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

武昌首義成燎原之勢,在陝西革命黨人起事第二天的二十三日,九江新軍起義。佔領了湖口、馬當兩要塞。

二十五日,被袁世凱當年在“密陳管見十條”的上折中,貶斥爲“非出身學堂,又未一經戰事。……才非出衆,識非過人,無威望之可言,無功績之足數,即論其軍營閱讀,也甚淺鮮……”總之,在袁世凱看來是一無是處的鳳山,已經當上了廣州將軍。

只是在這一天被革命黨人炸死。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設有馬當、湖口、田家鎮、金雞坡及嶽師門守備炮臺,必要時能迅速阻斷東西南北之往來。

當時,九江城區周圍駐有陸軍江西第二十七混成協第五十三標的三個營和第五十五標的第二營,加上常備軍、巡警等武裝足有三餘人,幾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

當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決定把革命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冀圖以長江流域的江、浙、皖、贛、鄂、湘、川、陝八省爲活動地盤時,九江開始被革命黨人所重視。

一九零九年,同盟會員林森由上海調往九江海關任職,與吳鐵城等人設立“潯陽閱書報社”,宗旨即“極力倡導改革社會風氣”,而更深一層的目的,就是宣傳共和,宣傳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嘯餘廬主人、鳳港漁翁、虎洞老樵,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近代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後參加反割讓臺灣鬥爭,並加入興中會。由於他本人卓越的領導能力和超人的才幹,逐漸成爲興中會的首腦,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

林森利用潯陽閱書報社,在讀者羣中吸收商人、教育界人士、縉紳、新軍官長、洋行職員爲社員,將革命勢力發展到九江社會各領域,各個階層。潯陽閱書報社實際上成爲革命黨人聯絡同志、培養幹部、宣傳思想、醞釀起義的秘密機關。

林森還利用工作關係,與九江商界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先在商界組織了一個軍事訓練班,將五十三標的軍官請來當教官,專門負責軍事訓練。

學員結業後,林森決定立即成立九江商團,以便適時策應長江流域的反清行動。“商團”的對外名義是護廠護產。有了這一合法的理由,林森就以“商團”的名義,成立了軍隊性質的武裝,進行較爲正規地軍事訓練。

其時,身在外地的江西新軍管帶李烈鈞,也在五十三標中利用同學和同事的關係頻頻聯絡策反。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九江,林森立即派人將武昌的報紙貼在“潯陽閱書報社”的門口,並將革命軍起義、拒滿復漢、建立民主國家等消息,用紅筆框出。九江人正是通過這些報紙,才得知了武昌起義的詳情。

李烈鈞,字俠如,號俠黃,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羅溪坪源村人。

自幼學文習武,愛好擊劍,尤喜書法。稍長、廣交友、豪放不羈。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零零年),武寧新任知縣王浚道上任後,勒索鄉民繳納歷年舊欠田賦,全縣民衆怨聲載道。烈鈞激於義憤,聚衆密議驅王。

某日,乘王回衙時,率衆蜂擁而上,打護兵,砸官轎。回衙後,王立即調兵遣將,捉拿肇事者。引起全縣民衆憤怒,羣起聲援,終於將這個王浚道知縣趕走。

光緒二十七年,李烈鈞被武寧彭縣令錄取選送江西武備學堂,成爲吳介璋得意門生,後又以學術兩科兼優,於光緒三十年由學堂選送北京應試。

合格後由北京練兵處選赴日本學習陸軍,先入士官十二聯隊實習一年,再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第六期學習一年。在日留學期間,他與黃興等共同組織了以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爲宗旨的“攘白團”。

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孫中山抵東京,由黃興等介紹李烈鈞與孫中山初次會見。在東京富士見樓神田俱樂部,直接聽到孫中山的關於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長篇講演,對革命傾服之念油然而生。

光緒三十三年,經張斷、王侃介紹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李烈鈞自日本回國,任江西混成協第五十四標第一營管帶。

因在新軍中進行革命活動,被下令逮捕。幸得曾任江西武備學堂總辦汪瑞闓暗通消息,及資助路費,逃至上海。

通過馮國璋與雲貴總督李經義等人介紹,於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春到昆明任雲南講武堂教官兼兵備提調。不久,接任陸軍小學總辦(校長),曾暗中協助同盟會雲南支部長李根源在學堂和軍隊中宣傳反清,進行革命活動。

十月十三日夜間十時許,九江革命黨人聞知湖南已響應武昌起義,九江嶽師門外的金雞坡炮臺由陳廷訓發炮三響,接着又響一排槍聲,九江新軍開始起義。

九江城內的道署衛兵知是起義信號,便點火接應,大開城門。城內城外革命軍個個荷槍實彈,臂上繞着印有“同心協力”字樣的白布,攻向道署。

九江道臺保恆匆忙躲進租界逃命,繼而逃往上海。午夜時分,革命軍圍住九江府署,九江知府璞良被擒。

九江起義勝利,革命軍將九江道署改爲軍政分府,推五十三標統馬毓寶爲都督,林森爲民政部長。兩天後,李烈鈞趕到九江,被公舉爲總參謀長。李烈鈞、林森、吳鐵城等後來都成爲民國時期的重要軍政人物。

而蔭昌統領的清軍,在前線卻毫無進展,他繼續貫徹着袁世凱的戰略部署。

待在家裡就任湖廣總督後,袁世凱怕蔭昌誤事,明確電告他:“前鋒不竟,擬宜擇地集合,固布守局,以戴籌備完善再圖進取。”

現在袁世凱給蔭昌的電文,已經不是建議,而是命令,因爲蔭昌已經收到統歸袁世凱節制的諭令。

二十三日,得力干將馮國璋到達彰德。

袁世凱面授機宜:“亂黨頗有知識,與尋常土匪爲亂情勢迥有不同。且佔據武漢,是負隅之勢已成,兼工廠未停,火器日出不窮,勢力如此之大,誠有不可輕視者。而我軍餉械未到,人員未齊,脫令出師太驟,萬一偶有失利之處,則關係大局,實非淺鮮。是非籌備周妥,計出萬全,斷難督師進攻。”授意馮國璋,一定要“慢慢走,等等看”。

如果真要收復武漢,應當趁革命黨人立足未穩,火速進軍。各地也應趁未聯合成一體,若想各個擊破,也應兵貴神速。袁世凱爲什麼按兵不動呢?

一方面,他要借用革命黨的勢力壓迫清廷,做出更多的有利於他的讓步。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他人雖在洹上,足不出戶,但各地的形勢,他通過電報等渠道,是瞭然於胸的。他一直想着楊度的話,眼見清王朝已奄奄一息,自己能爲這個沒有希望的王朝做殉葬品嗎?

所謂“世受國恩”,那是說給別人聽的,自己努力做事,卻差點丟了性命,而被罷官回家,一肚子的怨氣無處發泄。

對這個待自己如此不公平的王朝,他不擔沒有什麼恩可報,反而仇怨很深。當此亂世,想要有所作爲,必須要有實力,他怎麼捨得把自己手裡的這些本錢用在爲這個垂死的王朝去賣命呢?

馮國璋是個帶兵打仗的人,他當然不知道袁世凱的用心。對整個戰局雖然不如袁世凱那樣全面瞭解,但大局觀還是有的,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爲當今之計應當是速戰速決。

袁世凱自然不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又怕馮國璋壞了自己的事。就很嚴肅的告訴馮國璋,自己有通盤考慮,要求他只要不折不扣的執行和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圖就行了。

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何況是來自自己尊敬的大帥地命令,馮國璋當然是言聽計從。

對袁世凱來說,最重要的是捂緊錢袋,也就是把軍隊死死的抓在手中。二十四、二十五兩天,袁世凱接連兩次電請內閣代奏,稱革命黨勢力雄厚,未可輕視。清軍士氣不振,兵心不固。當前首要的問題是安撫軍心,激勵士氣。同時奏請馮國璋統領第一軍,段祺瑞統領第二軍,陸續開拔,到河南信陽一帶集結。

還是怕蔭昌壞了他的事,二十六日,袁世凱再次致電蔭昌:“王師宜策萬全,稍有失利,大局益危。必須籌備完全,厚集兵力,知彼知己,一鼓盪平。”

蔭昌聽了袁世凱的,一直“固布守局以待籌備完善”,等待着馮國璋帶領的增援部隊,前來匯合。

馮國璋離得不是很遠,但行動遲緩。去電催促,總有一大堆理由。蔭昌也實難有所作爲,只能按兵不動。

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87章 唐繼堯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78章 漢口之戰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45章 張毒菌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86章 學寫詩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3章 科舉之路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345章 張毒菌第614章 轉折點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90章 內幕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44章 北歸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34章 自保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36章 署理山東第15章 挫折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123章 孫袁會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