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滅,天下一統

宇文純感慨:“當日皇兄曾言,不能得楊處道而用之,乃是憾事,假以時日,若得伯樂,則千里馬必爲大周之敵,本王當時猶然不屑,今日方知此言不假。”

楊素當即向着東側拱了拱手:“吾皇陛下,英武聖明,世人皆知,麾下鷹揚虎踞,人才濟濟,楊某也不過是方面之才罷了。大王帶兵一方,戰功赫赫,即使是我大漢內部,也無不讚嘆,今日事已至此,何不棄暗投明,以後開疆拓土,當再立新功。”

宇文純大笑三聲:“本王生是大周之臣,死是大周之鬼,總還要讓世人知道,大周仍有忠志之士願爲之死節,不然的話世人豈不是要嘲笑我大周無人乎?!無需多言,放馬過來吧!”

楊素搖了搖頭。

事已至此,也就只能成全他了。

當即楊素揮手,漢軍將士一擁而上,很快就不見了宇文純的身影。

楊素默然看着眼前這一幕。

當初在長安見到宇文純的時候,也只是簡單寒暄過幾句,那個時候的楊素雖然已經有名聲,但是一介白衣,終究如何任用還是朝廷說了算的,甚至宇文純也有資格從中做出判斷和決定,而宇文純則已經是一方大員,多少世家子弟前後恭維,只求能夠在定品的時候博得陳王一句稱讚。

現在一切都已經顛倒過來。

曾經的那個北周,也煙消雲散了。

就連當時的楊素也沒想到,多年之後的自己,竟然會反過來爲北周這個王朝送行。

宇文純這一死,天下能夠代表北周皇室的力量也就隨之全部滅亡,宇文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至於唯一還打着北周旗號的獨孤永業,楊素覺得並不難知道他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事已至此,還有別的路可以走麼?

李詢越過滿地屍體,走過來。

“結束了。”他感慨道。

剛剛看到了宇文純的屍體,即使是這個已經經歷過諸多波折和磨難的將軍,也心中波瀾不定。

“不,是新的征程,又開始了。”楊素笑道,“將軍寶刀未老,可不能輕言結束啊!”

李詢怔了一下,旋即大笑。

是啊,未來的路,可還長着呢!

——————————————-

獨孤永業在鄴城失守之後就主動派人和幽州方面接洽,向大漢提出投降的請求,帶着范陽郡和剩下的數萬北周軍隊投降。

這是在預料之中的。

本來他的這個獨孤姓氏就只是因爲母親改嫁而獲得的,要不是本人的確有能力,早就已經被鮮卑人給排擠出自己的圈子了,畢竟在北周時代的鮮卑人眼中,漢人還沒有高貴到能夠跑到自己頭頂上呼來喝去的地步,大家頂多也就是接受一個平等相處的現狀罷了。

現在鮮卑人雖然不至於變成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再翻來覆去的強調自己是鮮卑人顯然並沒有什麼意義了,獨孤永業很果斷的從這個方向下手,解釋了一通。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年少就隨母親改嫁成爲鮮卑人,這並不是我能決定的,也不是我自願的,現在大漢能夠取代北周,漢人能夠取代鮮卑人成爲天下的主宰,作爲一個漢人的後代,他也非常高興,並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錯誤,願意爲大漢效勞之類的。

不管這裡面有幾分是真心,有幾分是假意,事已至此,獨孤永業也沒得選了,鮮卑人不會聽從他的號令,漢人也不會聽從他這個名義上鮮卑人的調遣,隨着北周的滅亡,他原本處於夾縫之中的地位自然就變得愈發尷尬,想要躲入深山之中或者突圍進入草原,再去稱雄稱霸,顯然並不怎麼現實。

與其這樣,還不如乖乖的向大漢俯首稱臣呢。

至少李藎忱並沒有表露出來想要把北周降臣全部置之死地的意思。而隨着獨孤永業主動放下兵刃,自然也就意味着北周最後的抵抗力量隨時宣告投降,北周這個政權無論是從名義上還是實際存在上,都成爲了不折不扣的前朝。

晉陽和范陽的消息前後傳來,鄴城這邊自然也是鬆了一口氣。這樣的結局雖然是在預料之中的,但是走到現在這一步到底不容易,越是到了最後,大家越是害怕會出什麼紕漏。現在好了,萬事大吉。

北周作爲大漢多年以來的對手,而今被消滅當然是要大肆慶祝的,甚至還需要向天祭祀,感謝上蒼的保佑能夠讓大漢成而今天下一統的局面。

不過這樣的祭祀當然不會在鄴城舉行。

鄴城,是北周的國都而不是大漢的國都。

在敵人的都城中,可以舉行慶典——這個李藎忱在攻克鄴城的時候就已經舉行過了——但是不能舉行祭祀,不然的話祭祀的又是誰?大漢,應該去大漢的都城祭祀大漢的蒼天還有大漢的列祖列宗、爲國犧牲的英烈們纔對。

朝廷也正是要趁着這個機會,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洛陽已經要取代建康府成爲大漢新的都城所在。

當然建康府的地位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削弱,按照大漢的規劃,已經決定將建康府立爲南都,而西側的長安自然是西都,從而表明大漢未來向南和向西兩個主要的擴張方向。

當然除了這兩個方向之外,大漢對於北方草原和遼東自然也是垂涎欲滴,因此一個北都也在需要被考慮,畢竟多都城的制度並不是第一次設立,事實證明,至少在封建王朝制度不會被輕易改變的這個時代,進能夠以此爲據點向外拓展、退能夠以此爲依憑扼守一方的多都城制度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歷史上自隋朝之後的歷朝歷代,施行的實際上都是多都城的制度,甚至到了明代還出現了兩套領導班子的狀態。

不過這個北都應該選在哪裡,目前還有爭論,有的比較支持就選在這鄴城,不管怎麼說鄴城也是現在大河以北最大的城池,不過反對者自然就指出鄴城實際上過於靠南,根本不可能起到支撐朝廷向東和向北擴張的作用。

而且南方的官員們並不傾向於選擇鄴城,更因爲他們不想再看到北方在有了長安、洛陽這樣的雄城之後,再冒出來一個鄴城,從而形成和長安、洛陽三足鼎立,完全壓制住南方的局勢。

第七百六十七章 隨風雲而動第一六一五章 演練制度第六百三十三章 選擇哪一邊第四百九十七章 涌上心頭的四個字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與火第一百六十四章 楊愔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二零四五章 豐碑第一千五十七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第二一三四章 天子門生第三百六十一章 援兵抵達第一八四一章 軍議不是兒戲第二三五九章 忽聞河東獅子吼第一二四八章 加到八成第六百四十四章 難得的破綻第九十八章 習武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二百八十七章 步履維艱第八百六十三章 襄陽守將第四百三十四章 晚來天欲雪第九百零一章 生死壕溝第二百九十五章 鎮定第二三一七章 遼東有國名勿吉第一八八三章 我就知道姊夫你最好了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二一四六章 從制定者到維護者第一百三十章 驚鴻第二三零二章 “烽火戲諸侯”第二零三零章 世上安得雙全法第一千九十九章 約定?不值錢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二零五三章 知根知底,真沒勁第一一六九章 定北之策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七六七章 先解決哪個倒黴蛋第九百一十九章 刺激經濟第一二九八章 武關道上的流言第一四九四章 江南是江南人的江南第一二八八章 戰甕城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願意和不願意第五百七十一章 正在眼前第一二四八章 加到八成第七百九十四章 亂戰第一三四八章 朕又不吃人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二章 輸得起第一四八七章 震懾宵小第一一九七章 楚囚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六百四十八章 同意又何妨第一六六六章 引他南下第六百四十四章 難得的破綻第一二九零章 拿不下就拆了它第一五零九章 煥新顏第一八二三章 六部的責任第一四二四章 韓擒虎的猶豫第一千四十八章 畫卷第二三六三章 趔趄第一五二三章 謀求決戰第二百六十七章 自盡第二一五五章 或許這就是幸福第七百四十六章 遁走第一七八零章 致命的威脅第九百一十九章 刺激經濟第三百七十六章 四面八方第一九七五章 羽林騎威武第一二九七章 他想要的和平第一八五三章 回去罰他請自己吃酒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處第一二六四章 權力的巔峰第三百八十六章 未來的對手第三百九十一章 可有意見第二一五二章 地上和地下第八百四十三章 頭狼和狼羣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一百八十七章 索要第三百三十一章 身後名第二千章 這有些反常啊?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一二七六章 爲大漢之崛起而讀書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一五一五章 從蠻夷到漢人第一八五一章 馬,馬!第六百三十八章 宣旨第二一二三章 裴子烈持節第二零六九章 未竟全功第一三五六章 北周騎兵的突進第六百六十四章 誓師第一七九八章 消耗戰第一八七七章 剎那猶疑第二三二九章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第一六五零章 窩囊第一二九一章 讓犧牲值得第一七二七章 整好以暇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二一一五章 未來的燕郡第二百三十章 分兵兩路(傳錯章節了,這是今天的第一更!)第三百三十九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下)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