞愛卿,李嗣業聽封!”

李嗣業叉手拜伏在地:“臣在。”

“朕封你爲西涼王,授上柱國,食邑五千戶,永業良田五千畝。”

”謝陛下隆恩。”李嗣業以頭叩地三次,叉手說道:“陛下,此番征討大勃律,北印度,皆系陛下鴻福護佑,將士用命。有行營副使封常清善於用兵,歸仁軍使趙從芳穩健能斷,龍朔軍使白孝德,疏勒鎮使趙崇玼皆有功勳,請陛下授官封賞。”

“好,”李隆基捋須笑道:“你稍後將他們的功勳謄寫於奏疏,一一報來。”

“喏。”

皇帝上前將李嗣業攙扶起來,指着窗外說道:“昨夜降下初雪,龍池風光正好,愛卿不如與朕一起前往沉香亭一起賞雪飲酒如何。”

“嗣業欣然受命!”

宮宦們打着華蓋,跟隨在皇帝身後,李嗣業也緊跟着往沉香亭走去。道路上有宮中僕役清掃了地面。李隆基擡手遙指湖面,讓他看湖面上的雪花,彷彿萬里平川,天地一片蒼茫。

他們來到沉香亭中,就看見貴妃坐在亭中,披着一件白狐大氅,白色衣衫,素顏紅潤宛如雪後初放的紅梅。李嗣業側低着頭不敢多看,上前叉手行禮道:”臣李嗣業參見娘娘。”

貴妃微微點頭,揮手道:“李大夫免禮。”

她們夫妻二人坐在翹頭案對面的地毯上,李嗣業則跪坐在稍遠的案前,身邊有宮女侍奉倒酒。

李隆基與楊貴妃訴說着家常,飲了幾盞酒,楊貴妃起身捂着狐裘說道:“三郎,這外面有些寒冷,妾身先回南薰殿去了。”

“那好。”

李嗣業連忙起身叉手。

皇帝興致大好,一再給李嗣業勸酒,又望着龍池湖面詩興大發,做了幾首韻律還算通順的詩詞。李嗣業則坐在一旁言語吹捧,他也不怕尬吹錯了引得皇帝尷尬,反正咱這個人設就是文墨不通,吹捧錯了皇帝也不會怪罪。

幾盞酒下肚之後,皇帝似乎有些醉眼朦朧,傾斜靠在了案几上。李嗣業心眼活泛地轉了幾下眼珠,本來想找個機會跟皇帝提一提徵召擴軍,向北印度駐軍的事情。若是他清醒的時候還不一定會答應,但此刻酒意微醺,正好提起此事。

“陛下,臣有一建言。”

李隆基端着酒盞笑道:“嗣業但講無妨。”

“陛下,臣平定北印度之後,還留有一軍在曲女城中,但安西兵力不足。所以斗膽奏請陛下,可否請兵部在中原募兵以充安西,可使臣能抽調力量在北印度長駐一軍。”

李隆基擡頭猶豫片刻,好像醉得還不是很厲害,還能夠保持神智清醒地問他:“你還需要多少人”

“只需招募兩萬良家子便可。”

“這麼多?”皇帝抿住了嘴脣有些不情願,思慮片刻後問道:“你現在想要派人駐守的北印度,可是當初玄奘法師西行求佛之終點?”

李嗣業很認真地點了點頭:“啓稟陛下,正是。”

“這西天萬里之遙,與中原風馬牛遠不可及,也不是什麼兵家必爭之地,嗣業何必把地界擴充到如此偏遠。朕的意思是你不如把人馬撤回來,獨駐守大小勃律即可。”

李嗣業暗感不妙,喝醉了思路都如此清晰,看來不好說服。

他只好又換了個角度勸說道:“陛下,北印度之富庶肥沃,絕不只是臣獻上的那些。此地盛產胡椒和各種香料,而且前兩年臣奉獻給娘娘的檀香榻,便是從北印度引進而來。”

皇帝還是不肯點頭,擺手說道:“既然北印度富庶,可使之內附,讓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即可。”

李嗣業短暫沉思,便又有了說辭:“陛下,北印度雖然富庶,但其民多不開智,行爲語言瘋癲混亂。甚至是他們的君主沒有權力更沒有地位,真正有地位的竟然是神廟中的僧侶。似這等悖逆天地規則的異邦,絕不肯歸順我朝,所以不但要除掉,還要長久駐守以管束。”

“原來是這樣,”皇帝揪着鬍鬚想了片刻:“朕可以命兵部給你招募兵馬,授予甲冑兵器。但若是兩萬人,則要耗費錢糧無數,這個先例朕不能給你開。”

“陛下,既然要長駐北印度,軍隊所耗的錢糧自然要由北印度來準備,我們只需安心駐軍即可。”

皇帝擡頭望着沉香亭的頂部,才緩緩點頭同意。

第十二章 安祿山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燈樓設想第六百九十七章 李嗣業白馬入長安第六十九章 李嗣業獻策第二百三十四章 各自相安等待天明第四百九十七章 功成貴妃榻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五百八十章 高仙芝欲徵羯師第二百三十三章 城中巧安置第六百零九章 拜火教需要安慰第六百二十四章 出場就是巔峰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六百八十六章 上差入河西第九百零四章 兵威赴襄陽第五百六十章 一曲蕩清濁(已重補)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第一百零二章 逃脫入大漠第七百九十四章 三軍重聚魏州界第三百六十三章 漢代耿恭井第四百零八章 碎葉川第七百六十五章 敵全軍覆沒第三百一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三百五十八章 禮遇封常清第五百三十六章 回安西挖掘人才第一百零二章 逃脫入大漠第九百一十六章 前方打仗 後方內鬥第七百五十七章 財貨惑人心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七百三十九章 玉環香消玉殞第二百五十章 君子愛財取之有策第四十章 西市街道對壘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你毫無壓力第二百四十四章 冒雪搬師安西第九百一十五章 南八四處求援第八百四十九章 河西歸順歸心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五百七十四章 風月名利場第六百八十章 米查幹應對刑官第二十一章 張縣尉巧言逼供第八百七十一章 雲州城已破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百三十一章 皇帝準備南逃第四百一十七章 悲歡離合知心人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七百二十九章 安祿山渡河破陳留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一百一十三章 並波悉林隔河對峙第三百四十九章 困境之戰第五百八十七章 分贓不均第二百四十七章 拜金虎狼女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九百二十八章 長江水戰(中)第八十五章 兄弟都是坑第七百七十章 帝王該不該妥協?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四十一章 具有傳奇色彩的餅第七百六十八章 提前安排任命第六百二十七章 入朝敘功(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禮物各顯神通第一百六十一章 遠來即是客(感謝就不說憋死你飄紅打賞)第七百四十二章 肅宗登基得李泌第五百二十三章 道柔忽歸來第七百三十六章 西涼王備兵隴右第一百二十二章 白頭守捉使第七百零一章 煮茶陰謀論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佬最後到場第八百三十二章 郭子儀心力交瘁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二百五十三章 舊友新人共歡第八百六十五章 二龍山伏擊第九百零三章 安慶之圍第二百零一章 吃禁閉第三百三十七章 糾結如史昕第二百二十七章 活捉到舌頭第二百七十四章 曲終人離散第六百九十章 美人在側第七百二十六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八百六十二章 史思明舉兵報復第五百二十七章 梅妃學藝第二百零一章 吃禁閉第三百六十三章 漢代耿恭井第二百九十二章 全局考慮者第六十章 朋友與鄰居第八章 突騎施勇士第四百二十四章 奇冤大仇第五百七十章 加餉與主持考課第三百七十章 視察屯田秋收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佬最後到場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三百四十一章 可汗無可救藥?第八百六十三章 燕軍攻太原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