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稱王

聽劉伯溫一說想見此人一面十分困難,馬悅便更加好奇了。

劉伯溫告訴馬悅:“我剛纔所說的這個人就是相城靈應宮的主持子陽子真人。我並不是說這子陽子真人派頭有多大,而是因爲他身爲靈應宮主持,自然有很多瑣事。另外,子陽子真人還經常閉關修煉,要是與他無緣之人,真是難得見到他一面。當初他還沒有到靈應宮當主持的時候,我就曾去拜會過他三次,但一次面都沒見着。現在當了靈應宮主持,想見他一面肯定是更加困難了。”

聽劉伯溫說到這裡,我立即想起來了,他說的這人不就是道衍小和尚新拜的師傅嘛!上次爲偰斯求官之事去找張士榮,張士榮也告訴我他那個園子就是請的子陽子真人設計的嘛!

想到這些,我立即告訴馬悅:“這子陽子真人我也聽說過,甚至還有一面之緣,他的確是位高人。即使以後想請教他,實在沒有機緣,也不要緊。我與他的一位高徒相熟,此書中的堪輿風水方面的內容,如果連劉先生也參不透的,我們就去找那位子陽子真人的高徒。眼下,咱們要緊的是讓劉先生先幫你參透這奇門遁甲方面的內容。”

馬悅還沒來得及回我的話,劉伯溫就驚訝地問我道:“胡老弟,你是什麼時候去的靈應宮?什麼時候見的子陽子真人?而且你還和靈應宮的人如此相熟?你厲害呀!”

我告訴劉伯溫,我認識的這位子陽子真人的高徒,並非是靈應宮的人。這人只是曾經在靈應宮待過一段時間,跟子陽子真人學習周易術數、堪輿風水而已。我也正是因爲去找這位好友,纔在靈應宮與子陽子真人有了一面之緣。

聽我這麼一說,劉伯溫總算是弄清了緣由,衝我點了點頭。

這時,馬悅算是回過神來了,他立即跪在劉伯溫面前,說道:“如果劉先生不棄,在下願意拜劉先生爲師。”

劉伯溫一看馬悅來這一出,立即是將馬悅拉了起來,說道:“我早就說過了,此書的內容咱們共同研究、一起來參透,馬老弟不要太客氣了。如果馬老弟信得過我,就將此書先放在我這裡,每天晚上你到我府上來,咱們一起來研究。另外,我也有一個不情之請。”

馬悅見劉伯溫答應教他參透此書了,心裡自然是高興,聽劉伯溫說還有什麼不情之請,立即說道:“劉先生有話但講無妨,在下能做到的一定竭力而爲。”

劉伯溫說道:“馬老弟這套書的確是好書,我想,我想將此書自己手抄一套,將來肯定能用得着。”

馬悅聽劉伯溫說的是這事兒,立即笑道:“劉先生果然是光明之人。假如劉先生不說此事,我的書放在劉先生這裡,劉先生完全可以偷偷抄錄一份。可劉先生主動提出這個請求,足以證明劉先生的人品。我先前早就說過,如果能將此書發揚光大,我會更加開心。劉先生想抄錄此書,但抄無妨。”

就這樣,馬悅向劉伯溫求教這事兒,算是被我圓滿促成了。從這一天開始,幾乎每天晚上馬悅都會到劉伯溫府上來求教。劉伯溫對於馬悅這個後生晚輩,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再來說說朱元璋。東征凱旋歸來的朱元璋,一回到應天就又趕上了另一件好事兒,那就是經過李善長去滁州的親自活動,韓林兒冊封朱元璋爲吳王啦!

雖然這事兒早在意料之中,但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實錘之後,還是十分開心的。

朱元璋覺得這是個大事兒,得舉辦一場隆重的慶典儀式,可不能就是召集一下文武百官,宣讀一下龍鳳政權的詔書草草了事。

朱元璋晉升吳王的慶典就定在了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正月初一。

這一天,朱元璋府前是人山人海。不過老百姓只能遠遠地圍觀看熱鬧,朱府大門口聚集着一衆文武百官,自然是有不少兵士用人牆圍成了一個警戒區。

由於滁州的韓林兒幾乎就是孤家寡人一個,也派不出太監前來宣旨了。這宣讀聖旨之事,只好讓李善長代勞了。

當李善長宣讀完晉封朱元璋爲吳王的詔書之後,朱元璋率先磕頭謝恩,緊接着是君臣山呼“皇上萬歲,王爺千歲!”

在衆人的喧鬧聲中,朱元璋府前的“吳國公府”牌匾被替換爲“吳王府”的牌匾。

接下來,朱元璋發佈了即興就職演說。

朱元璋的這個就職演說大致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相當於農曆龍年的新年賀詞。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朱元璋將稱吳王的慶典,放在龍年的第一天,其深意是不言自明的。

第二個部分,朱元璋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對於死去的馮國用、耿再成、胡大海、張德勝、趙德勝等將領,朱元璋是表達了無限哀思。對於歷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他們擊敗了陳友諒的大漢,朱元璋也是藉着這個機會好好說道了一番。

第三個部分,當然就是展望未來、鼓舞士氣。這當領導的,就是要善於給屬下講故事,你的故事如果講得不夠精彩,屬下就會離心離德,不願意跟着你幹。

遙想當年,曹操在征伐張繡的途中,由於天氣炎熱加上缺水,部隊行軍速度十分緩慢,甚至有少部分體弱士兵暈倒。

爲了應對如此不利的局面,達到迅速行軍贏得戰機的目的,曹操便編了一個故事。他對兵士們說,前面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楊梅又大又好吃。

兵士們一聽主帥此言,立即來了精神,加快了行軍速度,順利地克服了這個難關。“望梅止渴”這個經典的成語故事也就此產生。

當年的曹操,就是個善於講故事的人。當然,對於朱元璋來說,這講故事根本就不是個事兒。要論講故事的能力,朱元璋可是一點兒也不比曹操差。

朱元璋滔滔不絕地爲衆將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宏偉藍圖,並將現場的氣氛調動到了**。

不知是誰脫口叫出了“吳王萬歲!”的口號。這一下可是不得了,現場的氣氛瞬間被引爆,“吳王萬歲!”的山呼聲幾乎響徹了整個應天的上空。

幸虧這“吳王萬歲!”的山呼聲也只是響徹了應天的上空,要是這山呼聲傳到了滁州,估計韓林兒得被氣得當場吐血。

晉封慶典儀式結束之後,李善長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吳王府前耍龍燈、舞獅子的傳統節目讓衆多應天百姓是大飽眼福。

不過最精彩的當屬這日晚上的焰火晚會。在一聲聲巨響下,一個個焰火像一朵朵豔麗多姿的鮮花,在黑色的夜幕下盛開,有的像美麗的菊花,有的像豔麗的牡丹,有的像倒掛着的金楊柳,有的像氣勢磅礴的金色瀑布。這些美麗的花一朵緊接着一朵,在短時間內盛開,又在短時間內凋謝了,但它們盛開的瞬間,卻給應天百姓以無比的絢麗和震撼。

春節過後不久,朱元璋收到了朱文正從前線傳回來的軍報。陳友諒的小兒子陳理在張定邊、張必先的鼎力支持下,繼位稱帝。

話說身受重傷的張定邊帶着陳友諒的屍體和小陳理回到武昌之後,大漢的百官震動,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強大的水軍幾乎被全殲,皇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的事實。

在百官看來,本來是一場十分有把握的勝仗,最後卻輸得一塌糊塗。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就好比是在鬥地主的時候,你摸了雙王、四個二,最後竟然輸了。

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主”,既然陳友諒死了,那麼當務之急便是儘快確定皇位繼承人,新皇迅速繼位,以穩定軍心、民心。

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是有一些小插曲的。陳友諒的大哥陳友當、二哥陳友直聽說弟弟陳友諒戰死、太子陳善也生死不明的消息之後,心中自然是會有一些想法的。特別是陳友諒的大哥陳友當,他甚至認爲這大漢皇位的繼承人,非他莫屬。

畢竟這大漢皇位的繼承雖然算是國事,但在陳家之中,也可以稱爲家事。老大陳友當認爲,這事兒想要順利成功,必須得到老父親陳普才的認可。

於是,陳友當率先找到了父親陳普才。當大兒子陳友當說明了來意之後,陳普才認爲大兒子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陳友諒死了、太子陳善也不知在哪裡,大漢得有新國君呀!陳友諒的小兒子陳理畢竟也太小了,如果由他來繼承皇位,怎麼可能駕馭得了那幫如狼似虎的臣子?

權臣欺負幼主,甚至取而代之的事情在歷史上無數次地重演。陳普才當然是不希望看到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子孫們身上,按照中國人長子繼承家業的傳統,陳普才也認爲讓大兒子陳友當來繼承大漢的皇位是最合適的了。

可就在陳普才、陳友當兩父子密謀如何繼位之際,二兒子陳友直也立即摻和了進來。

第五百二十三章 我爆粗口第九十三章 抵達江州風?第五百一十三章 浙江兵變第二百章 讓常遇春去當炮灰第三百三十二章 事態嚴重第二百八十六章 賄賂的藝術第四百六十一章 歪解卦象第三百二十四章 敢不敢過揚州?第三百三十三章 我們被陰了第六百二十七章 嘉定受查第八十七章 第一次進妓院第二百八十一章 天狼特戰隊第二百三十六章 二入太平第二百九十五章 誰守常州?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價漲瘋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攻克常州第五百八十五章 思想超前的焦玉第三百二十四章 敢不敢過揚州?第三百五十六章 營救朱文正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元璋的三十六歲第一百六十五章 劉聚讓賢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令智昏第四百一十六章 李善長的關係戶第六百五十三章 《馬前神課》第一百九十七章 獄中接頭第三百二十一章 遷居應天第五百五十四章 朱文正的陰招第六百四十二章 焦玉的靈感第五十七章 原來是蟲洞第二百六十八章 郭天爵得了失心瘋?第六百八十九章 意外之喜第三百四十五章 江南樞密分院成立第五百四十四章 鬱悶的謝再興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陽指也是假的?第四百一十四章 沈萬三的深謀遠慮第二百九十四章 攻克常州第五百四十九章 張子明被擒第三百四十七章 朱元璋休會第十八章 劉家慘案第九十二章 逃離倚雲樓第二百三十七章 謀取採石磯第三十二章 藍家入夥第九十三章 抵達江州第九十二章 逃離倚雲樓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羅人才第三百二十八章 再結安答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場規劃第一百七十二章 準備出山第一百一十章 初見朱升第一章 引子第七百二十四章 四渡沱江第四百八十三章 歐普祥的如意算盤第三百零一章 結親劉家第六百零二章 輪番勸降第六百八十二章 胡碩躺槍第五百八十九章 罕見的提親第三百九十章 拿下婺源第二百六十二章 錐子山傳來好消息第二百九十六章 調整戰略第三百八十七章 破例冊封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個男人一臺戲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度北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借一步說話第五十一章 讓我當軍師?第四十四章 常遇春中箭第一百九十二章 熱臉貼了冷屁股第五百一十二章 朱文正上位第六百九十章 陳日禮繼位第一百八十八章 唐家入夥第三百三十九章 “背鍋大俠”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羅人才第四百七十二章 病貓發威第四百九十六章 相愛相殺第二百一十章 甜蜜的新婚第五百五十六章 決戰鄱陽湖第六百九十五章 攻克元上都第六百五十一章 謝再興復歸第三百一十四章 巧制朱亮祖第五百七十五章 陳維林“戰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中長期規劃第四百二十三章 燒燬糧倉第三百五十四章 朱文正中計第五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稱王第三百零九章 謀取江陰第五十九章 入夥錐子山第一百五十一章 心有不甘第六百零九章 沈萬三講故事第四百七十七章 徐壽輝“駕崩”第四百一十八章 “隱蔽工程”得自己做第四百八十七章 停徵“寨糧”第三十九章 常遇春成親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文忠凱旋第七百一十章 汪廣洋丟官第三百六十二章 擒獲夷首第二十一章 哲別的傳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沈李相會第二百三十九章 收伏四大將第五百九十五章 沈萬三的小姨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西線易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