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上)

“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爲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衛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爲其難,誰爲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訂斯盟,無忘息壤矣。”——馬世奇

“祖宗二百七十餘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吳麟徵

......

崇禎十七年五月十五日,這是大明崇禎皇帝殉國後的第三天。

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按理說全天下的文人就算不殉難,起碼也應該披麻戴孝爲其大哭,但滿目所見卻盡是一片的歡聲笑語。

前朝亡,後朝立,這是歷史的必然,南宋亡於崖山有二十萬之輩衛國殉難,相比之下,在這灰色的一六四四年,爲明朝殉難的可考者實在是少得可憐。

北直隸一帶,大順軍勢如破竹,席捲各地,殘存的高官顯貴們並未有幾個去想着爲大明朝的結束而殉難,只是在想着如何取得新主子李自成的歡心。

江南一帶,山東軍以雷霆之勢殲滅鄭氏,一統江南。

隨明朝而去的人中,達官顯貴屈指可數,但鮮少有人知道姓名的默默無聞之輩卻成百上千,他們不值一文卻前仆後繼的衛國殉難,這實在讓人非常不解。

投水身亡與自縊者多爲文人士子,揮刀自盡者則多爲武夫走卒,算上戰死的文官武將,或者普通兵卒,計天下殉國之數,何止崖山三十萬,不過是無處可考罷了。

天下人還沒有從甲申國難中清醒過來,就連山東軍設在歷城的書香堂與軍校內都掀起一場辯論。

這場辯論源起於文武之爭,軍校內的武人學子們認爲應當立即結業,增長實戰經驗,以祁耀武爲首,主張立即進入軍中歷練,從而爲國家出一份力。

書香堂內的學子們則以爲不然,而又分爲兩派,其中一派他們覺得現今朝廷不存,應當殉國以節。

另一派以滋陽李家公子李健爲首,他們認爲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安東侯王爭文治武功,並且尊重曲阜孔府,乃天下士子楷模,當早繼大位。

不過這畢竟是還未結業的愣頭青,縱然其中有一些特別出色的已經到軍中與各部歷練回來,但他們的辯論終究還是會阻隔在軍校與書香堂之內。

話說回來,山東軍書香堂內的確有十幾個士子自縊殉國。

巡邏人員發現及時救下其中絕大一部分,幕僚府下屬學務部聽聞此事,非常重視,立即上報給幕僚府學務顧問。

經過幕僚府內簡單的商議,南京方面迅速針對此事做出反應,派出大批文吏和幹員前往各地學堂與私塾,宣揚爲君報仇的忠貞之言。

沒過幾天,崇禎皇帝留下那最後一道聖旨的內容總算是傳出來。

王爭被封爲國姓齊王,統領天下兵馬,這等消息讓許多人覺得十分不解,都說崇禎皇帝總算是辦了一件明白事。

天下人又震驚了一把,既然齊王已經有國姓,那便應該立即稱帝,這種消息越來越多,根本抑制不住。

就連山東軍內部都有不少人蠢蠢欲動,說到底還是爲了分封功臣一事垂涎三尺。

幕僚府內由此也變成兩派,其中以特別顧問管清天爲首的保守派認爲應當在李自成之前稱帝,以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

但以幕僚長李巖爲首的一衆幕僚卻以爲不然,主張繼續用“爲君報仇”等等字眼轉移視線,以此達到招攬尚忠於前明殘餘勢力的目的。

這兩種行事方法各有各的道理,在李自成之前稱帝那就佔據了先機,而繼續用散佈傳聞的方式一樣有可取之處。

崇禎皇帝纔剛剛殉國幾天,王爭就迫不及待的稱帝,這實在有違人倫綱常。

對於王爭來說,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印象中歷史上清朝入關打着的就是爲崇禎報仇殲滅李自成的旗號,因此減少了許許多多滿漢不合的阻力。

現在明朝纔剛剛滅亡幾天,許多百姓的家裡還在用許多年前朝廷發下來的農曆,就算山東軍內部都有許許多多的人對這個朝廷心存些許留念。

所以直接稱帝的方法並不可取,王爭思慮再三,並沒有採取他們任何一派的做法,自己打算做兩手準備。

首先,王爭立即派人前往山東魯王府迎魯王到南京,準備擁他監國,並且派諜報司人員監視福建的唐王、以及南京的福王等親王動向,派外系兵馬將各地藩王府邸圍個水泄不通,嚴禁出入。

在王爭眼中,早晚和李自成會有一戰,就算李自成破天荒想要歸附自己,那也斷不會容他。

既然如此,何不順水推舟,繼續散佈山東軍要替崇禎報仇的傳言,號召天下的有識之士投奔自己。

這兩天南京內外都是一片忙碌,一朝滅,一朝興,每個人都知道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山東軍定鼎南京,大順軍逐鹿中原,花落誰家還未嘗可知。

五月十七日清晨,在一片的煙花爆竹聲中,國姓齊王王爭,率山東軍內外文武千餘將吏擁立魯王朱以海在南京監國,改崇禎十七年爲魯監國元年。

魯監國朱以海上諡號,尊崇禎皇帝爲“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尊崇禎皇帝遺旨,拜齊王王爭爲文武倡義奉天大元帥,統領天下水陸兵馬船舶。

魯監國元年(1644)五月十九日,荷蘭東印度公司使者再次來到南京,雙方就臺灣問題再次展開協商。

荷蘭東印度公司降低要求,可以讓齊軍如同鄭氏一般自由出入臺灣,並且可以共同分享與日本的貿易,但齊軍要遵從荷蘭艦隊與齊軍水師在東南沿海平等的地位,荷蘭船隻不必懸掛齊軍令旗即可出海。

聽到這話,站在武英殿上的王爭嘖嘖說道:

“荷蘭紅毛夷當真是猖狂,那本王也提提條件,你們方纔說的那些,都可以。”說到這裡,王爭話鋒一轉,呵呵冷笑道:

“但本王要你們每年在日本、臺灣、馬尼拉.....這些地方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五十,荷蘭艦隊永遠不得靠近我大明領海,讓你們的十八人董事會面見魯監國殿下,稱臣納貢!”

一旁臨時擔當翻譯官的傑姆瞪大眼不知所措,似乎十分吃驚,但沒過多久,他還是如實將這些話翻譯給大眼瞪小眼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洋人。

“.......”

對方聽完之後大罵不止,看樣子簡直氣的七竅生煙,王爭卻是微微一笑,對他們的反應十分滿意。

荷蘭東印度公司似乎還想協商,但齊軍方面毫不讓步。

魯監國元年五月二十一日,雙方談判徹底破裂,荷蘭東印度公司使者憤然而回,宣佈與齊軍開戰。

第三百零四章:仁義懦弱,一線之隔第二百四十一章:高亮提親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一百六十三章:均田令 免賦三年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五百零二章:妙齡十七,何罪之有第五百零七章:悔不當初第二百四十三章:緣分到了擋不住第五百一十四章:酒不醉人人自醉第三百三十六章:生死兩條路第二百一十六章:生死十日第二百二十一章:什麼都不給韃子留下第五百五十章:重要的棋子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統天下的雄厚實力第一百四十一章:艱難的決定第五百章:如夢方醒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師 後事 官官相護第一章:魂穿明末成軍戶第二十四章:節節而制排槍陣第五十二章:反轉第一百三十五章:風潮 啓程第七十三章:不容樂觀第四百八十四章:走還是打第三百二十七章:諸軍雲集(感謝護法都是不是哥的大力支持!)第二百二十七章:欣喜若狂的顏繼祖第三章:致命風寒不致命第四百二十四章:南北兩賊,東西二虜第七十五章 :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二百二十五章:清軍出關第二百四十八章:登萊水軍“十二營”(爲舵主exp686加更!)第三百三十四章:外系 豪強 人心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師 後事 官官相護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知不覺捅了個簍子第六十七章:餓殍遍地第一百三十五章:風潮 啓程第五百二十六章:小事大情,步步成局第三百二十九章:爲利趨使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徹查第一百三十一章:發財大計第五百零五章:克定南京(上)第二章:鹽狗擋路鬥智勇第三百三十一章:火拼第四百九十一章:名聲和性命第五百八十五章:軟硬兼施,帝王權道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監軍 勢頹第二百九十五章:抵達第四百三十七章:“多爾袞”奇襲嵫陽城第四百五十四章:兵臨徐州第五百二十七章:假意曲委,暗行三招第三百七十七章:寧陵兵變第五十八章:緝鹽第二百四十二章:“強搶”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四百零九章:門戶之變第二百八十三章:會戰歸德第五百九十五章:小挫無礙,滿漢無情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十二章 : 峰迴路轉王爭歸第四百七十六章:別喊了,劉大帥第三百零四章:仁義懦弱,一線之隔第四百章:殺千刀的忠烈伯第五百七十八章:奪鼎燕京第一百三十四章:這輩子都沒見過第一百八十六章:其實就是缺銀子了第三百九十六章:戰後諸事第四百一十一章:勞師動衆只爲鹽?第三百一十三章:亂象紛紜,闖營挑釁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一百一十三章:黑手第五百三十一章:自古紅顏多薄命第三百三十八章:內外斷絕,朝不逾夕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三百九十八章:神助攻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二百零三章: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第三百三十六章:生死兩條路第二百零六章:奉詔,不入援第十二章 : 峰迴路轉王爭歸第五百七十八章:奪鼎燕京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知不覺捅了個簍子第九十七章:遇賊,列陣以迎第九十八章:我們是文登營第六百零二章:諸國來朝,萬象更始第一百四十二章:紅娘子大鬧船頭第三十六章:以少勝多立奇功第一百四十六章:自給自足第二百九十四章:家不平何以平天下第二百一十五章:偏師向東第五百三十章:踏平泉州鄭氏第一百九十四章:騷動第三百六十七章:大捷 震動第五十一章:鄭氏嫡子第四百六十一章:虛僞的繁榮第三百四十八章:非無爲,實乃大勢第五十章:意外第二百一十四章:合圍 破城第六百一十三章:分化 融入 瓦解第四百七十七章:一道命令平睢州第三百二十六章:鑽狗洞的大明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