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

赤壁之戰後,曹操引殘兵回北方,留曹氏大將曹仁守江陵。曹仁,字子孝,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從祖弟)。曹操起兵時,曹仁暗自結集上千青年,遊於淮河、泗水之間,後帶隊跟隨曹操,任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在曹操破袁術之時,曹仁大有斬獲。從徵徐州,曹仁經常督領軍騎,擔當陣前先鋒。又別攻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呂由,擊破敵軍,再與大軍會師彭城,大勝陶謙軍隊。後從攻費縣、華縣、即墨、開陽(以上皆爲徐州轄內縣地),陶謙派遣部下急救諸縣,皆被曹仁擊破。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曹操徵呂布,遣曹仁別攻句陽,成功拔城,更生擒呂布手下將領劉何。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平黃巾後,迎接漢獻帝定都於許縣,並以曹仁數有軍功,拜爲廣陽太守。曹操十分器重其英勇武略,於是不使曹仁守郡,而讓他以議郎身份(職官名。秦代設置,掌論議。)督軍。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從徵張繡,曹仁別攻周圍縣地,略城虜衆達三千餘人。曹操軍退還之際,張繡派軍追擊,曹軍不利,士卒皆喪氣,獨曹仁起而激厲將士,軍心甚奮,曹操壯其所爲,最終擊破張繡。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春二月,張楊爲部將楊醜所殺,楊醜又被眭固所殺,眭固引衆欲投袁紹,屯於射犬。夏四月,曹軍進軍臨河,曹仁與史渙渡河擊眭固。眭固使張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射犬,自己則帶兵北尋袁紹求救,然而與曹仁等相遇於犬城。雙軍交戰,曹軍大勝,並斬眭固。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袁紹相持於官渡,汝南降賊劉闢等響應袁紹反叛,侵擾許地,袁紹遣劉備出襲濦、強諸縣,縣衆多舉而應之。使自許昌以南之地,吏民皆甚不安,曹操亦以之爲憂。此時曹仁進言:“南方諸縣以爲我軍目前有官渡之急,不能解救他們,而劉備此時卻以大軍壓境,他們的背叛是正常的事。但劉備剛剛統袁紹的兵,還未能得其所用,一擊便可破了。”曹操同意其言,於是令曹仁遣騎攻打劉備,將其擊走,曹仁終於盡復收各個叛縣而還。後來袁紹遣別將韓荀想鈔斷曹軍西道,卻被曹仁破之於雞洛山。袁紹自此不敢再別遣分軍。曹仁又與史渙等抄截袁紹運糧車,盡燒其糧。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河北既定,曹仁從圍高幹於壺關。當時曹操下令:“城陷之後,盡坑敵軍。”結果連月不下。曹仁向曹操勸諫:“圍城攻郭,必須向敵軍宣示活門,這是爲了替其開闢生路。如今主公向敵軍宣告城陷必死,那敵人勢將堅心死守。而且此城堅固糧多,要攻,則士卒疲傷,要守,則遷延日久;這樣駐軍于堅城之下,強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計。”曹操聽從其言,果然城池立降。於是收錄曹仁前後軍功,封都亭侯。所以曹操留宗族曹仁守江陵

是有道理的,曹仁吩咐曹洪守彝陵,以爲掎角之勢。人報:“吳兵已渡漢江。”曹仁說:“堅守勿戰爲上策,我們一定要讓江陵成爲銅牆鐵壁之城。”

周瑜帶軍數萬,更有關羽別動隊去斷絕北邊的救援李通率衆救援曹仁進擊關羽軍,一路上表現英勇,碰到有鹿砦阻礙,竟親自下馬處理,步步進迫至曹仁的被包圍圈時於路上病死了,時年四十一歲。追增邑二百戶,使前後達四百戶。周瑜其前鋒數千人已至,部將牛金奮然進言:“兵臨城下而不出戰,是怯也。況我兵新敗,正當重振銳氣。我願借精兵五百,決一死戰。”曹仁從之,令牛金引五百軍出戰。丁奉縱馬來迎。約戰四五合,丁奉詐敗,牛金引軍追趕入陣。丁奉指揮衆軍一裹圍牛金於陣中。牛金左右衝突,不能得出。曹仁與長史陳矯在城上見牛金被圍垂危頻沒,左右都很着急,曹仁意氣奮怒,呼左右取馬來,陳矯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於是一起拉着曹仁說:“賊衆強盛,勢不可當。何不放棄這數百衆人,而將軍卻要以身相赴!”曹仁不應,披甲上馬,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曹仁奮力揮刀,殺入吳陣。徐盛迎戰,不能抵擋。曹仁與敵軍距百餘步之遙,迫近城溝,陳矯等以爲曹仁只是在溝上當住,爲牛金支持作勢,誰知曹仁竟渡溝直前,衝入敵圍,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敵圍之中有餘衆尚未盡出,曹仁復又直還突入,將餘兵從圍中拔出,又殺敵數人,把敵軍擊退。正遇蔣欽攔路,曹仁與牛金奮力衝散。曹仁弟曹純,亦引兵接應,混殺一陣。吳軍敗走,曹仁得勝而回。蔣欽兵敗,回見周瑜,周瑜怒欲斬之,衆將告免。陳矯等初見曹仁衝出,皆惶懼無措,直到親見曹仁還城,不得不嘆道:“將軍真是天人!”三軍皆服其勇。曹操聽到消息更加大彰其功,轉封安平亭侯,稱做:“曹子孝乃我江陵堅盾。”並傳令讓曹仁一定要保住南下的最後戰果。(曹天人這個名號就是這樣得來的)

周瑜兵敗,甘寧獻計:“都督未可造次。今曹仁令曹洪據守彝陵,爲掎角之勢;我願以精兵三千,徑取彝陵,都督然後可取南郡。”周瑜同意了先教甘寧領三千兵攻打彝陵,早有細作報知曹仁,仁與陳矯商議。陳矯說:“彝陵有失,南郡亦不可守矣。宜速救之。”曹仁遂令曹純與牛金暗地引兵救曹洪。曹純先使人報知曹洪,令曹洪出城誘敵。甘寧引兵至彝陵,曹洪出與甘寧交鋒。戰有二十餘合,曹洪敗走。甘寧奪了彝陵。至黃昏時,曹純、牛金兵到,兩下相合,圍了彝陵,曹軍在城外搭設高臺,連續幾天,從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軍吏膽戰心驚,唯甘寧談笑自若。探馬飛報周瑜,說甘寧困於彝陵城中,周瑜大驚。程普說:“可急分兵救之。”周瑜說:“此地正當衝要之處,若分兵去救,倘曹仁引兵來襲,奈何?”呂蒙說:“甘興霸乃江東大

將,豈可不救?”周瑜說:“我欲自往救之;但留何人在此,代當我任?”呂蒙說:“留凌公績當之。呂蒙爲前驅,都督斷後;不須十日,必奏凱歌。”周瑜說:“未知凌公績肯暫代我任否?”淩統說:“若十日爲期,可當之;十日之外,不勝其任矣。”周瑜大喜,遂留兵萬餘,付與淩統;即日起大兵投彝陵來。呂蒙謂周瑜說:“彝陵南僻小路,取南郡極便。可差五百軍去砍倒樹木,以斷其路。彼軍若敗,必走此路;馬不能行,必棄馬而走,吾可得其馬也。”周瑜從之,差軍去訖。大兵將至彝陵,周瑜問:“誰可突圍而入,以救甘寧?”周泰願往,即時綽刀縱馬,直殺入曹軍之中,徑到城下。甘寧望見周泰至,自出城迎之。周泰言:“都督自提兵至。”甘寧傳令教軍士嚴裝飽食,準備內應。

曹洪、曹純、牛金聞周瑜兵將至,先使人往南郡報知曹仁,一面分兵拒敵。及吳兵至,曹兵迎之。比及交鋒,甘寧、周泰分兩路殺出,曹兵大亂,吳兵四下掩殺。曹洪、曹純、牛金果然投小路而走;卻被亂柴塞道,馬不能行,盡皆棄馬而走。吳兵得馬五百餘匹。周瑜驅兵星夜趕到南郡,正遇曹仁軍來救彝陵。兩軍接着,混戰一場。天色已晚,各自收兵。曹仁回城中,與衆商議。曹洪說:“目今失了彝陵,勢已危急,何不拆丞相遺計觀之,以解此危?”曹仁說:“你言正合我意。”遂拆書觀之,大喜,便傳令教五更造飯;平明,大小軍馬,盡皆棄城;城上遍插旌旗,虛張聲勢。軍分三門而出。周瑜救出甘寧,陳兵於南郡城處。見曹兵分三門而出,周瑜上將臺觀看。只見女牆邊虛搠旌旗,無人守護;又見軍士腰下各束縛包裹。瑜暗忖曹仁必先準備走路,遂下將臺號令,分佈兩軍爲左右翼;如前軍得勝,只顧向前追趕,直待鳴金,方許退步。命程普督後軍,瑜親自引軍取城。對陣鼓聲響處,曹洪出馬搦戰,瑜自至門旗下,使韓當出馬,與曹洪交鋒;戰到三十餘合,曹洪敗走。曹仁自出接戰,周泰縱馬相迎;鬥十餘合,仁敗走。陣勢錯亂。周瑜麾兩翼軍殺出,曹軍大敗。周瑜自引軍馬追至南郡城下,曹軍皆不入城,望西北面走。韓當、周泰引前部盡力追趕。周瑜見城門大開,城上又無人,遂令衆軍搶城。數十騎當先而入。周瑜在背後縱馬加鞭,直入甕城。陳矯在敵樓上,望見周瑜親自入城來,暗暗喝采道:“丞相妙策如神!”一聲梆子響,兩邊弓弩齊發,勢如驟雨。爭先入城的,都顛入陷坑內。周瑜急勒馬回時,被一弩箭,正射中左助,翻身落馬。牛金從城中殺出,來捉周瑜;徐盛、丁奉二人捨命救去。城中曹兵突出,吳兵自相踐踏,落塹坑者無數。程普急收軍時,曹仁、曹洪分兵兩路殺回。吳兵大敗。幸得淩統引一軍從刺斜裡殺來,敵住曹兵。曹仁引得勝兵進城,程普收敗軍回寨。

(本章完)

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歷史註明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外記(三)笮融小傳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