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與虎謀皮?

荀攸悄悄出長安入東郡,揮了揮手,留下了一份真熾感動的《白馬篇》,帶回來一封曹操親筆上書投效的表文——當然,荀攸還不負劉協期望地帶來一封曹操上書改革的諫文。

當劉協看到這封諫文的時候,嘴巴笑得都有些合不攏了。他曾經想過,曹操這傢伙會很上道兒,但他卻沒有想到,曹操竟然這麼上道兒!

那篇諫文當中,曹操完全不像鍾繇、楊修或荀攸這種士族謀臣那般謹慎和含蓄,開篇的第一句,曹操便直言大漢近幾十載盛極而衰的原因,就是因爲豪強士族尾大不掉,導致土地兼併、民生凋敝。其用詞之激進懇切,怨氣之深重,彷彿那些士族豪強搶了他曹操媳婦兒一樣。

但劉協不得不承認,曹操的確不愧爲建安文學的開創者。一篇正統的諫文,都讓他寫得這般文采斐然。其中除了大段鞭辟入裡的剖析外,曹操還理論結合實際,追古論今。提到昔日光武皇帝之時,郡國收田租三十稅一,百姓深感大德,勤做耕種之事。

又以孝章皇帝發詔令,開常山、魏郡、清河、平原之荒,悉以賦貧民的事例,道出纔有了今日袁紹與公孫瓚爭奪的這片河北豐饒之地。

最後,曹操幾乎是批判一般,說出朝廷恩德普降,世家豪族卻還在兼併良田美業、山林湖澤,窮苦百姓不能溫飽,富家之產優於公侯的漢室現狀。直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亞聖古訓。提議天子當雷厲風行,效仿光武帝殺歐陽歙而度田行的故事,大刀闊斧改革朝政。

劉秀殺歐陽歙這件事,劉協自然是知道的。昔日光武帝劉秀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爲的是便於徵收賦稅。可是地方豪族田產優越不願意上報實數,就編造數目隱瞞兼併。

當時的歐陽歙官拜大司徒,他乃《尚書》名家,又是光武帝的開國功臣,卻僅僅因爲度田不實就被下獄。當時他的弟子和不少官員紛紛上書鳴冤,可是光武帝爲了考覈田產、抑制豪強,置衆議而不顧,殺雞駭猴還是把歐陽歙給處死了。

曹操居然在這封諫文上提出此事,明顯是要跟那些士族豪強開撕了。

而這一點,也是劉協大嘆曹操‘十分上道兒’的根本原因。這封諫文只要拿到朝堂之上,不管那些士族大閥如何想揣着明白當糊塗,都知道劉協究竟有什麼用心了。但偏偏,這些士族大閥還都不能直接同劉協作對,畢竟,這事兒是曹操說的,他們想要開炮,也只能跟曹操打口水仗,劉協是半點都惹不上這點騷。

看完這篇諫文,劉協感激莫名之餘,都有些心虛起來。不管怎麼說,他讓荀攸出使東郡時拿的那篇《白馬賦》祭文,還是人家曹老闆兒子的大作——雖然,那位曹植下個月纔會來到這個世界。

“真想不到,曹愛卿竟是如何耿直奮勇的漢室忠臣,若早知天下還有此剛烈的漢臣,朕又何至於困守深宮,百無一策啊。”劉協將手中的諫文摩挲了許久,都捨不得放下,直看了六遍的時候,才依依不捨地向荀攸笑着說道。

堂下的荀攸自然知道劉協這話是反話,但身爲臣下的職責,他覺得自己還是要提醒一下劉協,曹操可不是一隻乖順的小花貓人物,而是一頭正準備掙脫牢籠、飢腸轆轆的猛虎:

“陛下,此封諫文得來絕非僥倖。微臣敢斷言,在東郡之時,曹孟德已經看出陛下用意。他之所以這般投桃報李,自有忠心漢室的一面。但更多的,恐怕是陛下與曹孟德二人心照不宣、各取所需罷了。”

對於荀攸的提醒,劉協看起來並未有多少動容。但事實上卻非如此,因爲劉協穿越過來之後,便一直將曹操當做一位潛在的最大對手。而當一種堤防過多過重時,反而就會使人在平時看起來更加平淡冷靜。這倒不是說劉協對曹操已麻木到不在意,相反,是他已將這種堤防融爲本能。

所以,劉協從坐席起來,來回緩緩地在宣室殿中踱步,臉上露出一抹似笑非笑的神情,向荀攸回道:“朕自然知曉這些,否則,也不會找他曹孟德爲朕代言。”

聽到這番話,荀攸微微閉了閉眼睛,隨後也輕輕地露出了與劉協一般無二的笑容。因爲,他已經聽懂了劉協的意思。

的確,無論從哪方面講,曹孟德都是目前漢室最適合引爲奧援的一位人物。

從曹操的出身來講,他雖然半個屁股坐在了士族的位子上,但他的老爹畢竟是宦官收養的兒子。因爲這樣的出身,曹操一直被那些傳統的士人罵作奸閹遺醜。在他尚未發跡之前,只有喬玄、何顒、鮑信三個人看好他。就連那位善作人評的許邵,還是曹操拿着倚天劍才逼着他才說出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

有着這些刻骨銘心經歷的曹操,又怎麼會對那些高談闊論的士族大閥有好感?而這樣的一個人,卻得到了漢室最正統、最有權威公信力朝廷的器重和認可,他又怎麼可能不感動莫名?

另外,從曹操如今所處的勢力範圍而言。曹操如今身爲兗州牧。而兗州這個位置,上控大河、下接揚州,東靠徐州、西臨豫州,正屬於四戰的要衝之地。倘若曹操在兗州站穩了腳跟,那便相當於漢室在關東一片有了至關重要的跳板,且十分符合先秦縱橫學家所提倡的‘遠交近攻’之策。如此,爲之後漢室的進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一點,曹操自然也看得出來。但他要從劉協這裡得到的,就是漢室名正言順的詔命。雖然這看起來華而不實,可在這個講究道義的漢代,有了漢室朝廷這張護身符,曹操無論做什麼,都要比其他諸侯底氣硬上很多。

最後,就是劉協和曹操這兩人雖然隔着二十多歲,同時也素未謀面。但他們二人無論在理念和行爲上,的確有着許多相似的地方,從而造就了兩人的惺惺相惜。

劉協不肯甘心大權被董卓、王允把持,發動了一明一暗兩次政變,擊潰了自己的對手。而曹操,爲了不肯寄人籬下,千方百計脫離了袁紹,引兵南下東郡開始獨自創業。

劉協爲保長安一帶安寧,不惜千金之軀,遠赴郿縣引來援兵解民於倒懸;曹操征討兗州叛亂黃巾,無論是否有着奠定他聲望權勢的因素,但這一所爲,畢竟是爲了安寧天下,拯救蒼生之舉。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兩個都是十分聰慧狡黠又銳意改革之人,由此,他們都看出了彼此的用意,也明白各自的所需。所以,只在荀攸一番出使之後,兩人便輕而易舉地給予了對方最想要的東西。

想到此,荀攸突然明白了自己在東郡看到自己那位族叔荀彧,臉上那等奇怪笑容當中的含義:果然,天下英雄,大多都所見略同啊。智慧的火光和不謀而合的理念,半分不因地域的疏遠而有一絲的阻礙,在漢室這個風雲變幻的歷史大潮中,碰撞起一星璀璨的光芒。

不過,感嘆之餘,荀攸想起自己那位族叔,不由又想起一事,未經思考便開口言道:“陛下,微臣趕赴東郡之前,陛下曾對我那族叔荀彧念念不忘。而爲了幽州一義士,陛下都曾親筆寫出詔書,爲何此次,陛下卻不令臣藉此將族叔召入朝中,以參大事?”

“公達有心了,不過,公達認爲,你那位族叔會同意此事嗎?”劉協笑着對荀攸回到,但臉上的神情卻絕難言真情實意。荀攸看着劉協這等怪異的笑容,微微一沉思,頓時臉色羞愧了起來。

的確,荀彧是不可能來長安的。就如他的三哥荀衍、四哥荀諶如今還在河北袁紹帳下爲官一樣。這種做法,便是士族大閥不將雞蛋放在一籃子的智慧。他們令子侄後代分散到各個勢力當中,無論最後哪支得勢,自己這族的香火便都不會因此而斷絕。

所以,荀攸之前那番話,可以說有些自取其辱。

不過,同時荀攸也很好奇,這位少年天子,究竟是如何得知這等士族大閥手段的?要知道,這種手段,無論在哪個望族當中,都屬於極度隱秘之事,是任何子侄後人都絕口不會提及的秘密。

難道,這位天子真的是生而知之的天縱之才?

第333章 朕就是陰險的漢子第747章 轉戰官渡第28章 我們的愛還在不在?第767章 程昱的強硬談判法第319章 難道?……第425章 關羽襲曹操第261章 朕會很溫柔的第440章 二劉對臺戲第116章 赦還是不赦?第226章 無膽之君!第64章 李儒的奇怪建議第75章 兩份詔書第786章 黑鍋有人背了第38章 呂布,呂奉先!第617章 還能有什麼奇蹟?第103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390章 愁眉不展第515章 有本事兒耍大斧啊?第384章 大漢的第一夫人第225章 馬將軍當心!第74章 王允勸呂布?第242章 皇兄,你回來了第630章 讓人家封成禪吧第718章 滿城盡是福爾摩斯第82章 那一劍,從何而來?第42章 劉和出關中第52章 呂布獻信第105章 砸你個沒眼色的!第183章 白馬篇第139章 摔鍋砸盆第744章 我們也會用計!第701章 一隻羊引發的血案第457章 一封家書第266章 罵得好啊第157章 呂布的抉擇第217章 這就是漢軍?第259章 戰爭犧牲品第140章 國殤第100章 再度遣使第5章 董卓你湊什麼熱鬧?第303章 爲復仇,成鬼神!第740章 可真是大漢天子吶第507章 陷陣營VS虎豹騎第294章 交易第606章 序曲落幕第107章 聖人有言?第118章 犯二的青春第272章 皇后背叛自己?第271章 令劉協膽寒的消息第549章 讓人費解的救援第69章 我要的,還是最初的野望第265章 你好毒第66章 連環計後的隱憂第794章 可惜我的三分天下啊第676章 朕的知識,都學雜了啊……第391章 科舉取士第240章 飛蛾投火第457章 一封家書第428章 袁術的這一年第579章 失敗的剽竊第338章 愛搶話的侍衛第710章 又見謠言第801章 七年第725章 博弈和交易第197章 都是忠臣啊!第685章 說了也不懂,懂了也不上心第451章 散夥不幹了?第163章 爲了漢室!第472章 猶如昨日長安第575章 別有隱情第334章 被遺忘的漢室使臣第33章 倚天劍第114章 揭開底牌第563章 屠殺與慘烈第445章 兵現逆局第625章 錦衣夜行第731章 伏壽的變化第632章 新舊的對決第490章 媽媽,我想回家……第422章 天子檄文第776章 劉協的迷茫第612章 天子的反悔不叫反悔第312章 缺德的天子第38章 呂布,呂奉先!第392章 好奇心折磨人第610章 究竟什麼原因?第702章 斬將奪旗第13章 董卓發家史(下)第52章 呂布獻信第297章 孫策的賀禮第54章 算命的老鄒第529章 都是不省心的傢伙啊第12章 董卓的發家史(中)第610章 究竟什麼原因?第180章 慈禧老佛爺第402章 無敵是多麼空虛第383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了第787章 是時候了第662章 美人計?第352章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