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

“三國之謀伐 ()”

政治,是一門學問。

有人說,到底什麼是政治?

其實政治很簡單,那就是看上位者的利益。

如果符合上位者的利益,那就是政治。

比如岳飛北伐,連戰連勝,結果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每每看到這個歷史,後世之人無不扼腕嘆息,痛罵秦檜和宋高宗二人奸臣昏君誤國。

但這其實就是政治的體現,也是上位者懼怕自己利益受損的典型例子。

岳飛在朱仙鎮一戰大敗金兀朮之後,氣勢如虹,號稱要收復汴梁,迎回二聖。

這對於大宋來說,自然是有益於國家利益。但對於宋高宗本人來說,卻是一個天大的噩耗。

倒不是宋徽宗和宋欽宗回來這件事對宋高宗是噩耗,而是岳飛連戰連捷,本身就是一個很不好的壞消息。

因爲這意味着岳飛在軍中的威望會越來越高,在士兵們心目當中只認岳飛不認皇帝,最終有可能會因此威脅到宋高宗的皇位。

後世很多人說岳飛之所以被殺,是因爲提出口號要“迎回二聖”。但實際上,這個口號就是宋高宗戰前自己提的,跟岳飛半毛錢關係沒有。

岳飛真正被殺的原因,還在於宋王朝又犯了固有的老毛病——猜忌武將。

趙匡胤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對手下的那些武將一個個提防得很死。有宋一朝,都是打壓武人,提拔士大夫。

似乎打壓武將已經成爲了宋代皇室不可變的祖宗之法,皇帝親手將自己的武德閹割。只要有厲害的武將出現,在皇帝和那羣文臣眼裡,都是眼中釘,肉中刺。

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飛,就是最好的例子。

像他們這樣的人,不管生在其它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建功立業,可惜偏偏生錯了王朝,處在了一個厲害武將是政治錯誤的時代。

可沒有辦法。

在宋朝,這就是政治正確。

所以說,政治這門學問,說起來簡單,但有的時候很複雜。

因爲你得弄清楚朝堂上下的關係,還得摸清楚上位者心裡在想什麼,在懼怕什麼,在擔憂什麼。

那麼現在劉備滅袁紹之戰,在過了戰略階段之後,就到了政治較量的階段。

這個政治較量不是在冀州,也不是在青州,而是在朝堂。

陳暮曾經和沮授他們說過,袁紹覆滅之後,朝廷也該開始猜忌打壓劉備,新的冀州牧,肯定會很快到來。

所以他們必須讓袁紹晚點死,不能讓朝廷在去除袁紹這個心腹大患以後,就要開始對劉備動手,必須要給劉備集團一點準備的時間。

目前整個劉備集團裡,除了陳暮看到了這個危機以外,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界橋之後,各路將領就一直嚷嚷着要攻破邯鄲鄴城,生擒袁紹袁譚送往洛陽。

跟蟲豸在一起,怎麼可能搞得好政治嘛。

萬幸陳暮身邊還是有那麼一羣對政治嗅覺比較敏銳的同伴。

比如沮授,以及目前還不知道具體情況的荀彧。

至於諸葛亮和司馬懿,那自然是要培養的下一代,未來的接班人。

當然。

主要是諸葛亮。

畢竟是自己的得意門生。

司馬懿腦生反骨,就留給諸葛亮當政治對手,算是一種磨礪。

在東漢末年,打壓司馬懿,也絕對是一個政治正確。

這兩個對手,陳暮是一定會將他們分化的。

一是高明的上司不會願意看到自己有一羣抱團在一起的聰明手下,二是他們本來就水火不容,需要互相成就才能快速成長。

不然太順風順水的話,

再聰明的人也有可能會迷失自我,最終犯一些可能出現的錯誤。

所以從現在開始,就激化他們的矛盾,並不是一件壞事。

第二日,陳暮洗漱起牀之後,從帳篷裡出來,正準備去巡視一下營地,召集麾下幾名將領佈置點防守任務,卻看到司馬懿站在帳篷門口,雙手籠在袖子裡,精神有些萎靡,似乎一夜未睡。

“仲達。”

陳暮輕笑了一聲,司馬懿還是有功利心的,歷史上他曾經拒絕曹操的徵召,那是因爲當時局勢不明,認爲漢室氣數未盡。其次是嫌曹操給了個小吏的活,不樂意出仕。

要知道曹操當時是徵辟司馬懿爲上計掾,上計掾是幹嘛的?就是負責統計數據的小吏,相當於後世統計局的一個底層公務員。

最離譜的是根據《後漢書》記載,由於上計掾是負責數據的小吏,經常會奉上官的命令弄虛作假,搞假數據做假賬,因此在漢桓帝時期,就下令上計掾不允許升遷,一直到三國時期,這個政策才因爲魏蜀吳的成立而改變。

所以這個吏員,在漢朝甚至連升遷的資格都沒有,你說司馬懿嫌棄不嫌棄?

現在就不一樣。

司馬懿雖然同樣認爲漢室氣數未盡,但劉備集團不像曹操集團那樣最開始孱弱,而是非常強大,如今已經戰勝了袁紹,雄踞河北大勢已成,因此就跟赤壁之戰前的曹操一樣,完全是可以投奔的。

所以現在面對陳暮,他自然樂意搭上少府卿這個順風車,試圖登堂入室,有一個良好的前程。

見陳暮出來,司馬懿連忙拱手說道:“少府卿。”

“進來吧。”

陳暮笑了笑,他知道諸葛亮應該也早就想通了,不過諸葛亮估計在想其中的一些關鍵細節,相比之下,司馬懿就急了一些。

不過也沒關係,他剛好需要司馬懿去做一些事情,不然也不會把他留下。

雖然這些人未來都是人傑,但跟千年老妖精鬥,還是差了一些。

司馬懿低着頭進了帳篷。

坐下之後,陳暮才淡淡說道:“想通了嗎?”

“想通了。”

“問題出在哪?”

“朝廷。”

司馬懿目光炯炯地看着他:“問題出在朝廷。”

陳暮微笑地點點頭:“很好仲達,你確實很聰明,你還有什麼要問的嗎?”

“沒有了。”

司馬懿很識趣地沒有刨根問底,知道得多的人,如果不在重要位置,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陳暮緩緩說道:“既然如此,你去辦一件事吧。”

“少府吩咐。”

司馬懿恭敬地拱手說道。

陳暮道:“邯鄲城裡糧草不會太多,過一段時間,我會與衛將軍回一趟朝廷覲見天子,你得想辦法放一個口子,讓外面的糧草送到城裡去,明白嗎?”

司馬懿臉色頓時嚴肅起來,認真說道:“懿謹遵上令。”

陳暮笑道:“這件事過後,你會因爲失職而被關押一段時間,在獄中等等,到時候我會奏請朝廷將你革職送回河內,在家中多看看書,明年局勢穩定之後,朝廷就會徵召你爲郎。”

“多謝少府。”

司馬懿心中大喜,拱手應是。

這個情況就是找人背黑鍋,跟司馬昭讓成濟殺曹髦一樣。區別只是在於一個罪大,一個罪小。

成濟殺的畢竟是皇帝,司馬昭必須拿成濟祭天來平息衆怒。司馬懿頂多就是失職之罪,怎麼處罰一般看上意,如果想明正典刑,那就斬首,如果正常處罰,最多革職。

現在洛陽那邊還得倚仗劉備,不敢過分得罪,因此即便是司馬懿犯了失職之罪,陳暮再加上他的父親司馬防那邊在朝中的關係,想要脫罪還是容易。

更何況其實幫上司背黑鍋,往往不是一件壞事。如果這個上司有擔當,需要一名心腹手下,被拋出去送了也就送了,只要不是那種徹底沒法翻案的大罪,不至於一輩子翻不了身。

司馬懿自忖自己的父親畢竟目前還是河南尹,在洛陽的時候,府上走的勤快,與陳暮交好,而且陳暮已經親口答應,總歸不至於坑他。

所以這個背黑鍋的職責,司馬懿咬咬牙,願意擔下。雖然有一定風險,但這也是上位最快的途徑。

等司馬懿出去之後,陳暮眯起了眼睛。

上位者有的時候確實需要一個人來幫他充當幹黑事的髒手,這種人一般叫做白手套。

他讓司馬懿來做這個白手套,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至於是什麼意思,諸葛亮以後應該會明白。

雖然這樣做,司馬懿的升遷速度可能會快一點,但有自己壓着,未來總不至於出現司馬懿走在諸葛亮前面這種事情。

想到這裡,陳暮笑了笑,走出營寨去佈置營防任務去。

今日一天諸葛亮都沒有出現在陳暮面前,他在屬於佐吏們的帳篷當中處理公文軍務,一直到把今天的手頭工作做完,到了晚上,他纔來找陳暮。

陳暮也恰好晚間巡營回來,見他過來,便問道:“孔明,如何了?”

諸葛亮點點頭道:“亮想明白了。”

“嗯。”

陳暮說道:“那你覺得,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諸葛亮說道:“師君想扶持劉使君爲帝,裡面的難度,恐怕不小。”

現在陳子歸之心,倒沒有鬧到路人皆知的地步,因爲如今劉備和陳暮的人設,就是忠臣。

他倆目前還沒有做什麼違背朝廷的事情,連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沒有人去想,天下人自然也不存在懷疑他們要搞篡位。

只是像曹操這些人,因爲和陳暮認識了很多年,知道他的秉性,所以才與郭嘉猜測,等到劉虞死後,陳暮會想辦法扶持劉備這個所謂的“漢室帝胄”登上皇位。

而司馬懿則想到的只是朝廷會打壓劉備的問題,他認爲目前來說,劉備只能當權臣,很難上位,所以並沒有去考究劉備會不會篡位的問題。

諸葛亮就不一樣,他研習了多年陳暮給他的屠龍術,已經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他今天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劉備集團故意放水,拖延袁紹死亡時間,以此對抗朝廷的意義在哪裡?

劉備如果想當權臣,以他的軍事實力,朝廷不可能逼迫他什麼,只能以正規的手段來打壓他,或者找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不能無故找他的麻煩。

即便是下飯一個新的冀州牧,在劉備面前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來,到時候冀州的軍務,大概率還是要在他手裡。

而且劉虞年紀大了,沒幾年活頭,早日收復冀州,從河間抱一個小皇帝過去,那不是最好?相比於劉虞,一個年幼的小皇帝更好控制。

到那個時候,劉備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入主中央,三公,大將軍,乃至於封王,都是可以商量的事情,以皇叔的身份輔佐少帝,豈不是一件人人都誇讚的美談?

畢竟只要他不反叛,不犯什麼大錯誤,朝廷就必須哄着他,否則無罪打壓一名對朝廷有功,爲江山社稷流過血的功臣,別說劉備麾下十幾萬大軍不答應,就算是青州和冀州的百姓,恐怕也不會同意。

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劉備如果想當週公、霍光,完全可以順着朝廷的意思,快刀斬亂麻,處理掉袁紹之後,就立即前往河間尋找一位章帝子嗣送去洛陽,顯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但諸葛亮卻發現,劉備,或者說,陳暮根本就沒有順着朝廷意思的打算,拖延袁紹的死期,自然是在藉口冀州沒有平定,拖延朝廷想要在河間抱取幼年天子的想法。

那爲什麼師君要這麼做呢?

答案顯而易見。

是想多拖延一段時間,看能不能拖到劉虞老死。

這個時代醫療條件很差,普通人能無病無災活到四十歲,就已經是很大的幸運。

雖然也有些人能活到七老八十,但諸葛亮也聽說過,天子的身體不太好,前年和去年冬天都升過大病,差點病死。

也許多拖一年,就能拖到天子駕崩。

到那個時候,陳暮再以冀州尚未平定,國家正處於大亂之中等理由,強行扶持劉備上位,也不是不可能。

但裡面還是有很多問題,諸葛亮在心裡唉嘆,想要做這事, 沒那麼簡單呀。

“孔明覺得,此事有無可能呢?”

陳暮笑問道。

諸葛亮搖搖頭:“難如登天。”

“哦?”

陳暮道:“說來聽聽?”

諸葛亮想了想道:“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劉將軍並非光武之後,甚至非長沙定王之後,想繼承法統,滿朝文武不會答應。”

“嗯。”

陳暮點點頭:“第二個呢。”

諸葛亮道:“第二個便是師君有些疏忽了,界橋之戰後,袁紹只剩下魏郡和趙國,河間從理論上來說,已經迴歸朝廷的手中,如果朝廷派人前往河間選取子嗣,恐怕......”

“恐怕我的算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是嗎?”

陳暮幫他補充道。

諸葛亮沒有說話,這已經是他所能夠思考到的極限,如果他所料不差的話,朝廷估計很快就有可能在這方面行動。

一是派新的冀州牧,二是去河間抱養皇嗣,因爲這是朝廷有正當理由的行動,所以劉備和陳暮根本不可能阻止,除非他們直接反叛。

但反叛的代價卻很大,因爲劉備集團本身就有很多忠於漢室的人,比如青州泰山學宮裡不少老學究老大儒就是如此,一旦劉備公然反叛,後院容易起火。

其次是天下人都知道劉備是忠君仁義的人設,人設崩塌不要緊,天下各路諸侯就有理由和名義聯合起來一起對抗他,到時候就又是一場董卓的虎牢關之戰,生靈塗炭,江山社稷就更加亂作一團了。

這是一個兩難的困局,諸葛亮很擔心陳暮會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五十章 鬥將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完結感言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請假條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麼回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請假條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請假條。第四十章 表功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一百零七章 賣兒賣女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三十九章 最後一功第三十五章 西涼亂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八十六章 浮陽之戰(3)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九章 規劃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三十六章 陣斬蹋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