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

御史趙炳麟趁機火上澆油,上疏密陳用人之大計,稱曰:袁世凱當軍機大臣令人擔心,理由有二:

其一、袁世凱爲人變化多端,“善構骨肉”,光緒皇帝“以三十餘年之長君尚束手就箱,終身鬱結,而袁世凱得以樹植私黨,挾制朝廷。方今主少國疑,似此包藏禍心、罔知大義者久在樞恆,他日必生意外之變。”

其二、“今日袁世凱黨羽雖多,幸皆富貴利達之人,袁世凱一出軍機,必多解散。若待其黨根深固結,謀定後動,他日監國攝政王雖欲去之,亦無可如何。至是時唯有敢怒不敢言,俯首聽其所爲而已”。

因此,必須迅速將其罷斥,“以奠國本而杜後患。”

善愭和載澤同時秘密向載灃進言:“此時若不速作處置,則內外軍政方面皆是袁之黨羽;從前袁所畏懼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無人可以鉗制他了,異日勢力養成,削除更爲不易,且恐禍在不測。”主張果斷的除掉袁世凱。

袁世凱現在簡直是牆倒衆人推,而在這個時候,御史陳田緊接着又恨恨奏了袁世凱一本。

他揭奏袁世凱如何反對和阻撓度支部尚書、鎮國公載澤清理直隸財政,說明其是害怕在直隸總督任上的亂帳被揭露。還說袁世凱擅用軍機處名義發電,企圖鼓動隆裕太后垂簾聽政,其陰險用心是挑撥隆裕太后和攝政王的關係。

陳田,字崧山,貴州貴陽人。著名學者。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與兄陳燦同科舉人,且名列第一,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改官御史。爲人剛正不阿,不畏**,敢仗義直言,在朝堂威信極高,他的這一奏摺分量極重,幾乎成了“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陳田也是一位詩人,留下好些妙筆生花的詩篇。御史任上反而是參奏袁世凱使他名震天下。

載灃,這位年輕的攝政王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一切都好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但袁世凱已經明顯感覺到自己正在被邊緣化。很多交辦給軍機處的事務,都繞過他,而是通過張之洞等人去辦,他預感到了凶多吉少。

十二月二十五日,朝廷重組了禁衛軍,直屬於攝政王載灃。

此時,所有的軍權都掌握在載灃的親兄弟手中,載灃要對袁世凱動手了。

原來,攝政王載灃早就打定主意要除掉袁世凱,只是在等待着時機的成熟。

奕劻聽到了風聲,急忙通知了袁世凱,讓他趕緊出去躲避。

袁世凱本來早有思想準備,但事到臨頭還是嚇得驚恐萬狀。

他換上了便裝,隻身逃到了天津,住在英租界利順德飯店,想通過直隸總督楊士驤搭船逃亡日本避禍。

楊士驤認爲事情不至於那麼糟,爲了避嫌自己沒有出面,而是讓自己的兒子楊毓瑛找到袁世凱陳說厲害。勸袁世凱返回京城,不要落人口實,被人說成是畏罪潛逃。

袁世凱權衡利弊後,聽了楊士驤的勸告,鼓足勇氣,返回了京城。

載灃本意是要殺袁世凱的,在徵求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時,首先遭到奕劻的反對。

奕劻說殺袁世凱容易,但北洋軍起來造反怎麼辦?

張之洞也不同意殺袁世凱。他說他所以不同意殺袁世凱,不是爲了袁世凱而是爲了國家。

言道:“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

都知道張之洞和袁世凱關係很不好,他出來說話,自然令人信服。

載灃似乎也沒下定殺袁世凱的決心,他不會不知道大清王朝到了他手裡,國勢有多艱難。如果因爲殺袁世凱引起動亂,實在是得不償失。而且,國家也未必能經得起這樣地折騰。

最終,對袁世凱地處置變爲“開缺回籍養病”。

此上諭於一九零九年一月二日發佈:“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後復予懋賞。正以其纔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着即開缺回籍養痾,以示體恤之至意。”

本來是罷官,但被很客氣的被說成是照顧回老家養病。

而這也不完全是藉口,因爲上年的十月七日,袁世凱曾因爲足疾請假五日。而近一段時間以來,常稱足疾,讓人攙扶上朝。

命保住了,在袁世凱看來,無論如何這是不幸中的大幸。

但他還是如驚弓之鳥,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爲了防備清室親貴對其下手,他既不敢在京都停留,也不敢乘京漢鐵路火車回河南老家。而是換上便服先到天津,住進了租界。

待了幾天,做了嚴密的佈置後,才只帶着五姨太和七姨太前往彰德。

有書這樣描寫袁世凱離開天津的場景:“一九零一年一月六日,天氣陰霾,朔風怒吼,滴水成冰,寒氣砭骨,袁世凱在天津東站乘火車南下。

“到車站送行的只有從北京趕來的嚴修、楊度等三、四人,專車更沒有,昔日的威風排場一變而爲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其心情之悲涼可想而知。

“他握住嚴修的手說:'好冷啊!'語意雙關,實感於宦情之冷也。”

袁世凱被開缺以後,在朝廷還是有很大地反響的。

很多人發聲,開缺袁世凱是排斥漢臣。更有人說這是對立憲運動的清算,因爲袁世凱是立憲的積極推動者。

有人則針鋒相對,說這些聲音是來自袁世凱的黨羽。在蠱惑人心,製造混亂,爲重新起用袁世凱大造輿論。

更有很多人主張把袁黨連根拔出,防止其東山再起。

御史趙炳麟密奏解散袁黨,罷黜奕劻,調走直隸總督楊士驤,用人不分滿漢,以息謠言。

載灃召見趙炳麟。詢問具體意見。趙炳麟提出宣佈袁世凱的罪狀,獨用張之洞爲相,表示重用漢人。啓用苓春暄統率禁衛軍,鞏固朝廷。召立憲派康有爲,鄭孝胥、張謇、湯壽潛和趙啓霖等入京,成爲攝政王的顧問,教授皇帝讀書。以收海內外人望。大刀闊斧地“實行立憲,大赦黨人,示天下以爲公”。

但是,這個意見遭到了歷來與康有爲、苓春暄等人關係不睦的張之洞地反對,他認爲奕劻老成持重,在當前人心不穩的條件下,穩定朝政,平衡和安撫各方,非奕劻這樣的人不可。

載灃本就屬於皇族親貴派,對漢臣勢力存有很深地戒心,最後還是接受了張之洞的意見。

但對袁世凱的勢力,不能不有所忌憚。於是將東三省的總督徐世昌,調任郵傳部尚書。又借京察的機會,令民政部的侍郎趙秉鈞退休,等等。

袁世凱被解除官職,說到底是戊戌變法中的所做所爲,釀成的苦果。也是在丁未政潮中,他主導的朝廷內鬥,留下的後遺症,和自食其果。

爲官的這些年,總的說來他是一直在努力做事的,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官是不多見的。他的被開缺,不能不是清廷的一大損失。

在朝廷之中,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一點。比如在他開缺的諭旨一下,就有學部侍郎嚴修上折,請朝廷收回將袁世凱開缺的成命。

他歷數了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山東巡撫任上保境安民,特別是直隸總督任上的政績。也點評了袁世凱在推動立憲和在外務部任上的擔當和作爲。指出袁世凱是個勤政務實之人,是那些善空談、說空話而不做實事的人,無法相比的。

嚴修,字範孫,天津人,晚清進士,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曾任各直省鄉試試卷磨勘官、貴州學政、直隸學校司督辦等職。光緒二十年八月,嚴修被授爲貴州學政。在貴州三年多。任職期間,他恪盡職守,整飭考政,剔除積弊;設立官書局,刊印書籍;改革書院課程,並奏請開設經濟特科,對近代貴州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被稱爲貴州傳播新思想的第一人。

他不是袁黨,完全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爲袁世凱說公道話,在朝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當然,這些不平之聲,改變不了袁世凱這時的開缺回籍,但卻爲將來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做了輿論準備。

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390章 內幕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609章 考據癖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84章 海軍起義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07章 童子試第40章 系矯旨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150章 復古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441章 美育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50章 復古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5章 反擊第530章 白話詩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65章 保路運動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31章 戊戌變法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87章 吳祿貞第56章 禍從口出第511章 完婚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2章 平叛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8章 好景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