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儒生

當陳暮從盧植那邊抽出身,來到城外找到關羽張飛他們的時候,就看到關羽張飛趙琳三人在前面談笑風生,後面跟着一大幫士卒搬運着鎧甲武器。

易陽城外現在像是變成了菜市場,大軍沒有安營紮寨,只是原地休整,但無數士兵穿來穿去,顯得異常雜亂。

遠遠地看到陳暮和幾個保護他的士兵過來,張飛揮舞着手大嗓門喊道:“四弟!”

周圍路過的士兵紛紛看過來,弄得陳暮被人注視,相當尷尬。

這就有點像是在步行街逛街的時候,你的坑爹損友隔着幾十米就對着你大喊大叫,搞得周圍的行人都行注目禮一樣,會讓人特別不舒服。

陳暮無奈,加快步伐走過去,看到趙主簿,拱手行禮道:“趙主簿。”

趙琳連忙回禮:“陳軍候。”

一個曲有一個曲長,一個曲軍候,曲長是六百石,管五百人。曲軍候是秩比六百石,相當於副曲長,官職就比趙琳這個主簿低了一點點。

陳暮笑道:“主簿似乎跟我二哥三哥十分投緣?在聊些什麼?”

張飛一手持丈八點鋼矛,另外一手比劃道:“剛纔趙主簿說他去過西海,在西海見到過這麼大的一條魚,足有五尺長,這怕是一條魚精怪吧。還說若我等有時間,便去雍州看看,他帶我們見識一下西涼美景。”

西海就是後世的青海,漢代叫西海郡,屬於雍州和涼州邊境區域,目前掌握在漢人手裡,不過那地方也非常複雜,羌漢矛盾尖銳,發現過多次叛亂。

趙琳笑了笑:“我少時就離家遊學,走南闖北。去過蜀中、涼州等地拜訪名師大儒,雖無所建樹,也沒學到什麼本事,但亦算是見多識廣。以後江山平定,天下太平,陳軍候也可以去西涼看看,那壯闊的景色,我到現在都難以忘懷。”

陳暮樂於跟趙主簿搞好關係,當然附和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涼大漠景色我早就有所耳聞,若能和三五好友同去觀賞,自是極好,以後若可以去的話,趙主簿可要務必爲我兄弟等人導遊。”

這就是在暗示了。

趙琳愣了愣,思索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好詩,將西涼大漠的景色完美呈現,仿若那波瀾之景便在眼前。陳軍候大才也,自幽州一路到冀州,有謀劃之才。只見我一眼,便知道我家中有妻子老母兄妹,有辯物之才。如今還有詩才,這等本事,讓琳屬實敬佩。”

漢代就有五言詩,不過屬於小道,一直到魏晉時期才慢慢流行,到唐朝則是詩歌的巔峰時代。這個時候流行賦,比較出名的像司馬相如、揚雄,都是寫賦的大家,詩詞歌賦雖爲一體,但如今遠不是詩詞的時代。

因此陳暮隨口兩句詩,聽着是讓人覺得不錯,但也沒有讓人驚才絕豔到納頭便拜的地步。

不過趙琳依舊覺得他很有才能,以後前途無量,有了交往的想法,又說道:“若軍候看得起,也不要叫我趙主簿,我名琳,字伯瑜,軍候喚我一聲趙伯瑜即可。”

陳暮打蛇隨棍上,立即大笑道:“伯瑜兄!”

古代取字,需要跟名意思差不多,或者要解釋這個名的含義。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就是明亮。張飛字翼德,飛起來了,需要一對翅膀才能飛嘛。而陳暮這個子歸意思也差不多,暮就是天黑了,天黑了要幹嘛?得回家呀。

所以趙琳這個琳字,在古代是“玉”的意思,可以取的字就是“瑜”“璋”“瑾”等幾個形容美玉的。

像陳琳,就字孔璋。周瑜,字公瑾。而趙琳則取了這個“瑜”字,並且“伯”字,也代表了他在家中的地位是老大,說明他的確有其它兄弟姐妹存在,側面印證了陳暮的推測。

兩人一口一個子歸弟,一個伯瑜兄,很快也親近起來。

不管在什麼地方,和管理後勤的人搞好關係,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比如別的部門的人來找趙琳覈定戰損,索要輜重,趙琳肯定會公事公辦,損失多少就補多少。而劉備部門過來,那就是特事特辦,損失一百,馬上補三百,這種好事上哪找去?

其實這也是因爲陳暮是士人,趙琳也是士人,士人在軍隊中很難和沒文化的將領有什麼共同語言。但如果大家身份相近,有共同語言,很容易溝通在一起。

再加上劉備兄弟又是盧植這個主將眼前的大紅人,眼看着就要飛黃騰達,趙琳作爲一個吃過苦的破落世家子弟,雖然沒有大才能,但察言觀色的本事還是有,面對陳暮的主動交往,他也當然願意巴結。

如此陳暮關羽張飛趙琳很快就混跡在一起,關係很好,一下子反倒沒了劉備什麼事兒。

不過劉備要是在的話,以他的手段和拉攏人際關係的本領,恐怕現在四個人就不止是關係不錯,說不準在他的中和下,大家很快就好得像是穿一條褲子,在軍隊裡結個小幫派都不成問題。

只是現在劉備有點忙,宗員提出要奇襲曲樑,盧植認真思考了這個建議,同意了這個提議。

陳暮和劉備則獻計利用馬車運兵,並且派三百幽州騎兵做偵查。

盧植命令劉備帶領這三百幽州騎兵去執行這個任務,劉備現在正召集了他的部曲,然後跟着盧植去領馬匹,同樣也在城外大軍當中。

等到運送輜重的馬匹紛紛被卸下,正在裝馬鞍的時候,劉備找人問了陳暮他們的位置,騎着馬奔馳而來,一見面就說道:“二弟三弟四弟,郭大賢已經跑了近三刻鐘,我們必須加快步伐,不能讓他們提前到達曲樑,二弟三弟跟我走,即刻出發偵查郭大賢部,四弟你留下統領新兵。”

“劉中郎。”

見劉備過來,趙琳行禮問好。

劉備這才注意到趙琳,主要是天色太晚了,軍中雖然點起火把,但光線不太好,他也連忙下馬回禮道:“趙主簿,大軍馬上要再次出發了,恕備不能與主簿興談了。”

“無妨無妨,大事要緊。”趙琳連連擺手。

關羽道:“那羽先行告辭。”

“俺走了。”

張飛揮舞着丈八點鋼矛,興奮道:“終於可以又打仗了。”

這倆人真是。

陳暮不由得羨慕起關羽張飛那變態的體力。

一個小時前他們還在易陽城裡拼殺,死在他們手裡的不下百人,累得氣喘如牛,一身大汗,眨眼間就恢復得差不多,簡直是超人。

與趙琳陳暮道別後,關羽和張飛就跟着劉備去了,很快軍營中奔出三百匹馬,沿着往曲樑的官道奔騰而去。

其實這些馬作爲輜重馬一般都是耐力好,爆發力不行的駑馬,不過只要是個馬跑起來肯定就能比人跑的快。更何況郭大賢的部隊又經過血戰和亡命逃跑,體力必然大量消耗,劉備追上去沒有任何問題。

除此之外夜晚的時候馬匹奔跑聲音很大,然而陳暮料定郭大賢部的士兵都患有夜盲症,辨認不清楚方向,肯定會點起火把,沿着洺水的方向走。

現在正是春汛時期,洺水水流量洶涌,會發出巨大的噪音掩蓋馬匹奔跑,而且郭大賢的部隊人數上萬,這麼多人點火把在夜晚中非常醒目,因此在洺水河邊只要遠遠注意到了大量火把,就根本不怕暴露,只需要銜尾跟蹤即可。

可以說,陳暮已經把所有的東西都算了進去,現在就看盧植和劉備的了。

盧植也不負期望,在劉備先行出發後不久,就把部隊整合起來,大量輜重被卸下,只留下馬車,前軍近萬人登上了馬車上,每架車四五人,上千輛馬車轟隆向着曲樑駛去,一時間都讓趙琳恍惚回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頗有種技術倒退的既視感。

“子歸賢弟這一招真是妙,自從戰車被淘汰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戰場,沒想到你居然想到利用馬車運兵,真是讓我這般常讀百家經典的儒生汗顏。你若是生在先秦,恐怕亦能稱賢矣。”趙琳搖搖頭。

陳暮笑道:“百家之說既爲經典,自有它的道理,只是後人不會運用罷了,不管是先進的東西,還是落後的東西,存在即有理。早在先秦時代,這世間的大道就被聖人們道盡,我們這些後人,勉強靈活運用就已經很難,哪敢說和他們並列爲賢啊。”

漢朝繼承了秦朝,秦朝二世而亡,所以漢朝實質性離戰國時代並不遙遠,總共也就相差四百多年。並且漢朝時的讀書人學的都是儒家經典,不過儒家臉皮比較厚,“借”過來不少書。

兩漢時的儒生主要是修七經,爲《尚書》《詩經》《禮經》《周易》《春秋》《孝經》《論語》。

其中《尚書》《禮經》《周易》都跟周王室有關係,比如羣經之首的《周易》,據說是周文王所作,《尚書》則是周王室所藏的政治文書, 《禮經》又名《周禮》《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是周公製作。

除此之外,《詩經》是各國的詩歌總集,跟儒家也沒多大關係。

這其中只有《春秋》勉強跟儒家搭邊,因爲《春秋》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國家的史書合集,那個時代除了周王室以外,其它各國都有史官,記錄歷史。秦始皇焚書之後,各國的歷史就沒了,《春秋》一度失傳。

到了西漢,儒家學者藉口耳相傳,整理成《左傳》、《公羊傳》等著作,於是《春秋》就變成了儒家經典。

但實際上在孔子出生之前,《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就已經出現,不過其中的內容被孔子推崇,所以就被儒家“借”來用。

而真正沒有爭議,屬於儒家制作的經書,則只有《論語》和《春秋》。

因此趙琳說自己是讀百家經典的儒生,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錯。

不過漢朝的儒家品德倒不至於這麼敗壞,當時的儒家學着也並沒有宣稱這些作品是他們製作的,只是這裡面的內容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儒生要學習。

而且當時的儒生可不是後來那樣的腐儒,《公羊傳》說“九世之仇猶可報乎。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論語·憲問》孔子曰:“何以報怨,以直報怨。”

所以那時候的儒生可都是腰挎寶劍,敢和人拼命的狠角色,跟後來的儒生完全是兩個概念,不能將漢朝的儒生品德和清明時期儒生的節操相提並論。

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四十四章 帝崩請假條。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十章 天子第三章 得兗州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三章 雙面間諜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九章 陌上桑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七十三章 銍縣會盟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一十六章 有內鬼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一十七章 調兵遣將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七十四章 盟主孫策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二十六章 廣年對(2)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二百一十六章 二種內鬼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六章 各自戰略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三十四章 養蠱請假條第七十一章 莽夫會套路,誰也擋不住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六十五章 我預判了你預判了我的預判(二合一大章)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四十四章 世間無二此般人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四章 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