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

張飛見趙雲被賞,大叫道:“偏子龍幹得功!偏我是無用之人!只撥三千軍與我去取武陵郡,活捉太守金旋來獻!”諸葛亮大喜道:“翼德要去不妨,但要依一件事。”張飛說:“何事?”孔明謂張飛道:“前者子龍取桂陽郡時,責下軍令狀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須也責下軍令狀,方可領兵去。”張飛遂立軍令狀,欣然領三千軍,星夜投武陵界上來。金旋聽得張飛引兵到,乃集將校,整點精兵器械,出城迎敵。從事鞏志諫道:“劉玄德乃大漢皇叔,仁義佈於天下;加之張翼德驍勇非常。不可迎敵,不如納降爲上。”金旋大怒道:“你欲與賊通連爲內變耶?”喝令武士推出斬之。衆官皆告道:“先斬家人,于軍不利。”金旋乃喝退鞏志,自率兵出。離城二十里,正迎張飛。飛挺矛立馬,大喝金旋。旋問部將:“誰敢出戰?”衆皆畏懼,莫敢向前。旋自驟馬舞刀迎之。張飛大喝一聲,渾如巨雷,金旋失色,不敢交鋒,撥馬便走。飛引衆軍隨後掩殺。金旋走至城邊,城上亂箭射下。旋驚視之,見鞏志立於城上道:“你不順天時,自取敗亡,我與百姓自降劉矣。”言未畢,一箭射中金旋面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張飛。鞏志出城納降,張飛就令鞏志齎印綬,往桂陽見劉備。劉備大喜,遂令鞏志代金旋之職。

德親至武陵安民畢,馳書報雲長,言張飛、趙雲各得一郡。關羽乃回書上請道:“聞長沙尚未取,如兄長不以弟爲不才,教關某幹這件功勞甚好。”劉備大喜,遂教張飛星夜去替雲長守荊州,令雲長來取長沙。關羽既至,入見劉備、諸葛亮。諸葛亮說:“子龍取桂陽,翼德取武陵,都是三千軍去。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員大將,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是劉表帳下中郎將,與劉表之侄劉磐共守長沙,後事韓玄;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敵。雲長去,必須多帶軍馬。”關羽說:“軍師何故長別人銳氣,滅自己威風?量一老卒,何足道哉!關某不須用三千軍,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劉備苦擋。關羽不依,只領五百校刀手而去。諸葛亮謂劉備說:“雲長輕敵黃忠,只恐有失。主公當往接應。”劉備從之,隨後引兵望長沙進發。

長沙太守韓玄,平生性急,輕於殺戮,衆皆惡之。是時聽知雲長軍到,便喚老將黃忠商議。忠曰:“不須主公憂慮。憑某這口刀,這張弓,一千個來,一千個死!”原來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言未畢,階下一人應聲而出曰:“不須老將軍出戰,只就某手中定活捉關某。”韓玄視之,乃管軍校尉楊齡。韓玄大喜,遂令楊齡引軍一千,飛奔出城。約行五十里,望見塵頭起處,雲長軍馬早到。楊齡挺槍出馬,立於陣前罵戰。雲長大怒,更不打話,飛馬舞刀,直取楊齡。齡挺槍來迎。不三合,雲長手起刀落,砍楊齡於馬下。追殺敗兵,直至城下。韓玄聞之大驚,便教黃忠出馬。玄自來城上觀看。忠提刀縱馬,引五百騎兵飛過吊橋。雲長見一老將出馬,知是黃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擺開,橫刀立馬而問曰:“來將莫非黃忠否?”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雲長曰:“特來取汝首級!”言罷,兩馬交鋒。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韓玄恐黃忠有失,鳴金收軍。黃忠收軍入城。雲長也退軍,離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將黃忠,名不虛傳:鬥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

次日早飯畢,又來城下搦戰。韓玄坐在城上,教黃忠出馬。忠引數百騎殺過吊橋,再與雲長交馬。又鬥五六十合,勝負不分,兩軍齊聲喝采。鼓聲正急時,雲長撥馬便走。黃忠趕來。雲長方欲用刀砍去,忽聽得腦後一聲響;急回頭看時,見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雲長急回馬,雙手舉刀猛喝曰:“

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黃忠急提起馬蹄,飛身上馬,棄入城中。韓玄驚問之。黃忠說:“此馬久不上陣,故有此失。”韓玄說:“你箭百發百中,何不射之?”黃忠說:“來日再戰,必然詐敗,誘到吊橋邊射之。”玄以自己所乘一匹青馬與黃忠。黃忠拜謝而退,尋思:“難得雲長如此義氣!他不忍殺害我,我又安忍射他?若不射,又恐違了將令。”是夜躊躇未定。

次日天曉,人報關羽搦戰。黃忠領兵出城。關羽兩日戰黃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擻威風,與黃忠交馬。戰不到三十餘合,忠詐敗,雲長趕來。忠想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帶住刀,把弓虛拽弦響,雲長急閃,卻不見箭;雲長又趕,忠又虛拽,雲長急閃,又無箭;只道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將近吊橋,黃忠在橋上搭箭開弓,弦響箭到,正射在雲長盔纓根上。前面軍齊聲喊起。雲長吃了一驚,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今日只射盔纓,正是報昨日不殺之恩也。關羽領兵而退。

黃忠回到城上來見韓玄,韓玄便喝左右捉下黃忠。黃忠叫道:“無罪!”韓玄大怒道:“我看了三日,汝敢欺我!汝前日不力戰,必有私心;昨日馬失,他不殺汝,必有關通;今日兩番虛拽弓弦,第三箭卻止射他盔纓,如何不是外通內連?若不斬你,必爲後患!”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門外斬之。衆將欲告,韓玄說:“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情!”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道:“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衆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衆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着,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餘人。黃忠攔當不住。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爲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關羽大喜,遂入城。安撫已畢,請黃忠相見;黃忠託病不出。關羽即使人去請劉備、諸葛亮。

卻說劉備自關羽來取長沙,與諸葛亮隨後催促人馬接應。正行間,青旗倒卷,一鴉自北南飛,連叫三聲而去。玄德曰:“此應何禍福?”孔明就馬上袖佔一課,說:“長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將。午時後定見分曉。”少頃。見一小校飛報前來,說:“關將軍已得長沙郡,降將黃忠、魏延。耑等主公到彼。”劉備大喜,遂入長沙。關羽接入廳上,具言黃忠之事。劉備乃親往黃忠家相請,黃忠方出降,求葬韓玄屍首於長沙之東。劉備待黃忠甚厚。

此時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已經逝世,享年四十一歲,太史慈臨亡之時,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孫權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亨嗣任,享字元復,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太史慈生前的威名曹操也很欽佩向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以篋封之,內無多物,而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太史慈應當向其投誠,其見重如此。但是太史慈拒絕了。孫權統制時候,太史慈一直負責抗擊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陳壽:“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孫權任命張紘爲長史,隨軍征討合肥。孫權率領輕騎準備親自前往突擊敵人,張紘勸諫說:“兵器即是兇器,戰爭即是兇險。現在您依恃旺盛雄壯的氣勢,輕視強大凶暴的敵人,三軍將士,無不寒心,雖說斬敵將奪敵旗,威震敵軍,但這只是偏將的責任,而不是主帥所幹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魯莽,胸懷成爲王霸的大計。”孫權接受了他的建議而放棄了行動。

回師後,第二年孫權準備再次出兵,張紘又勸諫說:“自古以來帝

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雖有皇靈輔佑在上,文德傳揚於下,也要依靠武功來昭其勳績。然而武功貴在因時而取,然後才建樹威勢。如今您正遭遇漢家四百年未有之厄運,有扶助危難之功業,理當暫且隱伏偃息軍隊,廣泛開墾農耕,任賢使能,務須崇尚寬和仁惠政策,順應天命來施行誅討,這樣就可以不勞師動衆而天下平定。”

孫權親自攻打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當時合肥太守爲揚州(與今日之揚州市無關)刺史劉馥,孫權將軍隊圍住合肥,另派張昭進攻九江的當塗,但不成功。

曹操接到消息後,派將軍張喜帶兵解圍。守合肥的是劉馥、蔣濟,江東軍是孫權。張昭、張紘,至明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孫權想率輕騎親自突擊敵人,不過張紘進諫道:“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衆,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用兵是一件兇器的事,戰爭是一件危險的事。現今我軍麾下恃着盛壯的氣勢,忽然以強暴般的戰鬥,三軍的士兵,莫不心寒。雖然可能斬殺敵將、奪取敵旗,威震敵場,但這是偏將的任務,不是主將宜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賁、育之勇,懷有霸王的計謀。)”孫權便不再想突擊。

而合肥城經過數月的攻擊,又連連下雨,城牆將崩,於是劉馥以草和棕櫚葉補上城牆,夜晚則點火照亮城外,觀察敵人行動以作防備。另一方面,張喜援軍仍未到達,別駕蔣濟便向劉馥獻計,僞稱四萬援軍已到雩婁,派主簿假扮迎接張喜,並命三個守將帶信出城後裝作偷入城。當中,一個成功回城,兩個卻被孫軍擒獲。孫權得信後,相信曹軍會有四萬人來救,便燒陣撤退,合肥之圍得解。孫權也聽從之前張紘建議而撤軍

撤軍後,周瑜與甘寧認爲應該西取巴蜀,益州牧劉璋早就法度綱紀頹敗廢弛,孫權就此事徵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對孫權說:“備與璋託爲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張紘建議應當離開吳郡移都秣陵,孫權依從其說。孫權讓張紘回吳郡接來家眷,走在半路上張紘病逝,卒年公元211年。

臨死前,他授意兒子張靖給孫權留下書箋說:“自古以來有國有家之人,都想修治德政來興隆盛世,至於他們的治理,大多沒有理想的結果。並非沒有忠臣良將相輔佐,不是不明白治國的根本,而是由於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惡情感,不善於聽取意見。人之常情是畏難趨易,喜好相同的意見而討厭不同的意見,這與治世法則正好相反。《易傳》有言‘從善如登山,學壞如崩山’,是說學好不容易。君主繼承數代相傳的基業,憑藉自然的趨勢,掌握着駕御羣臣的八柄權威,樂於做好做的事、聽好聽的話,無須向他人索求什麼,而忠臣心懷難於進用的治國之術,說出逆耳的忠言,兩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當然嗎?不合就會產生隔閡,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虛而入,君主就會被假忠迷惑眼睛,貪戀小人的恩愛,於是賢愚混雜,長幼失序,這些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人情關係擾亂了正常的統治秩序。故此聖明的君主醒悟到這一點,如飢似渴地尋求賢才,不厭其煩地接受忠諫,剋制感情、減抑情慾,爲了道義而割捨恩愛,在上者無偏頗錯誤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絕了非分之念。您應當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鋒芒,以成就仁義澤被天下的大業。”張紘卒年六十。孫權看了他的遺書涕泣交流。張紘著有詩賦銘誄十多篇。

(張遼、樂進、李典合肥戰孫權是曹操二徵孫權之後的事情了,這裡是第一次合肥之戰)

(本章完)

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十四)崔琰之死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外記(四)宛城陰謀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