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戰後風波

“劉玄德,何不速速下馬受降,丞相尚可留汝性命,否則休怪這十萬大軍刀下無情!”劉備此番出現,倒是激起了夏侯惇立功之心,若是於此處便擒了劉備,那新野小城不攻也罷。

“你家丞相挾天子,乃是不臣,在此興兵,乃是不義,如此作爲,自有天滅之,何談取我性命!”劉備以劍直至夏侯惇,一番迴應便是率軍衝殺起來。

夏侯惇直追住劉備便砍,然劉封卻對劉備寸步不離,死死護在劉備身側,夏侯惇一時便也奈何劉備不得,恨不能一刀便將劉封砍作兩截,然事與願違,越是急切,卻又傷劉備劉封父子不得。

約戰了數回合,劉封便抽個空隙,向劉備暗使眼色,劉備登時便會意,一聲令下,一千軍士便隨其向新野方向撤去,劉封率黎闖緊隨其後,一邊抵擋夏侯惇攻勢,一邊緩緩奔向博望坡之中。

夏侯惇眼見劉備從其刀下溜走,如何能放,便愈加急切,只是揮軍追去,不管其他。

劉封護住劉備,見夏侯惇大軍緊隨其後,便心中稍安,此時二人領兵已然過了豫山安林之所,關羽張飛顯是已埋伏妥當,劉備父子路過之時未發覺絲毫破綻。

只向前行了二三裡,劉封便見道路愈發緊窄,兩側皆是蘆葦叢生,兼有灌木草叢,入夜後又是風聲呼呼作響,心知此處便是諸葛亮所設放火之所,二人於此時略略停了片刻,只待得身後喊殺聲又至,這才放心前行。

至此,劉封心中便已知曉,諸葛亮這火攻之計,已然成了。

果然,劉封與劉備走出那蘆葦叢中只是片刻過後,便聽得那博望坡之上又是傳出一陣喊殺,而後便是四處火起,只片刻光景,整個博望坡便燃起熊熊烈火,夏侯惇早已不知去向,曹軍十萬大軍於大火中不知身在何處,一片慌亂。

“子威,此間計策已成,速去新野城中協助軍師守城便可,想來那夏侯惇亦不會衝出,吾與子芳翻身衝殺一回,定可將曹軍逼至二弟三地埋伏之處。”

“父親,封願跟隨父親衝殺一陣,再回不遲!”劉封此時遙望曹軍於火光之中互相踐踏,死傷慘重,那些糧草輜重皆棄於地上,心中便有不甘之意,諸葛亮命其誘敵後便回新野,多半便是爲免劉封收穫戰利,劉封哪裡肯依,見夏侯惇早已逃的不知去向,萬萬不能攻上新野,便不想再依照孔明之命,平白讓他人得了便宜。

“子威,吾已將令劍交與軍師,若是他執意懲處,我亦無話可說。”劉備心知諸葛亮此番佈置,有趙雲於後方樊城而不用,卻將如此兇險之事交於劉封,必是初來時對劉封之言頗有不滿,而諸葛亮乃治軍嚴謹之人,劉封此番若不回新野,事後必是一番爭鬥。

“封願一力承擔!”劉封雙目圓睜,義正言辭,劉備便知其對諸葛亮並不信服,又憶起此計乃是劉封先行提出,便並未阻攔,與劉封翻身殺回博望坡。

二人各自引兵衝殺入內,正撞見李典收拾殘兵欲撤回博望城中,劉封大喝一聲,李典憶起樊城之傷養了數月,便不敢與其交鋒,當下也顧不得整理殘卒,率數百本部兵馬便逃,劉封引着黎闖及麾下數百騎兵,便緊隨其後。

追了數裡,劉封便勒住馬匹,停下途中,不管四周曹軍殘卒,將黎闖喚至跟前,低聲教其命本部二百騎兵將戰死曹軍鎧甲卸下帶回。

見黎闖下了命令,劉封便也不再追趕李典,只挑選過火之處緩緩行走,避開交戰之地,直過了小半個時辰,劉封見四周喊殺之聲漸弱,麾下士卒馬上皆是放置數套完整鎧甲,及數件鋒利兵刃,這才暗命黎闖下令將其隱藏於馬背之上,收兵而回。

走出博望坡,劉封便見劉備已然與關張二人回合,正言諸葛亮料事如神,見劉封無事,便一齊引兵回了新野。

衆人到了新野,劉封便命黎闖速速將麾下親兵帶回營中,並將所獲鎧甲分發至原芒碭山二百部衆,並教其秘密行事。

隨劉備歸了新野議事廳,卻見諸葛亮此時正端坐於廳中,紅光滿面,顯是對此次以不足萬人之數大勝曹軍十萬滿意非常。

然其望見劉封跟隨於衆將之中,滿面笑容卻是一凝,深深一瞥,顯是對劉封有所不忿。

“軍師智計過人,更兼料事如神,若不是今夜博望坡大風四起,這一把火尚不知能否燒退那夏侯惇之十萬兵馬。”

劉備一見諸葛亮,便對其拱手道謝,此次行軍,劉備將指揮調度之責全部交於諸葛亮,獲此大勝,諸葛亮自然便是首功。

劉備話音未落,關羽,張飛等人皆是對諸葛亮拜了一番,事先便知博望坡會起風助燃,這等本事關羽張飛十分佩服,此次衝殺也是十分痛快,於是便對這諸葛亮之智謀認可了幾分。

衆人對此番勝利熱議非常,唯有劉封自顧自立在當場,面無表情,卻是心念急轉,心知此次未按諸葛亮之命迴歸新野,諸葛亮必不會就此將此事揭過。

果然,劉封正念及此事,諸葛亮便發了難:“主公,此番征戰,衆人皆依計行事,然唯有一人,並未按計策行事,望主公準亮依軍法從事。”

劉封一聽此言,便是目光如炬,瞪向孔明,心知諸葛亮並不想將此事善了。

“軍師說的可是子威,其乃是爲護吾之周全,且夏侯惇已然退去,這才未回新野。此次誘敵,子威孤身犯險,勇猛非常,既已獲勝,此事便罷了吧。”劉備心知此事因果,有心維護劉封,便出了此言。

“主公此言差矣,自古明主治軍,功過不相抵,子威將軍心知誘敵後需即刻返回新野,卻逗留博望坡,且大肆搜取曹軍裝備,豈非明知而故犯,若此次不罰,孔明日後不再治軍也罷!”

劉封立於廳中,聞聽此言直恨的欲咬碎鋼牙!

第143章 入襄陽第169章 夢中之人第450章 楊修的佈局第154章 兩全之法第30章 追擊第85章 尚有一事第208章 下馬威(第二更)第343章 親征襄陽第61章 公瑾之邀第379章 強援到來第357章 解惑第164章 各懷鬼胎第222章 前路兇險(第三更)第461章 突襲得手第570章 歸一(大結局)第490章 出城迎敵第408章 往來博弈第505章 視死如歸第292章 都督之位第47章 橫生枝節第276章 踏上歸途第455章 主動出擊第341章 擇弱而噬第178章 含怒出擊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527章 論江東第570章 歸一(大結局)第420章 孰輕孰重第401章 爐火中燒的楊修第165章 生擒活捉第419章 相互攻伐第73章 論斷第221章 南中之變(第二更)第274章 開門見山第291章 身後之事第196章 江東來信第77章 反間計成第218章 箭在弦上(第一更)第519章 曹彰失策第88章 再相見第315章 喜訊第3章 父子相見第309章 曹植的舉薦第259章 籌備驚喜第156章 暗度陳倉第29章 收歸賬下第201章 奇襲(第四更)第12章 初見孔明第510章 馬超戰徐晃第332章 司馬懿之反第113章 面見曹植第57章 半日之緣第562章 真正的計策第418章 定計前行第514章 親自爲餌第187章 王對王第527章 論江東第163章 一劍當關第193章 貪念第439章 穩坐家中的司馬懿第334章 初爲人父第59章 再得伊人第180章 折中之法第54章 功成第330章 三家攻曹第535章 同歸荊州第64章 一拍即合第484章 以‘戰’服人第520章 襲魏營第389章 意外來客第562章 真正的計策第545章 雪上加霜的魏國第561章 深入第466章 黯然退場第51章 見於堂前第549章 輿論的力量第14章 一觸即發第505章 視死如歸第510章 馬超戰徐晃第555章 全軍出擊第57章 半日之緣第326章 爆炸性的消息第238章 法正獻策第275章 趙雲的抉擇第102章 戰況第276章 踏上歸途第309章 曹植的舉薦第415章 達成心願第93章 孤注一擲第287章 富貴險中求第201章 奇襲(第四更)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472章 司馬懿的條件第27章 使者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497章 要挾第300章 逃出生天第22章 大軍壓境第73章 論斷第106章 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