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伐蜀之議

?“秦滅六國,先定巴蜀;楚漢爭鼎,兵出陳倉;東吳抗曹,西連劉備。”

“若燕國欲統一天下,必先復益樑,滅成漢。”

政事堂內,衛朔正與內閣大學士們商議伐蜀之役。高瞻、裴嶷等內閣大學士紛紛看着宋褘打探而來的消息,坐在那兒細細參詳,尋找滅成漢良機。

成漢並非一般割據勢力,上有明君在位,下有險峻關隘可憑,即便強如燕國也須斟酌再三才行,不然難保不會大敗。

燕國上下深知,作爲地方割據勢力,成漢已成爲阻撓燕國統一天下的絆腳石,不論有多困難,燕國都要滅掉對方。

“大王,成漢狼子野心,勾結王敦負隅頑抗,不興義師伐之,不足以懲其不軌。”

“正好眼下中原將爆發旱災、蝗災的消息傳遍天下,成漢必以爲燕國不會大動干戈,卻不知我燕國國力雄厚,小小天災又何足道哉?!大軍正好可借天災爲掩護,秘密向雍秦調動。又有密諜潛伏成漢,此時興師伐蜀,正當其時。”

“成漢不服王化久矣,建興六年遼東軍西進秦州平定仇池之時,成漢蠢蠢欲動,其國主李雄遣李壽統大軍欲幫楊難敵抗我天兵。若非當時北宮將軍用計擒住了李晗,讓成漢、仇池反目成仇,燕國絕不能輕易收復仇池。”

南下取蜀地是去年就定下的策略,原本早該展開,只因考慮到成漢國勢穩定,其又握有蜀中地理之利,才讓樞密院、內閣不得不慎之又慎。

咳!衛朔輕咳一聲道:“爲了對成漢用兵,樞密院這半年來一直在雍秦兩州內儲備甲械糧草,蓄積至今,足可供十幾萬大軍一年征戰所需。如若不出意外,最遲夏末樞密院就將下達征討成漢的作戰指令。”

與會的內閣大學士們對興兵伐蜀均無異議,能進入政事堂議事者皆非庸人,每個人都清楚滅掉成漢的重要意義。

很快政事堂內閣會議最終決定,伐蜀之戰將以消滅成漢割據勢力,徹底收復蜀地爲最終戰略目的。

爲了完成這一戰略目標,參謀部秉承樞密院命令早已制定了嚴密的作戰計劃。

“魯尚書,請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具體的徵蜀方略。”衛朔指着參謀部尚書魯昌道。

“諾,衆所周知,蜀地沃野千里,乃有名的天府之國,其又有天險可持,自漢高祖憑此而得天下,蜀地便是有名的王霸之所。一旦天下形勢有變,就會有豪傑據此而謀大業。前有公孫述、劉焉父子,後有昭烈帝劉備,今又有成國李雄。”

“每次中原王朝爲了消滅蜀地割據勢力無不花費偌大心血,昭烈帝更是憑此而三分天下。爲何蜀地屢屢以弱小而抗強敵?蓋因蜀地閉塞,有綿延不絕的秦嶺爲其屏障,其中棧道狹窄崎嶇,僅容一人一馬通過,險要之處還有雄關鎮守。”

“我燕國想要平定蜀地,務必要小心了又小心,萬萬不可莽撞行事。”

在場衆內閣大學士聞言皆面色凝重,顯然衆人深知蜀道之難。假若沒有天險阻路,成漢根本就不足爲慮。恰恰因爲蜀中地理艱險,才讓燕國上下對南下滅成漢一事,顧慮重重。

漢末時弱小的蜀漢不就靠着蜀中地理之利,硬是與強大的曹魏對峙了數十年,燕國絕不願重蹈曹魏之覆轍。

“不知參謀部對此有何對策?”首輔裴嶷眉頭緊皺顧慮重重。

“考慮到大戰一旦打響,崎嶇狹小的棧道難以大規模轉運糧草,故而參謀部認爲此戰兵貴精而不貴多,經樞密院商議後認爲,大約有十萬兵馬入蜀即可,而且主力以步兵爲主、水師爲輔。”

“還要調水師?”

“僅靠棧道根本難以滿足前線大戰之物資、兵力需求,而蜀地又有嘉陵江這樣縱貫蜀地的大河,若利用得當,定會對大戰產生好的影響。”

“不知樞密院打算分幾路入蜀?”

“大軍共分左右中三路,左路軍以長安爲大本營,從長安、郿縣、武功沿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入蜀。”

“考慮到這三條棧道皆是人所共知的秦蜀古道,歷來爲人熟知,只要李雄不傻定會佈置重兵把守相關要隘。因此,左路軍從一開始就是疑兵,起到牽制、迷惑敵人之作用,爲其他兩路大軍南下贏得戰機。”

“中路軍於秦州上邽設大本營,明着是從陳倉道東進陽平關,其實暗中則遣精銳偷渡陰平小道。”

“偷渡陰平小道?魯尚書,鄧艾舊事纔過去不久,你不會以爲成漢上下全忘記了當年蜀漢是怎麼亡國的吧?”

面對衆人的質疑,魯昌不慌不忙地解釋道:“諸位莫急,其實說起來中路軍也是疑兵。”

“什麼?!安排兩路皆是疑兵,想來真正的殺招肯定就是右路軍了?不知右路軍行軍路線有何高妙之處?”

提到右路軍,魯昌面上突然露出幾絲猶豫,他沉吟片刻方開口道:“之所以安排右路軍主攻,多虧了燕國早早收復了西海高原,並征服了高原上大量羌人部落。”

“經過與已歸化的羌人首領交談得知,原來在茫茫高原密林深處存在着一條秘密小道。這條小道據說是高原上羌人部落南下蜀中與漢人貿易自發形成的,只因所過之處皆爲羌人部落,故而除了羌人熟知外,外人根本無所知。”

“臣敢保證,即便成漢防得了中、左兩路軍,也絕不會想到我軍會從西海高原繞道羌地進攻成都南邊的西昌。一旦偷襲得手,將會引起成漢舉國震驚,成功瓦解掉成漢沿秦嶺一線佈置的緊密防線。”

“唯一可慮者便是……”

“昌之有什麼難言之隱不妨直言!”

“諾!”

受到衛朔鼓舞,魯昌不由鼓起勇氣道:“從高原迂迴乃九死一生之路,不要說沒有水泥直道,連個像樣的山間小路也沒有,有的只是連最矯健的羌人也很難涉足的荊棘路。”

“其中之艱辛完全超乎我們想象,據那些羌人首領交代,每次來往於古道上的羌人總要付出血的代價。若是燕軍打算走這條古道入蜀的話,就得做好付出巨大犧牲的準備。即便是全部徵召歸化羌人做士卒,有些犧牲仍是不可避免的。

不得不說參謀部的謀劃讓在場衆人眼前一亮,蜀中棧道固然艱險,不利大軍通行,但若有水師相助,通過戰船運送兵力、物資入蜀,再加上右路軍遠涉千里偷襲,真有可能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衛朔微微頷首,直到這一刻他纔對參謀部完全放下心來。在參軍司即參謀部前身剛剛成立之初,其根本不能有效履行職責。而今通過近十年不斷歷練,參謀部已完全成長起來,足以承擔起任何規模的戰事。

就拿此次入蜀計劃而言,衛朔完全沒有插手其中,全靠魯昌帶參軍們利用各種資源制定作戰方略,而眼下魯昌提出來的三路並進之提議讓內閣上下頗爲滿意。

“魯尚書,我看這右路軍偷襲計劃就像是撞大運,沒有十足把握,萬一失敗了呢?樞密院可有補救措施?”

“回大王,其實樞密院、參謀部都沒有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右路軍上,真要說起來左中兩路軍並非全是疑兵,前線將士完全有權力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畢竟我們眼下獲取的信息不是很全面,等前線將士經過縝密調查後,說不定會發現新的機會。總之,萬事皆以奪取蜀地爲要。”

(。)

第537章 雙方備戰第275章 移鎮薊城第58章 內憂外患第646章 西征之前第556章 危在旦夕第658章 又見高僧第230章 挑撥離間第313章 蠢蠢欲動第669章 東晉內訌第555章 擊殺麻秋第425章 太子司馬紹第246章 損失慘重的江左世家第673章 在途中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472章 祖逖之死第517章 先緩一緩第122 章 遼東對第214章 連鎖反應第594章 封邦建國第84章 再見祖逖第67章 再戰胡騎第445章 太子算個屁!第650章 高車與嚈噠第496章 政策調整第581章 雙方妥協第81章 救了一個公主第657章 諸佛有難第319章 又要盤算家底第586章 給藩屬國立規矩第372章 告別薊城第583章 四州發展藍圖第602章 治蝗之議第361章 水師前出第62章 裴盾又回來了第465章 狹路相逢第37章 偶遇第457章 大戰之前第493章 召見呼延謨第252章 羣起而攻第313章 蠢蠢欲動第478章 影響(下)第560章 牀弩,又見牀弩第312章 吞併劉琨部衆第393章 先談經濟合作第414章 江左管夷吾第9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19章 海盜下帖子第665章 最後的決戰第101章 插手遼東第575章 南北碰撞第430章 發展關中,商業爲先第171章 祥瑞白鹿第123章 遼東農場第633章 熱鬧的嶗山第136章 農業、商業、學校第393章 先談經濟合作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126章 四月春耕第7章 美好前景!第247章 去?不去?第415章 勸降第507章 爾等欲抗旨乎?!第673章 在途中第597章 不同的選擇第253章 遇刺第258章 佈局淮南第435章 出巡之調查第172章 祥瑞帶來麻煩第87章 雷霆萬鈞!第605章 權錢交易第66章 倉皇而逃第639章 收復越巂第139章 大戰來臨第419章 整頓關中第434章 秦州局勢第251章 琅琊王的心病第394章 孤立宗室勢力第220章 逼降段匹磾!第222章 轟傳天下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182章 農牧場建設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88章 蘇峻的打算第517章 先緩一緩第450章 欲伐草原第537章 雙方備戰第555章 擊殺麻秋第337章 晉陽公祭第422章 騎兵對決第379章 南洋新秩序第35章 徐州新軍第169章 說服劉琨第586章 給藩屬國立規矩第499章 遲來的歸寧第209章 高瞻歸來第534章 各方準備第120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97章 水泥作坊第654章 高昌大捷第653章 高昌被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