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國姓齊王,統領天下

崇禎十七年五月十三日,大順軍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忠心耿耿的大內總管王承恩一同吊死。

甲申國難,天下震驚,延綿了兩百七十六年的大明帝國,最終居然毀在了一個販夫走卒的手裡,北直隸幾乎全部都是望風歸降大順。

眼下的形勢,山東軍尚歸屬於明廷,而李自成深得民心,又是第一個拿下北京城的草頭王,已然是佔盡先機。

在有識之士的眼中,李自成繼位稱帝,已然是天命所歸。

江北一帶,只有河南、山東、湖廣幾地巍然不動,其餘幾乎盡皆歸降,大順佔據了江北的大片江山,李自成馬不停蹄的下詔招降平西伯吳三桂與安東候王爭。

大順許諾二人爲王,並且犒賞軍銀百萬,以求正統。

五月十五日,一匹快馬趕至南京腳下,守城的山東軍什長看見對方是來自京師的緹騎,自然不好阻攔,只是稍加盤問便放其進城。

此緹騎名爲李若鏈,乃是南鎮撫司堂上指揮,他進城後來不及驚歎於南京城的繁華,被直接帶至南京皇城武英殿。

當時王爭還並不知道這回事,覺得李自成並不會冒險再去北伐,與李巖、顧君恩等幾個幕僚府的文臣們商議。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殿上山東軍幕僚府大臣們都是震驚不已。

如今距離安平滅鄭已經過去了兩個月,整個江南都握在山東軍的手裡,王爭動用大批軍力,大刀闊斧的把江南原明軍裁的裁,改編的改編,全部都整改成外系兵馬,已然是江南的絕對權威。

積攢了多年的衣甲和兵器不斷裝車裝船發往各地,原本就繁華的江南,現下由於有了一個統一勢力的掌管,更加變得欣欣向榮,趨於安穩。

這個統一勢力,便是王爭麾下的山東軍。

山東軍戰兵一系控制了各地的皇親王府,並且每一個城鎮的將官都是由王爭親自指派,鄭芝龍等人死後,王爭遂向原鄭氏家將洪旭拋出了橄欖枝。

洪旭奉命帶着殘餘的鄭氏水師停泊在太湖,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能投降山東軍,其麾下的鄭氏殘餘水師被改編進入原本的兩支山東水師編制內。

鄭氏殘餘水師的不斷改入編,使得山東水師威勢大漲。

巨型戰船近百,中型沙柏戰船數以千計,海上的攤子也越來越大,不得已,王爭下令在安平原鄭府處成立海事局,傑姆爲副局長。

海事局下有船舶司、海運司,專管水師戰船兵械與海上貨運之事。

山東軍雖然對原鄭氏宗親趕盡殺絕,但卻對鄭氏殘餘勢力不斷拋出橄欖枝,顯露出招攬之意,大批投降的崑崙奴都被妥善安置下來,不過現下王爭正在爲他們的編制而犯愁。

原鄭氏僱傭的西班牙洋槍隊經過協商,決定無條件爲王爭效力,誰都知道,其實所謂的協商不過是個臉面問題,王爭那邊就是赤裸裸的在威脅。

這個人不像鄭芝龍,他不會與任何人去協商什麼事情,也不會僱傭其它軍隊,給下面傳過去的意思很簡單,這支洋槍隊要麼在麾下效力,要麼就去死。

王爭看中的只是這支洋槍隊手中的遂發火槍與早期西方加農炮,如果普及全軍,山東軍便會在這火器崛起的時代中迎頭趕上,對戰力絕對是很大的提升。

換句話說,山東軍並不缺少精幹的匠戶,甚至還有傑姆等一批的洋人在其中安家落戶,實在不行就卸磨殺驢,自己研究也並不會花費很大的周章。

這支洋槍隊的首領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微詞幾句,便讓傑姆轉達效勞之意。

山東軍和鄭氏大爲不同,鄭氏不過是個海商集團,山東軍卻是各方面齊備的嶄新政權,海陸大軍何止五十萬,差的不過是個名頭,兩方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鄭氏之所以每年花大筆錢金銀僱傭他們,除了鄭氏對這點錢並不看在眼裡以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鄭芝龍本身。

鄭芝龍信奉天主教,對西方傳教士尤其尊重,最注重的便是道義和交易問題,人家來當僱傭軍,而自己直接翻臉不認人強取豪奪,根本不是這個道理。

京師緹騎李若鏈進入武英殿的時候,王爭和幕僚府文臣正在商議如何拿下臺灣。

沒錯,就是如何拿下臺灣。

山東軍已經佔據了整個江南,和大順決戰之前,自然不能在屁股後面放着一個臺灣島。

原本鄭氏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達成協議,荷蘭東印度公司掌控臺灣,在大員修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

交易內容是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只與鄭氏合作,並且雙方是平等交易,可以讓鄭氏人自由出入臺灣,二者皆與日本交易,謀取暴利。

眼下的日本幕府統治無力,各藩正處於混戰,只許荷蘭人與其交易,鄭氏拿下了交易權,這也是能富可敵國的一個原因。

鄭芝龍除了因爲發放海上令旗收取厘金,剩下的進賬大頭便是與日本、荷蘭等國的交易,山東軍眼下奪過了令旗之權,所以並不打算放過臺灣。

在王爭印象中,臺灣島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鄭氏爲了自身利益卻縱容荷蘭毛夷佔據臺灣,實在可恨。

當時面對臺灣方面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來的洋人使者,王爭呵呵冷笑不止,將那份協議扔在地上踩了兩腳。

王爭只說了一句話,那就是山東軍必取臺灣,除非你們繳械投降,否則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荷蘭東印度公司那邊雖然懼怕鄭氏,但並不代表對這個新生的大陸政權感興趣,商談破裂,那洋人也沒有多留,直接罵罵咧咧的離開。

就此,山東軍算是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徹底成爲死敵。

按王爭的計劃,山東軍將打一次閃電戰,出動全部兩支水師,載着戰兵四大營,從四個方向包圍臺灣島,一日之內拿下臺灣。

此次作戰計劃山東軍只出動戰兵,而且連日期和登陸地點都已經找好,目的就是爲了讓荷蘭這些老外看看眼下中原漢人的實力。

你不低頭,就只能死。

聽到北京城破的消息後,王爭雖然沒什麼吃驚,但還是比較意外李自成會北上這件事。

這次就連歷史上北京城下和談的事情都沒有了,看來李自成還真是狗急跳牆,拼了命的想要拿下北京和自己分庭抗禮。

李若鏈恭恭敬敬拿出聖旨,高聲道:

“安東候、左都督、山東總兵王爭接大明皇帝聖旨!”

王爭立即走下來,帶着一派山東軍文武將吏恭恭敬敬的半跪在地上,抱拳說道:

“臣王爭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安東候王爭,勇冠天下,立得赫赫戰功,卻受冷遇,此皆爲朕之過,今順賊北上,京師當不存矣...”

“...着封爲一字齊王,賜鐵券世襲王爵,朕並賜國姓,以彰正統,齊王麾下內外文武諸系兵馬,皆爲大明朝廷之軍,統帥天下兵馬,復我大明江山。”

這是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百六十七章:尚武 告捷 監軍巡撫第三百九十章:堅城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一百四十一章:艱難的決定第二百八十一章:當世戚家軍第三百七十九章:離心離德第二百八十三章:楊閣部督師襄陽第四百三十章:溫水煮青蛙第五百九十八章:三面施壓,分崩離析第六百零四章:一統歷 漢農籍 火器局第五章:路遇不平拔刀助第一百五十三章:空空島有清軍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統天下的雄厚實力第四百八十一章:小事 大局第一百零五章:大亂第三百一十三章:亂象紛紜,闖營挑釁第五百七十八章:奪鼎燕京第五百三十章:踏平泉州鄭氏第一百二十四章:擴招 足額第四百六十一章:虛僞的繁榮第一百九十五章:知府有子狗洞逃第一百九十章:定心丸第二百六十三章:劉澤清之死(中)第一百六十三章:均田令 免賦三年第三十一章:欲擒故縱得江大第一百三十三章:濟寧 碼頭第二章:鹽狗擋路鬥智勇第三百零四章:仁義懦弱,一線之隔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六十三章:殺價第三百八十二章:傳奇山東第一百二十七章:衆正盈朝第一百二十九章:右東路參將第一百五十八章:王氏船隊第八十三章:血濺寨堂第二章:鹽狗擋路鬥智勇第一百二十二章:虛僞的繁榮第三百四十三章:聖旨 革職 奸臣第四百二十九章:剛直敢死的知州第五百零四章:你們以爲我不敢殺人?第三百章:總兵知事,討價還價第二百四十章:亂世當用重典第三百六十七章:大捷 震動第二百一十三章:登州營不放棄能救下的每一個人第三百一十七章:總兵擊鼓,力克通許第一百一十三章:黑手第二百六十七章:尚武 告捷 監軍巡撫第五百四十章:一潑尿帶來的全面強軍第四百七十五章:宿州城外的爭執第一百八十一章:李軍議激試顧君恩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與地位的變化第四百三十一章:復起傳庭第四百七十九章:會師 立威 大宴第六百章:甲申四皇,乙酉一帝第五百五十七章:共討逆賊,大勢所趨第一百八十二章:胡來神醫第十七章:亂世知音莫相問第五百三十六章:望披靡,強軍到第十二章 : 峰迴路轉王爭歸第一百六十八章:底細成迷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一百五十七章:百姓苦第三百一十二章:進剿河南,皮癬頑疾第二百八十二章:荒唐朝局第二百二十九章:談笑間震懾羣小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順皇帝李自成第三百三十一章:火拼第一百五十章:跟韃子拼了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門情誼深第三百一十八章:彼之奇兵,我之期兵第四百八十一章:小事 大局第九十八章:我們是文登營第五十六章:把控源頭第十七章:亂世知音莫相問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來第五十六章:把控源頭第三百二十七章:諸軍雲集(感謝護法都是不是哥的大力支持!)第三百八十一章:亦正亦邪第三百一十八章:彼之奇兵,我之期兵第二百三十四章:並克膠州第三百零八章:審時度勢,兵不厭詐第一百二十三章:寧海鹽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三十八章:黑魚立杆五文河第五百四十八章:魯王的感懷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二百八十五章:威服第一百九十九章:就到這吧第二百零一章:讓人高興不起來的勝利第四百六十二章:怒闖王宅第六百一十八章:合圍 崩潰 擊斃第三百二十五章:溫柔鄉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五百二十四章:萬事不離榮華富貴第五百五十一章:大明平西候吳三桂第四百二十六章:滄州兵諫(上)第三百九十八章:神助攻第六百一十章:荒唐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