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出征和佈局

李國棟也不能讓李自成太輕鬆了,這個時空的李自成,比原本歷史上的李自成要強大了許多,也不能讓他發展太快了。而且這傢伙在河南也幹了不少壞事,至於李自成屠殺河南的事情,李國棟不會盲目相信,就和張獻忠屠川一樣,很多壞事都是滿清乾的,再把帽子扣到農民起義軍頭上。

事實上所謂的李自成屠河南,張獻忠屠川,都是投降了滿清的明末文人給李自成和張獻忠扣上的罪名。清初南明抵抗力量,抵抗到最後的,偏偏是那些農民起義軍,而文人和朝廷官兵,都紛紛投降,幫着滿清打下南方。

倘若沒有綠營,僅僅憑藉八旗軍,到了水網縱橫的南方,炎熱的氣候,不利於騎兵機動的河網、丘陵和山區地形,離開了綠營軍,就憑十多萬八旗軍,去了南方,分分鐘鍾弄死他們。

雖說李國棟不相信李自成屠河南,但是李自成水淹開封,實實在在害死了不少百姓,這個鍋跑不了。除此之外,賊軍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賊軍的慣用手段就是搶光百姓,裹挾他們加入流民大軍,給李自成充當炮灰。

李國棟出征,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救援百姓,把大批原本將會被賊軍裹挾的百姓解救出來,送去山東。

山東被清軍肆虐了一番,再經過旱災和蝗災的禍害,富饒的山東土地人丁稀少,李國棟要把獲救的百姓從已經乾裂,無法耕種的河南土地上遷走,遷去山東。

人口,目前在大明朝廷看起來是累贅,可是對於李國棟來講,人口就是財富。要生產糧食,生產武器,開礦,都需要人。這一點,李國棟和皇太極可以說是所見略同。皇太極屢次入寇,就是以擄掠人口爲主,屠殺的是他認爲沒用的老人以及反抗大清天軍的反抗者。一開始後金軍入寇的時候,還殺小孩,因爲不願意浪費糧食把小孩養大。到了後面幾次入寇,是把小孩也擄掠出關。

李國棟當然不會屠殺小孩,也不存在屠殺反抗者,他的遷移人口之術,是採取了比較溫和的辦法。

“主公,登州的威海衛已經拿下了,我們討到了威海衛的文書官印,可以讓一批兄弟過去了。”李國棟出征之前,張書恆來向他稟報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登州多地衛所都被李國棟拿下,經過孔有德肆虐的膠東,幾乎所有的衛所都廢了,大批土地白白荒蕪在那裡。早在三年前,王全就已經開始出面,想辦法拿下那些衛所。只是當時王全軍功還不夠,那些膠東衛所的計劃失敗了。現在王全跟着李國棟立下大功,手中銀子也多了,便順水推舟,拿下了一批膠東衛所。

拿下膠東衛所,是李國棟戰略計劃的一部分。膠東地形比較複雜,既有平原也有丘陵,還有深水港灣的出海口,在膠東興建大量軍堡,進可攻退可守,實在守不住了,還能從海上撤退。這也就是李國棟要修建船場的原因,水師不僅僅是守長江的,更是重要的進攻力量!

只是李國棟自己的水師力量還太弱了,一方面需要用到鄭家的幫助,讓鄭家軍幫自己組建水師,另一方面,他也讓王全從洪澤湖、巢湖、微山湖、高郵湖等地招募漁民子弟,把他們訓練成水師官兵。

將來滿清入關以後,北直隸、河南就讓清軍和賊軍去爭奪,李國棟的明軍躲在膠東山區中,往西可以同淮安的城寨相呼應,控制運河交通線;往北可以乘船渡海,威脅遼東各地。而清軍要進攻膠東,面對星羅棋佈的寨堡,不知道要流多少血才能掃平那些軍堡。就算是明軍的軍堡都丟光了,在海邊一上船,直接就逃回江南了。

所以說,山東這枚釘子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哪怕是讓清軍打到揚州了,膠東都不能丟。

守江必守淮,即便是兩淮之地丟失了,憑藉着王全在淮西山中的力量,運河水師的力量,再加上背後的山東諸衛,清軍在兩淮之地根本就站不住腳,最終只能灰溜溜的滾出兩淮之地,跑去中原去和賊軍死磕。

看着眼前的地圖,李國棟敲了敲地圖,對張書恆道:“我們現在人口還是少了些,膠東諸衛無法填滿人,需要出征河南,好好同賊軍打上幾場,救一些人出來,把他們拉去膠東。不過也不能把賊軍打得太慘了。”

李自成在裹挾百姓,卻不從事生產,所以賊軍最終只能是失敗的命運,還不如張獻忠了,張獻忠去了四川,多少還在四川搞建設了。

別說什麼張獻忠屠川,若是屠川了,劉文秀他們在四川抗擊清軍十多年,人和糧食是從哪裡變出來的?若是按照史書上記載的殺人數量,把張獻忠屠殺的全部人數加起來,超過六億了!恐怕那時候全世界都沒那麼多人吧?難道張獻忠還跑去歐洲,跑去美洲,把全世界屠光,加起來恐怕也沒那麼多人。

真正屠川的是李國英和張勇!

相比之下,李自成就是一個流賊,流了十多年,也沒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他失敗的命運已經註定了。

既然李自成裹挾百姓卻不生產,李國棟就要把這些人搶走,拉回去從事生產。

“屬下明白!”張書恆行了個禮。

李國棟的晉陽軍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着朝廷的出征詔令了。

崇禎十二年九月初六,攜帶着聖旨和尚方寶劍的楊嗣昌準備出征了。

楊嗣昌進宮向皇帝辭行。皇帝特別關照光祿寺在平臺設宴,爲他餞行。朱由檢親自爲他斟酒,命左右大臣向他敬酒三巡。隨後,在音樂伴奏聲中,崇禎皇帝從王承恩手中取出他親筆所寫的七言詩,說:“輔臣督師,事不常有,今寫數字賜卿。”

楊嗣昌跪下接過,朗誦道:“鹽梅今暫作干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這首詩借用了典故,“鹽梅”源於《尚書》,用來讚美爲國效力的宰相;“細柳營”借用漢文帝時的將軍周亞夫的典故,比喻軍紀嚴明,把他對楊嗣昌的倚重心情流露得恰到好處,預祝這位鹽梅上將、督師輔臣馬到成功。

楊嗣昌心潮起伏,激動不已,邊哭邊拜。

同時,崇禎皇帝還把平賊將軍印交給楊嗣昌,讓他帶着聖旨和將軍印前往左良玉軍中,宣讀聖旨,封左良玉爲平賊將軍。

只是楊嗣昌自己都沒想到,他爲左良玉爭取來的平賊將軍名號,後來被老百姓改了,把“平”字給去掉了,變成了賊將軍!賊將軍這個稱呼確實很符合左良玉的形象。

其實左良玉的軍隊和流賊也沒有多大區別,左良玉也是裹挾百姓,搶劫百姓,乾的壞事不計其數。左良玉死後,左夢庚降清,什麼李國英之類的大清忠臣,有很多都是出自左良玉軍中。

楊嗣昌告別了崇禎皇帝,同監軍太監劉文斌一同南下,直往湖北襄陽進發。他去襄陽,就是爲了封賞左良玉。目前幾路剿賊大軍,左良玉的兵馬數量最多,楊嗣昌也對左良玉寄以厚望。

“楊督師,爲何不讓武威伯調動全部兵馬剿賊呢?”劉文斌問道。

第198章 千里奔襲(三)第280章 建奴攻入城了第864章 贛江水戰(下)第111章 蒙古人膽怯了第45章 艱難守城第556章 田莊改農場第603章 東林江南銀號(下)第473章 曲阜衍聖公第385章 烏真超哈兵(四)第372章 山林賊窩第781章 大清使團第676章 賊軍棄城第641章 安南港口施工第581章 闖軍圍洛陽第236章 替天行道?第544章 再次入宮第362章 摧毀高麗船場第633章 盾車破營(二)第276章 準包衣推車第307章 再襲科爾沁部第915章 廣州內應第636章 如何封賞第652章 安慶水陸大營第1016章 攻打保定第81章 勸走百姓第232章 柳隱如是第261章 後金入寇第773章 昏君奸臣第316章 夜襲嶽託大營第710章 夜闖吳府第183章 湖邊莊寨第404章 神戰士第242章 水刑逼供第317章 駱駝懟戰馬第527章 生擒羅洛宏第138章 返回通州第144章 調味品生意第507章 蒿水橋之戰(五)第666章 收復漢陽武昌第274章 金國援軍到了第804章 再陪崇禎用膳第1016章 攻打保定第175章 皇太極的手段第884章 打土豪分田地(七)第400章 勸降第76章 阿濟格第191章 水匪來襲第184章 屯軍築堡第133章 謀取固安第891章 東江之戰前夕第115章 通州之戰(一)第75章 救大明百姓(六)第287章 西寧衛第502章 清軍重圍第77章 關寧鐵騎第500章 未卜先知第564章 李自成出兵第736章 出使闖營(中)第26章 土默特騎兵第230章 復社第756章 破城抄家第122章 壕溝陷阱(中)第32章 砂模鑄造三眼銃第31章 後金大營第860章 桂王朱由榔第921章 伏擊何騰蛟(下)第439章 高陽孫府第610章 商業中心第107章 雪地車營首發第475章 夜襲曲阜第213章 陳子龍第350章 登船出海第540章 武威伯第405章 神兵對天兵(一)第836章 水騎配合(三)第303章 追殺喀爾喀使團第599章 俘虜無數第397章 火燒草原(四)第744章 保釋金第153章 虎大威第25章 蒙古騎射第544章 再次入宮第598章 李自成退兵第702章 衝過九江第465章 三眼銃發威第68章 遭遇哨騎第123章 蒙古炮灰(上)第332章 崇禎皇帝第265章 紮緊袋口第468章 神騎兵再顯神威第260章 後金出兵第336章 再訪漠西第514章 募捐救濟南第198章 千里奔襲(三)第434章 大搬家(下)第211章 江南士子第297章 張可望借糧第778章 交保釋金可出獄第387章 孔有德第880章 打土豪分田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