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離開老巢

軍機大臣林紹年,福州人,清同冶十三年(一八七四)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改任御史,以極諫慈禧動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名噪四海。

是清末時期一位比較有清譽的官員,曾任滇、黔、桂、豫四省巡撫,軍機大臣等,也兼署過雲貴總督。

林紹年任巡撫和軍機大臣時,正是清末新政時期。林紹年對新政持比較積極的態度,他是第一個在上奏中明確提出君主立憲的地方督撫,也積極支持了轄區內的國會請願運動。

他積極實施"開官智",先後開辦了廣西政法講習所和河南法政學堂。

他爲人“勁直”,是清廉派的又一干將。在收到惲毓鼎參奏瞿鴻禨的奏章後,慈禧不經覈實就將瞿鴻禨開缺,林紹年曾當庭質問慈禧,逼得慈禧不得不走形式派人查證。

岑春煊被摒出京門時,袁世凱和奕劻就想把他連帶逐出軍機,授林紹年度支部右侍郎職。瞿鴻禨聞訊後急忙補救,說服慈禧令林紹年仍值軍機。岑春煊罷官,林紹年完全失卻奧援,加上此前林紹年因反對開缺瞿鴻禨觸怒慈禧,同日也被趕出軍機,就任河南巡撫。

這樣,攪動朝政的丁未政潮,從面上看,就以袁世凱和奕劻這一方大獲全勝而收官。

丁未政潮,歷時不過三月有餘,但政地滄桑,倏忽轉換。北洋清流兩大集團都動員最大力量作殊死搏鬥,使得朝事變化,一波三折,多有出人意料的變局。

丁未政潮的實質,是清統治集團內部兩大對立派別爭權奪利的鬥爭。但這兩派之間仍有優劣高下之別,兩相比較,清廉派廉潔,北洋派污穢,判然可分。

清朝自立國以來,一直有腐.敗和清廉兩種力量的相峙抗爭,使得腐.敗力量不能爲所欲爲。但以丁未爲終點,清朝權力階層中的清廉之士再也不能構成派勢,控制朝政的各集團派別競相腐.敗,無一堪言。晚清政局江河日下,愈發不可收拾。

但是,官場上的惡鬥其實是很少有勝利者的。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把翟鴻穖和苓春煊這兩個口碑很好的人開缺之後,慈禧是不是意識到了什麼,有沒有後悔過,沒有人知道。

而慈禧這樣的人,不管做錯了什麼,她都是不會承認,也是不會糾正的。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她對袁世凱的戒心是越來越重了。

翟鴻穖和苓春煊的遭遇,引起了很多官員的不平,爲他們鳴寃叫屈者層出不窮。

八月十五日,湖北按察使樑鼎芬又上折參劾奕劻貪污受賄,用語極幽默諷刺,其附片則主要對準了袁世凱。

他說,袁世凱的黨羽和心腹,之所以能夠進入軍機處和當上總督、巡撫、侍郎等要職,皆由於“袁世凱言之,慶王行之”。袁世凱“自握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重權,又使其黨在奉天、吉林皆有兵權、財權”,思之令人寒心。且“其人權謀邁衆,城府阻深,能陷人,又能用人”,完全是漢末曹操,晉末劉裕之流的人物。今“乃令狼抗朝列,虎步京師,臣實憂之”。痛心疾首地提醒朝廷,對袁世凱和奕劻的結黨營私加倍警惕。

這個奏摺雖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多是發表議論和感慨。但慈禧把此折留下,看了好幾次,很顯然,說到了她的心裡。

不出十天,御史成昌又上封奏,指出袁世凱的門生,故吏佈滿天下,甚非國家之福。一個接一個的彈劾和警告,慈禧覺得不能置之不理了。

但是,袁世凱的勢力和能量,慈禧不能不有所忌憚。處罰袁世凱沒有說服衆人的東西,慈禧決定先剝奪袁世凱的實權。

一九零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清廷電召袁世凱入京陛見。

三十日,袁世凱進京,慈禧太后賞假,賜食。

九月四日即下旨免去袁世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調任爲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

同日被任命爲軍機大臣的還有張之洞。軍機大臣的地位比總督的地位要高,但卻沒有總督那樣的實權。

慈禧太后此舉,看是尊崇和重用,實是壓制和裁撤。

慈禧知道張之洞和袁世凱歷來不睦,用意在於讓這兩個人在軍機處互相牽制,便於她自己駕馭。

在官場待了這麼多年,袁世凱當然能看出這裡的名堂。

因此,在感恩戴德的同時,一再表示自己不堪重任,誠懇的請求留在直隸的任上。

但不管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慈禧太后就是不準。

君命難違,袁世凱只能告別自己的總督衙門,去當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

當年諮詢立憲的五大臣出國考察歸來,朝廷發佈仿行立憲國策後,主張立憲的人們,曾經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以爲國家和民族從此有了希望。

但袁世凱主持官制改革受挫後,人們又陷入極度失望中。

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依靠這些統治者,立憲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喚起民衆,逼迫統治者就範。

更有些人直接主張,必須推翻這個腐朽的封建王朝,才能爭得人民民主。一段時間以來,各種立憲團體,紛紛成立,特別是南方地區,推翻封建統治的民主革命運動更是風起雲涌。

一段時間以來,二廣地區連續暴發了三次武裝起義,日知會也在湖廣起義,徐錫麟、秋瑾在安徽浙江起事。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了,但每一次都給清朝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

每一次的革命運動,也都給清廷的最高統治者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有記載,在袁世凱上任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的次日,就被慈禧召見。

慈禧的案臺上有好幾份各地起事的奏報,見到袁世凱,這個已過古稀之年的老太婆流起了眼淚。

慈禧抱怨:“內亂外患,日急一日,究竟如何是好?有云立憲即可安靖者,有云立憲必有大亂者,真無法可施。”

慈禧雖然對袁世凱有戒心,但她清楚,袁世凱對很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她實在搞不清楚,立憲是怎麼回事?真心實意想和袁世凱討主意。

袁世凱回答:“與其坐以待亡,不如立憲,即使無益,可免後悔。”

於是,在風雨飄搖的滿清,又開啓了新一輪的立憲運動。

把袁世凱和張之洞這一南一北,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兩個封疆大吏升遷至軍機處,一方面是爲了把他們從其老巢遷出,另一方面也是讓這兩個一直政見不和的人相互制約。

但是,慈禧太后的後一想法沒能如願。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爲總督時,喜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爲“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 )。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一八六二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爲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袁世凱和張之洞都是立憲的支持者,但兩個人也是有分歧的。袁世凱是主張急辦的,張之洞是主張緩辦的。

但是,兩個人這一緩一急,不但沒起衝突,反而相得益彰,取長補短。

立憲是何等艱難的事,快能快到哪裡,慢又能慢幾何。而兩個人都是幹實事的人,都是責任心極強之人,有很多共同之處。

最重要在於,畢竟這處於變革時期,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時期,人們思想上收穫的東西,和按部就班的平常日子是無法相比的。社會在進步,人的思想也在進步。

兩個人都是對新的事物容易接受之人,共同的進步也會使這兩個人形成很多的共識。

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479章 新人物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45章 積重難返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39章 慶典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511章 完婚第407章 童子試第411章 點翰林第429章 辭職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49章 君主立憲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93章 南北議和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166章 實情第28章 下重藥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62章 垂釣洹上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7章 駐節朝鮮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98章 張瘋子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482章 離開第56章 禍從口出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1章 東南互保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章 小人精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