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章 監國的第一天

太孫殿下出任監國,乃是祖制的體現,所以萬曆一道聖旨就立即生效,根本不需要內閣的副署,更不需要給事中審覈。總之,文官們阻止不了。

但是,文官們的內心——至少絕大多數文官的內心,是崩潰的。

多少年了?至少從仁宗開始,大明這麼多皇帝,除了世宗(嘉靖)皇帝比較難伺候外,其他的皇帝其實都還是好對付的:至少,他們基本不殺大臣,而且也很好糊弄。

所以這近兩百年來,雖說大明的國勢每況愈下,但文官們的小日子過得還是很舒服的:怠政懶政幾乎沒人管,貪污受賄也是官場慣例,不開心了噴幾句皇帝,惹毛了直接掀桌子走人。實在是太舒服了。

而現在這位太孫?乖乖,這位哪裡是宣皇帝,分明就是成祖甚至是太祖的脾氣啊!

哎,你們說,怎麼太子就突然薨了呢?我們還指望着將來太子登基,廢了這位太孫,解救我們於水火之中呢。

哀嘆完了,還得面對。畢竟,官位和權力是如此的誘人,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能捨棄的。

朱由棟當然管不了這麼多,在和萬曆深談後,他已經開始做出了一系列的調動:

其一,橫海衛集體北上,全體轉換軍籍入京營。

其二,命令南京守備太監王坤,以及田爾耕、曹三喜、徐光啓等人火速入京。

其三,命令魏忠賢在北京城附近尋找、購買土地,修建新的大明研發中心。

這三條佈置下去後,特別是十一月底,橫海衛火速入京後。到了這一年的十二月初一,朱由棟才正式召集內閣的兩位閣老和六部、都察院等部門的負責人,在興華宮舉行集體會議。

“衆卿,皇爺爺讓孤來監國,說實話,孤的內心是有些興奮,但更多的是惶恐。無論如何,在其位,必謀其政。爲了讓這個國家在歷代先皇以及皇爺爺打下的基礎上更加的輝煌。孤在這裡定下幾條規矩,方便我等君臣以後好共事。”

“臣等恭請殿下示下。”

“第一條,孤以後居住、理事,仍然在興華宮。以後六部奏章,內閣票擬等,都要準備兩份。一份給興華宮,一份給乾清宮。皇爺爺那邊如果沒有批覆,那就以興華宮的批覆爲準。只要乾清宮有批覆,一律以乾清宮的爲準。”

“臣等領命。”

“第二條,朝會,普通朝會每月定期舉行一次。在京六品以上官員可以參加,並且有提交議案的權利。但是這些議案必須由通政司和內閣先審一遍,不值得拿到朝會上來說的,一律不許通過。只提問題,沒有提解決方案或者建議的,一律不許通過。節日性朝會暫時只保留元旦大朝會,如果皇爺爺壽誕想舉行朝會,可以臨時增加。外邦使者覲見等,不再開大朝會,到時候各部官員派些人來觀禮便是。”

“殿下?”

“葉閣老有什麼要說的?”

“這大朝會還有普通朝會的頻率是不是低了一點?”

“呵呵。”一開始還和顏悅色的朱由棟這時候把頭微微揚起,用斜視的眼光看向了葉向高:“葉閣老,你可能沒聽清楚孤剛纔說的話,孤說的是,定規矩,不是,提建議!”

“如果殿下連老臣一點建議都聽不進去,那還要老臣幹什麼?”

“嗯……”擡頭望了一會屋頂,朱由棟微笑了起來:“果然是強項的葉閣老。葉閣老,孤跟你講清楚,以後呢,孤說定規矩,那就是孤已經下定了決心的事情,必須堅決的執行。孤說聽建議,那纔是你說話的時候。”

“殿下如此蠻橫,老臣伺候不了,老臣乞骸骨!”

“準了!”

“你!”

葉閣老這一年五十三歲,考中進士正式出仕也整整三十年了,從來沒有碰到過如此囂張蠻橫的上級。所以哪怕葉閣老這會兒內心萬般不想辭職,但天大地大,面子最大,這個時候他也只有站起來,準備走出興華宮。

“葉閣老請留步!”

怎麼?意識到自己剛纔太過囂張強硬,說錯話了麼?哼,來啊,來求我啊!

“孤剛纔的幾條規矩還沒有說完。其中有一條規矩是準備在後面說的,但是葉閣老既然要辭職,那孤就先說了吧。從現在開始,所有官員離任之前,必須進行離任審計!知縣離職,各州府審計。州府主官離職,布政司審計……以此類推,閣老、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離職,孤親自審計!”

“老臣清廉之名,滿朝皆知,老臣等着太孫來審計!”一甩袖袍,葉向高器宇軒昂的走出了興華宮。

目送葉向高離去後,朱由棟微微掃視了一遍剩下的幾十名大明帝國的高級官員,然後冷聲道:“還有誰覺得孤難伺候,看不慣的,都可以辭職!孤來者不拒,一併準了!”

辭職?開什麼玩笑?別說那個什麼離職審計了。只要腦子稍微正常點,都會知道,太孫根本就不怕我們辭職。不,太孫根本就是巴不得我們辭職啊!

大明祖制,把南京定爲留都,並在那裡搭配一整套完整的中央政府班子,而且或多或少給予這套班子一定權限。這種表面看起來機構重疊並且相當浪費國帑的制度,不是沒有道理的!

沒有儲君坐鎮的留都,那就是養老院和發配地。而只要有儲君鎮守南京,這個制度就是極爲科學的!

太孫鎮守南京六年,除了他幕府裡的少數親信大臣之外,整個南京六部、都察院,那麼多官員,就沒有太孫的心腹麼?哪怕北京六部以及都察院的所有官員全部辭職。太孫都能迅速的做出調整,然後依然維持這個國家的整體有效運轉。說不得,太孫今天這樣跋扈,就是故意刺激我們集體上交辭呈啊!

ωwш● Tтkǎ n● C○

而且除了在南京培植出了一套班底之外,太孫還有自己的親軍。全國最能打的邊軍也基本上支持太孫。也就是說,太孫手裡是有刀的,像當年太祖那樣,一口氣殺個幾萬官員他是做得到的!

多少年了?從英宗皇帝開始,歷任皇帝因爲做儲君的時候沒有單獨出鎮南京,所以沒有自己的班底。加上土木堡之變的陰影,也基本和軍隊絕緣。所以後面的皇帝登基之後,面對文臣往往很難對抗。這一百多年來,也就是世宗皇帝因爲以前當過藩王,有着自己獨立的班底,所以他老人家在位的時候能夠壓制住文臣們。之後的隆慶、萬曆,還不是一個比一個弱鳥。

嘿!六年前太孫出鎮南京的時候,怎麼就沒有極力的反對呢?失策了!真的失策了!

想通了這一點,在座的諸位大臣全都不吭聲了:但願這位的脾氣不是太祖那樣兒,不然真的就要官不聊生了。

“嗯,看來暫時沒有想辭職的了,好,那孤接着說。第三條,國務會議。參會人員是孤、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及侍郎、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司禮監掌印及秉筆太監、御馬監提督太監、東廠廠督、錦衣衛指揮使,以及孤特別指定的個別人等。國務會議定期舉行,每十天一次,遇節假日、大朝會等順延。會議程序是:各部門事先提交需要在會議中決斷的事項,特別是需要多個部門協力完成的事項給通政使,由通政使整理後,交內閣閣老審覈通過後上會。所有事項,各部必須先寫明解決建議,否則一律不予受理!

至於日常事務,除非是特別重大涉及國家安危的大事,一般不臨時加開國務會議。仍然送內閣票擬,交司禮監批紅。”

“臣等領命。”

朱由棟的這一條規矩,說實在的,真真的要了各部官員的老命。

大明帝國運轉到現在,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不都是一條麼:沒錢!

以前各部可以直接把問題甩出來,直接扔給內閣。而內閣的辦法也簡單得很:請皇上內庫支持。所以大明的官到了一定程度後其實好當得很:全部扔給皇上便是。

但是現在?看看太孫這個氣勢吧。你要是一天到晚都是“請內庫支持”,信不信太孫直接派錦衣衛來你家做家訪?

“每次國務會議,至少要安排三個以上的中書舍人進行會議記錄。毛筆錄入的速度太慢了,孤已經讓方山實驗室那邊緊急運送一批蘸水鋼筆過來,會議紙張也有方山材料實驗室專供……會議結束後,會上所定事項,以會議紀要的形式下發給所有參會官員,各部門嚴格按照會議紀要上的指示進行具體辦理。第二次國務會議時,首先檢查前次會議上安排的工作進展程度。做得好的,嘉獎!做得差的,罰!總是完不成交待任務的,邸報上全國通報主官姓名及責任官員名字!”

完了!這官兒是真的不好當了!

“規矩呢,就先定這麼四條。現在孤來說一個事情,請大家下去之後集思廣益。”

“請殿下示下。”

“目前我大明各部,很多衙門都缺官員。據孤所知,北京六部之中,差三個尚書,六個侍郎。南京六部的缺額也很大。此外內閣在葉閣老致仕後,也只有一位閣老。所以,這些缺額,你們在座的諸位,都可以提出人選。嗯,人選名單,可以通過王承恩私下交給孤,孤絕對對此保密。孤拿到名單後進行一些保密性質的處理,然後在十天後的國務會議上進行討論。”

嘶~~殿下的手腕真的不得了啊。剛剛那幾條規矩,真的是讓人生無可戀,但是現在,這官位?這是可以自薦的啊!尤其是還可能入閣?

“還有,孤也知道,朝廷這些年入不敷出,無論是邊軍還是京師的官員,這欠餉都很久了。去年朝廷征伐建州,發了一百萬的內帑把邊軍的欠餉給補齊了。但是京師官員們的欠餉卻沒有着落。這樣,戶部下去後計算一下,看到底還差多少。下次會議上只要大家沒有異議,那孤自己出錢,把這些全部補齊了!”

第二一六章 對法戰前準備(一)第三六一章 家裡的親人們第三五二章 登基年號選擇第三九二章 宗室們的分化第二零一章 監國的第一天第七五八章 魚餌已經放下第九十七章 槍桿子出政權第一四三章 四方英才匯聚第五三一章 大明陸軍參戰第七章 皇帝真不好當第四十二章 打臉就要打痛(三)第九十四章 國家根基已朽(六)(收藏滿四千加更)第七一六章 某已等候多時第七一零章 不如虛張聲勢第一七零章 戰前最後準備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們第七一零章 不如虛張聲勢第二四七章 準備整頓鹽政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一三八章 貧弱的琉球國第四五六章 效仿魏武故技第五二三章 強力支援土雞第五三一章 大明陸軍參戰第三七一章 如何抓捕敵酋第四八零章 菲利普的暢想第三七三章 氪金纔是王道第二五四章 一切都是誤會第三六九章 西貢要塞被圍第一七七章 宿命的薩爾滸(七)第一零三章 我們的海賊王(五)第六六四章 準備發行紙幣第三八二章 安定中南十條第二五一章 鹽稅應該很多第五三四章 菲利普的日記第六九零章 一枚漏網之魚第五四零章 奧斯曼的反擊第二七三章 丙辰會試黑幕(二)第三二二章 巨人開始覺醒(一)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五六八章 我真的忍不了第六七九章 南北印的迥異第三二零章 朝鮮王的哀求第五八六章 大明開始立憲第六八五章 大維齊親上陣第四零七章 幕府垂死掙扎(二)第三六一章 家裡的親人們第六五八章 郵輪上的學習第五章 大明其實很窮第二章 爺爺你辛苦了第四八六章 援軍正在路上第六九零章 一枚漏網之魚第四零零章 王師登陸仁川第七二四章 神獸銀行出爐第一八六章 吹皺一池春水(一)第六五一章 美洲禮儀教導第九十章 國家根基已朽(二)第四一三章 身體素質差異第六四九章 政委們的威力第六八六章 菲利普分蛋糕第五四三章 五千噸鐵甲艦第三二六章 忠君愛國商人(一)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三零六章 敵人不會聽話第六八八章 大明的特種兵第五二五章 各有各的想法第三四六章 東海上的決戰(三)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學生第七一一章 歐洲人撤退了第五十四章 一起爬科技樹(三)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七十三章 搬遷勢在必行第一六九章 忙碌的魏忠賢第三十五章 原始資本積累(十)第六零七章 奧朗則布之路第二零六章 科研後繼有人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戰士第三六八章 西貢港的洗地第二零七章 唯有堅持不懈第四八一章 大明使團抵奧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九十三章 國家根基已朽(五)第五四八章 繼續開發東北第四十一章 打臉就要打痛(二)第四三零章 商界開始改變第七零五章 大西北的形勢第六九五章 進擊的商丘號第三零五章 開臺王的策略第六四九章 政委們的威力第七二六章 奧斯曼的戰艦第一六四章 山海關定方略(二)第四十八章 打臉就要打痛(九)第三十八章 東瀛島的變化(二)第四三九章 權利義務對等第三四九章 東海上的決戰(六)第六一三章 敵人有了反應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四六零章 人口的大遷徙第五四一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五六一章 造反專家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