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請願大潮

清廷對袁世凱是不放心的,袁世凱回原籍時,步軍統領衙門曾派袁得亮護送,其實是監視袁世凱。

肅親王善耆也派了些密探,在暗中盯着袁世凱地一舉一動,袁世凱對此當然心中有數。

開始爲了避開嫌疑,他在家裡閉門不出。有當地官員來探視,他一方面畢恭畢敬,一方面閉口不談國事。還無病呻.吟地總是說自己的足疾有多嚴重,身體多病是一天不如一天,一付悲悲切切、絮絮叨叨的市井小民的模樣。

對袁得亮則是特別地恭敬,常常找各種藉口重禮相送。

因爲都姓袁,袁得亮也很快成了袁世凱的本家。

這本就是個貪財好利之徒,加之袁世凱也真沒有什麼不軌行爲。

每個月向步軍統領衙門寫的報告,最後都是袁世凱的幕僚代勞。

或許是清廷真的對袁世凱放心了,或許是他們已經沒有精力管袁世凱的事。這個曾經叱詫風雲的人物,似乎漸漸被人們淡忘了,這正是袁世凱求之不得的。

沒有了袁世凱,清廷這個又老又破的機器,還在艱難地運轉着。

主事的攝政王,二十幾歲的小青年載灃,正焦頭爛額。

從對袁世凱處置中,應該能看出,這是個有心機,能忍耐,也是能夠識大體的人。

他接管朝政後,在攝政王的崗位上,可謂是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是一直在兢兢業業的做事。

公道地說,無論是個人的才幹,還是在勤政方面,比起他的那些有作爲的前輩君王,並不遜色。

只是生不逢時,比如一部車已經馬上就癱瘓了,司機的駕駛技術再好,又何濟於事呢?

對一個病入膏肓的人,醫術再高明的郎中又能有什麼迴天之術?

一個人有再大本事,如何能夠扭轉乾坤。

這個時候被開缺,對袁世凱來說,應該是他的幸運。

因爲他離開後,清廷的統治就陷入了一個接一個的危機。

有人說如果袁世凱在位,清廷就可以化解這些危機,其實未必。

因爲,袁世凱不是超人,他如果繼續在位,恐怕也只能是和所有在位的人一起受罪而已。甚至很難再有後來的,東山再起機會了。

袁世凱離開政壇不久,就暴發了大規模的立憲請願活動。

載灃攝政之初,就承諾立憲將按着既定的政策繼續進行。

他沒有食言,一九零九年一月十八日,清廷頒佈了城鎮鄉自治章程。一九零九年十月十四日,全國二十一個省,除新疆之外,都完成了諮議局地選舉。、

各省的諮議局一產生,就顯示了極大的生命力。議員們積極的參政議政,不但監督制約着政.府的權力,也促進和完善着政.府的施政。

上上下下,積極性都很高,特別是士紳階層,成爲立憲最積極和熱心的羣體。這也不奇怪,這些人已經是這個社會最爲活躍的階層,立憲本就是這個新興的階級的政治訴求。

是的,立憲在繼續,但廣大的士紳和民衆對原定的準備立憲時間,不滿意了。九年時間太長了,大家等不得了,紛紛要求加快進度。

張謇,不錯,就是袁世凱的那位老師,他一直熱衷於立憲。我們記得,當年提議立憲時,老成持重的張之洞曾託他徵求袁世凱的意見。

袁世凱在朝鮮時兩人因張謇那封信已絕交多年,但爲國家、爲立憲大局,張謇放下了個人恩怨,主動給袁世凱寫過一封信。

現在,張謇已經成了立憲請願活動的領袖。

從一九零七年秋天起,各地立憲派便紛紛上書清廷,要求速開國會。而在一九零九年十月各省諮議局第一次開會時,江蘇諮議局議長張謇通電各省諮議局,建議組織國會請願同志會。

經過一個多月的多方聯絡,各省代表於十二月十八日陸續抵達上海,開會商議請願速開國會之事。

在張謇的策劃聯絡下,一九零九年十二月中旬,十六個省的諮議局的代表,在上海成立聯合會。

聯合各省的督撫和諮議局,要求中.央政.府召開國會,建立責任內閣。

他們組織了三十三人國會請願團進京請願。名爲“諮議局請願聯合會”,請願書出自狀元張謇之手。

主要的要求是:一九一一年召集國會,在此之前應設“大政諮詢”,並召開臨時國會,從速組織責任內閣。

請願完全是和平的方式。

都察院的大人們對此類干涉朝政的帖子向來十分反感,因而沒有爲他們代奏。代表們失望之餘,便開始利用各種關係遍謁朝臣,尋求支持。

他們首先去求見的是首席軍機奕劻和其他軍機大臣。

奕劻一向圓滑,他對請願代表說:“我亦國民一分子,自必幫忙”,那桐也表示贊成。

在經過他們的爭取後,鹿傳霖和戴鴻慈也表示理解。但在訪問一些皇族親貴的時候,肅親王善耆、貝子溥倫和鎮國公載澤則避而不見。而貝勒載濤和毓朗則表示將“竭力相助”,總算是讓代表們感到些許安慰。

與此同時,各省督撫也紛紛致電清廷,請求“俯從輿論,速開國會”。隨後,御史江春霖(也是資政院議員)特意上折“奏請縮短國會年限”。不僅如此,連旗民也加入請願隊伍,他們“公推代表,赴都察院呈請代奏速開國會”。在這種情況下,都察院只好將這些請願書一同上奏。

儘管經過一番很大的波折,請願書還是送達到了最高統治者攝政王載灃手中。

清廷在對請願書答覆的諭令中,對代表的愛國熱情表示讚賞,對各地表現出的立憲積極性給予了充分地肯定。

但是,要求大家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做什麼事都不能過急,所謂欲速則不達。九年立憲既然是已經定下來的大政方針,還是不要改變爲好。客客氣氣的拒絕了這一次地請願要求。

請願團的目的雖然沒有達成,但能看出新一屆的清政.府,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在克服慈禧太后當政時期的固執和傲慢。至少已經能夠有個平和的姿態,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了,這個進步還是應當肯定的;儘管完全是在敷衍。

回想一下當年的公車上書,請願書根本就沒交到皇帝的手中,那麼多人發出的聲音,清廷根本不當回事。

遭到拒絕的諮議局的代表不甘心,也沒有放棄。對於這個結果,各省請願代表們並不感動吃驚。如果請願一次就能成功,那就不叫中國的朝廷了。

於是,他們經過商議後,決定再次發動請願。而且要擴大請願代表的範圍,並廣泛徵集請願簽名,以壯聲勢。

同時,請願代表們還制定了章程併成立了“國會請願同志會”,北京設立總部,各省各埠設立支部,隱然已有政黨之雛形。

一九一零年六月初,經過“國會請願同志會”的努力,各省代表們再度進京,發動第二次請願。

這次請願代表擴大到一百五十人,除了各省諮議局議院外,還包括了各省商會、學會及華僑代表等。而且,令人鼓舞的是,這次請願還徵集到三十萬人的簽名,其規模遠遠超過第一次。

進京請願代表再次來到都察院,呈遞了十份請願書。雖然十份請願書各有側重不同,但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速開國會纔是弭亂救亡之策”。請願代表們還警告說,如果不速開國會,“漢唐元明末造之禍,必將復見於今日”,與其等“大難已作同遭玉石俱焚之慘,何不及今力持大體,俯順民情,速開國會,以弭亂於無形乎?”

這次都察院沒有爲難,而是立刻代奏朝廷。

請願書上去後,朝中大臣開始分化,有人力主“嚴旨震嚇”,以免代表們“嘵嘵不休”;有人則認爲“民心不可失,民怨不可積,須婉言對付,免生枝節”。據說載灃看到請求立憲的簽名者已經有三十萬之多時,也曾忍不住拍案大呼:“人民請願如此之多,倘再不準,未免大失民心!”

但是,這些大員們討論下來,覺得還是不能輕易服軟;萬一這先例一開,以後這些老百姓都羣起效尤,朝廷的威嚴何在?豈不是留下極大的麻煩。

於是,六月二十一日下發諭詔,以“財政困難,災情遍地”爲由,堅持“仍俟九年籌備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議會”。

這一次的拒絕態度強硬,明確提出“宣諭甚明,毋得再行瀆請。”已經有些不耐煩了。

很遺憾,這個政.府畢竟還沒有學會如何正確面對,人民日益增強的民主意識,如何傾聽發自民衆地呼聲,更談不上正確對待民衆的請願活動。

第二次請願失敗後,代表仍未氣餒,他們通電各省:“務必再作第三次請願之舉,矢以百折不撓之心,持以萬夫莫拔之力,三續,四續,乃至十續,或可有望成功。”於是,他們便展開了規模更大的第三次國會請願活動。

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05章 八股文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94章 僵局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57章 禁賭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7章 奇遇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5章 去買官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614章 轉折點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14章 平定政變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93章 南北議和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章 去買官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39章 慶典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166章 實情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62章 國恥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