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

世界上不論什麼生意,都不如壟斷生意;世界上不論什麼生意,一旦成爲了壟斷生意,那都是好生意!

如果不能保持住絲綢和茶葉的壟斷地位,(儘管這一地位是漢廷的而不是涼國的,但總歸是中國人的),那麼涼國依靠絲綢之路的傾銷而獲取的利益,無疑將大打折扣。這是劉範所不能容許的。

劉範說道:“孤再三強調,茶葉、絲綢,是我大涼的國之重器,決不能外泄於人。現在羅馬人還認爲絲綢是樹上長出來的,這對於我大涼十分有利。一旦羅馬人這些異族認識到絲綢和茶葉的本質,一定會千方百計地偷取茶樹樹種和蠶種。到時候,大涼子民的生計可就沒這麼好解決了,孤也沒有那麼多錢,來維持四十萬涼軍如此龐大的軍隊。換言之,大涼不會強大,不會偉大。”

“主公說的是啊!”

法部侍郎荀攸道:“主公,大涼可以出臺專門法律,嚴令不得外泄茶樹樹種和蠶種。比如,將金城郡劃作界限,茶樹樹種和蠶種不得向西越過金城郡。再將武威郡劃爲界限,而羅馬人、安息人、大月支人這些異族,不得向東越過武威郡。

在武威郡和金城郡之間,設置諸多檢查關卡,檢查過往的商旅和行人是否私自攜帶了茶樹樹種和蠶種。一旦發現,重罪之。”

劉範點點頭,說:“絲綢與茶葉對我大涼如此重要,是應該立法保護。此事,法部加緊辦,再呈中書門下審議。”

“喏。”

劉範道:“行了,商議到現在,事情也都定下來了,除了趙雲與張郃,你等退下吧!”

“臣告退!”衆人便都離去了。

聽着這整齊劃一的“臣告退”,劉範心情大好。“臣”還是比“屬下”聽着更中聽,自從劉範以三省六部爲涼國的國家定製之後,君臣名分已經大定,涼國作爲一個新生的國家,也越來越健全。爲了更加明確君臣、上下、尊卑,涼國的重臣便一致改變自稱“屬下”,對劉範自稱“臣”。

“臣”的本意,就是“奴隸”、“奴僕”。因此,“臣”能夠體現出更多的服從,劉範自然會覺得更加中聽了。劉範現在才知道,爲何帝王對於開疆拓土有如此濃郁的興趣。讓更多的人“臣服”,本身就能令人爲之心嚮往之。

劉範的目光,最後落在趙雲和張郃兩人身上。

劉範道:“之所以只留你們二人下來,孤有幾句話要交代你們二人。”

“請主公示下。”

劉範問:“交代之前,孤先問你們二人:知道在衆多將領之中,孤唯獨只點了你們二人出征羅馬軍團、支援安息帝國嗎?”

“末將不知。”

劉範道:“因爲你趙子龍是孤麾下首屈一指的大將。”

趙雲聽了這句,心裡不禁爲之觸動。

劉範道:“自從幽州之戰以來,你跟着孤也有五年了。所取得的軍功,是衆將之中最爲豐厚。”

劉範又看向張郃,說:“而你張儁乂,將才與之相當,戰功也是十分豐厚。而且你還有遠征大月支帝國的經驗。”

聽到劉範的誇讚,張郃心裡自豪不已。

劉範道:“所以,這次孤最先想到的就是你們二人。”

趙雲與張郃都道:“謝主公信任。”

劉範道:“此次出戰羅馬軍團、支援安息帝國,事關重大。不僅要保全下安息帝國的實力,避免羅馬帝國真的吞併安息帝國,成爲更強大的帝國,與我大涼接壤;更要向羅馬帝國顯示出我大涼的軍力,讓羅馬帝國不敢小覷了我大涼。這一戰如此重要,必須要挑選得力干將方可。而且,這一戰是我大涼首次與羅馬帝國交手。所派出的將領,必須要得體,能夠代表大涼。孤希望你們二人,精誠團結,緊密配合。不要讓孤失望,不要使大涼蒙羞。”

趙雲和張郃齊聲說道:“喏!末將定不辱使命!”

趙雲又問:“主公,可否向末將兩人講講,這個羅馬帝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帝國?”

張郃也道:“是啊主公,還有羅馬軍團,末將二人也不甚瞭解。”

劉範道:“據孤的瞭解,這個羅馬帝國,是個比大漢更古老的國家。本來羅馬只是一座城池,但他們依靠強悍的軍隊,逐漸征服了周邊的城池,攻下了不亞於大漢的國土。其國土,環繞在一個大湖周圍,最西邊是一個叫做不列顛的小島,最東邊就是安息帝國。其國家由元老院與皇帝共治,現任皇帝是個昏君。

羅馬帝國最主要的敵人,有其北境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之於羅馬帝國,就如同鮮卑人之於大漢帝國。另一個主要的敵人,便是安息帝國。羅馬帝國與安息帝國,主要就敘利亞行省和亞美尼亞進行爭奪。最終,如同晉楚爭霸一般,兩國誰也不能奈何對方,便採取折衷方法,由兩國一同決定亞美尼亞的國王人選。

在三十多年前,羅馬帝國出了一個名叫圖拉真的大帝。圖拉真大舉進攻安息帝國,從安息帝國手中奪來了敘利亞、安條克等行省。但他的繼任者,又陸續失去這些土地。沃洛吉斯四世,也就是與我大涼展開嶺西之戰的那位,繼位之初也大舉進攻羅馬帝國,奪佔衆多土地。但羅馬帝國在其兩位皇帝的共同執政下,花費四年時間,又奪回了土地。”

趙雲說:“也就是說,羅馬帝國一直與安息帝國不相上下,兩國實力難分伯仲之間?”

劉範搖搖頭,說:“考慮到羅馬帝國要分出兵力去對付日耳曼人,而安息帝國卻能全力進攻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還是要強於安息帝國一些,國力更爲強大。”

趙雲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張郃說:“既然這羅馬帝國如此強大,那麼它的軍團也應當實力不弱吧?”

劉範說:“不錯。羅馬帝國在其開創者屋大維時期,就曾擁有五十萬兵力,但後來又再一精簡,只有三十個常備軍團。羅馬帝國實行募兵、徵兵、替代兵役三種制度,只有身高七尺有餘的羅馬男性公民,才能加入羅馬軍團。士兵需服役16年,後作爲老兵再服役4年,一共20年。退出軍團後,可以獲得豐厚的退休金或者一小塊土地。”

第六百一十三章 安息公主第七百零一章 凱旋慶典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諾千金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七百一十章 何人知意第二百四十五章 擴軍可否第四百三十八章 西涼軍容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戰落幕第六百七十二章 木鹿之克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七百七十三章 怨言又起第三百七十七章 賈詡破計第二十四章 拜見劉焉第五百二十九章 真假軍糧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德破局第九十八章 劉家子弟第三百三十九章 反應過度第六百五十七章 酣戰敵將第八百八十章 榻前遺計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六百一十章 備戰情況第七百二十一章 稅改金改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城又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九百一十二章 紹之謀算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攬流民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大發明第五百四十章 升爲軍師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潛行宮第五百二十四章 全軍覆沒第二百二十九章 劇情反轉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談甚歡第二十七章 父子同謀第二百一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三百四十四章 無中生有第一百五十二章 人馬鎧甲第三百二十九章 心照不宣第三十四章 長社首戰第八十一章 鮮卑無謀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二百六十七章 休戰條件第一百七十四章 董卓發展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下大同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八百二十九章 勁弩顯威第四百八十一章 攻關之難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五百七十八章 逐條妥協第一百六十一章 驚天消息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戰已止第五百四十八章 詐取陽平關第二百八十六章 主意已定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四百一十六章 稱帝之爭第七百九十一章 羅馬軍團第八百一十五章 西行見聞第二百一十五章 張讓倒戈第九百一十一章 何袁密謀第六百八十三章 毒殺之計第三百八十章 能屈能伸第八百七十二章 移風易俗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二百九十一章 朝廷軍力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談甚歡第一百七十五章 力量對比第五百五十九章 長安大捷第七百八十四章 兒女情長第六十九章 檄文募兵第二十章 張角身亡第二百三十四章 收士之利第五百九十一章 爲長遠計第兩百一十章 孟德登場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七百九十四章 情報任務第五十一章 拜訪毒士第六百四十三章 好戲上演第六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五百一十二章 偶見火油第四百零一章 奉孝高見第七百二十八章 王越史阿第二百四十三章 烏孫異動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五百四十五章 圍點打援第十八章 城破前奏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六百六十三章 姐弟再見第六十七章 甄家買馬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七百九十七章 俠客執照第八百六十四章 商議條約第二百九十一章 朝廷軍力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大突破第七百九十八章 危機再現第七百八十九章 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