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老西兒都叫窮

“臣曹三喜,拜見晉王、代王殿下。”

“呵呵呵,曹行長不必多禮。哎呀,咱們山西窮啊,山西人苦啊。現如今掌管天下銀庫的曹行長衣錦還鄉,可得顧念鄉情,爲咱們山西人造福啊。”

“代王殿下言重了,臣爲監國效力,便是爲大明效力。山西,乃是大明的一部分,所以,臣理所當然爲山西效力。”

雙方的機鋒打完,接下來自然是程序化的各級官員按照等級逐一的上來見禮、唱和。這一切流程走完後,曹三喜纔在李如柏的騎兵護衛下,進入太原城,在太原知府的辦公地點找了一間較大的廳堂,開始和山西的地頭蛇們扯皮。

到了這種場合,除了山西布政使、太原知府和陽曲知縣因爲是東道不得不在現場陪着外,其餘秉持着‘君子不言利’的諸位宗室和官老爺們基本都不參加了。不過,毫無例外的,他們都派出了得力的代言人蔘會,如晉王和代王兩家親王,更是派出了王府內的長史坐在了會場的第一排。

至於前文說到的四大家族,那更是家主全部參會——不是他們想,而是曹三喜點名要求的。

“哎呀,終於可以說咱們山西的家鄉話了。”坐上主位,曹三喜笑呵呵的道:“說起來,承蒙監國殿下重視,將這大明皇家銀行的品級定爲正三品,所以我在這裡倒是可是自稱‘本官’了。不過你們都知道,我曹三喜以前不過是個賣豆腐的,這心裡啊,未嘗不覺得坐在我的下首,乃是人生之恥。”

“不敢,曹行長言重了。我等萬萬沒有如此想法。”

“哈哈哈,說笑說笑而已。本官不管你們心裡怎麼想,但是監國交待的事情,我們必須得將它辦好。”

“請曹行長示下。”

“按照監國的教令,今年,山西將設立大明皇家銀行太原分行。場地什麼的,需要山西布政司、太原府、陽曲縣大力協助。”

“下官等謹遵教令,到時候請行長劃下標準。下官等一定按照銀行的需求,儘快完成徵地、拆遷等工作。”

“好,多謝諸位。那麼本官接着說第二條,自去年我大明開始實行新幣制以來,目前已經開設銀行的兩京四省,一共是發行了價值近五千萬兩白銀的新幣。這其中,有兩千萬兩是國家事先準備的銀子,有近三千萬,是民間納入銀行的金銀錠。兩京四省的百姓,對國家新政的支持,真是讓皇上和監國都大感欣慰。”

曹三喜這話一出口,四大家族裡城府最淺的王之禎不自覺的嘴角一扯,然後翻起了白眼。

說真的,去年朝廷下令啓用新幣的時候。全國很多權貴和豪商都是抱着看戲的心態:太孫強勢了這麼多年,終於要栽跟斗了——雖說這金幣銀幣比起大明的寶鈔來說,確實讓大家放心一些。但是你那銀元的含銀量到底不到一兩白銀的九成啊!我大明的百姓又不傻,怎麼可能會用新幣嘛。

可誰曾想到,這新幣在第一批施行的兩京四省,總體運行情況卻很不錯!

北京、南京就不必說了,前者是帝都,國家力量最強的地方。後者是朱由棟真正起家的地方,太孫民望極高。廣州的海貿和走私極其發達,西班牙雙柱早就廣泛通行,所以對銀幣接受非常順利。成都那邊四川人本來就相當靈活,而且作爲世界第一紙幣誕生的地方,四川人更喜歡銀幣這種幣值清晰的東西而不是隨身攜帶秤盤。至於陝西,其經濟實力太弱,翻不起什麼浪花。

總之,在去年新幣推行中,真正的硬仗只有一個布政司:湖廣。

作爲這個時代的經濟強省,湖廣的地頭蛇們確實也組織起來對新幣進行了阻擊。但是當朱由棟和曹三喜調集全國力量對其打擊後,湖廣最後也焉了。

這裡面的經濟戰,雖然不見刀光劍影,當然也是驚心動魄。但是反應在六大日報上的,卻是兩京四省百姓,堅決擁護銀行發行新幣云云……

這些話麼,騙騙老百姓也就是了,到了如王之禎這種層級的人,怎麼會信?

“諸位,本官實話實說,經過一年新幣的部分發行,我們才深刻感受到,原來我大明民間的交易需求極大。不管是以前朝廷準備的兩千萬兩白銀,還是後來陸續從民間存貸中獲取的三千萬,即便是在兩京四省也不能保證所有交易都能用新幣執行。現在,監國殿下要求我大明剩餘七省全部開設分行並使用新幣,這白銀的儲備,明顯是不足的。”

“呵呵……”老西兒們都是淡淡的一笑。

曹三喜也不着惱,繼續的說了下去:“我大山西,歷來都是朝廷的忠實良民,對監國殿下最是支持不過。所以,本官受監國殿下委託,來這裡找諸位化緣來了。殿下的意思,是請山西的各位達官貴人、士紳豪商們,先借給銀行兩千萬兩白銀,讓銀行有原材料將其加工成銀元、銀角。”

漢族的傳統聚居區,是較爲適合農耕的。要適宜農耕,那就得地勢平坦,少火山地震。那麼,自然而然的,在這塊土地上建立的國家總體就是一個缺貴金屬的國家。

新幣發行,黃金還好,畢竟價值大,實際交易中使用頻率較少。銅錢呢,大明發行了兩百多年的銅錢了,這存量也基本夠。唯獨白銀,哪怕朱由棟不斷的把海外貿易賺來的銀子改鑄成新幣投放市場,仍然有通貨緊缺之感。

在這個過程裡,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中國人有極高的存儲習慣,而且喜歡存在家裡!不少達官貴人乃至百姓,在獲得銀元后,往往是將其存了起來,使得這一部分銀元不再進入市場流通。

去年湖廣的新幣推廣戰,更是湖廣的豪商們聯合起來,故意把大量的銀元給儲存了起來,搞得整個湖廣白銀、新幣齊齊短缺。逼得朱由棟緊急向萬曆借了五百萬兩銀子,並從慈慶宮自己的母親那裡,把慈慶宮所有剩下的銀子約一百二十萬兩全部投放入湖廣,才堪堪的挺了過去。

但是現在,要開始新的七個分行,這銀子真的是不夠了。

不過這不要緊,我擺明了說不夠就是了。

“曹行長,這不行啊。我山西表裡山河,境內大山、臺原極多。土地貧瘠、產出極少。我山西就是個窮省啊。兩千萬?若是兩萬兩,大家傾家蕩產倒是可以勉力爲殿下辦到的。”

“是啊是啊,曹行長,我晉王府已經有近百年沒有拿到足額的親王俸祿了。這全府上下可真的是差不開鍋了。但我晉藩畢竟是隔壁秦藩之後的大明第二藩,國家有難事,我們做宗室的總是要傾其所有。這樣吧,作爲王府長史,我代我家王爺表個態,晉王府資助未來的山西分行一百兩。”

“哈哈哈哈~~”晉王府這邊如此一說,老西兒們都愉快的大笑了起來:晉王表態了,而且劃定了一百兩的上限。接下來如何做,大家心裡就有譜了。

對於這樣的場面,曹三喜的臉上沒有半分波動:“呵呵呵,晉王府是這個意思嗎?那代王府呢?”

“嘿嘿,都是親王,怎好不爲朝廷分憂?雖說我們代王府也多年沒有拿足親王俸祿。但既然晉王府都如此高義,我們代王府也不甘人後啊。一百兩。”

“那諸位呢?”

“哎呀,曹行長,我們早就說了,山西是個窮省,我們也囊中羞澀啊。這樣吧,朝廷有困難,我們作爲良民,一定鼎力支持。我楊家就不借錢了,捐,捐五十兩……”

第五五六章 歐洲將星璀璨第五三三章 莫里斯的調整第六九五章 進擊的商丘號第七一一章 歐洲人撤退了第四七七章 歐洲人的改變第六三九章 事了準備回家第一五六章 李成樑的致仕第二六三章 抖起來的戶部第四九四章 萬里援軍抵達第三六一章 家裡的親人們第八十六章 大明直轄木邦(一)第七四二章 歐洲經濟隱患番外:二百五十年後第五十四章 一起爬科技樹(三)第一零五章 全面進行佈局第五五一章 天家最是無情第三二八章 科技界的曙光第三十九章 賺錢必須高尚第一八五章 阿拉維杜新王(二)第七十四章 要走就走遠點第四四一章 王在晉的決心(爲盟主逐日2005加更1/2)第五七八章 菲利普的理政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們第五四零章 奧斯曼的反擊第一零九章 現在開始起航(四)第五零八章 好好修煉內功第二一七章 對法戰前準備(二)第二八零章 破軍星的天賦第八十九章 國家根基已朽(一)第四三五章 後勤保障無礙第七五七章 唯有科技制勝第一三五章 穿越者的互撕(一)第七四一章 失去南美之痛第一零四章 真是時不我待第七十一章 西北危機已現(二)第三六零章 三萬裡的遠征第六三二章 文臣們的作用第五八五章 赤腳醫生手冊第十八章 狗屎般的財政(三)第四零八章 朝鮮需要內附第六八零章 老賊的好打算第一九零章 行百者半九十(一)第七四二章 歐洲經濟隱患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一九七章 天下重新透明(六)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國事第二八四章 易普拉欣崛起(一)第六零二章 奧朗則布代位第九十四章 國家根基已朽(六)(收藏滿四千加更)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四三三章 科研獲得突破第三六三章 朱由棟的殺招第一四九章 未雨當先籌謀第六零八章 大明兩路進軍第三五八章 恢復周之分封第六二三章 奧朗則布背刺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駐印軍第五一一章 魯道夫在美洲第一一七章 東林也要辦報(六)第四二一章 易普拉欣野望第一九九章 喪事不止一件第六八九章 敵艦兵臨城下第六五六章 鄭芝龍的奮戰第七九八章 歐洲的商人們第五零零章 呂宋之戰終焉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四五八章 當家真的不易(一)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四七七章 歐洲人的改變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七七一章 雷擊艦隊登場第五七一章 除惡必須務盡第二三五章 歷史未能重演(六)第十一章 孤的元從班底(三)第三七零章 大明開始收網第七六九章 士氣和命中率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第四二二章 啓動經濟改革第三零零章 暹羅王的手筆第七七六章 所謂虛虛實實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四五五章 許顯純在仰光第七九六章 槍口頂在腦門第五八一章 幺蛾子菲利普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一九八章 天下重新透明(七)第二二四章 土著不可小覷第一五六章 李成樑的致仕第五零六章 適度扶持藩國第四二零章 雙子們的佈局第四六六章 開陽援助天璣第一七四章 宿命的薩爾滸(四)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四三七章 追擊其實不難第一一八章 東林也要辦報(七)第五三零章 戰事陷入焦灼第四三四章 林丹汗要北狩第七九三章 亞丁灣的屠殺第十九章 有的人欠收拾(一)第七七三章 海上的槍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