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靖國公,文成武毅

大臣們都猜錯了,皇上並沒有罷朝十天八天,僅僅三天便恢復了早朝,而且在復朝的前一天便給內閣下了一道諭旨,要求擬定對靖海侯徐晉的追封和諡號。

皇上下旨追封靖海侯徐晉,大臣們並不覺得奇怪,畢竟這人在風暴中掉進大海里那麼多天,雖然沒撈到屍體,但還活着的可能幾乎爲零,像徐晉這種級別的大臣,死後追封是自然而然的,更何況以皇上對徐晉的寵信,不追封那才叫怪事。

八月初五,奉天門前,有資格上朝的京官都到齊了,文武百官分立兩旁,嘉靖朱厚熜在羣臣的注目下升座主持早朝,他神色平靜,看不清喜怒哀樂。

大臣們都隱約覺得,短短三天不見,皇上身上似乎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彷彿突然間成熟了許多,讓人更加捉摸不透了。

不得不說,逆境最是能磨礪人,自打七月份以來,朱厚熜遭到連番打擊,挺過來的嘉靖帝成長了,這種成長不是年齡上的增加,而是心理上的成長,他變得更加堅韌,城府也更深了,喜歡不形於色,更加像一名君臨天下的帝王。這種變化讓大臣們感到凜然,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願嘉靖永遠是那個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的少年皇帝。

嘉靖在奉天門前的御座坐落,羣臣三跪三拜,齊呼吾皇萬歲後,早朝正式開始,司禮監太監畢雲抱着拂塵站出來,開始宣讀詔書,其實是嘉靖自己親筆寫的一份“悼詞”。這份詔書回顧了靖海侯徐晉的一生經歷,又歷數其功績,大力讚揚其爲大明江山社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最後更是表達嘉靖對其英年早逝的無比沉痛,以及無限的追思。

這份聖旨是嘉靖自己寫的,水平或許不如內閣那幾位飽學之士,但貴在情真意切,滿朝文武聽完後都沉默了,一些淚腺發達的大臣甚至擂胸頓足大哭,當然,也不排除有人作秀的之嫌,目的就是爲了給嘉靖帝留下深刻的印象。

畢雲宣讀完聖旨後,有眼尖的官員發現,御座上的嘉靖還是眼圈泛紅了,不由既驚且羨,靖海侯徐晉生前能得皇上如此寵信,就算死了也值了。

畢公公捧着聖旨退回御座一旁,嘉靖把目光望向了位列文官之首的費宏,後者看起來卻是憔悴了許多,彷彿老了好幾年,滿頭花白的頭髮尤其明顯。

費宏抱着玉笏出班跪奏道:“皇上,經內閣會同六部共同商議決定,追封靖海侯徐晉爲靖國公,贈少保,諡號文襄武靖。”

費宏說完後,在場的文武大臣反應平靜,顯然早就知道追封結果了,徐晉生前是侯爺,死後追封爵位提升一級是慣例,並無不妥之處,譬如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生前也只封了國公,直到死後才追封爲中山王,諡號武寧。

對於徐晉的追封結果,文武大臣都沒有意見,因爲以徐晉所立下的功勞,乃是實至名歸,更何況這人都死了,實在沒必要跟一個死人較勁,封吧封吧,無所謂了!

然而御座上的嘉靖卻是皺起了眉頭,淡道:“不妥,再議!”

此言一出,下面的兩班大臣不由竊竊私語起來,追封徐晉爲靖國公皇上還不滿意,難道要封王不成?

那些言官頓時像被挖了祖墳似的,一個個勒緊了腰帶,紮起屙屎馬步便準備開噴了,如同一隻只鬥志昂揚的鬥雞。如果追封徐晉爲國公,他們完全沒意見,但若追封爲異姓王,他們絕對不答應,開國那會太祖才封了六個異姓王而已,你徐子謙何德何能?也敢和開國大將相提並論?問過我們這班“噴子”了沒?

首先跳出來的卻是刑部尚書胡世寧,此人性子直,向來疾惡如仇,他大聲道:“微臣斗膽敢問皇上,此議有何不妥?”

Wωω★ Tтkan★ c ○

嘉靖淡道:“以徐晉畢生之功績,可贈太保,諡號也有待商榷。”

那些本來卯足了勁準備開懟的言官頓時偃旗息鼓了,原來皇上並不是要追封徐晉爲異姓王,只是對官職和諡號不滿意,那都好說!

話說明朝品秩最高官職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尚書,相反,大學士的品秩只有正五品,尚書也才正二品,而品秩最高的卻是“三公三孤”。

所謂三公即是太師、太傅、太保,秩正一品,三孤即是少師、少傅、少保,秩從一品。不過,無論是三公,還是三孤,在明朝均是一種虛銜,沒有實權,只是作爲一種榮譽稱號,以嘉獎有功之臣。內閣大學士一般至少會獲得“三公三孤”中的一個稱號。

很明顯,嘉靖對僅追贈徐晉爲少保(三孤之一)並不滿意,他要追贈徐晉爲太保(三公之一),而且他對徐晉的諡號也不滿意。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不是什麼人都配擁有諡號的。諡號是對一個人畢生的評價,只有皇族諸侯,以及文武大臣纔有資格擁有諡號,平頭百姓阿貓阿狗什麼的統統靠邊站,而且,朝廷纔是諡號的唯一頒發和認證機構,也就是說,只有朝廷能給某人定諡號,餘者皆是山寨的,不合法的!

另外,諡號也是有等級高低的,文臣的諡號一般都是“文”字開頭,後面加:正忠恭成端恪襄順……等字,反正就是從其中選一個,其中以“文正”爲最高,縱觀整個大明,死後獲得諡號“文正”的文臣,僅得二人而已。

而明將武將的諡號跟以往的朝代有些不同,雖然還是以“武”字開頭,但後面的字卻只能從: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之中選一個,譬如明將開國大將徐達的諡號就是“武寧”,乃武將諡號中最高的。

由於徐晉是文官出身,但武功顯赫,數次掛帥出征,也算是半個武將了,對其一生的評價自然是要包括文治和武功,所以徐晉的諡號也得是雙料的,既有文諡,也有武諡。

所以內閣給徐晉定的諡號爲“文襄武靖”,“襄”字排在文諡的第七位,而“靖”字排在武諡的第八位,已經是最後了,難怪嘉靖會不滿意的。

如果說文治方面,徐晉得了個“襄”字勉強說得過去,畢竟徐晉三十歲不到,從政的時間十年不到,其中大部份時間還用在帶兵打仗上,文諡爲“文襄”可謂是公道,可是武功方面只得了個“靖”字就說不過去了。

嘉靖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武諡,他覺得以徐晉的武功,與開國大將相比也不遑多讓,別的不說,光就是去年勤王救駕,匡扶社職便足以比肩前人了,更何況徐晉還爲大明開疆拓土,分別建立了東洋和南洋都護府。

所以在嘉靖看來,徐晉的武諡即便不是武寧,也得是武毅。

經過一番脣槍舌劍的爭論,在嘉靖的堅持下,羣臣終於讓步了,同意追封徐晉爲靖國公,贈太保,諡號文成武毅。

第53章 抓捕第1244章 嘉靖巡邊(中)第397章 如此開光第511章 白忙活一場第842章 套話被逮第829章 又見坑叔貨第814章 皇上召見第1301章 齷齪主僕第621章 營救第742章 不斬來使第783章 應是六百萬第1142章 依薩娜的請求第898章 血屠通州第1061章 流言惡語第1172章 寶刀未老第56章 縣試大封推感言第1013章 黑啊第222章 登門探望第135章 任務第93章 羣賊殺到(求收藏)第1357章 大反攻(下)第879章 俺答伐明,冰馨身份(兩章合一)第743章 挾恩圖報第641章 大雨越獄(求票)第919章 家裡來人第1106章 廷議(中)第773章 謝家四炮第652章 街上偶遇第292章 賞春文會(五):珍瓏棋局第266章 上饒來人第474章 嘉靖巡營(上)第513章 拙劣伎倆VS簡單粗暴第812章 技術轉讓第1290章 葉爾羌風雲(上)第843章 官匪殊途(求票)第548章 東沙島之戰(完)第497章 通過測試第1279章 襲殺明使(上)第162章 被鄙視了第628章 小野百合出城(第二更)第230章 守城之戰(下)第1359章 冤家聚頭第144章 院試(上)第269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1168章 吃帥(中)第220章 拜山頭(求票)第546章 東沙島之戰(中)第1348章 噩耗頻傳第1306章 閒王無兵第909章 庶女作妾第1007章 終選(中)第686章 一門三誥命(求票求訂閱)第440章 連根拔起第1092章 俺答汗第212章 雪夜危機第350章 突發民變(二)第302章 誰是會元?(求票)第644章 碰了一鼻子灰第622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兩章合一)第856章 暗探第362章 喪心病狂(求票)第1276章 晚宴(中)第695章 定海受阻第781章 家族內訌(上)第382章 強硬的探花郎第490章 公主出城第433章 瘋狂的宋知府第305章 三個混球第29章 消寒文會(三)第842章 套話被逮第84章 徐大忽悠第29章 消寒文會(三)第902章 馳援通州第54章 入籍第1050章 挑撥第1290章 葉爾羌風雲(上)第781章 家族內訌(上)第186章 報名參戰第722章 孤山寺外波斯人第561章 凱旋第207章 急中生智第1065章 高人第525章 細川武殊第357章 全赴黃泉第917章 郭勳的窘迫第897章 國祚危矣第1096章 燙手山芋第434章 欽差進城第285章 心腹隱患第1174章 擊殺第125章 裝瘋賣傻第1024章 荒島求生(兩章合一)第444章 脣槍舌戰(上)第1330章 直抵西寧第626章 深藏不露,俞龍戚虎第613章 月下弄簫人(兩章合一)第620章 去留第927章 先下手爲強(上)(兩章合一)第1220章 圍城打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