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視察遼東

衛朔一行沿着薊城至襄平的水泥馬路一路往東視察,最後一站便是襄平城。

自永嘉六年從崔毖手中奪得襄平,此後數年間襄平城一直處於遼東軍控制之中。

過多年大興土木擴建之後,襄平已是平州一帶最大的城市。

擴建襄平是遼東第一次改造城市,但城內並不缺少各種基礎設施,就算與號稱設施最完善的薊城相比,也不遑多讓。

而且由於襄平地處遼東,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現在城內衛朔還保留着一座府邸,就是想着日後天下太平了還想回襄平居住。

其他文武幕僚見衛朔沒有賣掉府邸,自然也不敢輕易出手,紛紛保留着襄平住所。而今襄平地位雖然下降了不少,但因是衛朔起家之地,其在遼東依然有着不一般地位。

太興元年,九月中旬,衛朔、莫含、裴嶷三人剛到襄平就先去了當地埋葬遼東軍將士陣亡遺體的陵園內參觀祭拜。

看着一排排整齊的陵墓,衛朔感慨萬千,遼東能有今日之局面,都是千千萬萬個遼東軍將士用命換來的。

在祭臺前,衛朔打頭,側後站着莫含、裴嶷以及陳安等衆侍衛,所有人面色肅穆手持燃香隆重行禮祭拜。

祭拜完烈士後,衆人登上高臺遠眺,只見遠處陵墓山丘整整齊齊沐浴在西斜的陽光中,筆直寬闊的陵道和四周寂靜的山林,爲整座陵園平添了幾分莊嚴肅穆。

“這裡埋葬的都是華夏勇士,沒有他們的犧牲,或許華夏早已亡國滅種!永遠都不要忘記勇士們的英雄事蹟,作爲幸運兒,我們要學習勇士們一往無前的氣勢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在陵園祭拜過陣亡將士之後,衛朔一行前往平州大學堂參觀。平州大學堂是遼東首座大學,多年來爲遼東培養了大批人才,而首屆畢業的學子更是在科考中一舉打響了平州大學堂的名聲。

皇甫真、陽裕、封裕、裴開四人已成爲無數後進學子們爭相效仿的榜樣,凡考入平州大學堂的學子們,無不以超越四人成績爲目標。

雖然遼東牧府陸陸續續又修建了幽州大學堂、幷州大學堂、薊城大學堂、晉陽大學堂等數座規模龐大的大學堂,但在底蘊上還是遠遠不及平州大學堂。

每年到了報考州學時,平州大學堂依然是各地士子的第一選擇,即便幽州大學堂請到大名士劉琨坐鎮,短期內依然無法改變平州大學堂的龍頭地位。

然而衛朔內心十分清楚,平州大學堂畢竟地處東北酷寒之地,文教底蘊遠遠比不上其他地方,隨着時間推移,各地州學學堂必可超越平州大學堂。

在遼東治下推行的是山長負責制,每座學堂由各自山長負責具體事務,重大事務則由學堂各博士組成的教務會商議後決定。反而官府各曹無權對各地學堂指手畫腳,就連學曹也只有監督權,指導權而無管理權。

當衛朔帶着人來到大學堂門口時,山長孔纂與博士朱左車、劉贊正在門口迎接他的到來。

“哎呀,竟勞煩山長以及諸位博士相迎,朔真是深表榮幸!”

衛朔不敢怠慢,執弟子禮節上前向幾位功勳卓著的儒學大家問好。別看劉、朱、孔三人一生都不曾進獻什麼驚天動地的計謀,可三人的作用一點兒都不比裴、莫、溫、高四人少多少。

可以說沒有劉、朱、孔三人從細想上、文化上教育改造遼東,即便遼東軍取得再輝煌的勝利,最終的下場也不會比歷史上的前秦好多少。

“主公親臨學堂,臣等身爲下屬理當親迎。”

“這些年遼東文教日益昌盛,三位功不可沒,在這兒朔拜謝三位了!”

“誒,主公客氣了!都是我等應盡之責!”三位聞名天下的大儒忙攔着要行禮的衛朔。

接下來衛朔在孔纂、朱左車、劉讚的陪同下行走在學堂內筆直的水泥路上,一路上不時遇到來來往往的學子,雖然有人駐足觀望,但看到不遠處戒備森嚴的侍衛,倒也沒人上前打擾。

“孔山長,而今學堂內有多少學子?”

“回主公,眼下學堂內共有四級五千餘學子進學,而且每年招收的學子數量是一年比一年多。說起來這都是託主公當年推行普世教育之功,隨着時間推移,接受教育的小孩日益增多,也使得每年報考州學、郡學的學子越來越多。”

衛朔聞言頗爲自得道:“嗯,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只有開啓民智,民族纔會崛起!”

在場衆人都十分了解自家這位主公,知道其一向反對被秦漢以來統治者所推崇的愚民政策。

傳自商鞅的愚民治國之術的核心:一是毀商,二是弱民。先不說毀商,其中弱民政策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不向普羅大衆推廣知識,只保證上層少數精英分子掌握知識,最終通過弱民實現王朝長治久安!

只是很可惜歷代統治者的弱民政策雖然都取得了一時成功,但從沒有造就過什麼長盛不衰的王朝。細數秦漢以來推行愚民政策的歷朝歷代,從未有超過三百年的太平盛世(東西漢、南北宋嚴格來說是兩個朝代)。

可見愚民政策是多麼的後患無窮,衛朔掌權之後迅速摒棄了傳統治國之策,轉而開始大力推廣教育以開啓民智,同時推行農工商並舉之策,他想嘗試着走一條不同以往的道路。

在最開始的時候,不管是推廣教育,還是重視工商都跟傳統相左,遼東上下對此曾疑慮重重。但在衛朔的極力堅持下,又經過這麼多年來實踐,到而今再也無人對衛朔推行的政策有異議。

遼東治下發生的巨大變化,就是對遼東各項政策最有力的支持。

很快大司馬衛朔正視察平州大學堂的消息傳遍了整座學堂,所有學子、教授、博士都興奮了,紛紛涌向衛朔所在地。

後來衛朔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就跟孔纂等商議,不如在大禮堂舉辦一場見面會。孔纂聞言大喜,忙吩咐人去安排,他打算讓學子與衛朔來一場面對面交流會。

在山長孔纂引導下,衛朔一行走進大禮堂內,受到了上百名博士、教授、學子們的熱烈歡迎。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大名鼎鼎的大司馬,心情緊張是在所難免的。

衛朔非常地客氣地與所有人一一見禮問好,顯得十分平易近人,讓一部分心情緊張的學子、教授暫時放下心來。

交流當中,衛朔還不時講些笑話,開點兒小玩笑,活躍一下氣氛,在他的慢慢引導下參與交流的教授、學子們變得更加輕鬆起來,說話也開始無所顧忌起來。

即便有些話聽起來有冒犯之意,衛朔也十分大度的擺擺手不以爲意,在他看來學子就該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然後對外界事物有自己清晰而獨到的見解,不能只會人云亦云。

假若遼東花費巨大心血,最終培養出來的都是隻知唯唯諾諾的人,那就太失敗了。

很快交流會結束了,衛朔的大度、風趣、博學都給諸位學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衛朔都會是學子們談話的中心內容。而衛朔的形象在各位學子心目中變得更加高大。

最後,衛朔又聽了孔纂等人彙報,一直到夜幕降臨時,才離開大學堂,返回住處。接下來衛朔將從襄平城一路南下前往西安平,稍作停留後便往西前往旅順港,最後結束在遼東的視察,坐船從海路返回薊城。(。)

第156章 選拔陌刀手第176章 民心即天道第439章 陰差陽錯第109章 刺史府門前的年輕人第344章 弄巧成拙第382章 刁協獻計第167章 出使幷州第158章 司馬鄴登基第494章 欲修洛陽第454章 威逼張賓第395章 宴會上的羅馬人第332章 呼家將投誠第325章 胡無人,漢道昌第574章 反攻清算第117章 浴血廝殺第508章 鼓勵生育第425章 太子司馬紹第120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324章 平陽之亂第190章 洞房花燭第390章 蔡豹之死,羣豪離心第6章 暴利!絕對的暴利!第319章 又要盤算家底第153章 平州州學第409章 榆眉會戰之背城而戰第347章 南洋摩擦第655章 活捉焉耆王!第263章 慕容廆欲決戰第425章 太子司馬紹第186章 終議親第576章 曹家的尷尬第441章 擒獲李琀、李稚第231章 錢莊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316章 一聲驚雷第534章 各方準備第541章 信心大增的羯胡第614章 蝗蟲來了第412章 中原變局第374章 被激怒的遼東軍第663章 騎兵威力第581章 雙方妥協第319章 又要盤算家底第191章 王浚稱帝,天下震動!第99章 遼東初印象第232章 代縣榷場第316章 一聲驚雷第369章 扶南欲圖夷州第129章 謀取東夷校尉之職第159章 新任陌刀將第532章 襄國的變化第355章 ‘瓊林宴’第516章 河西世家的選擇第144章 玄菟郡(上)第423章 威震西北第47章 二郎歸來!第372章 告別薊城第192章 千里奔襲,軍事奇蹟第42章 參加名士聚會第149章 新年驚變第44章 宴會之後第563章 漢軍倒戈!第192章 千里奔襲,軍事奇蹟第401章 司馬保稱帝第555章 擊殺麻秋第492章 大戰之後第271章 致命一擊第660章 前哨戰第440章 公主身份公開第326章 討胡檄文!第79章 參觀船坊第55章 前奏第525章 郗鑑獻策第5章 真的變成精鹽了?第114章 援軍,真是援軍!第319章 又要盤算家底第453章 冬狩閱兵第56章 留縣大捷!第397章 新年初定計第6章 暴利!絕對的暴利!第39章 王家新動作第659章 出兵龜茲第416章 入長安第396章 宗室鼎沸第206章 主公,您違律了!第70章 均田令第12章 拖!第72章 鴻門宴第32章 司馬奧逃了第484章 石虎城下遇挫第482章 謝艾智破麻秋第92章 終至臨淄第8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第172章 祥瑞帶來麻煩第196章 衆人皆失算第392章 祖、劉再會第122 章 遼東對第605章 權錢交易第482章 謝艾智破麻秋第532章 襄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